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作者:任明秀</p> <p> 神堂子夏山,这颗三晋文化的奇葩,不单只是因为子夏的存在而存在,还因其到处充满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色彩......</p> 子夏山东西两侧的两道河沟,犹如子夏的一双儿女,将其紧紧地拥抱,显得子夏山更加突兀、高大而雄伟。<br> 我们的祖先将拥抱子夏山的两道沟,一条定名为“洞沟”,一条为“楼沟”。“洞沟”,让人一听立马就会联想到它是因沟内有一个“仙人洞”——隐唐洞而得名。但东侧的“楼沟”怎么得名,人们并没有关注与深究,只知道在楼沟的源头处有一座名叫“旋风楼”的山峰。听长辈们讲旋风楼是古代有战事时用来通风报信的“烽火台”。“烽火台”在古代史书上多有记载,是建在制高点上,如有情况点起火堆,用升起的浓烟来通报信号,起到传递情报的作用。如果说旋风楼真是古代的“烽火台”,那“旋风楼”之名意义就更深远了,楼沟借助旋风楼之意得名也就合情合理了。<br> 多少年来,总想着能上旋风楼看一看,亲身体验“旋风楼”的风采。就这样,在深秋季节,怀着一颗炽热的心,相约挚友,我们走进楼沟,走上了攀登旋风楼的旅程。秋风阵阵,满山遍野的枫树林随风而歌,好像在热情地召唤着人们的到来。当你走近红枫,它红得是那样光亮、那样热烈!一路的艰辛跋涉更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人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享受! 在一种探秘与勇攀高峰心态的驱使下,旋风楼的顶部已近在咫尺。在苍松翠柏间,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由二十二节台阶组成的一架云梯。大家赶紧顺梯而上,展现在眼前的是由人工削出来的一块二十多米见方的平台,平台上有两间已成断壁残垣的小石屋,另外还有破为两节的一块石碑,因年代久远,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除此以外,再无人为建筑。而最具观赏价值,也是最吸引人的,还是站在这高高的山顶上放眼望去,四面八方尽收眼底,让人顿觉心情开朗,真有一种一览群山小、山高我为峰的豪迈之感! 此时此刻,站在如此高的山峰,想象着老人们所讲:“旋风楼”是“烽火台”一说是不无道理的。假设在这高高的山上升起一股浓烟,旋转着直上晴空形成烟柱,一定会让很远的人看得见。从字面意思上讲,旋风就是转动着直上云天的尖烟,而“楼”与“台”都是表示高的意思,由此而推,旋风楼就应是烽火台无疑。<br> 说起“烽火台”,就会让人想到史书上记载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经典故事。周幽王为了讨得爱妃褒姒的一笑,点燃了只有在发生战事时才能点燃的烽火台,结果招来了各大诸侯带领各路大军前来保卫都城镐京。声势浩大、宏伟壮观的场面,倒是讨得了爱妃的一笑,但却失去了各诸侯对皇帝的信任。当真的西戎大军攻到镐京时,再点燃烽火台各诸侯还以为又在戏弄,结果没有一个诸侯来保驾。就这样,偌大的一个西周王朝,在烽火戏诸侯的玩笑中毁灭在了周幽王手中。由此可见,烽火台在古代是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旋风楼的背面,百米之下,有一处由九间石窑建成的四合院。它的周围还有一些粮田,还有一口水井,有一小道直通旋风楼。假如旋风楼真是烽火台,那么这块名叫“刚种头”的地方,就应该是旋风楼留守者的后方营地,这也符合古代“战时兵,平时民”的战略条件。 <p class="ql-block"> 以上所述皆为民间传说。如此之话题想必还会有后人继续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日已渐渐偏西,此次旋风楼之旅,以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征服者的快感而告结束。回望旋风楼,它那千年不变的雄姿,一定还会招来更多的好事者前来探访考证。想到此,不由地让人产生一种“山河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满山枫林迎秋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层林尽染枫叶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丝雀邀红叶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旋风楼台舞当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