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港口,也是土耳其的文化、经济和金融中心,历史上称之为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它位于土耳其西北部,地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两岸,分别为欧洲部分(色雷斯)和亚洲部分(安纳托利亚),而欧洲部分又由天然港口金角湾分为南部的旧城和北部的新城,是世界上唯一地跨两个大洲的大都市。 伊斯坦布尔城始建于公元前667年,在漫长的历史中,伊斯坦布尔曾先后是罗马帝国(330–395年)、拜占庭帝国(395–1204年,1261–1453年)、拉丁帝国(1204–1261年)、奥斯曼帝国(1453–1922年)与土耳其共和国建国初期的首都,至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迁都至安卡拉。作为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先后成为古代三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首都的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迹,保存着大量古代建筑杰作,其中许多建筑对欧亚两洲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人类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8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伊斯坦布尔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br> 伊斯坦布尔历史城区是指君士坦丁堡城墙及其所包围的旧城区以及附近其它保护区域。这里有建于4世纪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君士坦丁竞技场,建于6世纪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及建于16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苏莱曼清真寺等著名建筑,它是承载着拜占庭与奥斯曼文明的独一无二的历史见证。<br>奥斯曼帝国的老皇宫——托普卡珀宫,已在《我到过的世界遗产(75)土耳其托普卡珀宫》中专门作了介绍,本文就不再重复介绍。<br> <b>伊斯坦布尔历史城区图</b> <div><br></div> <b> 君士坦丁竞技场</b><br>君士坦丁竞技场,又称君士坦丁堡赛马场,是一个罗马竞技场,曾是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的体育和社交中心。今天,这里是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原来的建筑只保存了少数的片段。<br>这里的第一座赛马场修建于公元203年,罗马帝国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重建了该城,扩建了城墙,并修建了赛马场,用于战车比赛和其他娱乐项目。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决定将首都从罗马迁往拜占庭,并将该城更名为新罗马,很快又更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大规模扩建城市,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修复赛马场。估计当时的君士坦丁赛马场长约450米,宽约130米,能够容纳10万观众。<br>1204年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占领,城市遭到很大的破坏。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时,跑马场已成为一片废墟。1453年,这座城市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并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但由于土耳其人对赛马不感兴趣,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赛马场原来的用途逐渐被人遗忘,这个地方始终没有建造建筑物,而且还被用于各种庆典活动。今天,苏丹艾哈迈德广场的平面和尺度,都大致相当于已消失的赛马场。<br><div>君士坦丁竞技场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蛇柱、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和墙柱。<br></div> <b>蛇柱</b><br>又称德尔斐三脚祭坛或普拉提亚三脚祭坛,是一根古代铜柱,位于赛马场的中央。它是古希腊三脚祭坛的一部分,最初位于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这座祭坛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为了庆祝希腊人在波斯战争的普拉提亚战役中战胜了波斯人而建的。其8米高的柱顶是三个蛇头支撑的金碗。公元324年,为了美化新首都的形象,君士坦丁下令将其从德尔斐移到君士坦丁堡赛马场中间。在第四次十字军期间,金碗被破坏或被盗。至于蛇头,直到17世纪末才被破坏。其中一个蛇头的部分现在在附近的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展出。今天,德尔斐三脚祭坛仅剩的就是它的下部,称为“蛇柱”。<br> <b>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b><br>又名狄奥多西方尖碑,是一块粉红色花岗岩雕刻的古埃及方尖碑。这块方尖碑原来安放在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是大约公元前1490年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间,就竖立在卡纳克神庙的。公元39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大帝将其切割成三块,运回君士坦丁堡,安放在君士坦丁堡赛马场赛道的内侧。这块方尖碑已存在了3500多年,现在仍然保存完好。<br> <b>墙柱</b><br>在10世纪,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在赛马场的另一端,兴建了另一座方尖碑。最初它覆盖着镀金铜牌,但在第四次十字军期间被拉丁军队洗劫并将其熔化。这个纪念碑的石质核心幸存了下来,被称为墙柱,也叫君士坦丁七世皇帝柱。<br> <div><br></div> <b> 君士坦丁堡古城墙</b><br>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始建于君士坦丁一世(272—337,也称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24年至337年为罗马帝国唯一的君主)最初兴建君士坦丁堡时的324年至330年。<br>君士坦丁一世时期修筑的城墙,以皇宫为起点,分成两路,向西延伸。由于君士坦丁堡的南北两边都濒临大海,因此这两段城墙的高度只有12到15米,整个城市坐落在城墙后面的山丘之上。在城市的西端坐落着第三段城墙,长约4.3公里,称作“君士坦丁城墙”。<br> 公元5世纪时,由于人口迅速增长,提奥多西二世皇帝(408-450,也译作狄奥多西二世,408年至450年在位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又在君士坦丁城墙西边修筑了一道新城墙,称作“提奥多西城墙”,将城市面积扩大了两倍。扩建之后,君士坦丁堡城墙全长21.5公里,其中临马尔马拉海的城墙长8公里,金角湾一侧长7公里,靠陆地的一边长6.5公里。<br>由于君士坦丁堡的西边就是色雷斯平原,因此提奥多西城墙这段城防系统被设计得复杂无比。提奥多西城墙从外向内依次为外护墙、护城河、护城河内墙、陡坡护壁、外城台、外城墙、内城台、内城墙。外城墙高约8米,内城墙高约12至20米。城墙外侧陡立,用花岗岩巨石砌成,墙顶为人行道和作战平台,并有雉堞掩护士兵。城墙内侧为斜坡,有岩石护墙、藏兵洞和仓库。外城墙和内城墙上耸立着96座塔楼、300多座角楼和碉堡,塔楼凸出城墙约5米,平均间距60多米,形成强大的火力支援系统。城墙外为宽约18米的护城河。由于君士坦丁堡具有坚固完善的城防系统,因而成为古代史上著名的要塞城市。只有第4次十字军东征和1453年的奥斯曼军队攻陷过这座城堡。<br> 如今,君士坦丁堡旧城仍然保留着大部分陆海城墙,这些旧城墙多数是君士坦丁一世和提奥多西二世时期修建的,之后又经奥斯曼帝国历代苏丹们翻修加固。由红砖与岩石构成的君士坦丁堡古城墙,历经千年沧桑,不少已成为残垣断壁,但在阳光的照耀下,依然泛着微微的铁锈红色。 <div><br></div> <b>圣索非亚大教堂</b><br>圣索非亚大教堂坐落在蓝色清真寺对面。该教堂始建于公元325年,是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而建,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2年至537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对教堂进行了重建。当时拜占庭帝国正处于鼎盛阶段,教堂重建时,查士丁尼投入了一万名工人和32万两黄金,并用了6年时间。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和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持续了9个世纪。公元1453年6月,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军队占领,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帝国第七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1451年至1481年在位)下令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庭的壁画全部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座高大的尖塔(宣礼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面貌。1935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将它改为博物馆,长期被掩盖住的拜占庭马赛克镶嵌艺术瑰宝也得以重见天日。1975年,土耳其政府拨款对教堂进行了全面修复。目前,圣索菲亚大教堂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br>作为世界上十大令人向往的教堂之一,圣索非亚大教堂恢宏无比,充分体现出了卓越的建筑艺术。它是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它也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再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建筑。<br> 圣索非亚大教堂呈长方形,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总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其中前厅有600多平方米,中央大厅则达5000多平方米。底部四周有40个大玻璃窗,4座雄伟的拱门。教堂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柱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装饰富丽堂皇,地板、墙壁、廊柱是五颜六色的大理石,柱头、拱门、飞檐等处以雕花装饰,圆顶的边缘有40具吊灯,教坛上镶有象牙、银和玉石,大主教的宝座以纯银制成,祭坛上悬挂着丝与金银混织的窗帘,上有皇帝和皇后接受基督和玛利亚祝福的画像。<br>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突出成就在于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教堂的内壁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五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装点铺砌,美丽无比。站在教堂里,最强烈的感受是空旷,人在这里是那么的渺小,高不可攀的穹顶和气势恢弘的大理石柱子带给你一种强烈的震撼。站在这里,庄严肃穆似乎能使时光停滞,拜占庭文化的典范──马赛克画也可让游客一饱眼福。<br> <b>圣索非亚大教堂结构图</b> <b>教堂裙房</b> <b>教堂中央大厅</b> <b>中央大厅二楼</b> <b>中央大厅周围的走廊</b> <b>教堂里的马赛克画</b> <b>教堂里的楼道</b> <b>教堂院子里的古石刻</b> <b>参观教堂的游客</b> <div><br></div> <b> 蓝色清真寺</b><br>蓝色清真寺,位于伊斯坦布尔旧城的中心。始建于1609 年,1616年建成。其实,它真正的名称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因为该寺的墙壁自其高度的1/3以上都使用了一种土耳其瓷器名镇伊兹尼克烧制的刻着丰富的花纹和图案、以白色为底的蓝彩釉贴瓷,共有21043片,这些瓷片的蓝色使得整个清真寺内似乎都充满了蓝色,所以人们称之为蓝色清真寺。蓝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最大的圆顶建筑,30多座圆顶层层升高,向直径达41米的中央圆顶聚拢,庞大而优雅。蓝色清真寺四周建有6座“宣礼塔”,是全世界唯一拥有6座高塔的清真寺。<br>1609年,奥斯曼帝国的第十四任苏丹(1603至1617年在位)艾哈迈德一世(1590-1617),为了向世人证明他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命令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师锡南的弟子迈赫迈特·阿加,在原来的阿伊舍苏丹的王宫上修建一座能与圣索菲亚大教堂相比美的清真寺。1616年,清真寺建成,据说建造蓝色清真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而且之后历经数次地震也未倒坍。<br> <b></b> 蓝色清真寺内大殿长 72 米,宽 64 米,可容纳 3500 人同时做礼拜。殿内 4 座巨大的大理石圆柱支撑着高43 米,直径为 22 米的中央大圆穹顶。大穹顶四面各有一直径为 5.5 米的半圆穹顶,半穹顶外又有 3 个更小的半穹顶进一步将力传递到大殿外墙的柱墩上,使它的结构体系合理。在环院回廊上方也覆盖着一连串的小穹顶,衬托出大穹顶统领三军的气势。大穹顶和大殿侧面都开有窗户,共有 260 个,使殿内异常明亮。<br>殿内地面铺满精美的紫红色的土耳其地毯,四壁镶有 2 万多块蓝色瓷砖拼成的各种图案:有爬在绿色花枝上的荷兰石竹、风信子、蓝色和柿红色的玫瑰;有白花钵中下垂的郁金香和麦穗;还有缠绕在格架上的灰色柏树枝和蔓藤叶子以及一串串葡萄。除了花卉,还有各种美丽的几何图案,在“米海拉布”上方用金字铭刻着《古兰经》诗文。从穹顶和窗户射入的柔光,使这些用蓝色瓷砖拼成图案的大殿内充满柔和静谧的气氛。<br> 6 座高耸入云的宣礼尖塔位于大寺的周围,均有纤细的圆锥形塔顶,还各有 3 节伸出墙外的环腰小阳台,既可供唤拜员宣礼,也可让游人凭览全城美景。<br>蓝色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清真寺中最为巍峨壮观的建筑,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和艺术的辉煌杰作。<br> <div> <b> 伊斯坦布尔老城区</b></div> <b>金角湾</b><br>金角湾又称哈利奇湾,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的一个天然峡湾,一个从马尔马拉海伸入伊斯坦布尔欧洲部分陆地的细长水域,长约7公里。金角湾是伊斯坦布尔的一个天然屏障,对昔日君士坦丁堡的防卫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过去金角湾曾是拜占庭帝国的海军基地,拜占庭帝国还在金角湾沿岸修建城墙。金角湾在古代也是个重要的商业据点。现在的金角湾及其两岸,则是伊斯坦布尔著名的观光景点。<br> <b>加拉塔大桥</b><br>加拉塔大桥是横跨金角湾的重要桥梁,被视作是伊斯坦布尔的代表建筑。它起初是由木头建造,后来由石头建造,再后来转变为混凝土。现存的加拉塔大桥是历史上的第五条,于1994年建成。大桥全长490米,中间可以打开让船只通过。<br> <b>加拉达塔</b><br>加拉达塔是一座中世纪石塔,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加拉达区,在金角湾北岸。它是伊斯坦布尔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该塔原名基督塔,修建于1348年。加拉达塔高9层、66.9米,其地面高度为海拔35米,在它修建时是该市最高的建筑物。<br> <b>新清真寺</b><br>新清真寺,又称苏丹皇太后清真寺,是一座皇家清真寺,位于伊斯坦布尔的艾米诺努区,在加拉塔桥的南端,濒临金角湾。这座清真寺用花岗岩和大理石建造,始建于1597年,由奥斯曼帝国第12任苏丹穆拉德三世(1574年至1595年在位)的妻子Safiye Sultan下令修建,于1665年建成。穹顶高度 (外侧) 36米,穹顶直径 (内侧) 17.5米,有两个宣礼塔。它是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景点之一。<br> <b>苏莱曼清真寺</b><br>苏莱曼清真寺,位于金角湾南岸的一座山丘上,被称为伊斯坦布尔最美的清真寺。它是由苏莱曼一世下令从1550年至1557年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的,是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最著名的建筑师科查·米马尔·希南最重要的作品。苏莱曼清真寺的主拱顶有53米高,其直径为27.25米,有4个宣礼塔,其中朝向清真寺的两座比较高(81米)。<br> <b>塔克西姆广场</b><br>塔克西姆广场是伊斯坦布尔最大的广场,位于市中心的贝伊奥卢路。广场南面矗立着环形独立纪念碑,用来纪念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建者和共和国首任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br> <b>瓦伦斯水道桥</b><br>瓦伦斯水道桥,在土耳其语里也被称为“灰鹰水道桥”,是罗马时期君士坦丁堡供水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当时的主要输水道。后来,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多次对其进行整修。它现在是伊斯坦布尔的重要地标之一。<br> <b>大巴扎</b><br>大巴扎,又叫市内大市场,位于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地区。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巴扎之一,有至少58条室内街道和4000多间商铺,每天吸引的顾客介于25万到40万之间。大巴扎最初由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修建于1455年到1461年,以首饰、陶瓷、香料、地毯而闻名。大巴扎在16世纪苏丹苏莱曼一世在位期间大为扩展,1894年经历了大地震后重建。大巴扎包括12个主要建筑物,拥有22个门。<br> <b>埃及香料市场</b><br>埃及香料市场,位于金角湾南岸渡船码头附近,紧邻新清真寺。规模比大巴扎小很多,是伊斯坦布尔最大最古老的香料市场。现在不仅卖香料,还卖服饰、陶瓷、地毯、灯具和食品等。<br> <b>色雷斯城堡</b><br>色雷斯城堡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欧洲部分。这座城堡与对岸的安纳托利亚城堡都建于1452年。这两座城堡,是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对君士坦丁堡进行最后的围攻时,为掐断对该城的一切增援而修建的。<br> 伊斯坦布尔作为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先后成为古代三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首都的历史名城,其丰富多样的文化遗迹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