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年轻的时候,当过工人,也拉过车子,走南闯北,练就了一身的好精神。如果回家的人多了,聊天来了兴致,他就跟我们讲讲年轻时候的事,说的最多的,还是那100块钱的故事。 上个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爷爷30多岁,家里三个孩子,恋家的本能让他辞去外地炼铁工人的工作,回家给别人拉车子。他们一行六七十个人,哪个地方建场子,需要什么,他们就拉什么,相当于现在的运输队,不同的是,一步一步全靠人力驱动。这群在路上谋生活的人,工资是按吨/公里算的,按当时的价钱,拉一吨的货走上一公里,能挣8毛。因此村里边流行个小曲,“小车一拉,八块到家;小鞭一响,比个县长”。今天要说的故事,就发生在濮阳老城修电厂,爷爷跑安阳拉货的时候。 五十年前,大概跟现在差不多的时节,已经入冬,5点左右天就黑了下来,虽不算酷寒,田间的小路到晚上也开始结冰,街上的人零零散散,都裹上了厚厚的棉衣,碰到熟人打个招呼,就能看到两道长长的白气在空中慢慢的飘散。这天是月底领工资的日子,爷爷照着往常的规程,早早的来到联运站,等他们清算完工资,开了单子,拿到银行去提款。这个月他们的工资一共是1566块。 当时全县就一个银行,位于今天的国庆路上。爷爷领完工资的当天就开始往下分发,冬天天短,日头早早的就开始往下落,六七十人的工资,发着发着这一天就过去了。等到最后一笔发完,爷爷手里竟然还剩下一百块。核实一遍后,也没发现错误,这个时候才意识到银行多给了一百块钱。这可不是小数目,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笔巨款。奶奶说,有一次她去县城买东西,回到家才发现丢了2毛钱,又从老家一路找到县城,折腾了半晌也没找着这2毛钱,心疼了好几天。但当时面对这100块钱,爷爷丝毫没有犹豫,天已经黑了,那就顶着黑夜去还。 十几里的路,等走到了地方,夜已经深了,街上没什么人,左右的店面也早早的关门歇业,整条只有县银行灯火通明,亮得格外突出。走到门口,隔着玻璃就看到里边的人一排一排的坐着,都在埋头噼里啪啦的打着算盘,全银行都在加班,爷爷知道一定是因为那100块钱的缘故,也来不及喘口气,快步就往里跑。“已经下班了,不能进啦”,门口的工作人员把爷爷拦了下来。“我不进去,你们今天可下不了班”爷爷停下来笑着问他:“你们领导在不在,我找他有点事。”这时候,隔壁村在银行工作的一个老乡认出了爷爷,以为有什么争执,快步走了过来。爷爷看到他也就踏实了,问:“你们是不是少100块钱呐。”老乡点头说是啊,又纳闷的问爷爷:“你咋知道的。”“在我这呢,今天上午多给了我100块钱。” 爷爷跟他说了今天办事的经过。老乡听后又惊又喜,长舒一口气,感谢的话还没来及说,转身先往里边喊:“不用算了,钱找着啦!”这下全银行人心中大石头算是落了地,对于他们也算是有惊无险,这深夜的算盘也可以歇上一歇了。 <p> 时至今日,每每谈及至此,我总是开玩笑一脸心痛的问爷爷:“您当时怎么想的,就直接还回去了?”毕竟在金钱的诱惑面前,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内心才能说服自己理智冷静。但爷爷似乎没有这么多无谓的烦恼和纠结,他总是先沉默的笑一笑,再平静的跟我们说,本来就不是咱的,再说人家钱少了,不得着急么。</p> 后来银行为了感谢爷爷,专程到老家送去一个玻璃匾。唯觉得可惜的是,年久时长,老家也新翻盖了屋子,那块匾没能留下来。但是爷爷还记得那位老乡语重心长说的话,他说:“真要是我们凑钱,把这一百块给垫上,也不是拿不起。只是这钱到底是怎么少的,是不是谁偷拿走了,弄不清楚的话,整个银行人人都是怀疑对象,如果没有你还回去,那全银行就没有好人了。”这一点让我们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原来爷爷诚实守信的一个举动,不仅无愧于其内心,让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行事,同时也将善良和真实带给了对方,避免了慌乱和猜忌,还所有人一个清白的真相。<b><font color="#ff8a00">(渠村支行 王白冰)</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