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经典,跨越时空,经过时间的沉淀,不仅没有沾上灰尘,反而给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带来强烈的震撼和深远的影响。</p><p> 走进经典,阅读名著,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我手写我心,写出真意与个性,展示思考与才情。</p> <p> 信念的力量</p><p> ——《红岩》读书笔记</p><p> 初一(3)班 余姝仪</p><p> 《红岩》中的刘思扬是我记忆深刻的任务角色,他出生世家,投身革命;受尽非人虐待,确甘愿受苦;面对家人施救、决然决绝。作为一个从小家庭殷实的少爷,我很疑惑,面对威逼利诱、酷刑残害,他依然保持对革命的忠诚,是什么成就了他?直到我看到刘思扬一句话:“一定要经受住任何考验,永不叛党”,我明白他视死如归、永不叛党的武器——信念。</p><p> 这种信念支撑着他、激励着他、鼓舞着他,为了解放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不怕,付出宝贵的生命不惧、面对长期监禁和酷刑不屈。信念如星星之火,将刘思扬对革命的赤诚融进了的血液,他的感人革命故事幻化成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被我们颂扬和称赞。</p><p> 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我们用凌厉警报、静默哀思、鲜花祭奠、和平祈愿等形式,悼念南京大屠杀无辜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上世纪上半叶,南京人民和渣滓洞中革命先烈一样都经历了黑暗时刻,为争取和平付出了沉重代价。历史中的不幸,我们不能忘却,三十万手无寸铁的鲜活生命,被日本侵略者以各种惨绝人寰的方式残暴剥夺,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p><p> 1998年,日本亚细亚大学教授东中野修道和日本自由史观会成员松村俊夫在出版的两本书中,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等人被描述成“假证人”。2000年,夏淑琴老人在南京以侵害名誉权为由,起诉松村俊夫和东中野修道。历经九年,日本最高法院就夏淑琴状告《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一书作者和出版社侵害名誉一案作出终审判决,判定夏淑琴胜诉。当年这位77岁老人听到判决结果后激动地说,"我活一天就要告一天,不但为被日军屠杀的家人,也为身后30万的死难同胞。 今天,我终于在国内打赢了这场官司,但这还不够,我还要在日本告倒他们(日本右翼)。本应该颐养天年、享受儿孙之乐的夏淑琴老人,也是凭借信念,向世人昭示历史真相、揭发恶行,呼唤和平。就像刘思扬战胜徐鹏飞一样,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对历史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为未来的向往,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用信念汇聚的磅礴力量,才让我们的祖国不断的繁荣、强盛。</p><p> 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需要守望昨天,筑牢共同的历史记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淬炼我们信念,铸造学习力量,让革命精神在我们中薪火相承、让爱国故事在我们中口口传唱。</p> <p> 《红岩》——为我们埋下了种子</p><p> 初一(3)班 傅俊鸣</p><p> 一直听说那是一本好书。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红岩》,封面上那个翠松仿佛在向我诉说那峥嵘的革命岁月,“红岩”两个字,刚劲的笔画,锋锐的笔锋,把我带入了那个瞬息万变的革命年代。</p><p> 故事主要描写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劳苦大众,同反动派展开的一系列的斗争活动。他们虽然一次又一次被捕、被杀,但是无所畏惧,坚持听党的指挥。是他们,使那冷酷的、黑暗的、残暴的渣滓洞充满了光明和希望,是他们;使那惨白无情的白公馆重新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p><p> 共产党胜利的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拼死奋战斗争换来的,他们或许很渺小,却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如星星之火的光芒。成岗原是国民党本部办公厅庶务科的办事员,他本可以过奢华的生活,但他却凭着那对共产党和光明的向往,毅然抛弃眼前这块肥差,转而投向地下党。开始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而危险的斗争,在工作期间他坚决执行党的命令。用《挺进报》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已久的良知,激起了人民对光明生活的向往。当他因告密被捕时心中无所畏惧,他在反动派恶势力面前毫不屈服,敌人那残忍的刑罚无法掩开他那紧闭的嘴巴,敌人的软磨硬泡不能动摇他对党的信任。但他那舍己为人坚韧不拔的品质在我心中埋下了坚强的种子。</p><p> 在这个冷酷无情的战争中,也不乏有女同志那明亮高大的身影。江姐就是其中之一,江姐本是华蓥游击队里的人,后来在回城送机密文件忽然发现城墙上悬挂着他丈夫彭松涛的头,巨大的悲痛涌上了他的心头,但她却在遇见华为时迅速调整成正常的表情。因为她知道她还肩负着比丈夫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党委托的任务。她没有权利流露心中痛苦。因为她知道为丈夫报仇的最好办法就是击败反动派完成丈夫的遗愿。所以她立刻把悲痛埋在心里,化悲痛为力量,毅然投入战争中,与反动派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当被叛徒甫志高抓住时面不改色,反而用经蔑的眼神盯着他。当那尖利的竹签穿过她那连心的十指,她一声也不吭。当敌人对着她咆哮时,她只字不提地下党的下落,只留给敌人一个轻蔑的微笑。当她快被送上刑场时,只留给敌人的还是那抹微笑和那视死如归的目光。是什么让一个弱女子有如此坚强的毅力,是信念,是希望,她坚信胜利属于正义,属于共产党。江姐的经历在我心中埋下了忠诚的种子</p><p> 不论是许云峰,江姐还是成岗等等人物,他们都在历史的画书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在那个污烟瘴气的社会里,信仰始终没有被利益所沾污,他们坚持为党为人民服务,从而活出了自己的姿态,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他们的精神仿佛封面的苍松,用那坚硬挺拔的身躯勾勒出了生命的姿态,《红岩》就这样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p> <p> 有阳光,就能走出黑暗</p><p> ——《简·爱》读书笔记</p><p> 初一(3)班 李珂</p><p> 皱裥重重的灰窗帘挡住了我右边的视线,左边却是明亮的玻璃窗。阳光慢慢渗过窗帘照亮了我。我低头继续翻着《简·爱》这本书。</p><p> 简·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中。她虽然逆来顺从,依旧挨打受骂,但她却始终追求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比如里德一家与简·爱发生冲突时,她没有退让,而是反抗;她也追求男女精神平等,在她发觉自己对罗切斯特深切的爱后,并未因身份地位悬殊而后退,而是坚信在精神上男女都是平等的,她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不顾当时社会世俗的嘲笑和侮辱,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坦坦荡荡地走向爱人的身边。简·爱这种精神上的独立、自由和平等值得我们去学习。</p><p> 罗切斯特是简·爱的爱人。他是一个专制霸道的人,比如他让简·爱试弹钢琴又粗暴打断进而苛刻地给予很低的评价,以及对简·爱画的质疑等都可见其专制霸道的一面。但他也很脆弱,当他遇见简·爱后他矛盾至极——心里渴望接近简·爱却又装出一副高傲的不近人情的古怪模样;它还是一个不计较外表、门第、财富地位而注重思想、个性魅力的人。他欣赏简·爱的自尊自爱,爱慕她的多才多艺;在乎那种志气相向情投意合,享受和简·爱在一起的无拘无束、充满快乐的相处的感觉。</p><p> 简·爱的表哥——圣约翰,他是个狂热的教徒。他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富有同情心和牺牲能力,执着、坚定、善良还能吃苦耐劳,但他过于严肃刻板,缺乏这个年龄段男子该有的开朗活泼。而他认为纯朴、善良而又美丽的简·爱,具备了作为一个传教士妻子的基本要求,所以他想娶她,其实圣约翰并不爱简·爱,只是他作为传教的工具罢了。</p><p> 我在简爱的身上看到了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所以就连实实在在的苦难,看上去都像是一种可贵的锤炼,因为一个人在得到幸福之前,总得先吃点儿苦头,才能品得出甜味来。</p><p>只希望无论在阳光下、鲜花里还是黑暗中总能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花容月貌,还是相貌平庸,都能有美好的心灵与充实的内心,都能有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p> <p> 严守秘密,无愧我心</p><p> ——《红岩》读后感</p><p> 初一(3)班 凌将月</p><p> 有书相伴的日子,柳絮轻飞,水波微漾;有梦与快乐陪伴的日子,捧一本小书,抬眼是春天。朱唇微启,微笑着与你相视:我自倾怀,君自随意。</p><p> 夜,静得出奇。我坐在窗前看着《红岩》,窗户相互碰撞着,发出“当啷当啷”的声音,那是同志们被脚镣锁住,蹒跚走路的声音。那牵动人心的金属碰撞的响声,一直持续着,绵绵不断。</p><p> 《红岩》全篇紧扣“秘密”两个字展开故事情节。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秘密。幼儿园拿了一块橡皮回家这是秘密,小学时抄了别人的作业这也是秘密。正如地下党一样,他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秘密,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所知的任何消息都是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只有他们自己本身知道,也只有他们自己能知道。如果国民党知道,他们面邻的将是死亡。</p><p> 共产党员们悄悄地开展着煽动工人罢工、传递解放区的消息等秘密工作,将一个又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相互传递。本来好好的工作却因甫志高的叛变拉开了新的序幕。</p><p> 许云峰,作为一个进行过长期地下斗争的领导者,他拥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从一开始甫志高做什么事都向他不报,以及心中对他的各种不满与抗拒,他感觉到蒲志高这个人不可信。最后蒲志高的叛变也证实了他的猜想。</p><p> 当甫志高叛变,带着特务出现在咖啡店抓捕共产党员时,许云峰挺身而出,成功保护了市委书记李敬原,自己却被逮捕。可见,他是是一个顾全大局,爱惜同志的英雄。在监狱中面对各种严刑拷打,他却坚决不向敌人透露一点有用的消息,他这种宁死不屈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p><p> 说到《红岩》,大家更为孰悉的人物应该是江姐。江姐是一个沉着的地下工作者,当她奔赴他乡,将要和自己的丈夫团聚时,却看见了亲人的头颅,她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和打击。这种打击使她对敌人的仇恨更深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她暂时放弃了个人悲伤,化悲愤为力量,加入到革命战斗当中。在监狱中,当敌人用铁锤将竹签钉进她的指尖,血水飞溅,一次、一次又一次,她的指已钉满了粗长的竹签,竹签撕裂着血肉,江姐疼得没有了一丝知觉。但她仍然严守着秘密,没有泄露共产党的任何信息。</p><p> 读《红岩》这本书,令人热血沸腾。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p> <p> 《活着》读书笔记</p><p> 初一3班 李雅睿</p><p>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读完《活着》,我却对这句话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主人公徐福贵虽说年轻时嗜赌,嫖妓,输光了家产,却也诚心改过,中老年老老实实,为什么作者只让他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呢?</p><p> 福贵出身并不低,作为徐家少爷,要吃有吃,要喝有喝,什么也不用愁。徐老爷管不住他,他便吃喝嫖赌——花钱是天底下最快的事了吧,果不其然,家产在一瞬间就败光了,徐老爷也被这个不孝子气死了,接下来便是福贵悲惨的人生了:母亲病死,儿子献血活生生被抽血抽死,妻子因为软骨病死了,女儿生孩子时大出血死了,女婿被石板夹死了,外孙撑死了。</p><p> 道家不是有句话叫”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吗,福贵这样悲惨的一生,一眼望去,全是“祸”,那么福贵从这些“祸”中得到了什么呢?至少当福贵落魄时,他的妻子依旧在他身边,家中的奴户也依然把他当做少爷,当福贵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之后,他还是乐观积极: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一些事物而活着。而且,你活着好好的,不才是你死去家人最大的愿望吗?</p><p> 这本书中,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人——春生,他是在战场上认识福贵的,后来当了县长,官位也不低,却在日日被人殴打之后,选择了自杀,给我感觉像是与福贵的一个对比,同样面对着痛苦与艰辛,春生选的是绝大多数人选的路——结束生命,春生没有做错什么,只是社会对他的打压和摧残。以旁观者的角度看,会觉得这个生命的逝去很可惜,甚至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或许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当自己成为像春生这样的“当局者”时,千万不要去选择结束生命,问题总有解决办法,活着,才是最重要的。</p><p>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也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有没有一个方法,能解决所有问题?’‘活着’”只有活下去,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死了的话就什么都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秦并天下》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 初一3班 余佳瑶 </p><p class="ql-block"> 天上乌飞鸟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p><p class="ql-block">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p><p class="ql-block"> 秦人的崛起与陨落是华夏族历史上的不二传奇。</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前十世纪,被周孝王分封于今天甘肃一带的秦地作为周王的养马部族,到公元前770年因保护周平王东迁立功,秦襄公被封为“诸侯”,秦人开始崛起于西周历史;再到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人在艰苦奋斗中逐渐崛起。</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秦人的历史本质上就是华夏先民不懈奋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启用入秦的卫国人公孙鞅并主持变法开始;此后,秦国不断壮大,最终于秦王嬴政即位后,即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人用长达七百多年的厚积薄发,在战国末耗时九年,完成了华夏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帝国大一统,建立了中华史上第一个帝国:秦朝。</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秦人在前人长达七百年的深厚积累下,仅用九年时间就攻灭六国完成帝国统一,然而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还不到十五年时间,真正是“秦朝之兴也勃,其亡也忽”。</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我们读战国史和秦亡汉兴的诸多历史的魅力所在。古往今来,如何通过读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史的无穷魅力和我们孜孜以求的不懈动力之所在。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无从逃脱历史的轨迹影响,所以我们希冀从故事中获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智慧,追寻打开生命格局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回归到秦人的崛起和败因,早在战国末期,荀子就曾经说:“秦人其生民也狭隘,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忸之以庆赏,鳅(qiū)之以刑罚,使民所以要(yāo)利于上者,非斗无有也。”</p><p class="ql-block"> 在荀子的时代,秦人横扫天下,但作为儒家的荀子,还是看出了秦人崛起中蕴含的重大问题,秦人通过专制与苛政,役使百姓不断通过参与战争去掳掠、扩张以谋自身利益,从而为秦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使秦国能够在战国群雄环伺下不断开疆拓土,成为战国时代国家间激烈竞争的胜出方。</p><p class="ql-block"> 而从儒家的观点来说,作为法家和功利主义者的商鞅,实质上是为秦国设计了一种实用主义至上的扩张战略,在法家的这种“霸道”面前,无论是儒家的“王道”与仁政,还是墨家的“人道”, 抑或道家的“天道”,都在战国时期,被法家的军国主义和“霸道”,碾压得粉身碎骨。</p><p class="ql-block"> 因此,秦的一统天下似乎顺理成章,但秦人的苛政却难以长久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运转,大秦帝国建立不到十五年,历经二世,最终就在秦末各方起义的熊熊烈火中被彻底摧毁。此后,代秦而新生的西汉放弃了严刑酷典的法家治国思想,转而在建国之初,推崇“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以便民众修生养息,让长期因战乱拖垮的社会组织自主修复,所以杜牧才会写:“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p><p class="ql-block"> 秦并天下的历史,也是一部秦殇的历史。在战国时代秦的征伐与兼并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秦并天下的过程,更是秦并天下所以蕴含的非凡意义和其故事结构的细节魅力,而作者为我们呈现的正是这样一部风云激荡的战国实录和秦人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