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山西临汾之旅:五千年文化的初探

陶石章

山西是“国中之国”,懂得山西就懂得中国。山西地面上的文物占到全国的72%,我们原来学的历史课本最早说到的是4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现在晋南芮城县境内西侯渡文化的大量遗存已证明人类在距今 180万年前就能人工取火,把世界的文明史整整推前了一百余万年,这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笔。很多故事在山西发生。<br> 我们提出一个全新的理念,“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br> 为什么这么说?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所以“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五十年前上海只是江苏省松江县的华亭镇,现在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都市,上海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所以“百年中国看上海”;北京真正成为大中国的首都是从辽金时代开始的,距今约850年,所以“千年中国看北京”;从周文王、周武王的历史开始,到现在正好是三千年,所以“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从尧舜禹时代到现在大约是五千年,所以“五千年中国看山西”。<br> 余秋雨先生的《抱愧山西》,内称:“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地区,而竟是山西!直到本世纪末,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榆.太.祁.各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br> 女娲补天,精卫添海,愚公移山,还有炎帝,尧舜禹的很多传说和遗迹都在山西,晋文公重耳,赵武灵王也有很多故事在这里发生。唐朝之前李渊父子起兵就在太原唐明镇,这里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后来太原成了唐朝的夏都,封太原为北京,北都,与长安洛阳并为三都。李世民被称为太原公子。晋祠里立了一块唐碑,是李世民学习王羲之的草书写的,光个“之”字就有30多种写法。国内现存的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有70%在山西,为山西营造匠艺发展创下极其良好的基础。<br> 整个山西是一个树叶形状,南北相距七八百公里,东西相隔三百多公里。从最北面的大同云冈石窟往南面走,一路上有北岳恒山、应县木塔、五台山、太原的晋祠、榆次常家庄园,祁县的乔家大院。像五台山有一个佛光寺,是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至今1400多年,全国只此一家;应县木塔是900年前的建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是世界奇迹,叫做“中国的比萨斜塔”,实际上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还要高,是世界现存最古最高的木结构塔。乔家大院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外景地,其实规模很小,不过是封闭的财主式小家小院。规模最大的是榆次常家庄园,目前开发出五分之一就有12万平方米,整个庄园非常畅亮,与财主们不一样,常家祖辈是做茶业的,从乾隆到宣统历经七朝,沿袭150余年,可谓山西本省茁壮的“资本主义萌芽”,现在只开发出了几万平方米。晋中灵石有一个王家大院也非常大,这些大院开创了晋中的商文化,还有未行开发而留传民间的很多富豪门第,象聂店斗福财主,王村郝八财主,西白杜五财主……清末年间慈禧太后逃难到西安,路过山西没有钱,就是向晋商借的钱。<br> 山西的农工商富足到什么程度?包头原来是康熙征讨噶尔丹时候的一个兵驿站,山西人在那里为清兵办辎重,逐渐发展成了包头城;辽宁的朝阳是山西一个姓曹的做豆腐的生意人建成的;现在北京的大栅栏、珠市口有70万山西人后裔在那里。山西的人文景观还有永济的莺莺塔和黄河大铁牛、历山的舜墓,可以说整个黄河文明都能在山西找到踪迹。前几十年中央政府一直强调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而忽略了开发这些旅游资源。现在山西的旅游业已经处于中国的领先水平了。像平遥云岗五台山等已是世界品牌了。<br> 山西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br> 一是华夏名人出三晋,山西是一个历史名人辈出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曾出过一本《中华名人大辞典》,其中十分之一强的人物是山西人。<br> 二是华夏文脉在三晋,山西诗人实际支撑了半部全唐诗,像初唐的王勃、盛唐的王维、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温庭筠都是晋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是晋人。<br> 三是华夏财富汇三晋,从宋朝到清朝,晋商纵横中国一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尤其是在清朝,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br> 四是华夏人气看山西,看中华民族还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山西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地方。<div> (本文文字来源网络,图片出自本人)</div> 山西省临汾市华门是一座华夏文明纪念碑,占地150亩,建于2002年。正面三门矗立,象征尧、舜、禹三帝。主门高达18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门,主门以刚刚开启的形式,象征尧帝开启中华文明之门。 华门内部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华夏文明和民族文化,并以“源远流长、门开国盛、尧天舜日、东方巨龙、连环九鼎、天下巨联、登高望远、华门飞愿、名门博览、华门之夜”等十大景观而著称。 连环九鼎,亦称八卦九鼎、中华九鼎,是华门的镇门之宝。鼎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很早就有“舜铸九鼎”的传说,商周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权位的象征,一直被尊为国之重器。正因为如此,鼎在百姓心目中也是至高无尚的,通常对重要的人物誉之为“大名鼎鼎”,说话算数又被称作“一言九鼎”。 华门门顶平台共有两层,这是1000平米的活动平台,由南北两部分组成,阁楼顶部是观景平台,距地面高度为40米,站在这里,举目远遥,四周风物尽收眼底。东边可以迎看日出,西边可以俯瞰汾河,南面是一望无际的田园风光,北边是繁华的临汾市区。俯视大地,似腾空居高临下,仰望天宇,似神仙心旷神怡。登临华门,昼能遥览河山,夜可观测天象,远遥近视,仰望俯瞰,坐思立悟,目移心注,天人合一,使人心境高远,可谓是“登临华门凭栏处,尽享天地之灵气”。 与华门不远处是尧庙,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与扩建,清康熙临汾和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驾临此。 进了尧庙,首先看到的是秀丽的五凤楼。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楼高十九点三米,三层十二檐,这是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甚为雄伟。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这是最早记载于《古诗源》一书,相传采集于4000年前荛时期襄汾度村,是我国最早的诗歌之一。 《康衢谣》立我臣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古曲名,歌颂盛事之歌,与《击壤歌》起源同一时期的临汾荛都区一带。这两首主题截然不同的民谣《康衢歌》《击壤歌》,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最早的诗篇。 洪洞老槐树位于山西临汾洪洞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景区占地3.5平方公里,由“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板块组成,共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被誉为“根祖圣地 华人老家”。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影壁俗称照壁,在我国民间建筑中经常可以见到,像一般的四合院或大户人家的庭院都有照壁。根字影壁是大槐树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它不是一般的平面结构,而是独特的八字型结构。上面的雕刻也非常精致,都是民间的吉祥图案。 牌坊是由景大启、刘子林和贺柏寿等人于民国三年(1914年)修建的。牌坊的年代虽不久远,但古色古香,正额镌刻的是“誉延嘉树”,两旁配有两首诗。“西汾北霍旧河山 碧翠清流四面环 荟萃人文称乐地 云烟过眼故乡关”“古道青槐倚夕阳 浮屠突兀插云傍 窝名老鹳相传久 高建丰碑姓字香”。牌坊的背额镌刻的是“荫庇群生”。 大槐树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最重要的景点,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现在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洪洞广胜寺景区坐落于山西省洪洞县,国家AAAA级景区 。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广胜寺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中建筑除大雄宝殿和飞虹塔是明代重建外,其余都是元代建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有180个,这其中还包括革命旧址、石窟,遗迹等,故宫博物院等也在其中,广胜寺的地位可想而知。 广胜寺现存飞虹塔琉璃塔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是全国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早期我们熟知的86版《西游记》中那集《扫塔辨奇冤》正是取景于此神塔。飞虹塔屹立于山门的正面,呈八角形共13层,塔身高47.31米。塔身由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 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檐角均挂有风铎,微风吹拂下能发出悦耳的铃声。塔顶建有铁制法轮,中镶风磨铜塔刹,约重67.2市斤。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能够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广胜寺,是一处古老的寺庙,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唐代大历四年,汾阳王郭子仪奏诸朝廷进行整修扩建,取“广大于天,名胜于时”,更名广胜寺。寺院建成后,附近的百姓、邻县的文人学士、官员吏佐相继慕名来广胜寺拜佛求愿,祭祀观光,小商小贩也随着游人的增多开始作起生意,这就形成了广胜寺庙会的雏形。 山西不愧是文物大省,国保级的文物随处可见,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这些年只知道晋商文化多一些,一定程度上盖过了历史文化。就如有学者说的,晋商文化是山西文化,但山西文化不是晋商文化。应下大力气宣传,才能让世人了解山西。来广胜寺之前并不知道飞虹塔是中国四大名塔之一,与应县木塔齐名,也没想到中国四大名塔竟然有二个在山西,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宣传。但愿今后有关部门能加大宣传力度,让世人真正理解“地上文物看山西。” 临汾市博物馆创建于1993年,原址在鼓楼西海子边40号铁佛寺,新馆位于临汾市滨河西路九州广场南端。临汾市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建筑总面积32429平方米,建筑高度23.65米,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收藏文物14万件。 <br> 汾河岸畔,远古足迹,从丁村走出<br> 崇山脚下,最早中国,在陶寺奠定<br> 河汾之东,晋郓春秋,由文公开创<br> 汉唐元明,千秋平阳,是先祖传承<br> 当今临汾,传承发展,须吾辈担当 镇馆之宝:陶寺出土彩绘龙盘。陶寺龙盘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300年,龙盘中的龙头在外圈,龙尾蜷盘中。龙体为蛇躯鳞身,方首双耳,巨口利齿,口衔谷禾,无爪无角。这种像蛇非蛇、像鳄非鳄的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是中国早期龙的形象。华夏儿女是“龙的子孙”当渊源于此。 铜簋 <div> 西周时期,青铜文物,出土于山西省考古所曲村墓地,口径19.6厘米、耳间距26.3厘米、通高15.3厘米,器身饰饕餮纹、圈足饰蟠螭纹。整器端庄、古朴,造型独特、艺术价值较高。</div> 铜鉴<br> 春秋时期,青铜文物,隰县瓦窑坡墓地出土,高38.50厘米、口径75.50厘米、底径35.00厘米、质量38.480公斤,侈口、折沿、四铺首衔环、颈部一侧设龙首行溢水口、平底,颈部饰蟠虺纹和几何纹,肩及腹部饰蟠虺纹。此器端庄、古朴、艺术价值较高。 中国礼乐文明的代表乐器——鼍鼓 元代杂剧壁画<br> 位于水神庙明应王殿南壁东侧的杂剧壁画,绘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壁画上部绘有“尧都见爱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横额下为戏剧演出场景,11人组成的场面,是元杂剧正、末、外、净等角色和鼓、笛、拍板等乐器伴奏者临场演出时的写照,真实地反映了元代杂剧发展的盛况。 戏曲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平阳是早期戏曲文物最为集中的地方。金代墓葬出土的砖雕戏曲乐舞俑、使戏曲史家如获至宝;洪洞水神庙的元代戏曲表演壁画,是生动的现场情景再现遗存于临汾大地上的古戏台,星罗棋布,在在讲述着戏曲在乡野村落里备受热爱追捧的历程。<br> 博物馆天花上吊的绘有中华传统文化人物,民间故事等图案 师家沟位于汾西县城5公里处,师家沟的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乾隆32年,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与山西的民居特色,分为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师家沟由于建筑的奇特、典雅和繁华,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 师家沟古建筑群居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沟的向阳坡地上,村中砖构的窑洞式宅院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村中的宅院均为师氏家族所有。师家沟古建筑群有祠堂、节孝牌坊、油房、染房、酒醋房和长工院等,整个主体建筑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06年被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从山下穿越这个隧道,脚下踩着200多年前的石板路到了古建筑群的中部,抬头看到的是清代建筑群场情景,仿佛从时空隧道中穿越。 师家沟的民居,随着一代代增制,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它现存31座院落,这些院落,有二进四合院,有二楼四合院,有三楼四合院等。它们的门额上,雕有各种文字,如东山宅、北海风、南山寿、敦本堂、清门家风、瑞云、瑞气凝、妙善、巩固、理达等等。它们既相互独立,而院落之间,又彼此用圆门、偏门、耳门、暗门、楼门、屏门上下左右,相通相连,呈由下而上的楼上楼、院中院的迷宫式格局。其中的主体建筑,是6座窑顶建有楼阁的四合院,成楼上楼下结构,因是楼式构造,故其院墙,自然也就高巍耸立。 师家沟民居院落的组合以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为主,结合地形的变化和窑洞式建筑的特点,出现了一些与四合院组合的三合院和立体组合的二层多进合院形制。四合院的组合以封闭对称式平面为特征,宅门位于院落的西南角,宅门西向,同北方传统四合院中将宅门置于东南角、居中或向南的做法不同,体现了汾西地区民宅的特点。 满目岁月侵蚀的房屋随处可见 师家沟就山就势的民居构建是个瑰宝,我想不妨称之为原生态构建。但岁月的侵蚀,又让其呈一副斑驳破败景象,不少院落,因久无人居,一片荒芜,一些村中小路,更是杂草深深,这让人不能不忧心忡忡,它在向世人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