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成长的沃土

<p>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p> <p> 文 飘 朗读 飘</p> <p>  前段时间,《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在单位女职工之间火爆传阅,很是好奇,为什么这本书有如此高的热度?也想借来读之。翻读三四页之后,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一口气读完纸质版书籍,又从掌阅上搜寻到电子版反复阅读了好几遍。</p> <p class="ql-block">  书中写到在家长眼里都是问题的孩子,在李跃儿老师眼里都在发光,她的一言一行如春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滋润着周围的空气……这些家长由最初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不当的方式教育孩子,最后导致孩子问题百出,家长焦虑不安,家庭氛围凝重。久处于这种压抑氛围之下的孩子和家长们都找寻不到幸福的源泉,就把孩子送到“李跃儿芭学园”寻找出路。</p> <p class="ql-block">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创造了孩子,孩子就得唯父母命是从。父母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灵和想法。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美好的东西早早割掉,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扼杀在摇篮里,随着孩子的成长,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行为也会出现问题。</p> <p class="ql-block">  书中一位母亲流泪诉说:有一天,孩子对她说“妈妈,我现在还小,打不过你,等我长大了我会打你的。我会把你杀了,剁成肉馅,包成包子吃……”可怕的还不是这些话,而是孩子说话时眼睛里露出的那种凶光。这位母亲疑惑发问:儿子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仇恨我?我该怎么办呢?李跃儿老师了解到,这位母亲不能允许孩子犯一点点错,一出错就非打即骂。一分钟前可能还是一个慈母,一分钟后就变成了一个凶神,爱与恨瞬间的转换使孩子心理变得扭曲,才会说出那样的话。</p> <p class="ql-block">  书中另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更是令人痛心疾首:1999年4月20日,发生在银川的爆炸杀人案,三位民警当场身亡,另一位被歹徒连捅22刀。当时这个案子十分轰动,人们只关注到罪犯的残忍、民警的生命等等,却不知道主犯杨杰小时候非常优秀,还是个二级鼓手,是让人喜欢的孩子。但后来,不仅杨杰,他的两个弟弟也成了杀人恶魔。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得一家三个孩子都变成罪犯?答案是:错误的家教方式。杨杰的父亲说:有次我一边洗脚一边跟他说话,他顶了一下嘴,我就把半盆洗脚水扣在他头上。我觉得游泳危险,禁止他又不听,我就在他往水里走时偷偷跟在后面,然后把他的头按在水里使劲淹他......试想,这样的家庭教育会给孩子留下多痛的心理阴影?长此以往,孩子不出问题才怪!人常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在这位父亲那里,儿子却成了“逆子”。这样的打骂等于在孩子心中埋藏了一座能量极大的火山,一旦喷发肯定会伤及无辜。</p> <p class="ql-block">  如果把家庭的爱比作花园的花,愚昧的爱就是有毒的花。棍棒教育最简单粗暴,看似效果好,其实是威吓之下孩子的害怕妥协,只不过有些孩子外伤明显,有些则是藏着内伤,时间越久伤害越大。心理学家说,和谐家庭的孩子会趋向和谐,暴力家庭会培养出暴力的孩子,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p> <p class="ql-block">  孩子所有的问题如果追根溯源,几乎都会追到大人那里。要是大人调整过来,调整孩子才有可能,许多家长不明白这个事实,好像是孩子拿走了大人的幸福,实际正好相反,是大人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所以造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一个不幸福的孩子肯定不会拥有幸福的父母,孩子父母都不幸福,这个家庭也就不幸福,不幸福的家庭多了,整个人类的幸福水准就会大打折扣。</p> <p class="ql-block">  现在常听好些家长哀叹:孩子变得冷漠,不懂得感恩,不理解父母,说不得碰不得,自理能力承受能力太差......这样的结果是谁造成的呢?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照顾孩子很正常,但孩子长大后,家长还包揽一切,孩子失去自理能力,有了父母是万能的、干什么都是应该的这样错误的想法,更甚者会把孩子养废。</p> <p>  曾轰动全国的神童魏永康,2岁已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学完初中课程,13岁进入重点本科大学,17岁考入中国科学院,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一直到高中甚至大学,都是母亲“陪读”,照顾饮食起居,在北京上学时,魏永康曾要求自己生活一段时间,结果在冬天还穿着单衣、拖鞋出门,由于自己无法生活、上学,被中国科学院劝退。一代神童就此陨落,成为中国最让人失望的神童之一。试想,一个上大学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怎么适应社会?即便天资再出众,错误的教育方式也会摧毁一个天才。特别是如今,很多父母都溺爱孩子,剥夺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不注重爱心培养,不注重德行教育,致使孩子成长为家长们哀叹的类型。</p> <p class="ql-block">  我也是一名大学毕业生的母亲。说实话,当母亲之后,也没有多少育儿经验,就小心翼翼学着做母亲,可孩子的教育真是一项庞大工程,育儿过程中,儿子就像我的实验品。懵懂成长中的儿子,难免出现错误,学着做母亲的我,总会被事与愿违、出其不意的突发事件冲昏头脑,失去理智,失去耐心,甚至失去爱心,吼叫、打骂儿子时有发生。事后,也会后知后觉后悔反思......一路走来,我和“如何养好儿子”这件事一直博弈,偶有惊喜,大多打成平手,也有失败羞愧不已的遗憾。目前,儿子即将步入社会,甚是担忧不善言谈、性格内向的儿子,能否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我常常反思,儿子这样的性格,肯定是我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如果能重新养育一次儿子,我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错误”作为养料以促进成长,他们只有在“错误”之中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正确”。这就像粮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长非得靠粪便喂养一样。</p> <p class="ql-block">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在制造无限的可能性。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信任和鼓励,才是督促孩子不断实现自我梦想的动力。孩子的自信,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礼物,但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全倚仗于父母如何教育。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减少一些打击,赋予足够的爱,以欣赏的眼光支持孩子奋进,孩子便能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走得更加潇洒自信。</p> <p class="ql-block">  种一颗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养育孩子其实也一样,过去的不会重来,现在永远是最好的改变时间。极力推荐《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让我们从书中汲取李跃儿老师爱的教育方式,内省自我,用爱心和耐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用智慧和理智寻觅家庭的幸福源泉!最大限度让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片沃土!</p>

孩子

幸福

父母

家长

儿子

成长

李跃儿

母亲

家庭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