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陕北人

范海兴

<p><br></p><p>我们这些从小跟随父母,在军营长大的孩子,老家就是个概念。</p><p>小时候,老家就是大人嘴里的念叨,闲来说几句,顺着耳朵就溜跑了。</p><p>长大了,老家就是各种表格上的籍贯,用的时侯写上,木讷的不知咋亲近她。</p><p>年老了,老家就是头脑里的一块处女地,才想起来应当去看看,去刨一刨那里的根。</p><p><br></p> <p><br></p><p>我的老家,有个显赫的名字,那里有宝塔山、延河水、土窑洞还有信天游……,那里曾经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叫延安!</p><p>后来才知道,我一直添写的籍贯,是以父亲14岁参加红军,做为新生命的开始地为准的,是父亲告诉我这样写的。</p><p>多少年以后,父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躺在病床上,才把他的真正出生地告诉了我,就是榆林市横山县的墓中山,并希望我能回去看一看,连回去找谁都交待了(因他是独子,老家已无直系亲属),父亲是2006年去逝的,那时我还在岗,不便脱身,但我记在心里了。</p><p>无论是延安或是横山,都没跑出陕北范围这个圈儿,因此,我是陕北人!</p><p><br></p> <p><br></p><p>2010年之前,无论是延安或是榆林横山,我都没有回去过,1969年3月我去当兵,那年由于中苏边境形势紧张,全国都在深挖洞广集粮,部队也进行疏散,我被抽调上了绥芬河前线,履行战备值班任务,而我们一家也随父母疏散,回到老家延安,(那年从中央到部队,不在位的老干部大都经历了疏散)。</p><p>那两年,我在部队写的信都寄往了延安,我们家就住在了宝塔山下。后来,我的第一次探亲,应该是回延安的,假己批了,就在马上启程的时侯,接到父亲的加急电报,说他们马上要返回徐州老部队大院了,让我直接回徐州等待。</p><p>就这样,唯一亲近老家的机会失去了。</p><p><br></p> <p><br></p><p>2010年秋,趁到兰州给舅舅贺寿的机会,我携夫人及外孙,还有大妹范海珍,在西安的堂弟堂妹们的陪伴下,分乘两部车,终于踏上了去陕北圆梦的行程。</p><p>这一路,出乎我的意料,看到如今的陕北,再也没有了黄土高坡的旧印象,到处都郁郁葱葱,绿化覆盖率很高,真象是陕北的好江南了。听表弟表妹们介绍,周总理曾说过,陕北人民支援了中国革命,当年大搞开荒生产,自力更生养活军队,现在要还债了,退耕还林,修复植被,每年中央都拨专款大搞植树造林,飞机撒播草种,陕北成了生态和红色旅游的圣地!</p><p>陕北也是国内有名的能源生产基地,煤碳、石油、燃气资源十分丰富,好像很多人家里就有煤气井,输送煤气的明管,扯的到处都是。</p><p>陕北的煤矿应当是有历史了,因为我父亲70年前参加红军的那一天,还牵着毛驴到煤矿去驮煤(听亲戚说的),碰到了刘志丹的部队,把煤驮在驴背上一拍它屁股,驴回家了,人跑去当的兵。</p><p>由于这里有中国储存量最大的煤、气、油田,且地形险峻,开发分散,很多当地人家里都有矿,或入股矿产,很多乡亲己摆脱了贫困,他们戏称:百万或千万富翁一抓一大把,很多家庭都有四驱豪车 ,那里的山路没有这样的车也上不去呀。</p><p>当地政府还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建了很多新的定居点,将居住环境恶劣的山民,迁移至山下定居,真是目睹了家乡巨变啊!</p><p>此行,还祭拜了祖坟,完成了父亲的遗嘱,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难以忘怀。</p><p><br></p><p><br></p> <p>&nbsp;&nbsp;&nbsp;</p><p>我虽然&nbsp;说老家在陕北,但对陕北的风土人情却知之甚少,最近,看到一篇介绍陕北的文章,说的挺有趣,我这个“陕北人",也就蒙生了絮叨絮叨我与陕北的念头:</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说咱陕北》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p><p> 陕北的山,山连着山;陕北的水,筋连着筋;陕北的人,亲套着亲。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陕北在地理概念上分为两部分:延安以北为榆林,延安人称其为“上头”,包括一十二县;榆林以南为延安,榆林人名之“走南路",包括一十三县。 &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 陕北山水同根。榆林北为毛乌素大沙漠,南为丘陵沟壑区,与延安联为一起,大体一个眉眼,抬眼一望都是山,除了山还是山。榆林的母亲河榆溪河,延安的母亲河延河,最后都共同归入了黄河。 &nbsp;</p><p>&nbsp;&nbsp;&nbsp;</p><p>&nbsp;陕北历史同源。历史上,陕北为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结合部,蒙古、党项、匈奴、鲜卑、契丹等二十多个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在这里激越杀伐,拉锯战争,榆林为最前哨,延安为大后方。每当汉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陕北都会率先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上演传奇,惊动世界,创造历史。 &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陕北人打断骨头连着筋,血肉相连。陕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自然环境恶劣,民生苦焦。榆林地盘大,人口稠,填不饱肚子;延安地盘小,人口也稀,虽然寅吃卯粮,相对还能填饱肚子。为了躲避战争、匪患和饥饿,陕北人一是“走西口”,向外移民;二是榆林人“走南路”,内部流动。而延安人也以令人感动的包容接纳了自己的穷邻居榆林人,并与这个难兄难弟休戚与共,共度时艰。</p><p>陕北文化水乳交融,一体化。由于榆林曾为多民族杂居之地,又是明清以来朝廷流放京官之所,因而榆林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复合性与开放性,遍地都是石匠、铁匠、木匠、毡匠、皮匠、油画匠、泥水匠等等能工巧匠,还出说书的、唱酸曲的、剪窗花的、闹秧歌的、吹唢呐的等等艺人。而延安文化与榆林文化大体一个模样。</p><p>榆林人进了延安人的院子,到了延安人家门口后,榆林文化也进了延安人的窑洞,上了延安人的炕头。于是榆林文化与延安文化就像陕北人腌酸菜那样,各种食材被装进了一口大瓷瓮中,腌制出了酸、甜、苦、辣、咸而又家常地道、五味杂陈、醇香浓郁、越吃越想吃、越嚼越有味道的陕北文化来。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 </p><p> &nbsp;&nbsp;&nbsp;&nbsp; 陕北人天不怕地不怕,敢把皇帝拉下马。古有扬家将戍边卫国,米脂的李自成揭竿起义,一直打进北京城;保安的刘志丹、安定的谢子长联手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支持中国共产党最终夺取全国政权,问定天下。 </p><p> 陕北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创造了战争奇迹,在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在创造着经济发展的奇迹。陕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刚强威武之种,陕北人将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历史。</p><p> 为陕北人点赞!我是陕北人!</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