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呼市一中64级高二一班</h3> <h3>一九六四年九月,我们初中毕业,从不同学校考到一中。那时呼市只有四所高中,一中,二中,附中,回中,一中资格最老,学风最正,录取成绩最高。二中附中当时和一中没法比。那一届,一共招收了四个班,除了四班是从本校初中毕业生中招入的,其他三个班都是由各个初中学校考试选拔来的。我们所在的班级是高二一班。<br>最初,高二一班只有43个同学,以后陆续转来一些新同学,最多时达到50多人。<br><br>这是我们入校时一中的教学楼。</h3> <h3>这是我们当年读书的教室</h3> <h3>高二一班同学名单<br>白松青 白效兰 曹慧軒 崔红松 (润梅)关爱平 管正曙 郭渡江 贺云仙 黄淑敏 孔庆富 李大中 李法尚 李 萍 李淑真刘安生 刘慧英 刘全保 路 红(秀玲)吕生莲 马淑珍 马玉芬 马志洋 乔成虎 任巨贤 尚桂珍 石 斌 石玉英 宋永旺田宗源(世贵) 仝向苏 王恩平 王桂香王立勤 王卫东(虎虎) 文 伟 徐春生宣 福 杨忠海 杨仲青 于向前(喜霖)余向东 (孝天) 於秀兰 岳忠勇 张鼎麟 (润生) 张 健 (俊卿) 张锦茹 张守信 张云霞 赵忠信 甄志礼 郑福全 朱 好一共52人。目前,孔庆富,郑福全,余向东,张云霞,杨仲青,仝向苏,王恩平已经作古,愿他们天堂安好!也有一些同学毕业后多年没有联系,真希望有一天同学聚会时能够见到他们。看到这份名单,你还能记起他们当年的样子吗。<br><br>这是一九六八年全班同学的毕业照,因为是文革后期,有些同学联系不上,所以只有39人。,</h3> <h3>入学时的校徽</h3> <h3>入学后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是贾映璧老师。他是西北交大数学系毕业,那时也就四十岁左右,但看上去,显得有些老面。他在我们入学后一直负责教我们数学。直到文革后期我们离校,始终是我们的班主任。</h3> <h3>这是一中一百一十周年时同学们和贾老师交谈</h3> <h3>同学们为贾老师过八十大寿</h3> <h3>入校时,我们的校长是王文鼎,听说是来自国家商业部的干部,治学严谨,管理有方,在挑选教师时高标准、严要求,带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了优质的教学水平。我们入学时,他不在学校,去农场参加“社教”运动。文革后先后在师大附中,体专担任校长,以后调到财政厅,最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厅长任上退休。副校长董润山,兼任教导处主任,清华大学毕业。我们入校时,代理校长,教学严谨,要求严格,为人师表,是个学者型领导。后来在呼和浩特市教育学院任职。团委书记刘济民,,后调到十八中。生活老师韩登日,主要负责管理学生。后调到工读学校,任校长</h3> <h3>我们的授课老师</h3> <h3>我们在校上课时间仅两年多,六六年六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就停课了。两年中,直接为我们上课的老师有十几个,有许多都给我们就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有:语文:刘桐荪,梁冠超,数学:贾映璧,外语:吴雅芳,政治:王志强。李彦茹,物理:贾英 (特级教师),张淑英,化学:徐化明(特级教师)体育:邢世明,冯新维。听说,那时全市只有三位特级教师,就有两位教过我们。在这些老师中,语文刘老师,梁老师,和班里同学一直保持着联系,经常有微信往来,班里有活动,也总是忘不了邀请他们。几十年的师生情谊,绵延至今。谢谢在一中时,代课和没代课的所有老师!我们永远把你们铭记在心!</h3> <h3>刘桐荪老师和师母</h3> <h3>梁冠超老师85岁时留影</h3> <h3>毕业之后</h3> <h3>1967年7月开始,无所事事的学生们开始毕业分配,除了一些家庭出身好,根红苗正的同学安排城里工作,其他人被动员上山下乡。极个别的既没下乡,也没安排工作,待在城里,慢慢也都自谋生路,找到工作。一个班,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散伙了,好久,大家都没有了联系。</h3> <h3>十几年后,同学们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工作也都稳定下来,班里一些热心的同学开始召集相聚。</h3> <h3>第一次大型聚会。1986年6月在在巴彦塔拉饭店举行的,这是饭店前的合影。</h3> <h3>2003年一中一百一十周年校庆,返校同学合影</h3> <h3>餐厅前合影</h3> <h3>2016年同学们在南湖公园聚会合影</h3> <h3>2017年5月纪念健康步入七十年同学聚会</h3> <h3>2018年纪念离校五十周年同学聚会</h3> <h3>2023年校庆一百二十周年,同学合影</h3> <h3>高中入学六十年聚会</h3> <h3>高中时的同学风彩</h3> <h3>1967年,文革期间宋永旺,赵忠信,杨忠海,文伟,宣福等同学在串联的途中经过武汉时,在长江大桥下合影。</h3> <h3>1966年10月下旬,响应中央关于大串联的号召,同学们开始纷纷组织串联小分队跃跃欲试。石斌,仝向苏,李法尚,任巨贤,张鼎麟五人率先组成红旗战斗队,决定10月30日出发,徒步到延安,经过近半个月的艰苦跋涉,,于11月13日到达延安。在延安逗留几日,乘车来到铜川,后转至西安。在西安休息调整几天,乘火车去了郑州,决定再向井冈山跋涉。。大约走了八天到达武汉,这时已近年底,两报一刊发表社论,要求串联的红卫兵到工农群众中去,于是,我们临时决定到武钢,向产业工人学习,和他们打成一片。就这样,我们在武钢劳动了了一个月。<br>这是临别时和工人师傅照的相。还有两个年轻人是一同锻炼的河南同学。</h3> <h3>毕业前68年6月部分女生合影</h3> <h3>一直没想起,这些同学是怎么凑到一起照的相</h3> <h3>贺云仙,班里的学习委员。</h3> <h3>石玉英</h3> <h3>白效兰</h3> <h3>路秀玲,当年班里的跨栏选手。学校播音员</h3> <h3>李大中,高一时班里团支部宣传委员。</h3> <h3>马玉芬,高二时担任团支部组织委员</h3> <h3>关爱平</h3> <h3>张锦茹</h3> <h3>李萍</h3> <h3>李萍和路秀玲</h3> <h3>石玉英和李萍</h3> <h3>马玉芬和李萍穿着民族服装留影</h3> <h3>杨忠海和于喜林</h3> <h3>于喜林,李大中,马玉芬在石斌家房前合影</h3> <h3>宣福,文革中曾经担任校革委会主任,毕业后回到小黑河村,曾当过村长。</h3> <h3>乌素图旅游,部分同学留影</h3> <h3>马志洋组织部分同学到美岱召旅游</h3> <h3>部分女生合影</h3> <h3>女同学合影</h3> <h3>在成吉思汗公园合影</h3> <h3>在北京的同学聚会</h3> <h3>白效兰夫妇召集在北京的同学和刘老师聚餐</h3> <h3>久别重逢格外亲</h3> <h3>相聚有说不完的话</h3> <h3>班里有几个唱歌爱好者,其中有的还参加地方老年合唱团,经常演出,有大家会聚集在一起,到歌厅k歌。</h3> <h3>三三俩俩有许多话演讲</h3> <h3>神态各异</h3> <h3>充分展示自我</h3> <h3>校庆时,同学们和贾老师在一起</h3> <h3>刘桐荪老师和师母來呼,和部分同学聚餐</h3> <h3>相约2023年,一中一百二十年校庆时,同学们再度相聚,不见不散!期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