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版别鉴赏与收藏

聚缘祥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开元通宝</b>[kāi yuán tōng bǎo]</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span></p><p>《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公元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面文“开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p><p>中文名</p><p>开元通宝</p><p>外文名</p><p>Kaiyuan Tongbao</p><p>制造年代</p><p>唐朝初年至宋朝初年</p><p>材料</p><p>铜、金、银、铅、铁等</p><p>钱币直径</p><p>2.2厘米-2.6厘米</p>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绪言</b></p><p>开元通宝是唐代第一种货币。由于其质量合理,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比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爱。开元通宝已经成为大五帝钱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财的功效。</p> <p>另外,许多人都认为开元通宝是年号钱,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年号是开元,这是错误的。开元通宝是非年号钱,在唐代初年就已经铸造,是由欧阳询亲自题字,欧阳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于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余年,从年代上讲,欧阳询就不可能给李隆基的铸钱题字。而李隆基将年号定为开元,纯属巧合。</p>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铸制</b></p><p><b>形制</b></p><p>在质量上,一般的开元通宝每文重一钱,每十文重一两,每贯(即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每文重二铢四絫,折合质量约4.2克。但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由于处于盛世,开元通宝的铜料增加了一到二成,这时的开元通宝质量约为4.5克至5克,因而厚重的开元通宝也多半是此时铸造。</p><p>在样式上,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经过三百余年铸造,版别复杂。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样式大多与唐有别。在规格上,开元通宝基本是小平钱,但唐代也铸有少量“开元通宝”折十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钱文</b></p><p>《旧唐书·食货志上》记载:“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之文,为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其字在篆隶之间,其词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即直读,读作开元通宝)。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即旋读,读作开通元宝),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p> <p> 开元通宝大小钱</p>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文钱读法分析</b></p><p>从《旧唐书》的记载中看,规范读法是“开元通宝”。但也能从记载中了解到有些人将钱文读成“开通元宝”。从字面意义上讲,两种读法都有道理。</p><p>从文史依托上讲,“开元通宝”读法中的“开元”一词最迟在东汉初年时就已经出现。东汉初期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文章中屡次提及“开元”一词。他在《汉书·李寻传》中写道:“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才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他还在《东都赋》中写道:“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两处的“开元”均指开国,开辟新纪元之意。至于“通宝”一词,则为欧阳询首创,意为流通中的宝物,故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开通”一词在唐以前古籍中指打通,疏通,引荐之意。“元宝”一词在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中有记载,指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二者均与钱文含义根本搭不上边。故可见读成“开元通宝”有文史依托,显得自然。而读成“开通元宝”则缺乏文史依托,显得突兀。另外,从精神内涵上来讲,“开元通宝”能体现出唐朝包罗万象,恢弘大气,奋发进取的精神,也符合唐朝的时代背景。而“开通元宝却无法体现任何积极向上的精神。从铸期上来讲,开元通宝作为非年号钱,铸期很长。开元通宝经久不息的奥秘就在于它被统治者们看做是吉语钱。读成“开元通宝”能明显体会到吉语就是“开元”,而读成“开通元宝”却无法体现任何吉语。故综合以上分析,《旧唐书》的记载是正确,可靠的,而钱文的正确读法就是“开元通宝”。</p><p>近代泉学家唐石父先生,力排众议,师古不泥,从历史典籍入手,正本清源,认真考证,对该钱的正确读法,在理论上作出详尽精辟研究。明确指出,唐武德钱文应为旋读,即“开通元宝”。他在《中国古钱币》一书中列举了五方面的例证。一是生活在隋唐之际的诗人王梵志的《奉使亲监铸》中记载:“奉使亲监铸,改故造新光。开通万里达,元宝出青黄。本性使流传,涓涓亿兆阳。”他是“废五株,行新钱”的亲历者,他诗中的“开通万里达,元宝出青黄”解释了“开通”为了流传万里,“元宝”则在青黄不接之际出现。二是唐钱七种,六种皆为旋读,可见唐代读法以旋读为主。三是日本钱币是受唐代钱币直接影响,确切说是受开通元宝直接影响铸造的,而日本皇朝十二钱都是旋读,无一例外。四是后世钱文铸有周通元宝、汉通元宝、宋通元宝。宋欧阳修《归田录》中有“国家开宝中所铸钱,文曰宋通元宝”,足以证明是旋读。五是如果称开元通宝,那自唐武德年间,开元一词变为常用词语,甚为通俗,唐玄宗拟议新纪元时便不应该再用开元作为年号。</p>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材质</b></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铜制</b></p><p>铜质开元通宝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开元通宝,由于年代较远,出土钱币较多,故大多表面有锈,磨损严重。初唐外郭较细,中唐以后外郭变宽变粗。开元通宝一般内郭较细,圆穿铸造方正。钱文为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直读。通字“甬”头极有特色,融合了篆书的特点。</p><p>“开元通宝”版制较多,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开元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的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以“会昌开元”为代表。又“开元通宝”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时期形有小异,“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区分,其中又以后两者较少见。</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金银制</b></p><p>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金开元通宝是仿铜开元通宝铸造,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为宫廷赏赐钱。有诗曰:“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可见唐开元盛世的奢华。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30枚金开元通宝,是那个时期唯一的一次发现,足见其珍稀程度。</p> <p> 不同材质的开元通宝</p> <p><b style="font-size: 20px;">鉴别方法</b></p><p><b style="font-size: 18px;">听声音</b></p><p>开元通宝,尤其是初唐的,用料讲究,做工较为细腻,因年代久远,内部成分会有变化。铜质被氧化,尽脱火气。将真品开元掷于地上,清脆响亮,有一定弹性,声音低沉则证明其内部有裂。</p><p><b>闻气味</b></p><p>真品开元通宝很多都是罐装窖藏 ,有纯正的泥土香味,而伪品锈色来源于迅速的化学反应,往往有刺激性气味。</p><p><b>探针法</b></p><p>用缝衣针对生坑开元通宝进行试挑,把缝衣针针头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真品开元通宝上的缝衣针会掉下去,而伪品由于做的锈往往富有一定弹性,针不会掉落。</p><p><b>比较密度</b></p><p>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拿与几个开元通宝相同质量或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真品的开元通宝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体积也相同。而伪品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体积比它同一种物质大;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质量比它同一种物质小。如果是不同质量和不同体积的,而且是同一种物质的,则计算它们的密度,再比较,密度与同一种物质相同或接近的是真品,但是密度比同一种物质小的是伪品。</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鉴别技巧</b></p><p>对于会昌开元鉴别应加以注意。史料记载会昌开元有23种,是各州钱局铸钱时于钱背加盖铸局地名的一类特殊开元钱,这种开元通宝钱币字体十分随意,很不规整。其中特别注意扬州局所铸钱币为纪念会昌灭佛,背面为“昌”而非“扬”。若发现文字秀丽规范,或背文有“扬”者,定为伪古。另外,保存钱币入盒袋即可,钱文应朝下或内置,以防磨损。</p>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历史背景</b></p><p>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隋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趁机起兵,攻克隋都大兴,自封唐王,立隋炀帝孙杨侑为帝。不久废杨侑并自立为帝,改大兴为长安,建立唐朝,隋亡。唐朝初建,为统一全国,简化军饷筹集步骤,故唐朝建国伊始仍然沿用五铢钱。在唐朝始铸开元通宝之前,始于汉代的五铢钱在全国已流通700余年之久。期间历经王朝盛衰,大小轻重已无统一标准。即使是版式最简单的隋五铢也有大小多种规格。再加上前代的北周,北齐和南朝钱币的流通,通货之状极其混乱,又由于隋末战乱,货币大幅贬值,百姓生活非常困苦。所以当唐朝局势稳定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颁诏废五铢钱,由唐高祖李渊亲自主导,给事中欧阳询监制,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p><p>在开元通宝始铸之后,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灭掉盘踞朔方的梁师都,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时,封建地主经济与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均呈现出繁荣景象。唐太宗于公元626年8月即位后,励精图治,审慎地调整了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封建国家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登基后,在位44年,历经先天,开元,天宝三个年号。在他统治的开元年间,唐朝进入极盛时期,是唐朝高度发展的黄金阶段,史称“开元盛世”。在农业方面,均田制的推行,使耕地面积扩大,百姓生活殷实富足,府库充实。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兴盛情景。此时的唐朝,城市商业兴旺,交通发达,很多城市都设邸店,为商人服务,并出现了原始的汇票“飞钱”(或称“便换”)和信用机构“柜坊”,当时商品交换活跃、钱币收支频繁程度可见一斑。唐代冶炼技术取得新成就,全国有168个银、铜、铁、锡冶炼所,金属器物以捶击与浇铸制为主,运用切削、刻凿、焊接等技术,效率大大提高。可见,开元通宝的铸行对历史的进程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p>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经济背景</b></p><p>我国在唐朝以前,多以铢、两来表示钱币质量。从秦半两到隋五铢,货币的度量都是以二十四铢为一两的二十四进制为标准。秦朝规定,一两为16克,一铢为0.67克,此后直至唐朝,度量衡都没有太大变化。从唐朝开始,采用新的度量衡,一两改为40克。而自从二铢四絫(约4克)的开元通宝流通以后,十钱为一两的新的十进制度量衡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制的铢两制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钱币的实际重量也不再以锱,铢,两的二十四进制去计量,而是开始以厘,分,钱,两的十进制去计量。开元通宝,径八分(约2.4厘米),重二铢四絫(约4克),即一钱(货币单位或面额一文,一个钱亦即一文钱),每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起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钱币铸造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钱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铜钱的标准。开元通宝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决定金融,开元通宝是当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逐渐扩大的产物。</p> <p> 开元通宝铁钱</p> <p><b style="font-size: 20px;">作用</b></p><p><b>地位</b></p><p>开元通宝钱,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开元钱的划时代地位表现在: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90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p><p><b>意义</b></p><p>唐代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内涵。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p><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影响</b></p><p>开元通宝的形制不但成了后世小平钱的基本铸式,还被沿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开元通宝控制下的通货状况良好,贞观年间斗米仅三五文,开元年间斗米仅十文。《龙川略论》中记载,苏辙至京师,参知政事王介甫(即王安石)问铸钱。对曰:“唐开通钱最善,今难及矣”。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我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p><p>另外,日本、越南、朝鲜钱制也受到开元通宝的影响,而通宝的称谓一直延用至近代。</p>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分期</b></p><p>关于开元通宝分期问题,根据几位专家对唐初纪年墓考证,分为以下时期:</p><p><b>初唐开元</b></p><p>公元621年,开元通宝始铸。初唐开元始于唐高祖武德四年,终于唐高宗中后期。初唐开元通宝行用钱是钱文为欧阳询所书、经钱监严密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又叫武德开元。从质地上看,初唐开元所用材料为青铜和白铜,面、背肉好,廓整,钱文深竣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从形体上看,钱径24毫米至25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质量为3.7克到4.2克,集中于4克。</p><p>从钱文上看,正面“开元通寳”四字含八分及隶体,笔划端庄沉稳,“开”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内部作“井”状且“井”部不与内廓相接,“元”字首划为一短横,次划长横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寳”字着笔庄重,其“贝”部内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整体钱文笔画较粗,但书写的自然,灵动,富有活力。钱背光背无文。但是,自初唐后期起,出现了一些寄郭大字的版别,笔画也逐渐变细,并着手开始向盛唐开元过渡。</p> <p> 初唐武德开元通宝</p>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盛唐开元</b></p><p>盛唐开元始于唐高宗中后期,终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从质地上看,盛唐开元主要采用青铜和紫铜铸造。面,廓更加精细,做工更加精美。从形体上看,钱径25毫米到27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到3毫米,质量为4.2克到5克,集中于4.7克。从钱文上看,盛唐时期的开元钱文是变化中的。相比初唐,盛唐的钱文变得更加纤细,并逐步从欧阳询书写的初唐开元钱文端庄沉稳,大气洒脱的笔体,演变成笔划疏朗,纤细清秀的笔体,“开”字逐步变长,内部的“井”部与内廓相连。“元”字首横加长,次划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由三撇状逐步演变为似连非连的顿折状,进而又演变为连续的拐折状。“甬”部上笔开口逐渐变扁,“寳”字之“贝”部内中间两横加长,与左右两竖笔相衔接。“宀”下的“尔”逐步演变为三个竖道。整个字体比初唐更加标准,规范,但少了初唐开元字体的灵动与活泼。这些演变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完全定型,脱离了初唐开元的体系,自成一版并趋于稳定。对于钱背面而言,盛唐初期的光背无文,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起开始有星月印记。背面的月型印记在坊间传说为杨贵妃的指甲痕,故民间又称其为贵妃钱。其实这些说法并不可信。事实上,星月型印记为各钱局钱炉上的炉记,用来区分不同的钱炉。另外,对于做工精好的那些右挑,双挑的开元通宝,一般也铸于此时。</p> <p> 盛唐开元通宝</p>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中唐开元</b></p><p>中唐开元始于唐肃宗初年,终于唐宪宗元和末年。这一时期的开元通宝特点与盛唐后期的大同小异。从质地上看,中唐开元主要采用青铜和紫铜铸造,并夹有一定量的铁,铅。面,廓比较精整,但做工不及初唐精美。从形体上看,中唐开元的直径在23毫米到26毫米之间,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到3毫米,质量为3.2克到4.5克,相比盛唐有所减重。从钱文上看,中唐开元的正面钱文与盛唐后期无异,只是“开”字向宽体发展,相比正面其背文却更加繁缛,出现了如祥云,同心结等新型背文。同时,传统的星月背文铸造量也大幅增加且成为主导。中唐初期钱文尚且精整,但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铸钱水平呈下滑态势,后期铸工不精,边廓不整,向晚唐过渡。这一时期出现了阔字版的开元通宝,并在之后成为主流。关于花穿开元,专家考证其主要铸造于中唐,流行于晚唐,但多为私铸,做工也很草率,应属后期所铸。</p> <p> 中唐开元通宝</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版别</b></p><p> 说到版别,很多喜欢古钱币的朋友都是望“版”兴叹!钱币的版别划分也就是把某一种钱的面文风格一样一样的弄清楚,继而找出彼此间的规律。但是每一种流通时间比较长的钱币其版式必定是复杂的,让很多人对版对的头晕脑胀的,久而不得其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我们把握版式也就是书法的总体特征,求大同存小异。你慢慢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主干,不管书法有什么复杂的变化,它都离不开这个主干。收藏版别钱就比较容易了,我想这是收藏版别钱非常关键的地方,通俗一点说也就是先认识大版别,再慢慢熟悉小版别。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必定会有所收获的。所以这篇拙文我就想说一说开元通宝钱的大纲版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p><p><b>开元钱的版别主要有以下几大类:</b></p><p>短头元、尨字、直元、大字、大字狭元、猶劲、容若、低头通、平头通、小字</p> <p><b>一、短头元</b></p><p>也就是元字第一笔比较短。这种开元通过唐纪年墓有出土记录知道它是初唐时期的东西,也有人叫它武德开元(武德四年始行开元钱)也就是第一版开元钱。据传开元钱的钱文是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亲笔,那这一版开元是最接近他的真迹的。这一类很复杂,不仅有初唐的东西也会有中晚唐的东西,怎么区分呢,一般来说初唐的短一元厚重规整,铜质好,铸造精良,且其间杂有所谓白铜钱史称青钱。较一般短一要少些。钱背元星月纹。如果短一版背有星月的,应属后期铸。短一细分亦有非常多的变化。建议刚开始不要把这一版分得过细。待熟悉大纲版别后再慢慢入手。</p> <p><b>二、尨(meng三声)字</b></p><p>这是日本人的叫法,还是早期版,但晚于短一。背下俯月。略少。也有光背者少。还有面通字下梅花星较少,是此版特有的标记。唐后历代均无此标记。看来唐代还是比较浪漫的。梅花星还有不同的几个方向,最常见的是一尖朝上,二支分列其下的样子。也有尖朝左和朝右的。</p> <p> 梅花星</p> <p><b>三、直元</b></p><p>似尨字但字小且元字长直,故名直元。面有通下星及月常见。</p> <p>  宝下星、宝上星、通下星、通上星</p> <p> 宝下斜月、通上斜月、通下斜月</p> <p><b>四、大字</b></p><p>这个版的字是所有开元版别中最大的。字体开始慢慢变得比较直,也可以说慢慢变匠气了。,不过多少还有看见一点原始书法的影子。元字的第二笔由弯折变为直挑,这一变化对后面的开元版式影响深远。大字版多光背。整体较少见,幕偶有月文者,难得。</p> <p><b>五、大字狭元</b></p><p>与大字版风格相近,但字较大字小一些,尤其是元是变小变窄了。因此称为大字狭元,狭者窄也。这一版最大的变化就是笔划变的更直了。跟初期那种接近欧书的比较洒脱的风格相比,更为整齐划一,更加规范化了。这一版的背多见月纹,以穿下左斜月和穿左月为多见。双月少。</p> <p><b>六、猶劲</b></p><p>比大字更为粗壮有力,尤其元字第二笔的一挑更直,挑出亦多。这一类都很精整,直径较大。整体存量较少。背面出现了上月和边角月,后来这一变化也延续到后面的版式。也就是穿口四边和四角皆有月纹,开元钱早期版的星纹基本还未出现。有者则可能为后期铸。星纹的出现应该迟于月纹。</p> <p><b>七、容若</b></p><p>日本人的叫法,一般指笔划较为柔软无力者。一般认为是唐中早期的东西。大约是唐明皇那个时期稍早。这一版里边有个大名誉品就是容若大字。钱体直径也较一般开元大(开元直径一般在23-24MM上下)背后月纹上下左右及四个边角皆有月纹。月怎么区别多少呢?一般是上、左多见,右月少。角月中左上右下少。右上左下多。</p> <p> 容若大字与普通容若</p> <p><b>八、低头通</b></p><p>中唐时期的版式,笔划更趋向于方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通字头部是斜的。左高右低,故名。这一版式变化亦多。如双挑元,背星、孕星少些。月只有上下左右位置出现,有双月无斜月。</p> <p> 双挑元</p> <p><b>九、平头通</b></p><p>中晚唐时期出现的版式,比较像低头通,主要是通字头部平直,故名。面有通下及宝下星,易见。元弯钩中有星称为元钩星,少。背月亦在上下左右及双月。右月少。</p> <p><b>十、小字</b></p><p>四字均较小且窄,元字第二笔方折。有右挑、不挑元略少。</p> <p> 小字左挑与右挑</p> <p> 开元通宝版别</p> <p>开元通宝作为古泉的一个重要板块,版别众多。粗看满眼皆是开元通宝,细看却大有不同,另有一片天地。就刘征先生和张建忠先生合编的《开元泉谱》来看,开元通宝版别已超过2000种。依照一般的分类方法,开元通宝可从面文、背星月、背字、材质、缘郭等来大致划分。当然,因为开元通宝版别繁复,分类方法多样,并不止于上述的几种分类方法,这里只作简单的分类,在此希望能抛砖引玉。</p><p>面 文</p><p>面文“开元通宝”四字,相传为当时给事中欧阳询所书,而后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铸造出现了相当多的版别。“開”字“門”的距离较宽,上开口,两脚未与内郭相连,留下相当窄的空间,“井”为升井,离内郭较“門”字的两脚离的远;“元”字首笔较短,第二笔上挑不明显,与后来出现左挑元、右挑元、双挑元及走字底四点不相连,成四撇状,最后一撇连捺,收笔上挑;“寳”字第二笔斜撇,“貝”字两横有到边和不到边之分。相对而言,“元”字的变化数量比其他三字要多。日本方面的学者对开元通宝作出了独特的分类,包括遒劲、容若和彪字等,给出了另一个思路。</p> <p>星 月</p><p>有称背星月的开元通宝多为中唐时期所铸,星月数量和位置繁复多样。背月有上月、下月、斜月、俯月、仰月等,月的形状也有多种变化,有的较直如杠,有的相对较弯。背星则有上星、下星、左星、右星、肩星等。还有多种的星月组合版本,如比较常见的月孕星。一般而言,背星月的开元通宝面文与光背开元通宝的面文比较,“開”字中“井”要更低,更靠近内郭;“元”字第一笔较长,第二笔上挑明显,“通”字中“甬”字的开口渐小,走字底由分离的四撇逐渐相连;“寳”字的宝盖头和中部出现了多种变化,“尔”字中的“小”渐变为三竖。虽然一般开元通宝星月都在背面,但面星的情况也不属少见,常见有通下星、宝下星和裆下星等。</p> <p>元左下星背上月、元左上星背上下月、“无字”元右下星背上月、元右上星背上月</p> <p>背 字</p><p>唐朝制钱不足,钱荒风潮终唐而不绝。会昌五年(845年)“淮南节度使李绅请天下以州名铸钱,京师为京,大小径寸,如开元通宝,交易禁用旧钱”。会昌六年(846年),武宗诏令各州铸造钱背加铸州名的开元通宝,因钱铸于会昌年,后人称“会昌开元”。会昌开元面文多以长通宝或缩宝两个版别出现,其它面文量较少;会昌开元各州名的背字一般比较固定,但偶尔也会出现倒字、卧字甚至在其它位置上;面背时有出现星、月、云、箭等纹,以及叠字、双字、面无文等现象。</p> <p>下面附有会昌开元的简单统计表。</p><p>会昌开元简介表</p> <p>表格整理自《开元通宝谱》</p><p>材 质</p><p>就材质而言,开元通宝的材质也是相当多样的,有金、银、鎏金、鎏银、铜、铅、玳瑁等。最常见的当然是铜质的开元通宝了,然而在铜质的开元通宝中又因部分开元通宝含铁,可以再细分出带磁性的开元通宝。</p><p>开元通宝创通宝钱之先河,作为唐朝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解唐朝文化生活的一个独特的窗口,一直是古泉研究的热点,考古发掘活动仍在继续,专家学者及广大泉友研究也未曾停步,相信不久的将来开元通宝的版别还会不断增加,而古泉历经千年所带来的信息也终将被我们所看到。</p> <p><b>会昌开元</b></p><p>(特殊晚唐开元)</p><p>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将灭佛所得铜料铸成会昌开元。大小径寸如之前的开元通宝,只是在钱背铸上铸钱局所在州的州名,如京师长安铸“京”字、东都洛阳铸“洛”字。而淮南的扬州为纪念会昌灭佛,所铸背文为“昌”字。从质地上看,会昌开元采用较为优质的佛铜铸造,铜质为青铜和紫铜。从形体上看,会昌开元普遍质量在3.2克到4.2克之间,钱体大小与中唐基本相同,但也有小钱,可能是私铸品。相比初唐开元通宝的统一,晚唐时的各地铸钱工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多数周廓偏斜,铸文模糊,个别出现花穿现象。时过一年,唐武宗驾崩,但继任的唐宣宗认为钱币精好,继续铸造,并持续至唐亡。钱币学界一般将会昌开元视为晚唐开元的典型标本。</p><p>从钱文上看,会昌开元有京(长安,今西安),昌(扬州),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今荆州),襄(襄阳),蓝(蓝田),越(越州,今绍兴),宣(宣城),洪(洪州,今南昌),潭(潭州,今长沙),兖(兖州,今济宁),润(润州,今镇江),鄂(鄂州,今武汉),平(平州,今秦皇岛),兴(兴平,今咸阳),梁(梁州,今汉中),广(广州),梓(梓州,今三台),福(福州),桂(桂阳,今郴州),丹(丹州,今宜川),永(永州)共23个记地钱局标识。</p> <p> 会昌开元背面集合</p> <p><b>普通晚唐开元</b></p><p>普通晚唐开元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之后铸造,一直持续至唐亡。它沿袭了中唐开元的特点。从质地上看,这种开元通宝所用铜料很杂,说不清是何种铜合金,铜质发黑,纯度低,含铁量高,个别可被磁铁吸引。从形体上看,质量较小,普遍不超过4克。钱径在23毫米至24毫米之间。铸工草率,多数轮廓不整,普遍不如中唐开元精美。很多应属私铸之列。从钱文上看,正面钱文笔划比较纤细,与中唐后期的钱文一致,但字迹模糊。在背文上,多有小型月痕,对月月痕,多月痕及孕星开元出现,还有合背开元。它们普遍做工粗糙,有的连钱文都难以辨识。</p> <p> 普通晚唐开元通宝</p> <p><b>私铸小径开元</b></p><p>指钱径在21毫米至23毫米之间的开元钱,这种小开元可能都是各个时期的民间私铸钱币。《旧唐书·食货志》写道:“如闻官铸之外,私铸颇多”。专家根据发掘出土的小开元标本,按其流行阶段,大体分出三型:</p><p>一型,钱文笔迹极力摹仿武德开元,惟钱径仅23毫米,重量不到3克,钱文尚清晰,穿廓尚规整,铜质并不很差;二型,中唐小开元,字体模糊,铸造工艺粗陋,铜质内掺杂铁铅,锈蚀严重;三型,晚唐小开元,周廓宽窄不一,铜质发黑,掺杂铁铅,肉薄量轻,铸范模糊,钱背穿廓近平,钱径为22毫米至23毫米,质量在1.7克到3克之间,多数是私铸。</p> <p> 私铸开元通宝</p> <p><b>五代十国开元</b></p><p>公元907年6月1日(唐哀帝天佑四年四月十八日),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其中闽,楚,南汉,南唐、后蜀等政权先后铸造过开元通宝,除南唐开元基本延续唐代开元通宝特点外,其余皆形制与唐有别。其中,闽开元字体雄健,背后有“闽”,“福”,“殷”字样,过去曾被误认为是会昌开元。楚和南汉的开元通宝多为小平铅制,钱币轻小,做工粗糙,文字漫晦,背文多种多样,但由于铸量较小,市价较高。南唐开元通宝基本延续中唐特点并有所发展,开创对钱,即除字体不同其余特征完全相同的一组钱。南唐开元通宝有篆书和隶书两种,其中隶书基本沿袭唐制,无论篆书还是隶书,做工均很精美。它们是五代钱币中做工非常精致的。早期钱币缘较阔,后期由于南唐国力衰退,铸币较初期轻小些。由于南唐开元通宝铸量大,价格较低,但比唐开元通宝略贵。另外南唐开元通宝中还有背四决纹的,价格较贵。</p><p>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由于宋朝通行宋元通宝,故开元通宝官铸停铸并退出流通舞台,但直至清末民间仍有私铸,主要是厌胜钱。</p> <p><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价格</b></p><p>唐与五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使得开元通宝版别,样式繁多。由于铸期长传世丰富,故价格平平。</p><p><b>唐代开元通宝零售价格</b></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传世品 5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生坑 3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白铜 3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单月 5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右挑元 2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双挑元 25元</p> <p> 中唐开元通宝妃钱</p> <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下月 2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巨星 6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孕星 5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星 3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星 3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面星 3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三月 2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月 5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右月 1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同心结 700元</p> <p> 孕星开元通宝</p> <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金质 800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银质 20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洪” 25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兴” 14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京” 12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宣” 15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平” 2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丹” 300元</p> <p> 蓝三云开元通宝</p> <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大“平” 2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小“平” 18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永” 18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永” 18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福” 2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福” 1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福” 10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丹” 18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桂” 2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桂” 2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广” 5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广” 8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太平蓝大王” 1500元</p> <p> 右挑元开元通宝</p> <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蓝”上下左三云(即蓝三云) 98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双面鎏金刻花 150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梁” 5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梁” 5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梓” 3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鄂” 3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反“京” 20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京” 3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昌” 3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益” 3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洛” 1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襄” 2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 2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越” 1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宣” 12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潭”15元</p> <p> 南汉开元通宝</p> <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兴” 30元</p><p>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兖” 50元</p><p>开元通宝隶书折十 500元</p><p><b>五代开元通宝零售价格</b></p><p>南汉开元通宝小平背“南” 100元</p><p>南汉开元通宝小平背“南二” 120元</p><p>南汉开元通宝小平背“南三” 150元</p><p>南汉开元通宝小平背“南四” 180元</p><p>闽开元通宝小平背“福” 180元</p> <p> 南唐开元通宝对钱</p> <p>闽开元通宝小平背上“闽”下月 1000元</p><p>南唐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5元</p><p>南唐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月 5元</p><p>南唐开元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15元</p><p>南唐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面菱花 135元</p><p>南唐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决 35元</p> <p> 闽开元通宝</p> <p>开元通宝批发价格</p><p>开元通宝批发价大概为2-5元一个,通常为5元一个。一斤开元筒子钱批发通常价格为500-600元之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