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刘邓过汝河,是刘邓大军历史上最艰险的一仗。三纵陈锡联、一纵杨勇、二纵陈再道在前面开路,击退沿途少数国军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六纵担任后卫,负责掩护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通过汝河,而此时追兵三个整编师,仅距二十余公里。</h3></br><h3> <h3> 邓小平对六纵纵队和旅领导说:“能否渡过汝河,关系到完成向大别山进军的战略任务,要不惜任何代价坚决打过去。”刘伯承接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以进攻手段对付敌人的进攻,从这里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h3></br><h3> 情况之万分危急,肖永银指挥十八旅,在敌人已经占领河对岸渡口的情况下,从敌人一个师手中硬是又重新夺下大雷岗渡口。李德生指挥十七旅拼命掩护了侧翼高山集。直接保护刘邓的十六旅旅长尤太忠率部为右路军后卫,决定由旅参谋长赖光勋带电台,指挥四十六团以机动防御阻击追敌,保证大部队安全过河,坚持到最后胜利。</h3></br><h3> 尤太忠旅长即同张国传政委亲率四十七、四十八团奔过浮桥,接过汝河南岸渡口两侧阵地。六纵政委杜义德也进行了相应部署,派人通知后卫四十六团,打到最后,过不了汝河,就地分散打游击,或者想办法转回鲁西南。</h3></br><h3> 六纵九个团中,四十六团是唯一的红军团,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团之一,杜义德下了这样的命令,可见当时情势确实非常紧急。杜义德随即赶到前卫团指挥作战。十八旅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在毫无遮蔽的平原上杀出了一条血路。</h3></br><h3> <h3> 但是,六纵之所以能够杀出一条路,也有非常偶然的因素。在汝河对岸截击的是国军第八十五师,下辖的110旅有意“怯战”,让出了一条大路。</h3></br><h3>原六纵司令部参谋武英此时正在后方养伤,并没有参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汝河之战。但在后来的淮海战役的双堆集大战,他孤身进入包围圈内的国军阵地,接应已经改编为八十五军廖运周的一一〇师的起义,与廖运周结下了深厚友谊。</h3></br><h3> 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武英遇到了廖运周,还询问过当时汝河阻击战的事情。廖运周说,面对解放军的冲锋,他把几个团长找来,给他们下了一道命令:“你们要灵活一点,共军打到哪个村庄,你们就撤出哪个村庄!”几个团长有点不解地看着他,他给他们解释说:“共军是杀红眼了,不要命地往前冲,我们把枪往天上打,不能去硬碰硬。”这几个团长明白了,旅长这是要“保存实力”。</h3></br><h3> 为这事,85师师长吴绍周事后,曾严厉地训斥廖运周有意放走共军。廖运周就“据理力争”说:“要我顶也能顶住,可是打到最后,110旅就完了,对85师也没好处。”吴绍周一听,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在国军部队里,有人有枪就有实力,没有人枪了就是光杆司令。他吴绍周也是聪明人,这事就不了了之。</h3></br><h3> 为了保存实力而避战,竟然被上级理解,竟然成为一种文化,国军不失败就天理不容了。1949年元月19日,蒋介石在黄埔路官邸召开南京政府要员会议宣布隐退,愤怒地吼道:“我不是被共产党打倒,而是被国民党打倒的!”</h3></br><h3> <h3> 即使有廖运周的内应,汝河之战也因敌我对比过于悬殊,而残酷无比。十六旅后卫四十六团最后通过浮桥后,炸掉浮桥。</h3></br><h3> 在最后的时刻,旅长尤太忠一一看望滞留在岸边的伤员,伤员们望着他,潜台词是:我们什么时候过河?尤太忠握着他们的手:“同志们,你们好好养伤!”说完,他立即转过身,强忍着不让泪水掉下来。 </h3></br><h3> 他的潜台词是为了不拖累大部队,只好留下你们听天由命了。战争一定要死人,一定出现伤员,如果丢弃而不掩埋尸体,如果丢弃伤员,对士气、特别是对伤员,是沉重的精神打击,对每一个不是伤员的战士的心灵也是一种强烈震撼:不怕牺牲的浴血,最后竟被活活丢弃,下一站我应如何选择?</h3></br><h3> 但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部队要强行军赶上大部队,十六旅只能带走一部分轻伤员,这些重伤员只能丢弃,留在汝河岸边了。所有受伤的、未受伤的指战员也都明白,这是战争的必然的选择。</h3></br><h3> <h3> 我们据此也可以想象这场发生在汝河南岸战斗的残酷。十六旅的会计赵歧贤参加了处理伤员,他回忆说:那些伤员真惨啊,这不比在解放区打仗,一个战士可以动员两个民工支前,负了伤,有担架抢救。在这里,只能给他们简单地包扎一下。赵歧贤解释说:“部队要走了,带不上你们,只能靠自己,能回家的就先回家,回不去的,将来再去找部队。”</h3></br><h3> 赵歧贤给了他们一些钱,有些是银元,有些是中州票,让他们能走的就走,能爬的就爬,找个地方先隐蔽起来。战士们也很听话,都默默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但也有的人给他钱,他也不要,抱着你的腿,哭着哀求你:“求求你了,把我带走吧,我还能打仗!”</h3></br><h3> 我们心里也不是滋味,有的也哭了。可在那种情况下,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办法呢?刘邓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最残酷的战略行动,那些被带走的轻伤员,最后还是安插在了大别山老乡家里。这些人,大多数被敌对的土顽小保队所杀害。</h3></br><h3> <h3> 历史的诡异,留在汝河边的伤员,正好被赶来打扫战场廖运周收拢起来,留在了110旅。1949年11月27日,淮海战场,恰好是六纵接受廖运周的110师起义。</h3></br><h3> 110师中一些士兵跑出来,扑在解放军战士身上,呜呜地哭了,他们就是在汝河边受伤的同志。</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Av7Rm9BJfAACOpn0QXbb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