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儿时记忆中农村过年的那些事</p><p class="ql-block"> 善 缘</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鲁西南地区号称九州之一的兖州,是一个偏远的农村。我记忆中的这些事都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前农村过年前后的一些事情。当然,也有很多过年的习俗至今仍在沿续。</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从每年的深秋季节便嗅到了年的味道,那时候的农村秋收以后人们便都闲了下来,一些老年人凑在一起蹲在土墙根下晒太阳,天南海北地聊。因为农村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所以村里就组织一部分有表演才能的年轻人在村委(那时叫大队)院里、或着找个闲置的民房编排节目。那时候是政治挂帅,节目基本上都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白毛女》等样板戏,也有踩高翘等游乐活动。节目一排就是两三个月,排好后在年前年后开始公演。记得戏台是搭在村中心的一个大坑里,每当演出前两三天小孩子们便用土块、砖头或以划线的方式占领戏台前面中央的最佳位置。那时的农村没有电,两个烧煤油的汽灯高挂在戏台棚子的前横梁上就把整个场地照的通亮。锣鼓声一响,全村的男女老幼几乎都挤在大坑里看大戏,有的全家锁门连个看家的也不留,好在那时候的治安还算好,其实都穷也没啥好偷的。那时候的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匮乏,一个村也没有几台小收音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电视,真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座在一个小煤油灯下闲聊,为了省点灯油老人往往把灯火调的很小,两米外都看不清是谁,鼻孔熏的黢黑。村里一年只有冬季闲睱时唱大戏,平时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的人们能不着迷吗?大戏断断续续演到正月十六以后开始农忙时才算结束。</p><p class="ql-block"> 农村一进入腊月就准备过年了,印象中年味来临的最高标志就是生产队里杀上两头大肥猪按人囗分肉,家里有肉了也就标志着年快要到了。生产队里没人会杀猪,要从外村请人来杀,被请的屠夫自带杀猪工具而且没有工钱,杀完猪吃顿肉在把猪下水带走就算是工钱了。杀猪时小孩都围着看热闹,屠夫把猪按在木板上、明亮的尖刀瞬间插入猪的脖颈在搅上几下,猪血象泉涌一样喷出,用盆接着,血盆里面放些盐水,等血凝固了在用水煮一下形成硬块就可以做菜食用了。将放完血的猪放在大铁锅中用热水烫,然后刮毛,为了让猪皮鼓起来好刮毛、屠夫要在猪的四个脚上用钢筋穿眼直至腹腔,然后对着眼吹气,整个猪便鼓的四肢朝天。洗净后开肠破肚,把杀好的猪排好顺序挂在木架子上,村民们排队分肉。分肉时赶上哪块就哪块,不得挑肥拣痩,谁家都不愿意要猪血脖,那时人们不懂健康,只是认为血脖是肉非肉是油非油不好做菜,都盼着要猪板油,说是瘦肉不香都不想要,而板油炼出油后存放在油罐子里可长时间食用,油渣用来包水饺,那叫一个香。谁家过年要待新客的(就是头一年的新女婿)在本人的要求下可以照顾给他家个猪头,因为猪头可以多做出几道菜,如:猪耳朵、猪嘴、猪脸等等。</p><p class="ql-block">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祭灶王。一般大人要买点芝麻糖做祭品,然后在给小孩子们吃,传说是让灶王爷吃了嘴甜,到了天上在玉帝面前只说这家人的好事不说坏事。还有的说是让灶王爷吃了粘住嘴什么也别说。民间传说灶王爷天天都在看着你家的日子过的怎么样,家人一年中做了多少好事或坏事,是否勤劳等等,到了腊月二十三要到天上给玉皇大帝如实汇报,由玉皇大帝根据你家上一年的表现决定来年让你家如何。这也是教育人们日常要勤劳行善多做好事。所以每家都要在腊月二十三前的集市上请上一尊灶王的画像贴在自家灶台的墙上,在灶王像的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祈语对联,还要敬上一柱香。</p><p class="ql-block"> 要过年了大人还要提醒小孩子不可乱讲话,更不准讲不吉利的话。一般到了腊月二十六或着二十八家家户户就开始过油,所谓过油就是油炸一些吃的东西,因为都不富裕,基本上以炸菜丸子为主,因为丸子的主要原料是在白面里掺和少许玉米面或地瓜面、水萝卜馅等。即是炸酥肉也不过全是白面少加些猪肉丁而已,平均一块酥肉里也不一定有一个肉丁,日子过的相对富裕的人家也炸酥鸡,就是将半只鸡剁碎了放在白面糊里油炸,基本上也是以面为主,只不过全是白面而已,炸整鸡整鱼的十分罕见,即便有也是年三十晚上作为供品用来上供。过油时一般都先炸丸子,让馋了一年的孩子们先吃点解解馋,因为油炸的东西香啊!酥肉之类的“好东西”是不可以随便吃的,要放着年后待客用。</p><p class="ql-block"> 到了年三十上午,以家族为单位要在有长辈居住的老宅正堂屋里挂上家堂。由于经过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现在不少人家已经没家堂和族谱了,所以,大部分人家只在家中的正堂屋八仙桌中央摆上‘×氏三代宗亲之神位’的牌位和供品,前面摆放香炉,准备完毕,家里的长子长孙要到自家的祖坟上去烧香、烧纸元宝并念叨着请故去的老人回家过年,然后拿着从坟前点燃的香一路不许回头、不能逗留,回家将香插在堂屋的香炉里,在烧上纸元宝并跪拜,在大门囗横放一根拦门棍,以示外姓鬼魂不得进入,此时请老仪式才算结束。有家堂的仪式就更繁琐了,按风俗,本姓五代以内的按长幼辈份排序,由一人主持,设供品、烧香叩拜请出家堂,悬挂于本族辈份最长的老人居住的堂屋的正上方。家堂上明确记载着本族人口的起始,祖先是否有达官显贵,官至几品,出现在本姓氏的哪一支上,其后人都是有谁。此时,无论你官位多高在家堂面前你都要虔诚跪拜,要感谢祖辈的保佑恩德,要立志勤奋让家族兴旺,以期光宗耀祖。(在农村这也是有些人家必须生儿子的主要原因,以期传宗接代,否则,在你这一支上就断了后代香火)。那种庄严肃穆的场景令人难以忘怀。 年三十上午家家都要贴上大红春联,在堂屋外东侧的香台上要供上天地牌位,上香叩拜放鞭炮,以期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愿上苍及先辈们保佑家人平安。</p><p class="ql-block">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鲜红的龙门对联更是给新年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村上有点文化的人到处看看,对谁家对联的毛笔字写的如何以及对联内容评价一番,说说笑笑兴趣盎然。</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年三十很热闹,中午饭一定要吃水饺,一家人畅谈一年的喜事和囧事,几毛钱一斤的地瓜干酒推杯换盏一直喝到傍晚。天刚黑家中的主妇便开始准备年夜饭,一家人围座在一起,天南地北,仙鬼神灵的闲聊,小孩子听了都不敢出门,那时侯农村没有电,门外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小孩子听了害怕撒尿也要大人陪着。三十晚上零时前大人们开始摆供品,首先要供奉天地牌位,要在香台上摆祭品、烧香、烧纸元宝、磕头跪拜,期盼天地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盼福禄寿禧全家兴旺平安。然后在拜家堂牌位,希望本氏祖先保佑家人健康平安,生活幸福,多子多孙,以期家庭兴旺。家中所有门囗、厨房,甚至茅厕都要燃上一支香,然后把最大最好的一挂鞭炮点燃,此时,听着清脆的鞭炮声,年的味道达到了极至。鞭炮响过晚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祝长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长辈笑盈盈地拿上几分或几毛钱的压岁钱,小孩子拿到压岁钱后乐的真叫心花怒放,因为当时比较穷,很多长辈是拿不出压岁钱的。本族的晚辈们也陆续以长幼顺序每家拜年,晚辈给长辈虚寒问暖,祝福健康,长辈也对晚辈关怀备至,祝愿工作生活顺利,如此下来家族大一些的相互拜完年已是凌晨一两点钟,回到家一家人才正式开始吃年夜饭。全家人围座在一起,小辈敬长辈,长辈祝福晚辈,其乐螎螎,说笑声不断,年夜饭中要有鸡,以示吉祥如意,万事顺利。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水饺是必须有的,而且是素馅,寓意一年肃肃静静,年夜饭的水饺一般都与年初一的水饺一起包出来,因为年初一是不动刀不干活的,水饺小巧而精致,因为水饺的形状象元宝,寓意吃水饺就是吃元宝,吃的越多来年就赚的越多。水饺煮好后要先盛3个或5个供奉在天地和家堂牌位前,还要盛几个水饺连同水饺汤一起泼到大门外的街上,以便让那些无家可归的游魂野鬼也别饿着。年夜饭就这样闹腾着吃到很晚。基本上是彻夜不眠,那就是守岁。年初一一大早邻居们又相互拜年,基本上以本族的女眷居多,妯娌间老大带头给公婆及同族长辈们拜年。不常回家的后生也会到外姓长辈家去拜年问安,借以增进友情。过年期间吃饭时喝酒要先往地上撒一点,以示先敬故人及各路神仙,以致于现在平时吃饭时一些讲究的人也沿用该程序。过年期间小辈是不可以座主宾位置的,如果是正在燃香,家中的大人也不会轻易座主宾的位置,意思是你不能占了先人的座位,否则你以后会不顺利,更不可以随便吃供桌上的食物。我理解就是教育后人要懂礼貌,要知道长幼尊卑,敬重先人不忘根本吧。从年三十开始一切物品不得外扔,垃圾也要扫在屋内,水也不外泼,意思是要把财留在家里。从年三十零点到初一不许动针、剪刀等铁器,不干活,寓意免得来年劳累。</p><p class="ql-block"> 过去没有超市,也不允许个体经营,快要过年时的农村集市是最热闹的地方,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而卖鞭炮的无疑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大人花三五毛钱给孩子们买一挂几十个头的小鞭炮,小孩们如获至宝,天天装在兜里数,舍不得放,还时不时要到街上显摆一下自己有鞭炮,此时一些大人便开始逗乐,告诉小孩,你爹骗你,他给你买的鞭炮不响,这时小孩子便瞪大了眼晴与大人争辨,争执不下时为证明自己的鞭炮是真的便从兜里很认真地挑出一个燃放,随着鞭炮的炸响小孩脸上骄傲的神态益于言表。过年时谁家鞭炮响过便有几个邻居的小孩到院子里寻找没有炸响的哑炮,然后自制燃放,自得其乐。那时的农村穷,过年都舍不得买多少鞭炮,放上一挂鞭有个动静就行了,也就图个吉利。大人时常教育孩子说: 憨子放炮灵利人听响,其实大人们也评论谁家年三十晚上放的鞭炮响,还响的时间长。</p><p class="ql-block"> 年初一嫁出去的闺女是不许回娘家的,说是怕吃穷了娘家,娘家的哥嫂会不高兴。初二才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女儿女婿精心打扮,准备好礼物,由于都穷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可拿,一般拿六样,图个六六顺,基本上就是两瓶酒、两包点心、一把粉条、几个馒头、干巴巴的两条鲤鱼和干的己经变了型的猪肋条肉。在我的老家过年时买这种肉叫‘打礼’(音),专门走亲戚用。所带礼物的轻重主要体现在鱼和肉的大小上,用独轮车推着媳妇孩子去老丈人家的已是鲜见,一般是用两轮地排子车或骑自行车,那时如果谁骑一辆新的大金鹿或凤凰牌自行车肯定就是挺富有的人家了,很有面子,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小轿车吧?。左邻右舍尤其是女人们,没事就站在村头路口或大路旁等着看新女婿和所带的礼品,然后就是一番评头论足。岳母家请的两个迎客的人也早就在大门外等候,进家自然寒暄一番后入座、敬烟、上茶。女婿座在八仙桌的东侧主宾的位置上,谦虚点的就座在西侧副主宾的位置上,而主宾座也是空着没人座,农村讲究这个,位置很重要。女婿即便座在上宾的位置也是应该的,因为女婿只有第一年去老泰山家才可以座主宾,以后就是岳父或长辈座了。第一年岳父母及自家长辈是不入席的,嫁出去的闺女到了娘家也是客人,需要单设一桌饭菜,同样需要有人陪着,男女不可同桌就餐。女婿的主桌上与女儿同辈的哥弟应该是主陪,按风俗主陪是要带着礼物去陪客的。初二上午茶过三盏女婿要在岳父家拜祖,对着家堂或牌位上香跪拜,然后跪拜岳父母,然后在由陪客的领着新女婿到叔丈人或各长辈家去拜年,到了叔丈人家也要跪拜,一般情况下叔丈人都会说免礼吧,也就不拜了,礼节到了也就行了,但也有要求磕头的,那就要行跪拜礼了。中午时分宴席开始,席间由专人陪同女婿,酒过三巡后等上过大菜(主菜)女婿要拿红包,这叫行犒厨礼,由跑堂的用托盘托着红包交给厨师,以谢厨师辛劳,这场酒席无论吃到几点,只要主座上的女婿不辞酒是要一直喝下去的,所以陪客的不仅要酒量大还得会说才能陪好客人。离开娘家时娘家还要回两样女婿带来的礼物,不能空着篮子回家。</p><p class="ql-block"> 年后的几天便是自家的亲戚相互走动,拿上几样礼物,一般几里路远的就是走着去,那时候不少人家没有自行车,中午待客一般是六个菜,八个菜的就是很有面子了,十个菜的很少见。主菜就是几片五花肉炖白菜粉皮酥肉之类的,没有整鸡整鱼,青菜也没有。家中存放一二十棵大白菜也都干的很厉害,平时舍不得吃,等着过年待客用。老母亲一般会用秋天晒的干白菜或干辢菜叶子用水泡软,在放点海带丸子等物品,少加些肥油烀上一大盆,放在屋外冷冻着,吃饭时热一点也就是一家人的过年菜了。</p> <p>那时候都穷,走亲戚的目的是亲缘不能断,要有来往走动,孩子们喜欢走亲戚是图吃点好的解解馋。农村待客时主人家的女人和孩子是不可以上桌的,等客人吃罢后女眷和孩子在厨屋里随便吃点,所以就有了主人家的小孩馋的在门外偷看客人吃饭的不雅事,这时主人怕没面子会把孩子悄悄地赶走,免得客人笑话。</p><p> 等到正月十五就到该放灯的时候了,大人忙着蒸灯盏,所谓灯盏就是几种杂粮面和在一起捏成各种形状,中间有个凹槽,弄一个火柴棍捻上点棉花做成灯芯,加上棉籽油,能点亮就行了。灯盏的制作分12个月,象窝头大小的圆柱形,1月就捏一个小耳朵,以次类推到12个月。还捏亮精(音),亮精的形状象龙蛇,头象鼠,身上有鱗纹,盘起来,亮精一般只捏一个,也有捏一对的。手巧的主人家也捏一些鸡、猪、兔一类的小动物。正月十五当天天刚开始黑就点上灯盏,家中的每间屋里、鸡窝、猪舍、大门两侧等地方都要亮灯。亮精是一定要放在盛粮食的大缸上,意思应该是祈盼来年丰产丰收粮满仓吧。十五也象年三十一样,屋外的香台和堂屋的牌位前也要摆供品烧香,跪拜后烧纸元宝,同时将供奉的纸制牌位烧掉,在放上一挂鞭炮,把年三十请回家的先人们送走,年就算过完了。灯盏自然熄灭后大人要査看一下灯盏的凹槽里是否有潮湿的感觉,如果有就说明来年会雨水充沛,如果是感觉很干就可能会是雨水少,风调雨顺的可能性较小,这也许是过年时才有的迷信传说吧。也有的人家受条件限制或怕麻烦也不蒸灯盏,那就挖个萝卜灯,天黑后拿着各屋照一下也算亮灯了。</p><p> 正月十五前赶大集时大人都带上孩子,孩子也特别愿意去。这时候家中有女孩的大人都给买上一朵腊纸做的小红花,家中有男孩的大人给买几把滴流筋(音),滴流筋是黑土药捻成的,粗细象麦秸杆,大约10几公分长,点燃后产生亮光,质量好的还能连续有炸花出现。条件好的家庭给孩子买个纸灯笼,里面插上一小段蜡烛,十五的晩上孩子们打着灯笼在大街上玩耍,没灯笼的孩子也跟着在街上玩到很晚才回家。那时的正月十五天气还很冷,大冻还没化开。印象中的十五夜里晴天不多,有彦语说: “八月十五云遮月,等到来年雪打灯”,意思是说,农历八月十五时如果是阴天,到正月十五肯定要下雪,是否真实咱也没考证过。正月十六是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吃饭的日子,女儿一家到娘家吃顿饭,以表示一年来女儿女婿照顾老人辛苦,应该是有点犒劳的意思吧?。到这时跟年有关的事情算是基本结束了。</p><p> 还有个农历二月初二。传说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是象征蒸蒸日上,龙腾吉祥的好日子,有新房的一般要选在这一天搬家。这一年如果老人是66岁,无论生日是哪一天,小辈们都要在这一天给老人祝寿,寓意长命百岁,越来越好。二月二都吃料豆(音),关于二月二吃料豆的传说很多。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所谓料豆应该叫金豆,据民俗专家说: 这里的金豆指的是爆米花,而不是黄豆。传说武则天称帝,玉皇大怒,命龙王3年不得施雨,龙王见百姓苦就私自下了场大雨,玉帝便将龙王贬下天庭压在山下,并立碑说: 除非金豆开花龙王才可获救,人们发现玉米金灿灿象豆,爆开就象是金豆开花,所以在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爆玉米花给玉帝上供,龙王大喊金豆开花了,玉帝这才将龙王官复原职。</p><p> 民间在二月二这一天将草木灰撒在墙角等角落处,防止害虫出没。人们常说的二月二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在院子里撒上一圈,中间放上五谷杂粮,那叫打囤或叫填仓。彦语说: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如果来年自家收成不好,邻里们便说你二月二仓围的不好。现在人们便把围仓演变成人缘的意思了。那时的黄豆是经济作物,不允许大面积种植,因为不高产也不舍得种太多,能填饱肚子的粮食作物才种的多,所以不少家庭因为没有黄豆就只能给孩子炒点玉米粒,表示个意思就是了。其实有豆子的也舍不得多炒,炒上一点孩子们装在小布兜里要吃很多天,比现在的开心果还珍贵的多。那时街上偶尔也有骑自行车叫卖滴流筋和糖葫芦的,小孩子们都很想要,可是没钱买。</p><p> 过年的习俗很多,各地有所不同。上述是我儿时记忆中有关过年的一些事情,文中提及的民俗礼节也未经考证,仅凭记忆叙述而已,不当之处请阅者指正。</p><p><br></p><p><br></p><p> 2015年3月于孟子故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