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杭“前哨站” 都市“后花园”

东篱把酒

<h3>一一关于促进“大金华山(北麓)文化区”规划编制,共建金华“大北门  ”,补齐都市“大缺环”的几点建议<br><br> 施怀德<br></h3> <h3>一万年的文化史,2200年的建城史,“自天台赤城发脉至东阳大盘山,逶迤至此,横亘金华、兰溪、义乌、浦江之境周三百六十里”的金华山,雄踞浙中,在交通闭塞的时代,云山遙阻,像一道天然屏障,隔断了金华“大北门”的交通,仅靠太阳岭等几条古道维系金华山南麓与北麓人们的交往,及其与金华、杭州、严州等州府的交流与沟通。及至2015年7月6日金华山旅游经济区成立、2017年11月28日义兰公路(陡深岭隧道)和今年年底金建高速(金华山隧道)的开通,才真正洞开金华“大北门  ” 与金华山南麓与北麓兰溪、浦江,以及大杭州便捷交流和交往的大门,才彻底改变金华“大北门  ” 绵延千百年云山阻隔、闭塞落后的交通局面,并开启“大金华山文化区”南北麓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时代。</h3> <h3>然而,“一山之隔,即是都市;二隧之通,便入金义”,虽已成为金华“大北门  ” ,以及“大金华山文化区”南麓与北麓地缘环境和便捷交通的真实写照,但由于千百年来金华山南与山北云山遙隔所形成的固有思维定势和视域所限,重山南文化挖掘,轻山北文化提炼;重山南规划编制,轻山北区域谋划;重山南立交布局,轻山北立交设置的现象依然存在。为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以提升中心城市核心引擎作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指示精神,根据金华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打破区域行政界限,共建大金华山文化区。”的指导原则,特就促进“大金华山(北麓)文化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编制,共建金华“大北门  ”,补齐都市“大缺环”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h3> <h3>一、关于“大金华山(北麓)文化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编制的建议<br><br></h3> <h3>(一)一张图布局<br><br>即金华山南、山北一张图布局。为有利金华山南、山北一张图布局,建议拟对“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大金华山文化区)300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编制中,作适当扩容。从有利“大金华山文化区”资源整合、跨界发展、一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大金华山(北麓)文化区”,拟以金华山北麓龙门山脉的浦阳江、壶源江、梅(溪)江等“三江源(上山源)”为源头,以绵延百里的大梅溪为轴线,将金华山北麓的浦江前吴、兰溪横溪、梅江、柏社、马涧、香溪、云山、灵洞等乡镇,纳入“大金华山文化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范围扩容的编制之中。<br></h3> <h3>(二)一盘棋谋划<br><br>为促进金华山南北麓一体化发展,拟将“大金华山文化区”,分成四区,作一盘棋谋划。扩容后的“大金华山文化区”,建议拟分“双龙、双尖山、黄大仙、三江源”四大景区。根据“四大景区”自然与人文景观所积淀和呈现的文化内涵、个性特征,特分别将其命名为“名山朝圣、名人探秘、名仙寻踪、名水溯源”等四大景区。其中:<br>双龙名山朝圣区,为金华山南麓罗店至曹宅一线,包括双龙洞、鹿女湖、黄大仙祖宫、赤松宫、智者寺、大盘尖、家园里等核心景区。<br>双尖山名人探秘区,为金华山南麓源东至上溪一线,包括桃花源、大佛寺、双尖山、萧皇岩等核心景区。<br>黄大仙(侨仙源)名仙觅踪区,为金华山北麓灵洞至马涧一线,包括六洞山、黄大仙故里、范香溪故里、石门槛、金丹园、穆澄源、溪里源等核心景区。<br>三江源(上山源)名水溯源区,为金华山北麓兰溪柏社、梅江、横溪至浦江前吴一线,包括肇峰山、嵩山、太阳岭、越龙山、通洲桥、七星梅花镇、转轮岩、乌蜀山、马岭、雷公山、梅溪源、五路岭、民生花海、三江楼等核心景区。<br></h3> <h3>(三)一体化发展<br><br>“大金华山文化区”一体化发展,既是赋能浙中城市群、金义都市区、金义新区“大北门”一一“大金华山文化区”南、北麓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大金华山(北麓)文化区”“三江源(上山源)金义浦兰四边文化协作区”“黄大仙(侨仙源)马(涧)香(溪)云(山)灵(洞)四乡文化协作区”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更是确立“大金华山(北麓)文化区”“拥杭前哨站,都市后花园”定位,“共建都市区,共建大花园”,“融入大诗路,拥抱大杭州”,促进金义、杭州两大都市区跨界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需要。</h3> <h3>二、共建金华“大北门  ”,补齐都市“大缺环”  的建议<br></h3> <h3>(一)认知“大北门”<br><br>古城金华,南扼瓯江括苍之喉襟,北为严州、杭州之唇齿,东和东北以台州、绍兴为屏障,西经衢州控制了通往赣湘之要道,形势险固,实为浙东腹地,两浙要冲。<br>金华“大北门”,不是子城的金华门,也不是古城的旌孝门,更不是通往城郊北面金华北山的北郊门,而是近年规划、面积多达300平方公里、一直由浦江义乌延伸至婺城兰溪、覆盖金华山南北麓、包括金华山北麓浦江兰溪广大地域、且具有“拥杭前哨站,都市后花园”独特定位、并紧连金义和杭州“两大”都市区的大北门,即“大金华山文化区”北麓的大北门,其不仅为金华“都市门户”的大北门,更为金华“融诗拥杭(融入大诗路,拥抱大杭州)”的大北门。故金华“大北门  ” ,以大的范围而言,包括金华山北麓浦江、兰溪两县市,座拥100万以上人口;以小的范围而言,以金华山北麓龙门山脉的浦阳江、壶源江、梅(溪)江等“三江源(上山源)”为源头,以绵延百里的大梅溪为轴线,其范围包括了金华山北麓浦江前吴、兰溪横溪、梅江、柏社、马涧、香溪、云山、灵洞等乡镇,涉及人口达40多万。<br></h3> <h3>金衢如盆,山若游龙。一山雄踞,二水西流。金华“大北门”之金华山背阴抱阳,拥城而立,夏可沐浴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清风徐雨,冬可阻挡西伯利亚冷空气的长驱直入。动植物的丰富性,水资源的充沛性,人类栖息的宜居性,不仅使源泉百道的金华山雕刻出了千姿百态的幽深峡谷,溶洞奇观,使其成为了人们艳羡艳的“洞天福地,灵境真源”;也使“可免洪水五兵,可合神丹九转”的金华山,成为了道仙真神、大德高僧、历代名士心仪和向往的一座神山。地理学表明,北温带是人类活动的摇篮和舞台。几大文明古国或人类文明发祥地,大多处于北纬30°-40°之间,如浙江杭州、山东济宁、首都北京等都在同一纬度上。号称“小邹鲁”金华的婺水(金华山南麓婺江水)与梅水(金华山北麓梅溪水),也像山东济宁地区古邹鲁的洙水与泗水一样,在北纬的30°-40°的同一纬度上。以山为根,以水为源,水文与人文的交汇,绵绵不断的山脉,金华“大北门”的沃土,不仅孕育了金华万年的上山文明,孕育了金华山南麓的刘峻、惠约、沈约、骆宾王、张志和、吕祖谦、黄宾虹、陈望道、艾青、施光南,金华山北麓的黄大仙、范浚、柳贯、梅执礼、钱遹、宋濂、倪仁吉、释兴俦、曹聚仁、方增先等灿若群星、彪炳千秋的人物,同时也使金华“大北门”成为了“小邹鲁”金华文明发祥、婺学(金华学派)开宗之地和文化昌盛中心,认知金华“大北门”,就要认知金华山南北麓文缘相连,文脉相接,文运蔚起的历史和人文事实,并将金华山南北麓,作为金华“大北门”“大金华山文化区”的一个整体和命运共同体来认知、研究、考察与规划。</h3> <h3>(二)补齐“大缺环”<br><br>“一山之隔,即是都市;二隧之通,便入金义”,为顺应金华“大北门  ” ,以及“大金华山文化区”南麓与北麓地缘环境和便捷交通改变后的新形势,突破千百年来金华山南与山北,由于云山遙隔所形成的固有思维定势和视域所限,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山南文化挖掘,轻山北文化提炼;重山南规划编制,轻山北区域谋划;重山南立交布局,轻山北立交设置”的偏颇观念,特建议在“大金华山(北麓)文化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编制中,宜补齐三大“大缺环”:<br></h3> <h3>一是补齐“大金华山(北麓)文化区”的都市文化“大缺环”。包括“大金华山(北麓)文化区”的北麓区域特色文化(前吴,书画文化;横溪,纪师文化;梅江,梅花文化;柏社,东皋文化;上溪,萧皇文化;源东,红色文化;马涧,杨梅文化;香溪,婺宗文化;云山,侨仙文化;灵洞,名媛文化)、北麓区域名人文化(黄大仙“侨仙源小镇”、范浚“范香溪祠”、柳贯“乌蜀山纪师文化公园”、梅执礼“梅花诗画小镇”、钱遹“通化三湖水利文化公园”、宋濂“宋濂祠堂纪念馆”、倪仁吉“诗书画绣陈列馆”、释兴俦“东皋心越琴学馆”、曹聚仁“两岸密使纪念馆”、方增先“中国水墨【大写意】艺术研究中心”)等等的规划。<br></h3> <h3>二是补齐“大金华山(北麓)文化区”的都市规划“大缺环”。包括北麓文化协作区(“三江源(上山源)金义浦兰四边文化协作区”“黄大仙(侨仙源)马(涧)香(溪)云(山)灵(洞)四乡文化协作区”),北麓诗路文化发展带(梅溪诗画风情旅游带、婺杭太阳岭、五路岭、马岭诗画风景道)的规划。<br></h3> <h3>三是补齐“大金华山(北麓)文化区”的都市立交“大缺环”。包括北麓轨道交通,或云巴有轨电车交通(宜规划浦兰轨道交通,或云巴有轨电车交通,以补齐浙中城市群“U”字型金华“大北门”一一“大金华山(北麓)文化区”之“大缺环”)、北麓太阳岭隧道(宜规划增加贯通金华“大北门”的隧道交通“太阳岭隧道”)、北麓齿轨列车(宜规划连通金华山南北麓景区的齿轨列车)、北麓通用机场(宜规划金华“大北门”梅溪通用机场)等等的规划。并建议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预留空间和线路通道。</h3> <h3>(作者为金华市政协六届文史委委员、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