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余干信丰知青苑

汪彩萍

<p class="ql-block">走进余干信丰知青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彩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庚子年末的一个下午,陪中国知青协会的几位老知青走进余干县信丰垦殖场的知青苑,与老知青们共同回味了难忘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老知青们分别来自浙江、上海、山东、广州、沈阳和南昌。只见他们谈笑风生,左手带着红袖章,袖章上有“中国知青”四个大字,上面还有行小字,写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红袖章,让我既敏感又抵触,想起那个疯狂年代。那时,上门抄家的小将们也是戴着红袖章,凶神恶煞 ,抄家的样子,让人回想起来都惧怕。好在这一页翻过去了 ,当他们知道我也当过几年知青,还赠送一只由知青协会会长签名的袖章给我,戴着这个红袖章在知青苑拍照,看着当年熟悉的语录和标语,似乎回到了那个火红年代。</p><p class="ql-block"> 这几位老知青是1968年到1970年插队的老三届,虽步入古稀,脚步却矫健。他们有的来自建设兵团,有的在生产队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虽然没在余干插过队,但见到信丰知青苑,看见石碑刻着“知青故里”四个字,像打了鸡血样,情绪激动,仿佛回到插队的乡村,立刻打开了记忆闸门。他们看看这,摸摸那,每张照片,每个物件,都不放过,仿佛找到自己战天斗地的见证者。在一旁讲解的信丰知青博物馆馆长江海清也受到感染,希望来参观的老知青们多提建议,老知青与还留守信丰的老知青见了面,与他们的后代交谈,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他们的蹉跎岁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知青、下放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和库区移民,汇聚到鄱阳湖畔的余干信丰垦殖场,他们成为信丰垦殖场的第一代拓荒牛,没有机械,就肩挑手提,挖沟开渠不在话下,他们将大堤加固,把血吸虫杀灭,把滩涂、沙洲,变成良田。在信丰垦殖场,他们挥洒青春,挥洒汗水,浇灌出信丰今天的富饶。信丰的大堤和水渠,田野和平房,山冈和湖畔,都曾留下老知青和老农垦人奋斗的足迹,他们是信丰垦殖场的功臣,是信丰知青苑的主人,信丰知青苑和今天的信丰人呼唤老知青们回归,盼望他们回来寻觅青春的足迹,回味他们的芳华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丰知青苑有个旗杆,旗杆下有块长条型废铁,不用江馆长介绍,老知青说,敲打废铁,就是当年吹起的出工哨子。是的,那时,生产队出工或开会,也是吹哨子, 或敲废铁,我当年在农村小学当代课老师时,也是敲块废铁当钟声,召唤学生们上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信丰知青苑,一字排开的平房就是当年的知青宿舍。宿舍布置和当年那样,铺了稻草。看见这凉席和稻草,老知青说,那时哪有竹凉席啊?只有一床破草席 ,和一床单薄的棉被。我当知青时,冬夜也是靠稻草取暖。破棉絮下,铺了厚厚的稻草 ,在寒冷潮湿的井冈山,干稻草,软又黄,温暖过红军,也帮助我们这些知青过冬御寒。麻烦的是,如果稻草里混进了跳蚤 , 在昏暗的灯光下,根本找不到它们的藏身之处,只有任其胡来。好在年轻,几只跳蚤,也搅不醒我们的酣梦,虽然浑身被跳蚤咬起包,照样能一觉睡到天明。这样的经历,现在说来,好似神话,确是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萝卜、白菜、南瓜、冬瓜,是信丰农垦人的家常菜,但鄱阳湖是鱼米之乡,他们有捕鱼捉虾之乐,还能不时改善伙食。知青博物馆里展出的这张知青捕鱼照片,记录了老知青们捕鱼之乐。驻足照片前,你用也可以想象他们湖水煮湖鱼的美味和快乐。我们在山区插队,是见不到鱼虾,山区农民家有木刻的鱼,过年撒上佐料,取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在井冈山插队,南瓜、萝卜、白菜、茄子好种,这些菜有的吃。到了冬天和春天,笋是吃不完。现在看来,我们曾经吃过的无公害家常蔬菜和冬笋、春笋都是粗纤维、都是养身菜 ,可那时,定量油,定量肉,炒菜无油或少油,根本吃不下饭。知青们要劳动,要体力,饭量大,十有八九便秘,以至于落下痔疮的毛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带队干部找到县食品公司和知青办,特批了一铁桶猪油,大家将有铁锈的猪油,用筷子橇上一大坨,直接拌到饭里,撒上盐,热饭冷油,就像吃宴席一样欢快。这种猪油,现在看了都觉得恶心,即使回锅熬热,我也不会吃一口,当时却是美味。你还别说,吃了猪油拌饭,大家不便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知青们的劳动、生活虽然苦,虽然累,但那时垦殖场干部的生活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领导干部的孩子同样插队,同样劳动,没搞特殊。信丰知青博物馆就展出了垦殖场创建者、南下干部李明书记的事迹和照片 ,李明书记的女儿商建榕撰写追忆父亲的文章也陈列其中。至今,上了年龄的老职工,仍然记得李明书记率领他们修水利、灭血吸虫的事。老职工还将李明书记的故事讲给子孙们听。我在井冈山垦殖场插队时,也遇到像李明书记这样的好书记、好场长,正是在他们那样的好干部、好作风的影响带动下,凝聚了改天换地的力量,让年轻知青们无怨无悔投入其中,奉献青春,挥洒热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位叫周萍的上海知青朋友曾在余干梅港插队多年,乡亲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做好的煎泥鳅总要扒一小碗给她下饭;她患重病时,乡亲们推着板车送她去医院,又特批她回上海治病,退休后,周萍多次与知青朋友回梅港看望乡亲……</p><p class="ql-block">上海知青周萍和来参观的老知青一样,都是知青洪流的一滴水。在这个时代的大潮大浪中,不管是主动投身农村,还是被动卷入其中,在身边的榜样引领下,在善良热忱的乡亲和农工的帮助、接纳下,渐渐适应了环境,与农民、农工真正打成了一片,也努力改变落后面貌,为建设农村和垦殖场贡献了青春和力量。</p><p class="ql-block">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老知青们,养成了负责任、有担当、能吃苦、能吃亏、不计较的好习惯,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知青精神吧!</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盲目无序的上山下乡运动不要再发生,但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不能丢。我们的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 ,没有劳动,没有付出,没有奉献,没创造,哪有美好的新生活?</p> <p>知青博物馆大门</p> <p>知青博物馆简介</p> <p>江馆长给老知青们介绍知青博物馆情况</p> <p>知青博物馆展览余干的特色文创作品</p> <p>当年信丰知青出工的场面</p> <p>知青博物馆展出的户口迁移证</p> <p>这俩位南昌的知青生于1950年,马上71岁了,挺出年轻,其中围红围巾老知青在插队永修四年后推荐到江西医学院读书,现在是省城著名医院的退休医师。</p> <p>四位老知青和知青第二代合影</p> <p>这三位都是南昌知青,全是七十岁的七零后</p> <p>展出的老照片</p> <p>老照片</p> <p>创建信丰垦殖场的老书记李明的事迹简介</p> <p>李明书记和农垦职工</p> <p>李明书记</p> <p>李明书记女儿商建榕写的文章《难忘青葱岁月》</p> <p>李明书记的女儿撰写怀念父亲的文章《怀念我的父亲李明》</p> <p>知青用过的农具</p> <p>知青们在捞鱼</p> <p>知青宿舍</p> <p>知青厨房</p> <p>知青睡的大通铺</p> <p>信丰知青苑</p> <p>余干信丰知青苑</p> <p>知青雕塑</p> <p>江馆长讲解</p> <p>馆长与上海等地老知青互留微信</p> <p>我在信丰知青博物馆门前留影</p> <p>我在写有大有作为的知青园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