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忆起少年时的读书时光,总觉得我有一些小幸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上初中时,家里经常收到外地寄来的书。我爷爷曾遇到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他学习很苦,连一张验算纸都没有。爷爷送给他一块小黑板,又说了一些激励的话。却没想到这极其平常的小事,竟在少年心中激起巨浪狂澜。他铭记校长的话,发奋努力,中年时已成为著名的学者、作家。他很多年都无法忘怀,在幽微曲折的岁月里,那块小黑板温暖了他的人生。为了感恩敬爱的校长,他决定为他的孙辈们寄书。</span></p> <p> 于是,我和小弟就成了村里最幸运的孩子。按村里的辈分,我们叫他太姥爷。太姥爷最初寄来巴金的《家》《春》《秋》、尤今的《玲珑人生》《七彩人生》《灯影内的人生》《方格子里的世界》等系列小品文。闲暇时光,我喜欢搬把小凳子,悄无声息地藏在后院的月季花丛中读书。巴金的《春》我早读过很多遍了,因为喜欢淑英,很想知道她逃婚后的结局,一直地苦苦寻找《家》和《秋》,但去一次县城又不容易。这两本的到来,实在让我惊喜不已。</p> <p> 尤今的小品文更让我着迷。她信手拈来,把每一个平凡至极的日子写得闪闪生辉。我至今记得她生动幽默笔触下新加坡特有的景致和风情。她喜欢读书写作、旅游美食。少年尤今喜欢酒窝成痴,用筷子猛戳两颊想戳出酒窝的情景可爱有趣。在她的笔下,菜心像个朴实的村姑,瘦瘦的身子,穿着深青色的裙子,终日营营碌碌,刻苦操劳;茄子活脱脱的是个现代杨贵妃,丰满腴润;包菜是懒妇,肥肥白白,竟日蜷缩着睡觉。她抒写人性的至真至善,仿佛为文字里注入了亮光。这样的玲珑人生、多彩人生谁不羡慕呢。</p> <p> 爷爷坚持要把书钱寄给太姥爷,太姥爷再三说是送我们的,不要钱,于是就邮更多的书来。这师生二人修养很高,为人处世习惯了屈已待人,都不愿意让对方为自己花费。这样周而复始,我家的书橱竟放不下了。</p><p> 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爷爷唤我去邮局取书,我兴奋地蹬上自行车,飞似的扬尘而去。到邮局后,看到地上的一大麻袋书,我惊呆了。我使出全身力气把书搬到车后座上,前车轱辘又掀起来了,几次三番才固定好。等我艰难地骑上自行车,早已汗流浃背,一路上,我哼唱着歌,欢欣雀跃得要飞起来,路边的两列小杨树看着也如此青翠怡人。我的心兴奋着,忐忑着,猜测麻袋里不知装的是我的什么宝贝。我回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全是比砖头还厚的唐诗、宋词、元曲等词典,翻开书页,让人惊喜的是里面还配有插图,低头嗅一嗅,扉页间弥漫着淡淡的墨香。这些词典都成了我无比心爱的案头书。</p> <p> 上师范后,爷爷写信给太姥爷,告诉他我很喜欢写作,希望他能指点我。我当时报了自学考试,正学习《外国文学》,迷上了《百年孤独》《飘》《简爱》等小说。我不知哪里来的信心,洋洋洒洒写了三篇寄给太姥爷,心里暗暗觉得自己写得相当好了。他回信说,我写得不错,只是细节描写还缺少感染力。他举了很多细节描写的例子,大多是《红楼梦》里黛玉、宝钗、探春、惜春等人物,他用小楷把人物的经典细节写在薄薄的小方块纸上。师范毕业后,我整理那些薄薄的小方块纸已成厚厚的一叠,我也终于悟出细节描写的妙处。以后,我站在讲台上为学生讲作文课时,讲到神采飞扬处,也会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讲课的底气大多得益于太姥爷的指导帮助。</p> <p> 书籍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无形而深远的。当我沉迷于文学无法自拔时,上初中的小弟喜欢上了《卡耐基成功学》《人生成功学》。一次回家周,他开心地说起学校趣事,有个同学中午带了一袋炒豆子被大家抢吃了。教室里一下午响起此起彼伏的声音,老师很是奇怪,几次停住手中的粉笔。“此起彼伏”这个词被眼前的少年说出来,我着实意外。</p><p> 小弟曾经多么贪玩,我的曾祖母特别爱他,她总是一脸忧戚,拄着拐杖、惦着小脚站在家门口等小弟回家。曾祖母不清楚小弟是跑到柳岭摘猪草,还是在西河沟摸鱼,只是一味声嘶力竭地呼喊小弟的名字,惊心震地,吵得我终于忍不住和曾祖母说,要不将来别给他娶媳妇了,就放在您身边,哪也别去。</p><p> 可能是因为喜欢看书的缘故,小弟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大四那年,他考上了华北电力的研究生,在学校招考的73名研究生中,他考了第2名,在我们的小村里也是从没有过的。假期回家,他带来几本英文书,在书房里默默地看。我问他,已经考上研究生了还这么忙?假期不计划出去玩吗?这么枯燥的书,看得进去吗?他目光炯炯,沉思了片刻,说了一句,我觉得我们国家还缺少电力方面的人才。做大姐的我顿觉自惭形秽。</p> <p> 爷爷去世时,太姥爷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他坐火车赶回来,抱着爷爷的遗像痛哭流涕,一直走到几里外的南山墓地送别,全然不顾村里人异样的眼光。他对我们姐弟细数爷爷一块小黑板的恩情,也忆起爷爷的一生,仁义、谦逊、有才华,在教育行业中,他做过教师、校长、教研员、中心校长。因为家里的地主成分,在当时那个时代,不知受过多少冷遇和磨难,又不知抚慰过多少学生的心。</p><p> 爷爷当初递给学生一块小黑板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块小黑板会定格在学生心中一辈子,更不会想到,它居然成就了我们这一辈人的梦想。</p> <p> 杨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在《秦皇岛日报》发表《家有红书柜》,在《农家女》杂志发表《致故乡的女孩》,在《中国文学》发表《老蒿媳妇》,在《文学报》发表《宋词中最销魂的几笔》,在《教育文汇》杂志上发表《那些事只有风知道》《回到那片柳树丛中》,在《师资建设》发表《语文课本中最美的一篇》,在《教学随笔》发表《在山的那边》,在《教学月刊》杂志发表《为什么被贬的人会写诗》,在《师资建设》杂志发表《课堂冷场时不妨用用“无厘头”》《榕树花啊榕树花》,在《作家与作品》杂志发表《我和女儿都爱李清照》,在《华夏散文》上发表《黑夜也有黑夜的芬芳》,在《阅读》杂志发表《那些年,我的读书梦》,在《教育文汇》发表《学生的发现》,在《师资建设》杂志发表《我们班里出现了李清照现象》,在《攀枝花日报》发表《握不住的温暖》,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发表散文《那一锅满屋飘香的大蒸饺啊》,在《中学生作文指导》杂志发表《如何写出古香古色的高分作文》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