摄影大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

王坚敏

<p>  "我所走过的道路,我所进行的事业,并不是出于偶然……</p><p> 这一切都是根据我自己的意愿设计出来的。"</p><p> “一个人只有通过他的行动才能使其一生变得完整……你必须对你所作的事以及你所影响的人负责。在你的生命结束的时候,只有你所作的工作显示出你存在的价值。”</p><p> “工业是充满生机的。工业之美在于它的真实和简约。每条线都有作用,因此很漂亮。</p><p> 在这个工业时代,不管什么艺术都会来自工业这个主体……它和人的心很接近。”</p><p> “照片可以是美丽的。但它们也必须讲出事实。”</p><p> “拍摄一张好的照片只有一瞬间。</p><p>瞬间之后,就再也拍不成了。我的记忆里都是这些失去的照片。”</p> <p>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1904-1971年),20世纪最伟大的女摄影家。她的影像壮阔完美,如恢弘的史诗,建筑、人像、时事均有杰作,是强盛的美国工业时代的文化象征。她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了无数“第一”— 她是第一位获准拍摄苏联工业场景的外国摄影师,是《生活》杂志聘用的第一位女摄影师,以及第一位获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地工作的女性。</p><p> 在谈到自己取得的成就时,玛格丽特·伯克-怀特写道:“在我的报道经历中,一直有一个奇迹…(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来到正确的地方。”</p><p> 玛格丽特于1904年出生于纽约。她的父亲是一位发明家,是他将对工业的热爱灌输给了女儿,让她产生在科技的面前揣度自身的存在,并试图超越它的愿望。二十出头的玛格丽特在经历了一场不太平的婚姻之后,发现了自己的天职。当她意识到拍摄或翻拍大学校园的风光照不但相当有趣还能带来可观的收入时,便决定将摄影作为自己的职业。这是玛格丽特漫长的职业生涯的开头。她的照片是对生命的未来主义的诠释:或扭曲或精细到不可思议的视觉效果,侧光抚过精心设计的轮廓既魔幻又仿佛触手可及。</p><p> 1929年,亨利·卢斯(Henry Luce)邀请玛格丽特前往纽约参与一个新项目,《财富》杂志。那之后的许多年,玛格丽特一直交替着忙于为出版物供稿(这些工作多在她位于克莱斯勒大厦顶楼的工作室完成,那里有一对短吻鳄在溜溜达达)和报道美国的那个只有工作和工业的世界。她成功、精力充沛且新意不断。可她不仅是一个优雅和有野心的女人。她还很有勇气,在困难面前绝不退缩。</p><p> 图为:怀特1942年拍摄美军B-17轰炸机参战情况。</p> <p> 玛格丽特是上世纪最重要的女摄影师之一,工作极为拼命,看过她的事迹后,你会觉得铁娘子三个字,毫不夸张。</p><p> 她是“生活”杂志的第一位女摄影记者,二战时期第一位女战地摄影师,第一位进入苏联的西方记者、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唯一西方记者,紧张的印巴局势中她冲在了最前方,国内运动有她,朝鲜战争有她,上世纪几乎所有大事,她都在第一线。</p><p> 从印度到巴基斯坦,从德国集中营到朝鲜、俄罗斯,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她是一位真正勇敢的、冲在第一线的战地记者。她的照片震惊了全世界,无论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战争现场、死亡、甚至尸横遍野,无论多大的、多恐怖的场面、多大的人物,对她来说都毫不陌生。</p><p> </p> <p>  而在战争前,她就已经展现出巨大的胆色,敢于站在320米高的克莱斯特大厦楼顶拍照,悬挂在直升机外航拍,她有大量上帝视角的作品,而为了得到这样的画面,她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p> <p>  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看到她的立场。更可以感受到她的正义感、勇气、使命感与奋斗精神。这些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无比的重要。而这些精神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是十分可贵的崇高品质。</p> <p> 让人扼腕的是,在她49岁时患上了“帕金森”,无奈放弃了摄影。在与病魔抗争了10年后,她出版了自传《我的肖像》,并一度成为当时的畅销书。</p><p> 她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之一。在一次去北非的途中,她乘坐的船被鱼雷击沉,她在一艘救生艇上与死神奋战,这件事被好莱坞拍成电影《救生艇》。在她去世18年后,为了纪念她,又拍摄了同名传记电影《Margaret Bourke-White》。</p> <p>  Margaret Bourke-White 年表 </p><p> 1904 6月14日出生于Bronx,New York. 父亲Joseph White,母亲Minnie Bourke.</p><p> 1922 入读哥伦比亚大学,选修艺术摄影课。</p><p> 1926 大学毕业,到Cleveland, Ohio拍摄房产广告,之后开始工业摄影。</p><p> 1929 《纽约时报》编辑兼发行人H.卢斯在一家报纸上看到Margaret的照片时大为赞赏,邀其商谈《幸福》(《Fortune》)杂志创刊。最终签订年薪12,000美元的兼职合同。《幸福》创刊号主要文章配图均由Margaret拍摄。该杂志很快以其优质的纸张、精致的印刷、高质量的图片成为全美最有影响的杂志之一。</p><p> 1930 Margaret把工作室搬到纽约克里斯雷大厦61层。同年成为第一个获准进入苏联采访的西方摄影记者。在照片必须经过审批的前提下,苏联政府负担了全部的费用。</p><p> 1936 作家Erskine Caldwell寻找摄影师拍摄他的纪实性小说《你见过的人》,Margaret与之同往南方报道佃农生活。同年,Margaret与卢斯签订新合同,为新创刊的《生活》(《Life》)拍摄照片。</p><p> 1938春 再次与Erskine Caldwell合作,来到捷克斯洛伐克,完成《多瑙河的南部》第二部。翌年两人结为夫妇。</p><p> 1941春 夫妇两人再到苏联旅行。Margaret带5架相机、22个镜头、3000个闪光泡。当时纳粹德国的飞机正大肆轰炸莫斯科,她是唯一留下的外国记者。九月回国,带回的照片在美国引起极大轰动。</p><p> 1942年8月 到苏格兰拍摄美军B-17轰炸小组参战情况。在南非进行摄影报道,所乘船只被鱼雷击沉,Margaret奋力游上救生艇,与死神搏斗整晚,次日获救。</p><p> 1946 赴局势动荡的印度并逗留三年。拍有《斋日里的甘地》。</p><p> 1949 乘美军B-17轰炸机,用K-20航空摄影机拍摄轰炸纳粹空军基地---奥茹纳机场情景。到乔治.巴顿将军部队采访,拍摄巴顿将军肖像。</p><p> 1952 患帕金森症,但仍为《生活》杂志工作。</p><p> 1957 病情加重,无法再从事摄影工作。</p><p> 1957-1971 完成自传体小说《自画像》。继续为《生活》杂志撰写文章。</p><p> 1971 8月27日辞世。终年65岁。</p> <p>  纽约 Flying Over New York City,1939。</p> <p> View of the Chrysler Building which housed TIME offices from 1932-1938. 1937。</p> <p>  自由女神像,纽约州,1951年</p><p> 这是美国的一个新形象,足以让看到她或生活于此的人们心驰神往、为之振奋。由玛格丽特·伯克-怀特创作的表现自由女神像的图片故事,先后刊登在《财富》和《生活》中,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国家如何以迅猛得让人屏息的节奏在谱写华丽篇章。</p> <p>  佩克堡大坝 Fort Peck Dam, 1936.</p> <p> 勃兰登堡门 柏林 Soldiers at the Branderburg gate, Berlin, 1932.</p> <p>  大萧条的那几年是一个转折点。玛格丽特遇到了厄斯金·考德威尔(Erskine Caldwell),这位作家描写了烟草工人和赤贫的南方农村,二人结伴开始了一次漫长的旅行,走遍了美国最贫穷的几个州。</p><p> 这次旅行的成果集结成一本书《你已见过他们的脸》( You Have Seen Their Faces)。继钢铁和工业之后,玛格丽特又为她的创作找到了人和社会的元素。</p><p> 之后,卢斯再一次邀请玛格丽特加盟一本新杂志的创刊,这本图文并茂的杂志,将引领人们观察生活、观察世界的使命赋予给了照片。这本杂志的名字叫《生活》,玛格丽特的一幅照片出现在创刊号的封面上。作为杂志的中坚力量,玛格丽特满世界地收集故事素材,以便用她充满张力的构图风格刻画出经得起自己一再推敲和读者反复审视的封面作品。</p> <p>  佩克堡大坝,蒙大拿州,1936年</p><p> 这张照片出现在《生活》杂志创刊号的封面上,这本杂志后来成为摄影类出版物的试金石。主编亨利·卢斯希望看到一个既庞大又壮观的、与美国人民对他们的国家和人权新生的骄傲相衬的东西。作为回应,玛格丽特以建于蒙大拿州佩克堡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为题材,提供了一篇摄影报道。</p><p> 佩克堡水坝是全世界最大的填土坝之一,位于美国蒙大拿州,整个水库和水坝系统已大大减少密苏里河的氾滥,也为主流和支流沿岸数百万亩的田地提供灌溉用水,沿河的水力设施为上游许多社区提供电力。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拍摄的这张照片,迅速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图片,并且定义了一个新的摄影风格。</p> <p>  服装区,纽约市,1930年</p><p> 俯瞰拍摄是玛格丽特·伯克-怀特的摄影作品中重复出现的一个特征。她把她的工作室“高高地”设立在克莱斯勒大厦的顶楼。“结果我发现,我居然有一对而不是一只不锈钢滴水兽熠熠生辉地指向西南方。这绝对是世界上最高的工作室,我觉得它也是世界上最美的工作室。”</p> <p>  美国毛纺织公司,1935年</p> <p> 路易斯维尔洪灾期间领取面包的队伍,肯塔基州,1937年</p><p> “据我所知,没有什么可以比拟找到一样新奇的东西、事先无从预料的东西,或是只有你才能发现的东西的那种愉快。因为除了摄影师的身份之外,你首先是某一种类型的人,别人擦肩而过的东西可能只会跟你发生共鸣。别的摄影师可能拍出一样好的照片,但那些照片是不一样的。只有你所具有的精神和情感的经历才能让你理解某一个故事所讲述的内容,并将它记录在一张幻灯片上。” </p><p> 路易斯维尔洪灾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害之一。玛格丽特·伯克-怀特迅速赶往当地,进行了深入的图片报道,这篇报道依旧刊登于《生活》杂志。</p><p> 一群非洲裔美国人耐心地排着队挨个领取救济援助。在他们身后,一张招贴画上画着一个幸福的(白人)家庭,一家人驾着车,孩子们笑脸盈盈,边上还有一条宠物狗。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对比。</p> <p>  1940年,叙利亚大马士革附近的沙漠中,由法国远征军控制的当地骆驼骑兵团。</p> <p>  1940年,英国殖民地部队行军经过金字塔,这支部队包括爱尔兰卡梅伦高地的部队、印度部队。</p> <p>  1940年,埃及的建筑上张贴着德国旅游度假的海报。</p> <p> 克林姆林宫 莫斯科 Line of Russians along street in front of the Kremlin. Moscow, 1941.</p> <p> 莫斯科空袭,1941年</p><p> 1941年,玛格丽特·伯克-怀特再次来到莫斯科时,苏德战争刚刚爆发。与丈夫厄斯金·考德威尔同往的玛格丽特,是当时在那里的唯一一名西方摄影师。</p><p>“我在那里,面对着人生中最大的独家新闻: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卷入了世界上最大的战争,而我是代表了所有外国新闻机构的唯一一名在现场的摄影师。”</p> <p>  当德国和苏联于1941年打破互不侵犯条约时,玛格丽特因为《生活》的工作正好在苏联。她拍摄了莫斯科遭轰炸的场面,还为斯大林拍摄了肖像。接着,她又一次来到战事的前沿:先是两次前往意大利,之后又随巴顿将军的部队一起于 1945 年春天进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成为最早进入那里的人中的一员。</p> <p>  布痕瓦尔德的囚徒,1945年</p><p>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成功记录了二战的各个阶段,从非洲空袭到意大利战役,直至盟军进入德国并开启集中营的大门。布痕瓦尔德让去到那里的人不忍卒睹:“人们总是问我,怎么有可能去拍摄那样的暴行。我不得不为我的心带上一层面纱。</p> <p>  霍亨索伦大桥 Hohenzollern Bridge, Cologne, Germany, 1945.</p> <p>  1944,被炸断的桥。</p> <p>  代表作:斋日里的甘地,1946年</p><p> 纺车旁的莫汉达斯·甘地,浦那印度,1946年</p><p>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在她的自传里写道,继德国之后,她“很高兴地接受了《生活》的另一项任务,离开衰败的欧洲去往印度”。1946年,玛格丽特飞抵孟买,准备拍摄这个广袤却复杂的国家,它正站在一系列血腥事件脆弱的边缘,并将在这些事件的高潮中迎来独立和分裂。</p><p> “刚刚发生的一幕悲剧逐渐落下帷幕。我来到印度想要记录的戏剧性事件已径自发展至此。我得以分享了印度的一些最伟大的历史时刻。在我的一生中,没有别的什么对我有这么深的影响,在这里的记忆永远都不会离我而去。我见过人们为了信仰在战场上死去,却没有见过这样的事:一个像耶稣基督一样的人,为了他的人民能团结在一起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p> <p>  甘地是现代印度的国父,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印度迈向了独立,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甘地作为印度国父,却像个穷人一样生活。“不采用暴力是甘地的美德,纺车就是完美的武器。”</p> <p>  怀特拍摄甘地,甘地秘书说:你要先学会纺纱,因为这是甘地的理念。所有印度人穿上手工纺织的衣服,是对资本殖民的反抗,这才能够体现甘地的主张。</p> <p>头顶粮罐的女人,印度,1946年</p> <p>  布痕瓦尔德,德国,1945年</p> <p> 美国士兵在烧焦的德国坦克上放置警示标志,科隆,德国,1945年</p> <p> 乔治华盛顿大桥 George Washington Bridge,1933.</p> <p> 广播发射塔 WOR radio transmitting tower. 1935.</p> <p>  甘地的葬礼,德里,印度,1948年</p><p> 就在甘地遇刺之前不久,玛格丽特·伯克-怀特还在新德里毕尔拉公馆的花园里采访过他—对他、他的追随者和整个国家来说,这都是他留下的最后一次与别人交流思想的记录。“几个小时之后,在甘地去晚祷的路上,这个认为面对原子弹都应采用非暴力态度的人,被数发左轮手枪的子弹击倒了。”</p> <p>  跳舞的人们,比灵斯,蒙大拿州,1936年</p><p> 也许是大萧条时期拍摄的照片让玛格丽特·伯克-怀特发现了人的元素在摄影叙事里的重要性和价值,然而人物肖像以其传达欢乐、尊重、尊严和绝望的能力始终吸引着她。在她的报道中,不管是在美国南方腹地、战时欧洲、南非或朝鲜,她总在拍摄对象的脸上细细搜寻,想要抓住他们眼神中的什么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不只是与众不同或引人注目的面孔那么简单,我寻找的是在印刷的纸页上能够大声地说出他们想说的话的那些面孔。”</p> <p> 林肯纪念堂 华盛顿 Steps to the Lincoln Memorial, Washington, D.C., 1937.</p> <p>黄金矿工,南非,1950年</p> <p> 金门大桥 Aerial view of the Golden Gate Bridge. 1951.</p> <p>  科尼岛海滩,美国,1951年</p> <p>  战争末期,玛格丽特又投入到了记录新印度的诞生和其与巴基斯坦的分裂的工作中。在印度,她见到了印度解放的精神领袖,莫汉达斯·甘地。1950 年,玛格丽特为报道新成立的保守派政府及其种族分裂主义政策前往南非。</p><p> 朝鲜战争爆发时,玛格丽特再次出发了。在她到达时,停战协定已签订,但她的直觉让她捕捉到了一个之前未被留意的故事,游击战正在分裂和分割朝鲜大家庭。</p><p> 她的摄影师同行抱怨她过分严厉,爱卖弄她惹眼的优雅,一有机会就表现出她顽固的执拗。然而一个独自行动的女人还能怎么表现呢?她直面过战争,在甘地不久就将辞世时拍过他的肖像,在别的西方摄影师都不被允许进入苏联时拍过斯大林。她要不是这样,又怎能说服她的编辑将她悬挂在曼哈顿的上空,让她下到南非的深矿里,或是让她爬过韩国的稻田,只为拍一张重要又特别的照片?对她而言最艰难的磨难,她无法战胜却一再无情地折磨着她的,是帕金森。这病到来得毫无预兆、轻轻悄悄。一开始只是腿疼,突然僵硬感侵袭到四肢,接着就爆发了。</p><p> 那段时间,一种“神秘的病症”开始困扰玛格丽特,并逐渐导致她四肢瘫痪。那个神秘的病症正是帕金森综合症,为战胜疾病所进行的顽强斗争是她人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她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以两次手术、不间断的物理治疗和永不枯竭的乐观精神,与逐渐发展的瘫痪做斗争。在她位于康涅狄格州达里恩的家里摔倒之后,玛格丽特于1971年8月27日去世,享年67 岁。</p><p> 纵观她的职业生涯,玛格丽特·伯克-怀特一直非常重视她的专业独立性,她为自己挑选报道任务、发起极具意义的社会活动、为自己寻找工作机会并让自己投入到新书的出版和作品的展览中去:这无疑是引领一种生活态度和追求职业发展的先驱性做法。</p> <p> 俄罗斯大桥 The Bridge, Russia. 1930</p> <p>  布鲁克林区 Brooklyn, NY, US,1951.</p> <p>  金门大桥 Aerial view of the Golden Gate Bridge. 195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