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b></p><p><b> </b></p><p><b> 《写在前面的话》</b></p><p><br></p><p> 2020年10月初,因新冠肺炎疫情蜇伏大半年的我,背上行囊来到了湘西凤凰古城。走进富有魅力和风情无限的古城,这里是随朋友们去湘西摄影的集结地点。虽然,我已是三度入古城,但是,每次都有一种兴奋不已的感觉,常常流连忘返。因为,这里吸引我的不仅有厚重的湘西文化和民族风情,还有我十分敬重的沈从文先生,他的故居就在沱江边古城中营街21号。我每次来一定会去《沈从文故居纪念馆》的,买一张二十元的门票,在普通的四合院故居里,驻足浏览,静心观赏,重温沈老生活的足迹,看看先生家的老照片,聆听随风飘来的动人故事,是何等的惬意和享受。</p><p> 当我决定参加这次湘西之行,得知行程里有浦市古镇时,还专门找来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和《泸溪•浦市•箱子岩》浏览阅读。细细品味沈先生曾经生活过的浦市和数度沅江行舟的精彩描述。随着相机啪啪的快门声,镜头里呈现出一幅幅真实的照片,将沈老先生笔下的浦市和沅水码头情景展示在我的面前,也借此分享给尊敬的朋友们。</p><p><br></p> <p> 浦市镇隶属湘西泸溪县,位于沅水中游西岸,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浦市因军事而立,因沅水而兴,是中国大西南物资集散的商埠重镇。被誉为“湘西四大古镇之首”的浦市古镇,比龙山县里耶古城、永顺县王村芙蓉镇、花垣县茶峒镇有着更大的影响力。据资料《泸溪县志》记载,在清末民初,这个占地3平方公里的古镇上,曾有3条商贸主街,45条巷弄,20多座货运码头,13省会馆,12座书院,53家茶馆,90多个作坊,7个钱庄,3个镖局……</p><p> 足可见当时的浦市规模之宏大,商埠生意之兴隆。</p> <p> 在康熙年间有一个叫徐烱的直隶巡道,奉旨前往云南考察当地灾情时经过浦市。他在《使滇日记》中感叹道:“洪江,烟火万家,称为巨镇”,“浦市称为巨镇,尘舍稠密,十倍于洪江”。在历史的长河中,浦市曾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赞叹和美谈。这里曾经有“小南京”、“不夜港”、“三楚雄关”、“五溪之巨镇,百里之边城”之誉。也有美句形容浦市“有心上浦市,无心过江东”、“百羊千猪万担米,水泄不通犁头嘴”。“一条包袱一把伞,来到浦市当老板”。 </p> <p> 浦市镇成名,得益于沅水畔浦市大码头。历史上曾经有形容浦市“满河绿水满河船,满镇商号满镇人”的生动词句。沈从文也在《湘行散记》中这样描写:“本地市面则出炮仗,出纸张,出肥人,出肥猪。河面既异常宽平,码头又干净整齐。”这里出肥猪尚可理解,可出肥人就费解了。或许是这里富甲一方,肥人为泛指也;或许是富裕生活多有肥胖之人原故吧。从资料上看,古时运输多走水路,沅江是湘西十分重要的河流。湘川黔边境的朱砂、水银、苎麻、五倍子、生熟药材,更远省份运来的淮盐、布匹、花纱,都是在浦市沿河的码头上装载下货。这里商贾云集,货物集散周转,也说明浦市在当时的重要地位。</p> <p> 浦市这座古镇,由于沅水河道逐年淤积,影响了水上航运,近代的公路的建设,使浦市商埠价值逐渐消弱,码头的货运功能慢慢减退。加之这里长期疏于保护和宣传,大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直到2010年7月,才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在2016年4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据传,在2000多年前,屈原大夫也是沿着沅水而下去洞庭的。他是否也曾眺望这里的湖光山色,触动内心的诗辞情怀呢,这也无从考证。但是,浦市的先古文明的存在,可以说比屈原时代还早4000年。早在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浦市所在的沅水西岸,就有了高度发达的人类古文化。当时远古人制作的白陶器皿,已经有了凤鸟的雕刻图案。</p> <p> 在沅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一条河上,一条小船里,有一个人,一天连着一天,写了一封信,接着写一封信,一连写了34封长长的信。这个故事发生在1934年1月,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沈从文从北平启程回家乡凤凰,探望病危的母亲。这是他1923年离开湘西后第一次返乡,历时近一个月,他在路上走了25天,在家里住了3天。行程中他一路坐船沿沅水往返,途中他给新婚的妻子张兆和写了近50封信,其中有34封信是在船上写的。他向妻子讲述湘西美丽的山水人文风光,以及他内心孤寂相思之情。书中多次提到了浦市古镇。回到北平后,沈从文把这些书信整理加工,以系列散文的形式发表,后汇总编辑成《湘行散记》。沈从文对妻子的爱慕之情力透纸背,成为最美的情书。</p> <p> 沈从文在作品中对浦市古镇不吝赞美之词:“街市尽头为一长潭,河上游是一小滩,每当黄昏薄暮,落日沉入大地,天上暮云为落日余辉所烘炙剩余一片深紫时,大帮货船从上而下,揺船人泊船近岸以前,在充满了薄雾的河面,浮荡在黄昏色中的催橹歌声,正是一种如何壮丽稀有充满欢欣热情的歌声!”把浦市古镇和沅水码头描写的像一幅唐宋山水画一样,非常之美!</p> <p> 浦市临水的江堤下,就是历史悠久的古渡大码头,一张两元的船票,经济实惠。小渡船,亘古千年不变的载着两岸人民来来往往。</p> 浦市码头是由沅江湘西港务局所属,图中这位江东码头港务安全员,已是满头白发的老者。他说,自己是江东村人,已经72岁了,祖祖辈辈生活在沅水,做安全员工作一个月可有2000的工资,虽然不多,基本生活也够了。 码头安全员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无论是刮风下雨,无论是酷暑严寒,只要码头有船行驶,他都要在码头上把行船的日期、型号、载客的人数等一一记录。船老大们还要在安全员这个记录本上签字。航运的安全管理,任务还是很艰巨的,看似普通无奇,却是非常伟大。 孩子们赶集归来,快乐奔向码头渡船。 <p> 虽然,浦市码头昔日的繁华不在了,但是,大码头渡船仍然是连接沅水两岸百姓往来主要交通工具。</p> <p> 渡船载客运物,没有特别多的限制。只要是渡船可以装载的下,可谓无所不能,无所不有。</p> <p> 载着两岸百姓过沅江的渡船,也是他们嘘寒问暖聊家常的地方。</p> <p> 村民新买的家禽上渡船,沅水两岸村民富裕的生活,渡船上载物已经悄悄的发生了变化。</p> <p> 带着几个月大小宝宝的母亲,早早的上船,等待过沅江。</p> <p> 摩托车在农村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交通工具,在渡船上也是常客。就是上下船费点劲。</p> <p> 农村经过脱贫致富,农民腰包里钱多了。在沅江上年年月月往来的渡船上,运载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等家电物品,那已经是平常事儿。</p> <p class="ql-block"> 坐船走在沅江上,村民告诉我们,沅江是一江隔两县,浦市这边是泸溪,对岸江东村那边是怀化。我们坐船去沅江对岸,船上见到一个叫陈仕武村民,我问他今天赶集采购了什么好物品。他笑着的告诉我,买了十几只小鸭子,是七块钱一只。小鸭子养三个月后,就可以卖了,每只价格能卖到80-100块钱。他说完就情不自禁的笑了,笑的是那样的甜。我望着他笑容,想农民多少年来,就是依靠这种传统饲养家禽方式,自给自足,勤劳就能挣钱致富,日子也会越过越好。</p> <p> 老两口赶集回来,肩扛背驮去渡船。</p> <p> 老汉赶集没有卖完的萝卜,在码头上摆摊继续卖。</p> <p> 长年乘坐渡船往来,不是乡亲也是常客。无论是船上船下,大家互相帮助。</p> <p> 船老大在江东村码头上,载客要先来后到,排序等待乘客上船。</p> <p> 船客们个个都是满载而归去乘船。</p> <p> 陈老汉说,看看我新买的小鸭苗。</p> 船到江东村了,人们带着新采购的货物纷纷下船。 <p> 长长的防洪堤下,就是浦市大码头。从这里向江边望去,可见大堤下边有两个码头。</p> 阿婆,慢一点下,我来帮您。 村民们陆续上船,大包小箱搬上船。 <p> 他们在等待,渡船快要开了。</p> <p> 码头也是各种交通工具汇集的地方,城市与乡村在这里交融在一起。</p> <p> 村里大妈也时尚,如今,这已经不只是城里人专用的辞汇了。</p> <p> 宝宝跟着妈妈赶大集,坐大船,满眼都是新鲜事。</p> <p> 码头上上下行的船很多,老阿婆是去下游的一个村子。船有许多,她焦虑的张望,找不到哪只船是她回家的船。</p> <p> 陈老汉背负着他满满希望的小鸭子笼。</p> <p> 村民陈仕武下船了,盛情邀请我到他家坐坐。</p> <p> 码头上人来人往,这里也成了售卖的好地方。</p> <p> 除了节假日,南来北往的渡船上多是中老年人和上学的孩子。村民们说,平日里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p> <p> 老阿婆焦虑目光,刚刚上错了船。</p> <p> 满载而归的村民们,在静静地等待上船回家。</p> <p> 渡船去也满载,渡船回也满载。</p> <p> 渡船,使人们进城下乡出入自如,像家一样的随意洒脱。</p> <p> 忙碌的船老大,这大摩托下船可要帮把手。</p> <p> 船上还有位子吗?船满了,等下一趟船吧。</p> <p> 在浦市与沅水一江之隔的江东村,村民张老爷子家正在忙活建新房子。这是一栋九十年代盖的房子,现在手头富裕了,开始把房子翻新一下,全家都在忙碌中。正在上二年级的张依然小朋友,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小姑娘。张老爷子是她的爷爷,今年75岁了,家里一共有五个孩子,其中三个女儿,两个男孩,他们都在外边打工上班。一说起孩子,老两口还是十分想念孩子的,但是,为了孩子好,建房子这样的大事情,也没有经动孩子们。所有的活计都是他们老两口在忙活。看着这新房子,他们乐的嘴都合不上了。</p> <p> 孝顺的儿子,搀扶着老母亲下船,还要用摩托车载老人家去远方。</p> <p> 天色要变了,赶紧上船回家。</p> <p> 村民告诉我,江东村这个码头护墙和古道,使用至今已经四百多年了。</p> <p> 江东村里,这样的新房子比比皆是。</p> <p> 岁月云走星移,沅江水涨水落,变迁的是时代交替,社会的变革,不变的是沅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也许浦市大码头在若干年后,被一桥飞虹所代替。但是,这里永远是湘西人民勤劳不辍的历史见证,也会永远铭记在人类进步的史册上。</p> <p> 这里的小渡船,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载乘可谓无所不能;</p><p> 这里的小渡船,是风里来雨里去,汇聚着社会生活的缩影;</p><p> 这里的小渡船,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沅水两岸百姓生活不断走向富裕的真实写照。</p> <p> 沅水江边码头上,有一条高大坚固利用城墙而建的防洪大堤。大堤门洞上书写了三个大字,大码头。这里已看不到了昔日商埠码头上货下货,船来人往红火热闹的景象。因为此时不是节假日,大码头显得清清淡淡的,约有十条渡船停在江边。高而陡峭的河堤坡面,没有了往日亲水码头的气势。一道防洪大铁门,也是硬生生的把浦市因水而兴的历史划上了句号,但是,无论是社会如何变化,也断绝不了浦市彼岸人民与沅水的天然联系和世代相传不息的脉络。</p> <p>此文写到这里,该收笔了,没有说清楚,没有说完的话,留在续集里再说吧。</p><p>最后,我要特别感谢领队廖老师和凤凰摄协张主席!感谢同行的朋友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