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古镇(邳州自驾5)

钟田(田中艾美)

<p>  窑湾三面环水,是一座千年水乡古镇。因周边窑多,故称窑湾。水运的兴盛带动了窑湾工商业的迅速繁荣,在清至民国的鼎盛时期,镇上钱庄、布庄、当铺等各种店铺作坊360余家。全国有8省的商人在此设立商会,筑店经营;世界上有10国的商人和传教士在此建商号、教堂,经商传教。 在中宁街和西大街两条老街上,现存清代和民国建筑813间1.4万平方米。保存较好的有: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店、永茂钱庄、山西会馆、陆举人宅、东西典当行等。</p><p> 千年运河百道湾,黄金分割在窑湾。如今的窑湾,难现旧日繁华,游客不多,商铺萧条。千年古槐,见证了古镇窑湾的兴衰;后院酱缸,雕琢着岁月久远的痕迹;青砖灰瓦,散发出浓厚的晋文化气息。走走拍拍,直到夕阳西下。</p> 在清至民国的鼎盛时期,美、英、法、意大利等多国商人和传教士来窑湾经商传教。教堂始建于1909年,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是当时苏北最大的天主教堂。2011年原址上重新修建。 山西会馆位于窑湾西大街,原为唐代关帝庙。清康熙年间,清兵在山西施行“圈田令”,将地主土地夺去,赶到苏鲁灾区开荒生产。一批山西财主来到窑湾,看到古槐和关帝庙,便在此住了下来。关羽是山西人,他们希望关老爷能保护同乡难民平安,安居乐业,便集资在关帝庙建山西会馆。会馆大院地面青石板铺地,院东西两边各建5间花厅。正前门3间楼,正中大门上方石板刻“山西会馆”四字。院内有棵千年古槐,古槐树下有汉末时关公喂马槽和关公磨刀石。前门楼北面就是戏台,东西两边花厅楼都能观赏戏楼演戏。 华棠酒坊坐落于界牌楼处,青砖小瓦、翘角飞檐。院内小桥流水、华亭琼阁、酒香四溢、景色怡人。窑湾绿豆烧,始产于明代天启二年,宫廷秘方秘制而成,以优质白酒为基酒,佐以红参、桂花、砂仁、杜仲等48余味名贵中药材和冰糖、蜂蜜勾兑而成。其色宛如绿豆汤,故名绿豆烧,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坊内目前仍在生产白酒和绿豆烧酒。 赵信隆酱园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建有四道宅院,六十六间青砖瓦房,酿造用缸百余口,以传统工艺生产当地特产“甜油、豆瓣酱”。这是古镇“前店后坊”布局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其酱、甜油产品自清乾隆时期一直作为御膳房的上等佐料,并因此而声名远播。 大清窑湾邮局 窑湾建镇,始名隅头镇。公元1668年郯庐大地震,隅头镇被毁,后迁往镇南运河拐弯处筑窑烧砖,重建新镇,过往船只多在此停泊,窑湾由此得名。 依托水运的优势,窑湾逐渐发展成为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和商业重镇。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窑湾为南北水陆要津,号称“日过桅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往来船只南达苏杭,北抵京津,工商贸易曾昌盛一时。到民国初期,镇上常住人口达3万人,流动人口达1.5万人,故一时有“小上海”之称。 窑湾船菜 吴家大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71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窑湾古镇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宅院。吴姓大户,原是明末海税官,原籍福建,清朝被发配到窑湾。主要靠经营烟丝发家,在窑湾经营了五处烟丝店,拥有资产白银三十余万两,号称“吴半街”。<div>现存的吴家大院共有四进院落。第一进院为烟草展示厅,主要介绍烟草的起源与发展,展现了从采烟到最后装烟成品的过程;第二进院复原为吴家厨房、粮仓、佣人房所在地;第三进院场景再现了吴家的第三代子孙吴保廷奉旨来窑湾赈灾,行衙办案的场景;第四进院为吴家主人生活区,通过古旧家具摆设复原了当时情景。院落中栽种柿子树,讨“事事如意”口彩。</div>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