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诗人,时代的歌者——何育锋诗歌赏析

小河草儿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生活的诗人,时代的歌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育锋诗歌赏析</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宋维龙</span></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4年,我有幸认识了比我年长十几岁的何育锋老师,想不到,作为张家口师专中文系校友的我们,多年后又成了同事。此前就听说他是县里有名的笔杆子,见面之后,更领略了他的风采。何老师说话时,声情并茂,语速极快,很是幽默,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快,常常舌战群雄,以一敌百。口语表达能力这么强,想必文采也飞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出所料,不久之后,他主编的校报发刊了,他亲手执笔的刊首语相当精彩,在师生中引起不小的反响。后来,又陆陆续续拜读了他的许多作品,无不主题鲜明,构思独特,语言精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何老师不同体裁的作品中,我尤其喜欢他的现代诗歌。纵观其诗歌作品,已逐渐形成了其个人独特的风格,像一阵清风刮过诗坛,留下一道靓丽风景。</span></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新诗古韵,意境深远</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何老师自幼喜欢古诗,也写过不少古体诗词。他从古诗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且能古为今用,灵活地运用到现代诗歌的创作中,不仅彰显出他丰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其作品文白合璧,韵味悠长,意境深远。先看这首《立秋》:</span></p><p><br></p><p>一场雨,几片落叶,半晌西风</p><p>然后,你就来了。我好像等过</p><p>这已不重要,反正来了。来了</p><p>就住些日子,别让冬来得太早</p><p><br></p><p>我们可以一起去远方,观秦风</p><p>看看白露为霜的蒹葭,那伊人</p><p>是否在水一方。逆流而上,或</p><p>顺流而下,无所谓,只要她好</p><p><br></p><p>我沧海一粟,愿随你海角天涯</p><p>踏遍青山,访遍流水,邀千古</p><p>文人墨客,再把酒临风。是否</p><p>萧瑟秋风今又是,我不问他们</p><p><br></p><p>醉了,我也不问今宵酒醒何处</p><p>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你的真实</p><p>好风凭借力,但我不想上青云</p><p>天凉了,我想回乡下看看老娘</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场雨,几片落叶,半晌西风”,信手拈来,就是半阕宋词。诗人通过雨、落叶、秋风具体的意象,加上几个数量词,就描绘出初秋的景致,也为全诗打好了底色。第二节,把《蒹葭》的意境引入秋天,朦朦胧胧,亦真亦幻,若即若离,活用诗句,重新组合,让古老的诗经焕发出新魅力,反复咏叹,韵味十足。第三节,天涯海角、青山流水、把酒临风、秋风萧瑟,句句流淌着诗情画意,从古诗的血管中流出,流进读者的心里,让无形的诗升腾成有形的画。末节一个“醉”字,颇有古人风范,借古人之酒酿今人之诗,今宵酒醒何处?“醉了”的何止诗人自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类似风格的诗还有很多,比如:“秦砖汉瓦都是手中的料/阿房宫灰烬尚温,未央宫又拔地而起”;“卷起千堆雪,镜头里看到的只是浪花/渔舟出没风浪,岸上的人终在局外”(《六月末,看一场赛事》);“此前有点矫情,白露才是真正的凉/江天寥廓万里,枫叶放空最后的绿/拟与二月花媲美。邀杜牧沿宋元而下/抑或我梦回大唐,停车在傍晚的枫林”(《白露为霜》)等等,无不是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span></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关注现实,有感而发 </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诗以言志,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想法。“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作品创作,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何老师的诗歌关注现实,就身边的人物事件或各地时事有感而发,不做无病呻吟,常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请看这首《所有的知了都在放声歌唱》:</span></p><p><br></p><p>惊涛拍岸,一浪高过一浪</p><p>北方的高温,南方的洪水</p><p>高低、涨落,在这个七月</p><p>一切都脱离了正常的轨道</p><p><br></p><p>土地干裂,湖水还在荡漾</p><p>庄稼枯萎,不妨拔苗助长</p><p>水漫金山,雷峰塔没倒掉</p><p>一切还得回到正常的轨道</p><p><br></p><p>北方,暴雨预警响彻天空</p><p>南国,早已做好抗旱准备</p><p>专家,房价即将跌破底线</p><p>记者,早已写好丰收稿子</p><p><br></p><p>各种状元赛过七月的高温</p><p>各种补班譬如正午的太阳</p><p>头发原来才是真正的乌云</p><p>所有的知了都在放声歌唱</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首诗创作于2017年7月,时值暑期,高温难耐,北方干旱,南方洪涝,诗人走出自己的“蒸笼”,去关注祖国大江南北。他不但关注恶劣的天气给人们带来的疾苦,更是把笔触伸向起落的房价、不实的报道、炒作的状元、暑假补习班等社会问题,发人深思。“位卑未敢忘忧国”,何老师虽然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却能站在一定高度去针砭时弊,想百姓所想,忧百姓之忧,愿为天下苍生畅言扶痛,其赤诚之心,令人感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在《提前写一首秋天的诗》中写到:“校际间的招生大战烟消云散/商家开始跳楼大甩卖夏天的服装/听说印度人还赖着没走/农民减产不减收的新闻已经写好”。小到商贩错季大甩卖,大到中印边境纠纷,无论是身边小事,还是国家大事,都能触动诗人敏感的神经,并付诸笔端,流淌成诗,喊出心底最强的声音。</span></p><p> “一个个电子眼打着瞌睡,大智若愚/气象预报貌似清醒,其实早中了暑/痛彻顿悟的也许只有遇难者的亲人/吃瓜群众中,不乏前仆后继的英雄”(《热浪如潮》)</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邻县的一场重大车祸,牵动了何老师的心,这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灾祸几次走入他的诗中,这只是其中一首。在诗中,何老师表达痛心疾首的同时,深刻地剖析造成事故的原因,警示人们:不要让别人的故事成为自己的事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秋已过半,庄稼正各回各家/春华秋实,出入却不见得相当//秋分以及春分,这样的时节还是太少/自然界也是贫富不均”(《秋分》)“但此时谈论收获还为时尚早/处暑不出头,拔起喂老牛/庄稼们都在努力拼搏,避免悲剧/前途还有许多未知的艰险”(《秋天正走在路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季节变迁,节气轮转,大雁北归,燕子呢喃,春华秋实,风霜雨雪……这些在一般人看来平常自然的事物,何老师也能引入诗中,联系现实,生发出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令人深思与警醒。</span></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重章复沓,结构整齐</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以表达强烈的情感,是诗经的风格,也是何老师诗歌的风格。加之对于汪国真诗歌的喜爱,从刻意模仿,到灵活发挥,最后达到精致。请看《陪床》这首诗:</span></p><p><br></p><p>只三天,便如三秋。与思念无关</p><p>此时有的只是煎熬。病人痛苦的呻吟</p><p>搅和着秋夜的虫鸣,远比秋风萧瑟</p><p><br></p><p>只三天,便如三秋。与秋风无关</p><p>此时的秋风正爽。站在十二层的病房</p><p>远望灯火辉煌处,送来缥缈的歌声</p><p><br></p><p>多好的秋天啊!我无心享受</p><p>病人侧着耳朵,似乎听到了歌声</p><p>目光斜望着窗口,痛苦又深情</p><p><br></p><p>多好的秋天啊!桂花开,菊花香</p><p>可是处暑就要来了,还有白露、秋风</p><p>没有什么能阻挡百草走向枯黄</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首诗前两节的第一句分别是“只三天,便如三秋。与思念无关”“只三天,便如三秋。与秋风无关”。反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唱三叹,写出诗人的度日如年心境,这一切与思念和秋风无关,有的是病人的痛苦,以及诗人的煎熬,远处灯火辉煌、歌声缥缈,陪护的人却无暇欣赏这样的夜景。后两节的开头连用了“多好的秋天啊”,是的,多好的秋天,桂花开,菊花香,但所有美好都消失在弥散着药味儿的病房里。诗人从初秋想到深秋,可能还想到了更远的人生、生命的秋天,他深知自然规律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就像没有什么能阻挡百草走向枯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就像上面所举的几首诗,何老师的诗在注重内容的同时,也很注重形式,在遣词造句上下足功夫,反复推敲,连标点都不放过,尽可能使诗歌结构整齐。他近期的诗作大多分为四节,每节四句,尽量使每句字数相等,这样的十六行诗,首先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从视觉上就能一下子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在当今诗歌散文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何老师这样自觉追求形式完美的诗歌,不失为一种诗歌传统的回归,这也应该是诗歌的正道。</span></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历越深,年龄越大,何老师的创作热情越是高涨。他的诗情像火焰在燃烧,已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高产诗人。怀揣一颗诗心,生活中到处都是诗的元素,采撷一朵便是诗;拥抱三秋岁月,时代里到处都有诗的年轮,吟唱一首便是歌。愿何老师岁月不老,诗歌长青!</span></p><p><br></p> <p><br></p><p>作者简介:</p><p> 宋维龙,男,河北阳原人,张家口师专中文系毕业,中学语文教师。现任教于张家口塞北管理区中学。爱好广泛,尤喜文学,作品发表于各种报刊媒体。</p><p><br></p> <p><br></p><p>何育锋简介:</p><p> 河北省作家协会、诗词协会、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中华论坛》《作家文学》《金融文坛》《江苏作家》《河南日报》《河北青年报》《诗词月刊》《贵州文学》《四川人文》《长城文艺》《连云港文学》《中国青年作家年鉴(2017—2018诗歌卷)》《中国地方文学发展道路探索》《中国农村文化扶贫研究》等报刊杂志、诗文选集及光明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多篇作品被新浪、腾讯、凤凰、搜狐等网站转载。</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