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角下的结构化教学——记湖师附小教育集团第三次校本研训活动

吴哲

<p>  </p><p> 2020年12月8日,湖师附小教育集团西山漾校区开展了一次以“单元视角下的结构化教学”为核心的数学教研活动。</p><p><br></p><p> 这次活动,我们围绕进位加法计算和分数学习的开启课,由褚裕纯老师执教一年级上册《凑十法》,凌顾跃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 NO.1课堂体验</i></b></p><p><br></p> <p>  </p><p> 褚裕纯老师通过大任务驱动,让学生画一画、圈一圈、写一写,把9+4=13的计算方法表示出来。在对比反馈中,让学生认识到从“4”中分出1个一就可以和9个一凑成1个十。再通过运用计算8+4和7+4,让学生对“凑十法”算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形成“凑十法”的结构。</p> <p>   凌顾跃老师首先通过运用图形折一折的方式,让学生去找二分之一,通过有结构的对比,在学生反馈中思辨,深刻体会二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意义。接着凌老师再次利用折纸,让学生表示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通过多层次的对比,将学生的生成形成结构,再次拓深对分数的理解。最后通过分数墙,让学生直观感受分数的大小。</p> <p>  </p><p> 这两节课的形成,经历了多次推翻和重构,备课组的老师从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引用,学习任务的设计和结构化的课堂反馈方面着力,试图将这样的单元开启课上深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 NO.2反思研讨</i></b></p><p><br></p><p> 活动前,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对这两节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梳理建材的基础上,构思了结构化材料、结构化任务和结构化反馈。</p> <p>  </p><p> 到活动的第二环节,通过抽签,陈婷、费金莉、朱敏、韩潘乐等老师都积极表达了自己对这两节课的想法,使大家对这节课的核心达成共识。</p><p><br></p><p> 活动的最后是由宋健泳老师对两节研讨课进行了点评指导。</p> <p><br></p><p> 宋老师从”凑十法“和”破十法“的意义着手,强调“凑十法”可以一课重点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凑十”的算理,经历“凑十”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10个一到1个十”的变化,体验凑十的必要性;并分析点子图、小棒、计数器这几个计数模型的特点和优势。而《分数的初步认识》,宋老师肯定了学习材料,并指出这一课重点要让学生经历分的过程,感受分数的产生,无论是将分数作为量还是率,都应在在不断的联系分子、分母的意义中理解分数的意义。</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 NO.3 教师感悟</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u>听课老师</u></b></p><p><br></p> <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u>上课老师</u></b></p><p><br></p> <p>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大家的思考与尝试还在继续……</p>

分数

老师

学生

凑十法

结构化

活动

凑十

反馈

通过

两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