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〇周漾澜</b></p><p><b> (1986年4月)</b></p><p><b></b></p><p> 不到霜秋时节,人们自然难于体味那岳麓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不过,不要紧,"霜叶红于二月花"固然使人陶醉,但是,"麓山枫叶正葱茏"不是另有一番情趣吗?</p><p> 就在这万绿丛中,有一座别致的小楼,名曰"青枫"。小楼的主人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曾晓浒先生[按:曾先生于1988年晋升为教授]。先生以"青枫"名其楼,其中深蕴,自是耐人寻味的。</p><p> 提起曾晓浒先生,人们自然忘记不了长沙火车站中央大厅悬挂着的那幅《醴兰沅芷,岳色湘声》的国画。这幅画一"大"二"名",举世罕见。说它大,大得出奇:高9米,长18米,比首都人民大会堂国画《江山如此多娇》还大4倍,是我国目前公共场所中最大的一幅;说它"名",名闻遐迩。</p> <p> 这幅画以南岳群山为背景,层峦叠嶂,云雾缥缈,集中表现了三湘山川雄壮秀丽的风貌。远处,祝融峰拔地而起,苏仙岭突兀中央;近处可以看到湘西古镇凤凰城全貌。还有那清澈的沅江边的吊角楼隐隐绰绰,富有诗意的芙蓉镇掩映在参天古树之中;浩荡的湘江蜿蜒北去,两岸良田碧野,江上白帆点点,木排顺流而下,直趋烟波微茫、气象万千的八百里洞庭。</p><p> 曾先生为了创作这幅巨画,带领5个学生跑遍了湖南有代表性的名山胜迹,观摩了北京、上海等地收藏的名画。作画时,他们师生6人脱掉鞋子,蹲在80张六尺宣纸拼接而成的大纸上,手握扫帚大的特制画笔,聚精会神地运笔布墨。画面实在太大,上下左右看不分明,曾晓浒先生经常登上人字梯,指挥学生"大胆下笔,细心收拾"。经过一个多月的呕心沥血,画卷终于一气呵成了。曾先生伸直酸痛的腰笑着说:"像插了一个多月的秧"。</p><p> 从1983年8月画成之后,南来北往的中外旅客看到这包容数千里壮观的大画,赞不绝口。据说老作家康濯兴致勃勃地登上人字梯,坐在上面端详良久,啧啧称道:"难得!难得!"他说,这幅作品气魄宏大,给人以"滚滚云峰下洞庭"的强烈印象。</p><p> 曾先生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功,是经过了几十年"踏破铁鞋"的功夫的。</p><p> 1938年,曾晓浒先生出生在四川成都。他的家乡就在这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他又是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庭训:听父亲讲诗经、古文、唐诗、宋词。父亲虽不习画,但与张大千、张善孖过从甚密。父亲在法国留学期间,又与刘海粟同寓为邻,且与徐悲鸿交谊甚厚。孩提时代,绘画的种子就悄悄地在曾晓浒那幼小心田扎根、发育。那时,父亲常背着他去看张大千兄弟的画,回家后,他就津津有味地将什么狮子、老虎、美人、花鸟默写一番,线条虽歪歪扭扭,画面却很富有稚趣。母亲也用音乐有意地去扣击他那热爱艺术的心扉。记得母亲常在钢琴上弹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和《月光奏鸣曲》,每次弹完,便要给儿女们讲"田园"的画意、"月光"的诗情。渐渐地,曾晓浒一听到"田园",就联想到阡陌交错、碧水流淌、林雀啁啾、牧笛悠扬的原野;而一听到"月光",他眼前就幻化出幽谧的深林、皎洁的素月、平静的湖面、粗犷的渔歌。这不是一幅幅彩色的画卷吗?于是,他迷上了画笔,也爱上了音乐。驹光易逝,曾先生现在是年已半百的名画家,但他始终忘怀不了妈妈讲"田园""月光"的情景。因而,他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他的画笔随着"月光"的节奏轻轻勾勒,随着"田园"的旋律欢快点染。他说:"那月光有时是静止的,有时又觉得在水面上颤动,这对画画有艺术启迪。"这启迪是什么?大概就是人们常常在曾晓浒先生那静止的画面上,感觉到的那云雾滚滚、林木沙沙、溪水潺潺吧!</p><p> 正是受这秀丽山河的陶冶,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老一辈画家的艺术熏陶,曾晓浒先生走上了他的艺术生涯。然而,他的成功更应归功于党的培养,他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优秀画家。</p><p> 建国初期,他在桂林上初中,参加了学校的业余美术小组。在壮族画家龙廷坝老师的指导下,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跑到郊外写生。后来,到武汉上高中,有机会经常到画家张肇铭、王震宙和端木梦锡的家里看画、求教,尽力获取中国传统画的基本知识。高中毕业后,他考进了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接受了绘画的正规训练,又进一步得到岭南派著名画家关山月、黎雄才和卢振寰的指导,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写实基础。1961年,他作为广州美院第一批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在画坛上崭露头角。他的毕业创作《深山春雨抢种忙》获得最高的评分。</p><p> 在老一辈画家的心血浇灌下,曾晓浒进步很快,在国画专业上可谓是个全才,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对书法、诗学、篆刻、画史、画论均有精湛的研究。但是,他最倾心,也是造诣最高的还是山水画的创作。1964年,他主笔为首都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绘制巨幅湘绣屏风《韶山》画稿,以后又为该厅创作了巨幅国画《南天雄秀》,都受到好评。他还为新华总社创作大屏风画《清流泄筏》与《桂山簇锦》二帧,分别为乐山大佛寺、新都桂湖公园、眉山三苏祠、杜甫草堂绘制了《关山阵阵苍》《船上看山如走马》《杨升庵过三峡水桥驿诗》和毛主席《沁园春 · 长沙》词意等巨幅画。这些画虬松苍柏,崇峰峻岭,磐石激流,既不失写实风貌,又有写意情趣。至于1981年8月他在成都武侯祠休息室里当众挥毫创作的大型屏风画《隆中求贤图》,更是臻于至美。画中刘、关、张三人乘马沿溪而进,使人仿佛听得到得得的马蹄声,看得出胸怀大业的刘玄德思贤若渴的迫切心情。画成之后,使在场的观摩者无不拍案叫绝。</p><p> 曾晓浒先生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展出。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他的作品也多次送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展览。1979年,在日本福冈市举办的中国、日本、印度"亚洲三国近代美术展览会"上,他的反映南方林区景色的国画《放木排》被选入《亚洲近代美术画册》。外国行家称赞说:"真不愧来自发明纸、笔、墨国家的作品。"他的名字也被列入中、日合编的《艺术家800名鉴》。</p><p> 曾晓浒先生在艺术上主张"三真",即景真、情真、笔墨真。所谓"景真",指的是画现实生活中的景物,是人们"可居、可行、可及"的地方,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仙山琼阁"。所谓"情真",就是画自己"有动于衷"的景物,以情造景,寓情于景,不矫揉造作。所谓"笔墨真",指的是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要切中肯綮,不故作玄虚离奇。这种创作思想,继承了我国绘画艺术"形神兼备""笔墨当随时代"的优秀传统。在这个创作思想指导下,曾晓浒先生的山水画,景物生动真切,生活气息浓厚,情景交融,绝没有"残山剩水"、迷离恍惚、不可捉摸的东西。著名美籍华人大作家黎锦扬先生赞叹曾先生的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1981年,著名老画家李苦禅在广西兴安灵渠宾馆,见到曾晓浒的大幅山水画《清漓拥翠》,也高兴地说:"画出了桂林山水的真面目"、"是一幅难得的气韵生动的好画。" </p><p> 曾晓浒先生在艺术探索中,坚持走自己的路,孜孜不倦地钻研宋元名家的作品,尤其是从那些富于革新精神的画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对近代画家吴石仙、萧谦中的画,他锐意揣摩;对当代画家的长处也专心采撷,力求把李可染的肃穆幽邃、傅抱石的重气重势、石鲁的苍劲豪放和岭南画派的生动自然,溶于自己的笔端,并且适当吸取外来技法,注意明暗造型、光影处理,追求动静对比、空间深度感和体积感。</p><p> 他以"读万卷书"的精神,增强艺术修养,使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又以"行万里路"的毅力,坚持深入生活,不断夯实生活根基。</p><p>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0多年来,他的足迹东起泰山,西至峨眉,南抵海南岛,北达黑龙江。他不仅上黄山、华山,登秦岭、太行,穿漓江、三峡,更喜爱那些边远的山区、林区,而且每到一地,总是笔写默记,细心琢磨山石云水、林木花草的不同形象和气质,悉心体察朝晖夕阴、雨雪风霜及其四季不同、一日数变的情景。曾晓浒先生常常告诫他的学生:"体验生活不是走马观花"。他十上南岳之后,今年又再度登临,他相信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p><p> 曾先生就是在这种"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生活基础上,以情纳古今、融贯中西的积极进取精神,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笔墨洒脱,秀中浮动,苍润浑厚,气势雄阔。无论是开阔宏伟的大画,还是一角小景,笔下千情万态,丰富多彩。他迄今作画1000多幅,每幅各有特点。日本知名山水画家近藤佑康评价曾晓浒先生在"塑造意境上有自己的追求"。而曾先生常谦逊地说:"我现在不过是处于从学习传统,跨入尊重自己理想感受的阶段罢了。"</p><p>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我喜爱曾先生的作品,更敬重曾先生的为人。有人说曾晓浒的画卖一张就可得人民币4位数以上,他一定是个"百万富翁"了。其实,曾晓浒先生只是个精神上的"富翁"而已。有一次,一位新加坡的画商看到曾先生的《隆中求贤图》,非常爱慕,希望曾先生按原样复制一张,至于价钱,则以曾先生一言为定。可曾先生婉言谢绝了,他说:这幅画已被国家定为文物,我应该对中国国画艺术负责。曾先生的手笔,在重金面前如此"吝啬",但在某些场合,却十分大方。他的赠品,长沙火车站有,株洲三三一厂有,平江、会同、南岳⋯⋯许多地方都有,仅长沙民航局就有大画20几幅。至于省内外领导或学者出访国外,向他索画以作赠品时,曾先生不仅有求必应,而且总是精思傅会、旷日乃成。</p><p> 曾先生作画勤奋,治学态度严谨。有次我在他家里看到他把大量画幅当废纸处理掉,心里十分惋惜。他却笑着说:"李可染居然 ‘ 废画三千 ’哩!"</p><p> 曾先生不仅是个优秀的画家,即尊之为美术教育家也是当之无愧的。他最注重提携后学。他的家里所挂的画,虽不乏大名家的精品,也有不少学生的佳作。如今,他的很多学生,在省内外画坛上也颇有些名气了。</p><p>⋯⋯</p><p> 站在巍巍的岳麓山下,凝望着那蓊郁的枫林掩映之下的小楼,我似乎觉得"青枫"其楼,先生其人,确实浑然成了一个艺术整体。</p><p> 最近,曾先生亲口告诉我,今年9月他将应邀去日本举办个人画展。9月,是个吉祥的季节,正值金秋,正好收获,我衷心祝愿先生取得足十收成!</p> <p><b>后记:此文写于1986年3、4月间,至今已有30多年了。当时是为英文写作(代毕业论文)准备的中文稿,以便让曾先生过目,对内容进行审核。为了保持历史原貌,此次誊录对文字不作任何修改,文笔稚嫩与表达欠妥之处,一仍其旧。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临屏不胜今昔之感! </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2020年12月8日漾澜记</b></p><p><br></p> <p><b>附件一</b></p> <p><b>附件二</b></p> <p><b>附件三</b></p> <p><b>附件四</b></p> <p><b>附件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