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美 丽 的 芳 华 在 东 风

云启霞蔚

<p>这是一群特殊的军人</p><p><br></p><p>她们入伍平均年龄只有13岁</p><p><br></p><p>她们从东北吉林、长春等地</p><p><br></p><p>特招进入部队文工团</p><p><br></p><p>远赴祖国西北绝密卫星发射场</p><p><br></p><p>(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p><p><br></p><p><br></p><p>一去就是十年</p><p><br></p><p>她们小小年纪离开家乡</p><p><br></p><p>离开父母的怀抱</p><p><br></p><p>来到几千里外的荒凉戈壁滩</p><p><br></p><p>她们将泪水与汗水、歌声与笑声、青春与活力</p><p><br></p><p>留在戈壁大漠</p><p><br></p><p>最美芳华绽放在大漠东风航天城</p><p><br></p> <h3>他们在荒漠的戈壁滩上</h3></br><h3>默默无闻地同中心指战员</h3></br><h3>及航天科技工作者们在一起</h3></br><h3>艰苦创业,同甘共苦</h3></br><h3>深入生活,努力创作</h3></br><h3>他们唱王来,赞英雄</h3></br><h3>给荒凉的戈壁滩带来勃勃生机</h3></br><h3>为航天科技人员送来精神食粮</h3></br><h3>为国防科技事业带来无穷力量</h3></br> <p><b>特招入伍</b></p><p><br></p><p>1960年,全国各大文工团走上正规化、专业化道路,决心培养一批专业、正规、系统化的文艺人才,各文工团开始招收专业艺术生,并且特招了一批少年儿童学员。</p> <p>“那年我12岁,正好是小学毕业快要升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学校里来了一批穿着呢子军大衣的人,他们个个英俊、漂亮,特别引人注目。</p><p><br></p><p>他们在各个班级教室里选人,挑选形象气质好同学,叫到教导主任办公室,到那量一量身高、手长、腿长,然后带到操场跑一跑,跳一跳。我成了当时我们学校选上的两个人之一。</p><p><br></p><p>后来我才知道这次选拔非常严格,祖上三代都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少年班学员王莉蓉说。</p><p><br></p> <h3>1960年7月,从长春、吉林等地一共挑选出28名学生,年纪在12-14岁之间。7月15日在吉林某招待所集合,7月16日,从吉林坐车到达北京。</h3></br> <h3>“当时只知道去北京当兵,去北京什么部队没有人告诉我们。到北京之后,队长先带我们到各个景点游玩,拍照留念。我们穿上了定做的小军装,每人拍了军装照寄回家里。”王莉蓉回忆说,“当时还戴着红领巾,有几次还到北京车站欢送苏联专家,苏联专家会给我们送纪念章,别在胸前,当时得到纪念章可宝贝了。”</h3></br> <p><br></p><p>第20训练基地参谋长徐明及部分文工团员在首都机场接苏联专家时的合影。</p> <h3>他们当时不清楚,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与我国签定的新技术协定,分批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连技术资料也一并带走了,这给当时中心首长和科技人员造成巨大的压力。但也是这些压力,让航天人走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h3></br> <h3>在北京住了大概一个月左右,队长开了一次动员大会,要大家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28名男女学生坐上了开往西北的列车,深入戈壁,这一去就是十年。</h3></br> <p><b>度过困难</b></p><p><br></p><p>1960年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吃不饱。“当时在家里都吃不饱,来到中心后,首长特别重视我们,有什么好吃的都优先给我们吃,让我们感受到特别的待遇。”王莉蓉回忆说。</p> <h3>苏联撤走专家,带走技术资料。中心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曾说过:“没有他们,我们就搞不出来导弹?老子就不信这个邪!”</h3></br><h3>当时中心首长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弹能不能成功发射,这关乎民族命运。面对西方大国的威胁、压迫,航天科技人员不顾一切地投入到科研试验任务中,时间的紧迫性,任务的危险性,所有的一切都压在中心首长和科技人员的心头。</h3></br> <h3>“刚来中心的时候,大礼堂还没有建好,我们就在一所(东风宾馆)练功。首长只有在我们一群孩子中间,不谈工作,放下压力,才能轻松一小会。他跟我们开玩笑,叫我们小鬼。”生活的苦难,对于驰骋战场、走过长征的孙继先等首长来说,咬咬牙是能克服的,但是技术上的苦,时刻压在首长的心头,却是难以言说的。在首长们被难以言说的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看到一群活泼可爱、无忧无忧的孩子,心头也许能轻松片刻。</h3></br> <h3>没过多久,中心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快就缺粮少食,后来科技人员都靠打沙枣、吃骆驼刺充饥。“有一次,我们去帐篷里翻沙枣,用搪瓷碗放点糖煮着吃,正好孙继先司令员经过,他看了心里很难受。我们正是身体发育的时候,司令员决定把我们这批小的学员送到北京去。当时派了一辆软卧车厢的火车,每个车厢准备了一麻袋的面包。我们一群小孩还挺开心的,不知道中心已经只剩下3天的存粮了。中心首长对我们的关爱,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感动。”72岁的王莉蓉回忆起往事哽咽了。</h3></br> <h3>在中心最困难的时期,这群小孩在北京与原总政文工团的文艺兵一起练功,学习了很多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增长了见识。</h3></br> <h3><strong>绽放芳华</strong></h3></br>1961年年底,他们回到中心。1962年,东风礼堂建成,文艺工作者将练功房搬进大礼堂。东风礼堂成了这群小鬼的家。东风礼堂雄伟壮观,高端大气,当时在西北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地标。 <h3>有了专业的舞蹈室,小孩们特别开心。当然,有甜也有苦,他们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练功,先练2个小时再吃早饭。吃完早饭,上午,下午接着练。一天保证在10到12个小时练功时间。</h3></br> <h3>“虽然练功很苦,但是大家都很积极。因为我们年纪小,一般不让上台演出。如果练得特别好,也会安排上台,为了争取这个机会,大家都特别刻苦。当然小孩子有时候也有偷懒的时候,要是被老师抓住,就会受到惩罚——‘拿大顶’”。王莉蓉笑着说。</h3></br> <h3>前三年,首要的是练基本功,下腰、压腿、下横叉,练软度。除了练功,也上文化课,中心专门派了一个大学生给他们上课。</h3></br> <h3>三年基本功练成后,孩子们个子也长起来了,他们开始陆续走上演出一线,他们的演出深入生活,深入试验一线,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和试验任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艺作品,展示中心指战员和科技工作者们“身在戈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革命情怀,讴歌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精神面貌,演出受到中心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赞扬。</h3></br> <h3>“大礼堂基本是我们半个家,在大礼堂的那段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在那里,物质上,享受了极大的满足;精神上,受到了贵族般的待遇。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的那种自豪感影响了我们的一生。”王莉蓉的老伴说。</h3></br> <p>敬爱的周总理在东风大礼堂带领我们一起唱歌……</p> <h3><strong>难忘东风</strong></h3></br>在东风的十年,是他们成长的十年,也是接受人生洗礼的十年,是刻骨铭心的十年。东风的一草一木,都是他们儿时的伙伴,东风精神永远刻在他们的骨子里。<br></br> <h3>他们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扎根戈壁,忘我工作,把一台台精彩的节目奉献给广大的科研试验工作者,为丰富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国防科研试验的辉煌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h3></br><h3>东风早期的文艺工作者们,发扬部队文艺的战斗传统,坚持为中心科技人员服务,为科研试验任务服务。十年来,他们在中心党委的领导下,在聂荣臻元帅,张爱萍等首长的亲切关怀下,创作了大量的话剧、歌剧、曲艺、歌舞、歌曲等作品,热情地反映了航天人攻坚闯关的现实生活,歌颂试验任务中的英雄人物和好人好事,成为中心政治思想工作的生力军,是航天路上的一束文艺奇葩。</h3></br> <p class="ql-block">张 琼 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