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游(4)结束篇:何园

吴定远

看到网上有人在提问,去扬州如果在个园和何园之间只能选一个,那么去哪一个好?如果问我的话,我的回答是都一样,因为不管去哪一个,都会后悔没去另一个。<div>  何园跟个园都是晚清私家园林,4A级的景点。个园的园主黄至筠是头顶两淮盐总官帽的红顶商人,本质上是商人;而何园的园主何芷舠当过湖北按察使,汉黄德道(即汉口、黄冈、德安三地区的道台)兼江汉关监督(即负责对设在汉口的海关进行督察);朝廷赏其正一品封典,诰授资政大夫,晋升光禄大夫,是个官家人。何氏家族还和中国近代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密切,何芷舠娶了安徽老乡孙家鼐的侄女为妻,孙家鼐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而这位孙夫人,又是李鸿章大哥李瀚章的干女儿,何芷舠父亲何俊去世后,是李鸿章撰写的墓志铭。何家与光绪另一位老师翁同龢、清廷重臣张之洞也有姻亲关系。有这些关系在,何家社会地位当然不低。</div><div> 何园与个园跟汪氏小苑在布局上不同的是,汪氏小苑以住宅为主,以园林为辅,所以谦称小苑;而何园与个园都是以园景为主,个园的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而何园的复道回廊也被称为“江南园林的孤例” 。个园的竹、园、宅各占大约三分之一,而何园的建筑要占到二分之一。但何园的馆舍与风景交叉融合在一起,疏密有致,层次分明,显示出造园者匠心独具,收放自如的高超技艺。 </div><div> 从汪氏小苑经皮市街和徐凝门大街大约步行1.3公里到何园,这段路没有公交车,皮市街是老街,走走看看也不错,于是我决定迈开双腿,一面走一面东张西望。 </div> 皮市街在元代就有了,这里驻扎过骑兵,骑兵离不开马具,而马具多为皮货,于是就有人来出售皮货,后来发展成皮货一条街,什么皮衣帽、马蹄袖、皮毯褥、皮带、皮靴、皮鞭等等都有,于是被称为皮市街。说是街其实就是条小巷。2006年皮市街进行了扩建,从3米宽扩成11米,真正成了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皮市街是条老街,必然发生过很多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1868年的“扬州教案”事件。依稀记得中学读近代史时提过这件事。皮市街147-149号就是“扬州教案”旧址。<div>  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从明朝就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明和西方的科学技术,但是在传教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撞。1704年罗马教宗克勤门十一世发布上谕,明令中国信徒禁止祭祖祭孔,干涉中国内政,引起罗马教廷与满清朝廷之间教权与皇权的冲突,到雍正皇帝当政时终于颁发了禁教令,禁止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由此开始了120年的禁教时期。但传教士们从未停止过活动,只是转入了地下。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廷走向衰落,传教士们的活动开始转向公开,满清政权已经无力阻止。</div><div> 1868年的“扬州教案”起因是法国传教士金缄三在扬州设立育婴堂,半年间死去24名婴儿,民间谣传这些婴儿被洋人吃了,或是挖眼破肚拿去做药了,一时间群情激愤。8月初,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在皮市街租房开办扬州首家基督教堂。当时正值府试(考“童生”)期间,生员们张贴大字报要求驱逐洋人。8月22日,近万名民众包围教堂,点火烧教堂,拆毁教士住所,戴德生等人逃到官府要求保护,传教士及眷属被迫跳楼逃生,戴德生怀孕六个月的妻子玛莉亚跳楼时摔伤了腿。这就是“扬州教案”的经过。</div><div> 事情闹大后,英驻上海领事麦华陀于11月初率军舰4艘、军队数百人赴江宁,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提出最后通牒,并扣留清“恬吉”号轮船相要挟。最后结果:曾国藩接受麦华陀一切条件,将扬州知府撤职,赔偿教会损失并在教堂门前立碑保护教堂。</div> 教堂于50年代被政府接管,成为扬州师范学校(后改为市五中)宿舍。1990年落实宗教政策,产权转给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但继续由居民居住。现存两幢南向二层楼房及水井一口,前楼面阔三间,后楼面阔五间,楼房基本保持原样,至于两楼间的教堂原址已改建为平房。门前碑也已不存,另在两楼前东墙开了便门。现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房屋年久失修,树倒下压坏了楼房,已成危房。<div>  这是两幢二层楼房中北面的一幢楼,楼北面的墙体已经被倒下的树压塌,露出了里面的房间,住户已经撤走,丢弃的破沙发扔在外墙边。我是2014年去的,一年后的一场连下几天的大雨摧毁了剩下的墙体,北墙全部倒塌,照片中右面的外墙和左面的残墙已不复存在。</div> 继续向南行,皮市街两边已经有了不少商户,看起来新兴行业的比较多,现在已经发展成吸引文艺青年或伪文青的地方,有许多小资情调的店铺,当然还有很多美食。 还有一些街面房住着居民。 老街上老宅自然不少,这栋位于风箱巷口的老宅,是清末民初蒋氏住宅,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继续往南,过广陵路,路名已经换成徐凝门大街了。大街果然比皮市街要大,二十来米宽。街上酒店食肆林立,车来车往,热闹非凡。<div>  我无心去拍那些饭馆,倒是路边一座大牌坊吸引了我,“丁家湾”。牌坊里是一条老巷,有人像我一样也挎着相机包在张望,看来这条老巷有故事。</div> 回来后上网查资料才知道,丁家湾这一带的民居是扬州老城区真正的精华所在,许多国家级文保专家认为,丁家湾才能真正体现出老扬州的古味。 丁家湾留存了很多盐商老宅,例如这家许氏盐商住宅,祖籍安徽歙县,清末民初在扬州经营“谦益永盐号”、“汇昌永钱庄”。许氏后人中,出了许多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夫妻院士——许国志、蒋丽金,1955年与钱学森同船从美国回国,夫妇俩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担任重要工作。 看着这窗格就知道不是寻常人家。 丁家湾看上去很安静,留守的住户大多是老人。据住在这里的老人回忆,从前的丁家巷很热闹的,“街两侧很多店铺,烧饼店、老虎灶、吃食店……” 住在这里生活环境是比较差的,可是老人们住惯了也不想搬。 巷子比较窄,小汽车是开不进来的,交通工具只能用摩托车、自行车、电瓶车之类,最多用用三轮车而已。 丁家湾以地形似丁字而得名,全长四百多米。我只走了几十米便退回了,时辰不早了,心里急着去主要目的地——何园。 从丁家湾出来行两百多米就到了何园,何园高高的外墙上爬满了绿植,充满年代感。<div>  何园东门位于徐凝门大街66号,往南不远就是徐凝门,不过门早就不在了,光剩下了个地名。徐凝是人名,唐朝诗人,名气不大,佳作不多。不过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忆扬州》却是流传千古:“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天下明月夜三分之二在扬州,好大的口气。</div> 何园不像汪氏小苑那样低调小心,光一个买票厅就搞得高端大气的。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因园主姓何,就被俗称“何园”。在乾隆年间时此园名“双槐园”,光绪年间何芷舠买下改建,才改成现名。 <div>  进大门是外园,可以看到外园和东园之间的月洞门,上有门额“寄啸山庄”。何园的花园分东西两园。</div> “寄啸山庄”是园主何芷舠亲自题写的园名,名字取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绮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两句。<div> 何芷舠(1835-1908)曾任湖北汉黄德道监督江汉关,既是辖管汉阳府、黄州府、德安府三府的道台,也兼任江汉关海关监督。在海关事务上深感洋人跋扈,朝廷无能。49岁时何芷舠学陶渊明,以“奉母”为由辞官归隐,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建园林。何芷舠为什么在仕途正顺时急流勇退,从他题园名时用了“寄啸”两字也许可见一斑。陶渊明原文中“寄傲”是寄托傲世的心情,“舒啸”是放声长啸的意思,何芷舠见不得洋人的嚣张跋扈,又不能违背朝廷的媚外态度自行其是,否则必祸连自身,这个官是没法当下去了。用这两字当园名,可见其当时的憋屈和愤懑的心情。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何芷舠的行为正是体行了这种理念。</div> “游客中心”的一侧在外园里,爬山虎爬满了半个屋顶并下垂成绿幔,把“游客中心”的颜值提高不少。 这边的围墙就是刚才在外面看到的爬满绿植的围墙。 月洞门南面另有一个瓶形门洞与东园相通。 月洞门里是一座小石桥,石桥下是东园的小池塘。<div>  正前方太湖石是扬州“四大奇石”之一的“石屏风”,后面是牡丹厅,因其东山墙上的大幅砖雕“凤吹牡丹”而得名。</div> 砖雕上凤凰双翅舒展,长羽飘逸,四周牡丹花枝缠绕,是市区古建筑上保存最为完整的砖雕工艺品。 东面假山之上有“接风”亭。现在游客进出的东门是为了配合市政建设新开的,为了表达迎客之意,特地修建了这个接风亭。 “接风亭”匾额由扬州书法家杨小杨(字抑之)题。 往南走,是三栋前后排列的楼房,依次为东三楼、东二楼和东一楼,这是何园的客舍。 客舍就是供客人居住的房间。何家哪来那么多客人?客舍还有一个解释是旅客投宿的房屋,也就是旅馆。介绍说我国著名画家黄宾虹曾六次在何园居住,27岁来扬州学画时就首次投宿在何园。黄宾虹与园主何芷舠是忘年交,还有点亲戚关系,何芷舠极器重当时还年轻的黄宾虹,黄会住在这儿当然不奇怪。<div>  后来看到其他网友的介绍,何家的仆佣也是住在这里的。</div> 最南面的一排房子是骑马楼,因为其形似马鞍,中间有一狭窄的巷道。此巷道将骑马楼分为西楼与东楼两部分,东楼亦称东一楼、走马楼。<div>  骑马楼是一幢整齐、对称、具有中西合璧艺术风格的建筑。上下两层。</div><div> 据悉黄宾虹就住在东一楼,不过是不是六次都住东一楼就不知道了。</div> 东一楼前是一个花园,景色优美,住在这里开门见景,确实是好选择。<div> 花园南面是何园南大门,也是何园传统的正门。也就是说此花园是何园的外园。<br><div>  花园东面是“片石山房”。</div></div> 花园西面是楠木厅,为扬州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楠木厅,厅内构件全部用楠木制成。主人何芷舠在此接待嘉宾,给人以庄重而舒朗的感觉。<div>  堂前廊柱上一副楹联“退士一生藜苋食,散人万里江湖天”。撰联人是晚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这个何绍基是湖南人,不是何园嫡系。</div><div> 大门两侧用了两块4平方米的大玻璃,厚9mm,是厅内原物,法国生产的。一百多年前玻璃是很贵的,与黄金同价,放到现在更是珍贵的文物。更何况这么远运回来,一路的保驾护航成本有多大。可惜两块玻璃都有损伤,有动乱时气枪打的弹孔,有梯子倒下砸出的裂缝,还有拍《还珠格格Ⅲ》电视剧时侧光灯倒下砸出的裂纹。</div> 堂内挂匾“与归堂”,石涛题。“与归”应该来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div>  柱上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清人孙星衍所撰。</div><div> 厅内外装饰都堪称华丽,窗隔全部使用梅花,冰纹镶嵌而成。</div><div> 楠木质地优良,不须刷漆,但此厅为什么都刷了红漆?原来动乱年代为了体现“全国山河一片红”这里被人刷了红漆,后来想去掉却去不掉了, 只好每年刷一遍。</div> 看后来的参观者所拍的照片,堂匾“与归堂”换成了“熙春堂”,厅内摆设也有变化,不知何故。 楠木厅北面是玉绣楼,是园主和家眷的起居处,也就是内宅。<div>  百叶窗的设计显然是西洋建筑的风格,何园与其他中式庭院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的。</div> 玉绣楼是两排二层楼房,有外廊连接,上下两层。两楼间的庭院中间种了一棵绣球树,至今已有149年的树龄,被扬州市政府列入古木名树保护名录。两侧两棵广玉兰同样应该有149年树龄,来自北美,是慈禧太后奖给淮军及所有有功官员的纪念品,园主人得到两株。可惜东面一棵被人嫌挡住视线给锯掉了。<div> 玉绣楼之名即来自广玉兰与绣球。</div> 东端树被锯掉地方如今种了棵小树。<div> 仔细看底楼阶下有一个个圆形孔洞,那是地下室的通风口,玉绣楼是建有地下室的,此地下室只有一米二高,用作通风排潮,使底楼避免潮湿。加上百叶窗的通风功能,夏天室内温度可比其它建筑降低2到3摄氏度。冬天关上玻璃门,则阳光温暖房间。玉绣楼的中西合璧设计科学合理,足见园主高明之处。</div> 两楼之间有侧廊连通,也是上下两层。 现在暂时离开玉绣楼,向北回到东园。 穿过这座八角门,再往前就是进园时看到的牡丹厅。 牡丹厅里是购物中心,卖扇子。穿过牡丹厅再往前走是“船厅”。 东边沿外墙是长六十米的“贴壁假山”。大户人家的院墙为防盗防火都做得很高,但光秃秃的白墙不好看,于是沿墙堆叠假山就成了改善景观一种方法。 东北角假山转角处有一座“近月亭”。 “船厅”并不像船,四四方方的,不像汪氏小苑的船厅平面呈楔形还有点形似。何家和汪家都来自安徽,盐商世家,都对船有种特殊的情愫,因为盐运离不开船,他们大多在船上生活过。船厅在四周用砖瓦模拟出波浪的图案,使船厅有了象征性的意义,这叫做“旱园水做”。<div>  船厅外廊柱上有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div> 船厅四面为通透的法国玻璃镶嵌的花窗,营造出“人在厅中坐,景自四边来”的意境。为让游客能在游程中更好地体验这种意境,船厅现在用作茶室,有美女抚琴添兴。可惜没看到有茶客。 回看牡丹厅。 牡丹厅西面是西园,有二层楼阁将东西两园隔开,楼阁上下层均有回廊连接,这就是著名的“复道回廊”。 楼阁北面是读书楼,读书楼东侧与贴壁假山相连,有石阶可登楼。<div>  读书楼全称为“翰林公子读书楼”,是何园大公子何声灏的读书处。何声灏终日在书房苦读终于不负众望,于1882年乡试中举,1890年殿试二甲第六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步祖父何俊的后尘,成就了一门祖孙两翰林的巨大荣耀。何家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先后出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名人学者。</div> 这里也是何园“复道回廊”的起始处。“复道回廊”连通东园、西园、玉绣楼,地面一层,楼上一层,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把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立交桥雏形,据称全长有1500米,令人赞叹。何家人可以不必在露天行走,免受雨雪和日晒之苦,可以不必下楼就到西园赏景听戏,实乃“江南园林之孤例”,到扬州不可不游。<div>  过月洞门,就进入了西园。</div> 西园是何园的主要景区。 西园的主要建筑汇胜楼,楼上是主人收藏典籍书画之处,楼下是主人宴客的“蝴蝶厅”,因楼形似蝴蝶而得名。 蝴蝶厅前水池是全园最大的水面,池中有亭叫“水心亭”,四角单檐。 水心亭上眉装饰冰裂纹,下接飞罩,飞罩上有蝙蝠卷草等图案。顶部是四面都镂空成如意图案的砖雕,内饰彩色玻璃,分别是黄绿红蓝四种颜色。后来维修时取下不慎弄坏了,只找到蓝色的镶上了,其它三色只好涂油漆冒充,油漆掉了就得去补。<div>  水心亭是戏台,而且是中国唯一的水中戏台,专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它巧妙地借助水面与走廊对声音的反射,起到了增强音响共鸣的效果。</div><div> 《红楼梦》、《还珠格格Ⅲ》、《毕升》等一百多部影视剧都曾经在此处取景。</div><div> 琼瑶女士极为眷恋扬州古城,曾经先后六次来到这座美丽的城市,尤其喜欢何园,并且在这里拍摄了自己的多部作品——《婉君》、《苍天有泪》、《青青河边草》、《还珠格格Ⅲ》等等。</div> 蝴蝶厅西翼。 水池一角,图左面的建筑是赏月楼,园主何芷舠为其母专门盖的楼。<div> 右下两块石头叠在一起,像突兀伸向水池的鳄鱼头,没见有谁来说明一下,我想总有个说头的吧?</div> 此石峰高14m,是全园的最高处,假山依水而筑,主峰以太湖石堆就。<div> 假山上的两棵白皮松,树龄都是149年。白皮松树姿虬劲俊美,寿命长,象征寿高德重、老而弥坚,自古以来为珍贵的庭院观赏树种。</div> 园西部一组假山不输给东园的贴壁假山,险峰绝壁,怪石嶙峋,高低起伏,别有洞天。 桂花厅在西园的西北角。也是全园的西北角,因厅前栽种桂花而得名。桂花厅曾经是同仁中学的图书馆。同仁中学是怎么回事?原来园主何芷舠在何园度过了18个春秋后,于1901年67岁时却又带领一大家子到上海定居(仍然留着何园)。其原因是他看到了扬州的日趋没落,而上海处于“西风东渐”前沿,正值上升时期,到上海去更有发展空间。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后代耽于安乐,消磨斗志,为后代的发展开启了新的起点。后来何世模处理大清银行之事不慎让何家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何家迁回何园,后来日本侵略战火燃起,举家逃难在武汉、重庆、昆明、越南、香港转了一大圈又回到扬州,回到何园,此时何家经济陷入窘境,无奈之下于1944年卖掉何园(留下何家祠堂)。之后何园几经转手,到了国民党将军顾祝同手里。顾虽为军人,却也热心教育,1946年把自己创办的“祝同中学”从福建迁到扬州何园,那时候玉绣楼就成了教室。1947年学校改名“同仁中学”。后来几经改名,1956年7月改名为公立扬州市新华中学。<div> 何园在1948年扬州解放后被收归国有,1959年起对外开放。</div> 转过来又看到了最高的假山。扬州不出太湖石,所用太湖石是商人作为船的压舱石从苏州等地运来的,所以都是小块。扬州的假山都是用小块石头堆砌起来的,叠这么高的假山当属不易。 地面用瓦片和卵石铺出的水波纹图案与东园船厅周围的一样。 西面外墙边的假山。 假山下面长出一棵小叶黄杨。 有一部分假山是用黄石堆叠的。 这堵花窗墙是横在西园与玉绣楼之间的,墙这边是玉绣楼,墙那面就是西园,水心亭、蝴蝶厅……<div> 墙上整齐地分布着两排共12个花窗。何园的花窗是何园的一大特色,各种造型,不落俗套。</div> 玉绣楼北楼的北面,贴近花窗墙。 现在上楼,先参观一下何园史料展览。<div> 何家何芷舠这一脉,第二代“声”字辈3子1女,第三代“世”字辈11子11女,第四代“祚”字辈24子15女,再加上嫁出去的女儿所生后代,绵延出一个庞大的家族。这个家族代代人才辈出,精英荟萃,出了许多商界、政界 、教育界、科技界的名人。</div><div> 何芷舠三子均有功名和头衔:何声灏为翰林院庶吉士官主事;何声焕为兵部郎中;何声润有附生的功名。但当他们被保荐为道员这样的实权大官时,却纷纷拒辞不受。</div><div> 第三代出国留学归来者甚多,何世祯和何世枚兄弟双双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成为中国法律界海洋学派的奠基人。这对博士兄弟在上海创办“私立持志大学”(现上海东体育会路“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何世祯更是国民党元老,上海响应“五四运动”的组织发动者之一,抗战时期打入日伪内部,为国共双方提供绝密战略情报。国民党逃台时劝他去台,他拒绝了。</div><div> 同为第三代的世棻、世杰、世模也分别去过美国、日本留学。其中何世模曾任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会长,辛亥革命时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大清银行为中国银行获准,是中国银行1912年诞生的奠基人之一。</div><div> 第四代“祚”字辈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其中社会知名度比较高的有何祚庥,他是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马列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就是清华大学理学院的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解放后从事粒子理论、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的研究,是氢弹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参与者之一。</div><div> 何祚庥的表姐王承书就更厉害了,她和丈夫张文裕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承书是何世璜的女儿、何声灏的外孙女,1941年与丈夫一起去美国留学,1944年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院物理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表弟何祚庥书信介绍国内情况,夫妇俩决定回国参加建设,美国的导师和朋友为她惋惜,认为她继续在美国研习早晚会拿诺奖,可这并没有动摇她的决心。1956年,她和丈夫冲破重重阻拦和刁难回国,研究核聚变技术,1961年,49岁的王承书受钱三强推荐改行研究原子弹核心技术高浓缩铀的提炼,打起背包来到西北高原的浓缩铀工厂,从此隐姓埋名近三十年,为国家的核武事业辛勤工作,连丈夫都不知道她身居何处,更谈不上照顾儿子。1964年1月14日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王承书居功至伟,她是两弹功臣中唯一的女性科学家。1994年她去世之前遵照丈夫遗愿,将全部财产13万元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捐建了西藏“文裕小学”和丈夫的母校泉州培元小学的教学楼。 </div><div> 何家还出了“父女画家”何适斋和何怡如。何适斋又名何世彝、何世伟,是何声灏的长子,在书法绘画方面得到过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的指点和提携。其女何怡如,名祚忻,“祚”字辈,出生于上海,早年入上海美专,后又入无锡国专,得词学大师夏承焘教诲。国画初师姚墨邨,后得黄宾虹指授。1948年,中国画苑举办何适斋父女书画展,张大千在其《松鹤图》上题跋:“画松鹤极难,惟吾友许士骐先生最擅长,今观怡如女士所作,又另具一副手眼,真曷与古人争胜也。”何怡如长期在上海培进中学(余秋雨、程乃珊的母校,现为上海戏剧医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任教,60年代退休后定居无锡,2010年12月去世,享年98岁。</div> 在民族解放战斗中,何家一代人前赴后继,抛家舍业,义无反顾,鞠躬尽瘁。先后有十一人(含配偶)在新中国成立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九人是地下党员,另有一人参加了人民军队。<div> 2019年国庆节是新中国70华诞。何园后人共有9人(含配偶)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div><div> 何家为什么能够人才辈出?除了遗传因素,家风的传承是重要因素。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以德传家,才能代代不衰。这中间《何氏家训》的代代相传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何氏家训》从孝敬亲长、隆师亲友、节义勤俭、读书写字、出处进退等十一个方面详尽地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世、待人接物之道,不失为一部循循善诱的家庭教科书,凸显着一个传统家族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与生存智慧。<br></div> 为了展现当年何家的真实生活场景,何园复原了一些房间内部的摆设。<div> 从这间餐厅的西式壁炉以及之前提到的百叶窗、玻璃门等建筑构件来看,玉绣楼的中西合璧特征十分明显,说明园主及其后人十分开明,乐于接受新事物。</div> 这是小姐卧室,家具多为西式,铁艺床、铁艺靠背椅、台钟。 穿衣镜、衣架。 玉绣楼的房间均为套房,两侧均有回廊。与小姐卧室相连的套间是小姐的梳妆、洗浴室。 卧室旁的套间是小姐的书房、琴室和用餐间。<div> 琴棋书画“四艺”是古时代表文人素养的四种技艺,也是名门闺秀修身必须掌握的。何家闺秀所习的“四艺”赋予了新的内容,琴是西洋钢琴,画是西洋画。</div> 小姐用餐间,餐桌上摆着的是咖啡杯,还有西式蜡烛架。 何园的女性们不像旧时的其他女性那样受到很多禁锢和约束,她们和男孩一样走出家门,接受先进思想,成为新的女性。 再来看看园主何芷舠的书房,西式书桌,台灯、留声机等摆设显示主人的开明、与时俱进。 园主的卧室。 这是主人的另一间书房。 现在沿着空中复道回廊回到西园,图左建筑是赏月楼,护栏图案嵌入了“延年益寿”四个字。何芷舠前半生为国尽忠,后半生辞官归隐奉母18载尽孝,母去世后又率子孙进军大上海,让子孙们去大风浪中见世面。他的一生可谓传奇一生。 俯瞰水心亭,亭前平台可供演员活动。<div> 对面有12个花窗的墙后就是玉绣楼。</div> 从上往下看,小型的戏曲表演还是可以进行的,大型的话场地太小了。 蝴蝶厅楼上的回廊。 前面是复道回廊的分道处,分向不同方向。 又看到了读书楼。旧时提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读书楼就是全园等级最高处,也是复道回廊的起点和终点。 这次游何园,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复道回廊,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游览“片石山房”。“片石山房”位于何园东南部,自成一园,何家人称其为“小花园”,相应称寄啸山庄为“大花园”。何园下午5点1刻开始广播要闭园了,我5点半走到北出口,匆匆回头一瞥。如果下午没有遇到“汪氏小苑”,计划的游览时间是够的。虽然留下了遗憾,但心中并不后悔,因为留下遗憾同时也留下了再游扬州的理由,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呢。 出了何园,转辗来到何园南面的徐凝门大桥,运河在这里拐了个弯,转向西行,远处的渡江南路桥中间通汽车,两边人行道架有桥亭,很有特色。<div> 运河两岸都建成了绿化带,游人可在河边漫步欣赏千年运河的美丽风光。</div> 往东看,运河拐弯处就在不远。 扬州之行结束了,一天之内马不停蹄走了瘦西湖、个园、东关街、汪氏小苑、何园等好几处景点,囫囵吞枣,不及细品。<div> 本人退休后先是再发挥余热几年,后又因老人身体日弱不敢远游,等送走二老后发现自己也老了,再不走机会越来越少了,这才下了决心出游完成夙愿。时间不多精力有限,原则上每次出游不去同一个地方,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去更多的地方,见识更多的世界。所以一般去过的地方不会再去,而扬州是少数去过还想再去的城市。我这次去扬州是2014年5月底,距今已6年多,再去肯定变化很大。</div><div> 今冬疫情不知会如何发展,不过世界疫情不缓解中国也不会放松,下一次何时出游现在也不好说。2020年多事之秋,但愿2021年会否极泰来。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祝愿国家明年诸事顺利,也预祝各位看官新年快乐,阖家平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