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九)当兵

长安人

<p>文字撰写:杨种田</p><p>编辑制作:长安人</p><p>文中插图:网 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九章 当兵</span></p><p><br></p><p>1970年10月全国冬季征兵工作开始了,我感到这是离开陕北的一次机会。</p><p><br></p><p>当然还有我婚姻方面的原因,当兵后就可以避开父母安排的1971年春节结婚。</p><p><br></p><p>事情是这样的,曾有一段往事,若不是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就和我邮电学校的同学走在了一起。</p><p><br></p><p>这个同学家住西安东木头市,在学校我们是同级不同班,所学专业也不同,她学的是无线,我学的是有线。</p> <p>因此,同校四年多时间,虽多次碰面,但没有交往,碰面点头招呼都没有过。</p><p><br></p><p>毕业分配我们被一起分到陕北,她分到米脂,我分到横山,由于在学校彼此不熟悉,所以到陕北报到时我们都没有一路同行。</p><p><br></p><p>但由于分到陕北的同命相怜,惺惺相惜,又同为西安人,到陕北后才有了联系和交往。</p><p><br></p><p>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到横山后,邮电局报房有个张学智师傅,是佳县人。</p><p><br></p><p>那时由于交通不便,他每次回佳县探亲,都要经过米脂县城,因倒车,须在米脂住一晚,顺便到米脂邮电局报房坐坐。</p><p><br></p><p>他一次探亲回来,碰到我说:小杨,米脂报房一个说和你是一个学校的同学代问你好。</p><p><br></p><p>开始我没太在意,我以为这只是同学的客套话。</p><p><br></p><p>因为我知道与我一起分配,分到米脂的有俩个女同学。</p><p><br></p><p>到米脂后,学无线专业的分到报房,学长话专业的分到话房,在邮电学校时我们都是同级不同班,所学专业也不同,所以在学校就是相遇都是如同陌路。</p><p><br></p><p>后来,张学智师傅每次从佳县回来,都捎话,米脂报房的同学代问我好。</p><p><br></p><p>这时我才意识到,报房的同学问我好,是不是还有其他意思,这时我也想到,若能和一个学校的同学走到一起,也确实是件好事。</p><p><br></p><p>1969年8月份,我们到横山的付家坪去施工,路经榆林的鱼河堡时,突降暴雨,无定河河水暴涨,我们被困在了鱼河堡,只能住下来。</p><p><br></p><p>鱼河堡距离米脂也就是50华里,我便请假到了米脂,找到了报房的同学。</p><p><br></p><p>同学相见很亲切,她即刻到街上给我买了碗米脂名小吃——碗饦儿。</p> <p>谈话间,才知道这个同学叫刘某某〈下称同学〉,家住西安市东木头市〈当时叫反修巷〉,初次见面,其它情况再没多谈。</p><p><br></p><p>我返鱼河堡时,她把我送到米脂汽车站,约定今后可书信来往或电话联系。</p><p><br></p><p>尽管那时电话很不普遍,但我们两人上班都有公务电话。</p><p><br></p><p>话房那位同学不知什么原因,那天没见到,姓名也没记下。</p><p><br></p><p>这次见面,虽说话不多,但增强了我与同学走到一起的信心,心想,咱一个农村娃,能找上一个城市姑娘,而且还是同校同学,着实是件好事。</p><p><br></p><p>光阴荏苒,不觉1970年的春节快到了。</p><p><br></p><p>腊月十五左右,刘同学来电话问春节回去不?我说:肯定回去。</p><p><br></p><p>她说:到时咱们一块回西安,我在米脂汽车站等你。</p><p><br></p><p>因当时从横山回西安,米脂是必经之地。</p><p><br></p><p>我说:好!到时咱们再联系。</p><p><br></p><p>腊月二十二我去电话,说:我准备腊月二十五从横山动身回西安。</p><p><br></p><p>她说:我不能与你一路了,当地的师傅们过年都想回家,我只好春节上班,过了正月初五才能回西安。</p><p><br></p><p>同时她问我横山的猪肉是否好买,若能买上的话,给她家割5斤肉,麻烦我先捎回去。</p><p><br></p><p>她家住西安市反修巷61号,她回西安后把钱给我。</p><p><br></p><p>横山副食公司有和我一起从西安商业学校分配来的关中熟人,我满口答应。</p><p><br></p><p>腊月二十八回到西安后,我先把猪肉送到刘同学家里。</p><p><br></p><p>她父母听到我是他姑娘的同学,分外热情高兴,由于我急于回家,一再叮咛我,他女儿回来后,一定到他家来做客。</p> <p>正月初八刘回到西安,给我写了封信,父亲在门外晒太阳,邮递员送信,正好送到父亲手里。</p><p><br></p><p>父亲一看是西安来信,字体好像是个女的所写,便拿回家给了我。</p><p><br></p><p>我拆开信封,信的内容,说她已回到西安,感谢我千里捎肉,让我抽空到她家去,顺便把猪肉钱给我。</p><p><br></p><p>这一年我已23周岁了,父母对我的婚姻大事因操心而敏感。</p><p><br></p><p>父亲等我看完信,便说:这好象是个女娃的来信?</p><p><br></p><p>因我与刘同学近半年的联系,都敲得是边鼓子,没有实质内容,至于谈婚论嫁更八字没见一撇。</p><p><br></p><p>所以从陕北回到家后,我也没有给父母说这件事,由于父亲关切地追问,我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p><p><br></p><p>父亲一听连声说:好事!好事!明天你就到她家去。</p><p><br></p><p>第二天,父亲特意给我借了辆村长才买不久的新飞鸽牌自行车。</p><p><br></p><p>我到了刘同学的家,她们家人即刻忙碌起来,为我这个新客人准备饭菜。</p><p><br></p><p>同学家除她当时上班的哥哥没在家,其他几个妹妹父母都在家,好像她们家是个独院。</p><p><br></p><p>一会儿同学的母亲从厨房传出声音:M L,你和你同学到街上转转去,我们做饭,到时回来吃饭就行了。</p><p><br></p><p>我与同学出东木头市上东大街到钟楼,又从钟楼向南走出南门到省体育场,体育场当时四周都是农民的菜地,冬季菜已收,土地都休眠而荒裸着。</p> <p>我们继续从体育场东南方向的菜地穿过到雁塔路,从雁塔路进和平门到东木头市回到同学家,一路步行,边走边聊。</p><p><br></p><p>记得从体育场荒裸的菜地到雁塔路的途中,我问同学,你们家是啥成份?同学迟疑了会儿,说,中农。</p><p><br></p><p>我又问,你们是城里人,怎么是中农?同学说,她们老家是富平的,是中农,她爸十几岁出门来西安在药铺给人家当学徒,学徒期满后,开了个药铺自己干。</p><p><br></p><p>我继续问,那你们在西安的成份是啥?同学忐忑地说:是资本家……听到这三个字,我火热地燃烧着的心,犹如突遇暴雨浇身,我的心凉了。</p><p><br></p><p>但我嘴里还是依当时的社会语言说,出身不能选择,讲成份,不唯成份,国家政策也是重在表现。</p><p><br></p><p>我草草地在同学家吃了饭,便骑自行车回了家。</p><p><br></p><p>自行车骑到村口,便看到父母在家门口等我,回到家,父亲问我:咋样?我说:可能不行,她们家是资本家成份。</p><p><br></p><p>父母也都不吭声了。</p><p><br></p><p>隔了会儿,父亲问:什么样的资本家?我说:解放前她父亲开了个药铺,解放后定为资本家。</p><p><br></p><p>父亲听到这,便说:这应该是一般的小资本家。</p><p><br></p><p>咱们村有好几家子亲戚解放前在西安开的酱油铺子,鞋铺子,解放后都定为资本家,公私合营后,人家现在仍旧干他们的营生,这没有啥。</p><p><br></p><p>母亲接着说:咱不管这,把娃叫来,咱看一下,到底咋样。</p><p><br></p><p>父亲也是这个意见,我一时没了主意。</p><p><br></p><p>因我正月十六就要回陕北,父亲当即让我写了封信,让弟弟骑自行车送到东木头市同学家。</p> <p>记得那天是正月十二,清早起了,看到天下了一晚上的大雪,我想,同学肯定不会来了。</p><p><br></p><p>没想到大约上午11点,刘同学进了我们家的院子。</p><p><br></p><p>母亲赶紧开火做饭,同学很有眼色,也去帮忙。</p><p><br></p><p>吃过饭,正好那天舅舅也来了,父母亲和舅舅把我叫到另一个房间,母亲说:我看娃可以,父亲和舅舅也随声附和。</p><p><br></p><p>母亲说:咱们看可以,不知人家是不是同意咱们,是这样,你不是回来给卉〈妹妹学名〉扯了条凡立精做裤子的布料,人家走时给她拿上,她如果接手,说明就有这事,人家如果硬不接手,也就算了。</p><p><br></p><p>下午,同学走时,母亲用毛巾裹上布料,装在细塑料绳编织的网兜里说:娃呀,你头一次到家里来,也没啥给你带,这是块裤子布料,你拿上。</p><p><br></p><p>同学不好意思地推托了下,还是接在手里。</p><p><br></p><p>正月十六我要到陕北去了,父母把我送到村口,脸上充满了希望和期待。</p><p><br></p><p>一再叮咛到陕北后,多写信和你同学联系,明年春节就给你们把事办了。</p><p><br></p><p>我们走后,两家老人也有了来往,紧锣密鼓地准备儿女来年春节的结婚之事。</p><p><br></p><p>婚姻之事毕竟是我的人生大事,到横山后,我的心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斗争。</p><p><br></p><p>国家政策是讲成份,不唯成份,重在表现。</p><p><br></p><p>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下,社会现实情况是,在下边的执行中.,往往是宁可偏左不得偏右,越左越革命,偏右你就是右派,是右倾机会主义者。</p> <p>那个时代是一个政治运动的时代,国家三天两头搞政治运动,每次运动,资本家与地主成份一样,首当其冲的革命对象,“靠边站”,“受敲打”,包括子女、亲戚都要受到株连。</p><p><br></p><p>由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些革命对象的子女、亲戚也是不可靠的。</p><p><br></p><p>因此国家好多单位,尤其是国家要害部位,这些人的子女、亲戚也是不得进入的,包括当兵保卫祖国,这些人的子女、亲戚也是没有资格的。</p><p><br></p><p>当时我想,自己一生不奢望升官发财,只求一生平平安安,有一个工作,把它干好就行了。</p><p><br></p><p>若有一个资本家的岳父,政治运动一来,本人提心吊胆,不得安宁不说,今后有了孩子,子孙后代当兵的资格都没有了,更别说进国家要害部门工作。</p><p><br></p><p>那个时代,个人的婚姻大事是要向组织进行汇报的。</p><p><br></p><p>1969年12月由于防修备战的原因,邮电系统首次分为两个单位,邮政局和电信局。</p><p><br></p><p>邮政局交地方由交通运输部门管理,电信局划归军队管理,专业原因我划到了横山县电信局。</p><p><br></p><p>在百思不解,愁肠百结的情况下,我只能征求组织的意见,便向军队代表黄柱科汇报了此事。</p><p><br></p><p>黄讲:“你后生哪里找不上婆姨,为什么找资本家的女儿,如果这样,你现在的工作,在载波室就不能干了”。</p><p><br></p><p>电信局当时是国家的通讯要害部门,横山县电信局的载波室不但担负着地方政府的通讯任务,还担负着军队,北京至新疆的军事通讯任务,更是国家的要害的要害部位。</p> <p>看来这段往事只能就此而止。</p><p><br></p><p>但由于自己生性怯懦,心软爱面子,让别人伤心的话,更是难以开口,一日拖一日,和同学的关系,逐渐形成了“拖”的态势。</p><p><br></p><p>当然,刘同学也是个聪明之人,当年九月份,她来了封信:看你态度不热不冷的样子,你是否嫌我们家是资本家成份,若是这样,我绝不会连累你。</p><p><br></p><p>就是这样,我还是不忍心给同学写回信去电话。</p><p><br></p><p>心想这不是同学的错,但迫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压力,又没有办法。</p><p><br></p><p>对父母我更是不知道怎样解说清楚,总怕伤了父母的心。</p><p><br></p><p>正在我越来越熬煎的时候,1970年全国冬季征兵工作开始了,看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一亮,何不当兵去。</p><p><br></p><p>这是离开陕北难得的机会,当兵后,1971春节年结婚之事自然就回避了。</p><p><br></p><p>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当兵去。</p><p><br></p><p>当时横山武装部的人员,绝大部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人。</p><p><br></p><p>我们这些当地人称为的外地人,平常大家也都熟悉。</p><p><br></p><p>为了当兵,我便去找这些乡党,让他们能从中帮忙。</p><p><br></p><p>通过体检,政治审查,竟然应征入伍。</p><p><br></p><p>在乡党的关照下,我被分到了乡党们认为条件相对较好的新疆部队,而未去西藏。</p><p><br></p><p>他们同时给新疆部队接兵的首长,全面的介绍了我的情况和特长。</p> <p>直到12月29日,新兵已集中,即将出发,我才给刘同学写信告诉了她,我要当兵去了,咱们的事以后再说吧……</p><p><br></p><p>1971年元月三日,横山县城锣鼓喧天,秧歌开道,为我们送行。</p><p><br></p><p>我们将走向当时的防苏反修前沿,参加保卫祖国神圣疆土的新疆部队。</p><p><br></p><p>当地的新兵与父母、亲人挥泪告别,我既无父母相送,也无亲人告别,我的心坦然而平静。</p><p><br></p><p>只与为我送行的同事和朋友们挥挥手,再见了——横山。</p><p><br></p><p>这一年春节,刘同学回西安探亲,又到我们家。</p><p><br></p><p>进门见到我父母就哭,我和种田的事不成了,去年那块料子给我妹做了衣服,我又扯了块布料。</p><p><br></p><p>放下布料,转身就要走。</p><p><br></p><p>母亲拉住刘同学说:你甭哭,料子你拿上,我们还不知道事情咋成了这样,俺种田从小听我们的话,让他大〈爸〉写信问他,给他说。</p><p><br></p><p>刘同学勉强在我们家吃了饭,回西安去了。</p><p><br></p><p>到新疆部队后,我们就开始了紧张地新兵训练。</p><p><br></p><p>同时我也接二连三地收到父亲、姨夫姨姨、舅舅的来信,都苦口婆心地劝说我,刘同学是个好姑娘,不要伤了人家娃的心,刘家父母也是通情达理的一家人。</p><p><br></p><p>姨夫姨姨、舅舅信中写道:婚姻大事,父母意见还是要三思而行,认真考虑。</p><p><br></p><p>父亲来信写道,他已风烛残年,多么盼望你和同学早日完婚……</p><p><br></p><p>儿女婚姻确实是作父母和长辈人最为纠结的事情,尤其儿女的年令,谈婚论嫁迫在眉睫,可儿女又远离父母,鞭长莫及,更使父母日夜牵肠挂肚。</p><p><br></p><p>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下,儿女的处境和为难,父母又怎能理解呢?</p> <p>这种代沟只能由时间慢慢地抚平吧。</p><p><br></p><p>后来,刘同学给我寄了一张10钱的汇票,应该是同学第一次到我们家,母亲给刘同学布料折合的钱,其实我扯那块布料实际只花了8元钱。</p><p><br></p><p>汇款留言:别来回信。</p><p><br></p><p>一个缘字,包涵了多少偶然,相逢相散,又充斥了多少无奈。</p><p><br></p><p>我们分手后,听说刘同学找了一个西安医学院毕业,分到米脂卫生系统工作的上海人。</p><p><br></p><p>果不其然文革中清理阶级队伍,刘同学因家庭成份问题逼迫离开了邮电系统,随夫去了米脂基层一个公社卫生所当会计。</p><p><br></p><p>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以后又随夫调到上海附近。</p><p><br></p><p>我衷心地祝愿同学人生幸福。</p><p><br></p><p>我当兵走后,父亲到长安韦曲邮局取我从横山当兵走时寄回的衣物包裹时,见物不见人,百感交集,悲从心起,耽忧而落泪。</p><p><br></p><p>他肩挑着我的衣物,回家的路上,一路走一路哭,一直哭到家。</p><p><br></p><p>我当兵时,正值我国与前苏联,两国关系极其紧张,剑拔弩张之势。</p><p><br></p><p>1969年,东北珍宝岛两国交火,打了一仗,据说苏联未占到便宜。</p><p><br></p><p>尔后苏联便在新疆中苏边界处,屯集重兵,滋事干扰,寻机挑衅,制造事端,我当兵去的地方正是新疆边陲这个事非之地,更使父母为之担忧。</p><p><br></p><p>再就是我婚姻方面的原因,常言:父短儿一妻,儿短父一葬,父亲又是个久病不癒之人,在他的有生之年,能看到儿子结婚吗?</p><p><br></p><p>难免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伤心落泪。</p> <p>去新疆的征途,第一站我们从横山乘军用帆布棚大卡车到铜川。</p><p><br></p><p>在铜川上了军队专列火车,车皮就是人们所说的“闷罐子车厢”。</p><p><br></p><p>因为那个时候准备打仗的气氛很浓,因此军队出行都是保密的,乘火车都是闷罐子车皮。</p><p><br></p><p>车门关了,外表看是货车车厢,车厢里,铺盖就地拉开就可睡觉,其实拉的是军队。</p><p><br></p><p>新兵的缘故吧,拉我们的专列是临时列车,只要有正常列车通过,我们的专列就得避让。</p><p><br></p><p>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在车厢里活动,只有到了兵站,才可下车吃饭,排大便。</p><p><br></p><p>小便在车上也可以解决,车门拉开个缝就行了。</p><p><br></p><p>就这样专列走走停停,停的时间比行驶的时间长。</p><p><br></p><p>一路送走了七个白天黑夜,才到了新疆乌鲁木齐。</p><p><br></p><p>下车后又乘军用大卡车,走了近一整天,终于到了我们的营地——独山子8012部队。</p><p><br></p><p>在火车上,接兵的首长从横山武装部已知道了我的情况,指定我为新兵班长,并安排我给大家教唱革命歌曲。</p><p><br></p><p>我们这批新兵中绝大多数是农村来的,好多是文盲、半文盲,有的甚至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我便成了这些人的文化教员。</p><p><br></p><p>到营地后,我被分到8012部队三营机枪连。</p><p><br></p><p>我们这个部队是个独立师,直接由中央军委指挥。</p><p><br></p><p>历史上是骑兵第一师。</p> <p class="ql-block">1964年,骑兵建制撤消后,改编为陆军独立第八师。</p><p class="ql-block">这个部队的前身是刘志丹的白马连。</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的1950年、1951年北京国庆阅兵,曾以骑兵团出现在检阅部队中。</p><p class="ql-block">1958年的甘肃南部剿匪,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曾立下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1963年随着中苏关系紧张,新疆“东突”份子不断制造事端,组织边民叛逃事件时有发生,这个部队又开赴新疆开展了对“东突”的斗争。</p><p class="ql-block">中苏关系恶化后,这个部队直接站在了防苏反修的第一线,被苏联军队称为中国的王牌师。</p><p class="ql-block">我们到连队后,首先就是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这三个月的训练,要实现新兵从老百姓到革命军人的转变,因此训练紧张而艰苦。</p><p class="ql-block">清早起床,训练整理内务,棉被子要求疊成有楞有角的豆腐块。</p><p class="ql-block">白天队列训练,练齐步,踢正步,向左向右向后转,有的新兵腿都练肿了。</p><p class="ql-block">晚上训练打背包,紧急集合。</p><p class="ql-block">睡觉前的紧急集合还好说,夜间的紧急集合,对新兵来说是一个极大地考验。</p><p class="ql-block">训练了一天的新兵,倒头就睡着了。</p><p class="ql-block">正睡得香甜,突然哨音响起,这是夜间紧急集合的信号。</p><p class="ql-block">常言老兵怕哨,新兵怕号,其实新兵更怕哨,特别是夜间的哨音,急促而阴森。</p><p class="ql-block">大家急忙起床,穿衣、打背包。这时电灯不能拉,包括手电,一点光亮都不能出现,新兵们乱成一团。</p><p class="ql-block">好多新兵,尤其是年令小的新兵,急得衣服穿不到身上,腿蹬进了罩裤里,棉衣穿了一个袖子,一只脚穿了自己的鞋,另一只脚穿了别人的鞋,背包打不到一起……</p> <p>新兵为期三个月的训练还沒结束,我就调到部队宣传队,主要从事音乐工作,拉二胡、弹三弦、吹长号、打新疆手鼓等。</p><p><br></p><p>第二年就担任了乐队班长。</p><p><br></p><p>第三年在宣传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br></p><p>1973年10月,是部队宣传队间歇期,我又回到原来的三营机枪连,被任命为连队文书。</p><p><br></p><p>当时义务兵的时间是三年,1974年初我们这批兵也就到该复员的时候。</p><p><br></p><p>我想我的年令在这批兵中为二老大,复员应该没有啥问题。</p><p><br></p><p>没想到复员名单宣布时没我的名字,我去问连长,连长说:“因你的工作无合适人选,再干一年吧。今年第一个安排你探亲。”</p><p><br></p><p>连长、指导员平时和我关系也不错,再说名单已宣布,部队讲的是命令,多说也无用,只好就此作罢。</p><p><br></p><p>连队文书等同班长,仍属士兵。</p><p><br></p><p>可连队首长对我却刮目相看,从未把我当成士兵看待。</p><p><br></p><p>为实战需要,尤其在寒冷的冬季,部队当时要经常远离营地到野外拉练训练。</p><p><br></p><p>拉练训练要求所有官兵打起背包,扛起武器弹药,跨上干粮袋等进行实战性训练。</p><p><br></p><p>这样的训练除过连首长的背包可放在随军的马车上外,其他官兵的背包、武器弹药、干粮袋都必须各自携带。</p><p><br></p><p>每次训练连长都告诉我,把你的背包也放到车上去。</p><p><br></p><p>我一个一般士兵怎么好意思把背包放车上呢。</p><p><br></p><p>只有看到有病体弱的战友累得跑不动了时,我才会把我的背包放车上,替这些战友背包,扛武器。</p><p><br></p><p>我们连连长刘楚生是湖南人,指导员是河南人。</p><p><br></p><p>他们两人都喜欢喝点酒,下酒菜他们可通知炊事班去做,但平时喝酒,得拿自己的酒,因部队规定平时不能喝酒。</p><p><br></p><p>连部吃饭,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及连部四大员(文书、通信员、司号员、卫生员)都在连部的一个桌子用餐。</p><p><br></p><p>有时吃饭连长酒瘾上来了,便指示通讯员,去到炊事班让加两个菜。</p><p><br></p><p>菜来后,连长拿出自己的酒说:“文书过来,咱俩喝两杯”。</p><p><br></p><p>过不了几天吃饭,指导员肯定同样说:“通讯员,到炊事班让加俩菜。”</p> <p>指导员拿出自己的酒说:“文书过来咱俩喝两杯。”</p><p><br></p><p>一年春节年三十,连长说:“文书,我家的电灯坏了,初二你能来我家看一下。”</p><p><br></p><p>在部队我不但能修电工故障,还会修钟表、手表、收音机等,大家都知道我有这个特长。</p><p><br></p><p>我知道连长这是叫我到他家去喝酒,初二我到了连长家,果然是喝酒。</p><p><br></p><p>指导员和连长住的是隔壁,当然也就知道了我到连长家喝酒的事。</p><p><br></p><p>正月初四上班,指导员见到我说:“文书,我知道你春节走的是啥路线。”</p><p><br></p><p>其实工作生活中人们难免有矛盾有磨擦,这种矛盾磨擦只要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从旁观者来说,也很有意思。</p><p><br></p><p>更有意思得是尚指导员的前任,1959年当兵的甘肃人余全成指导员。</p><p><br></p><p>因文化程度较低,部队每次的政治教育活动,活动还未进行,就让我写活动总结。</p><p><br></p><p>我说:“活动还没搞怎么写总结?”余指导员说:“你咋写,咱们活动就咋样进行。”</p><p><br></p><p>这不是笑话,但反映了当时部队的真实情况。</p><p><br></p><p>其实余指导员给我的印象,小小的个子,胖墩墩的身体很结实,如小钢炮,军事技术过硬。</p><p><br></p><p>尤其在单、双杠上的动作,标准而优美。</p><p><br></p><p>人很朴实,他与连长的配合还很合套。</p><p><br></p><p>1970年,全军开展的冬季野营拉练活动,首先是由我们这个部队开展起来,推广到全军的。</p><p><br></p><p>1974年冬季,我们连野营拉练从独山子到精河,夜晚部队就在冰天雪地的戈壁滩宿营。</p><p><br></p><p>睡觉一个班搭一顶帐篷,我们连部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和连部四大员一顶帐篷。</p> <p>帐篷的搭设,第一步先扫去地面的积雪,后铺上两件雨衣,再在雨衣上铺上羊毛毡,羊毛毡上铺上棉褥子,然后雨衣连接起来搭成帐篷。</p><p><br></p><p>人钻进去,脱去棉衣棉裤,保留绒衣绒裤,棉帽还得戴在头上睡觉。</p><p><br></p><p>两个人一个被筒,脚打蹬。</p><p><br></p><p>人睡后,拉倒帐篷撑竿。</p><p><br></p><p>夜晚下了一整夜的大雪,第二天清晨,全连百十好人,除去哨兵,不见了人影,都被积雪覆盖了。</p><p><br></p><p>雪地睡觉我和指导员脚打蹬,一个被筒。</p><p><br></p><p>睡在被窝里,尚保清指导员说:“文书,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雪地睡觉咱们两人脚打蹬”。</p><p><br></p><p>确实这些艰苦的经历,使我终生难忘。</p><p><br></p><p>只可惜现在与连长、指导员他们都失去了联系,若能碰到一起,说起往事,肯定是拥抱,开怀大笑。</p><p><br></p><p>每想到这些难忘的经历,深感部队是个大熔炉,是年青人吃苦锻炼的好地方。</p><p><br></p><p>现在的年青人可能最缺乏的就是这些艰苦的锻炼。</p><p><br></p><p>1975年3月,经过四年多的部队生活,我被批准复员了。</p><p><br></p><p>离开部队的那天,部队首长及留队的战友、家属为我们送行。</p><p><br></p><p>连长、指导员给我的孩子拿来了当时走后门,才能买得到的紧俏商品白糖、奶粉,与我告别。</p><p><br></p><p>平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七尺男儿,这时也都是那么的脆弱,大家拥抱,痛哭,告别。</p><p><br></p><p>车已离营地很远了,我们的脸上仍挂着泪花,遥望着越来越远的营地,再见了战友们,再见了难忘的8012部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