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乌镇,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在秋意阑珊的季节,无论徜徉在质朴无华的东栅,还是漫步在温婉动人的西栅,每一处尽显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这里,枕河筑屋,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小桥流水;这里,民风淳朴,名人辈出,古迹散落,遗址遍布,展馆荟萃……秀美的水乡风景和丰富的人文积淀,被演绎得淋漓尽致。</p> <p>进入东栅景区,经过“高竿船”,穿过逢源双桥,就是江南百床馆。该馆内收藏二十来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最抢眼的“清·拔步千工床”前后共有三叠,是镇馆之宝。每张床上都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与生活内涵,游人可以从中感知古人的心境。而明清匠人们的巧妙设计和精雕细刻,也令人叹为观止。</p> <p>走进原为一方富庶所居的“金家厅”的民俗风情馆,这里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记载,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精彩的蜡像塑出了一幕幕婚丧嫁娶的话剧,处处融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p> <p>公生糟坊是家老字号店,以最原始的方法酿制的“三白酒”是其特色,因为被朱元璋选为登基时庆典用的酒而一炮而红。所产“三白酒”以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绵、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糟坊很大,内有金字招牌,走进里面还有酒坊,还看到了一座残破的门头,真的很久远。坊内院中摆着上百坛封住口的酒,但还是香气四溢,扑鼻而来。</p> <p>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乌镇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至今还遵循着祖辈留下的工艺,从纹样设计、花稿刻制、涂花版、拷花、染色、晒干等,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的特色受到众人追爱。在这里,游人既可以在晾晒的蓝印花布前留下一张张美照,也可以在店铺里挑选蓝印花布的衣饰成品带回家。</p> <p>走进江南木雕陈列馆,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馆内的各种木雕艺术品题材丰富多彩,以古朴的气势派头,形象生动的刀法,展现了江南的平易近俗风情。馆内的门窗、牛腿、麻替、挑头、垂柱、月梁等各种木构件上雕刻有各式花纹图案,尤其是门楣窗棂上的人物、飞禽、走兽,通过圆雕、平雕、透雕、镂空雕等手法,表现得出神入化。</p> <p>来到余榴梁钱币馆,虽然门面狭窄,但这里的藏品却价值连城。钱币收藏家余榴梁,不仅著有《钱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且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银、铜、铁、锡、铝、铅、等不同材质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在国内首屈一指。</p> <p>茅盾纪念馆坐落在乌镇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这里是现代著名作家沈雁冰的故居。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布置很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在修复开放后,内设《茅盾故乡乌镇》、《茅盾走过的道路》、《茅盾故居》三个基本陈列,系统地介绍了茅盾的文学生涯。如今,茅盾纪念馆已经成为游人必去瞻仰的地方。</p> <p>来到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的是一座修真观戏台,亦称古戏台。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 ,庄重中透着秀逸 。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戏台有一副对联:“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上方横额为“以古为鉴”。</p> <p>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有一家汇源当铺。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至1931年,只剩汇源当铺1家。日寇入侵前,典屋只出不进,不久便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划上了句号。旧日的当铺,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煞是气派。坐在柜台前的高凳上,充当一回典当行的“店员”,似乎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呢!</p> <p>注:此文为《乌镇寻游(东栅篇)》,敬请期待下文《乌镇寻游(西栅篇)》</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字、摄影/一舟(郑永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谢谢朋友们的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