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如意尖登山

青枫园

<p>杭州人,很少有人知道"如意尖"在哪里。但在杭州登山野驴圈中,如意尖位居杭州众多群山之首:它四周一望无际的连绵群山、如同无人区一样的荒野、路途的漫长、徒步的艰辛,加上有登山者失联遇险的报道和传闻,使众多登山爱好者不敢造次。我久闻如意尖的大名,今天终于鼓足勇气,约了一平,要前往一探究竟。车到灵山洞停车场,旁边是灵山洞游客服务中心,附近是杭州锦绣风水洞野外拓展训练营地,登山口就在旁边了。</p> <p>登山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标志性的牌楼,上面写着"云泉胜地"四个大字,给人美好联想和憧憬。</p> <p>往上走,台阶上有"如意尖毅行活动"的路标箭头,给我们有"找到向导了"的感觉。</p> <p>上山的坡度不大,时不时有花岗岩铺成的平坦小道。路上厚厚的落叶,也是杭州众多登山道中的唯一,说明路上清扫的工人是要隔多天才能来清扫一次。</p> <p>山上该有40多分钟了吧?初冬山上的气温较低,但我出汗了。一平说:离如意尖应该不远了,我们估计走了三分之二的路了吧?我说:不会吧,你要有准备,至少要3个半小时。一平说:可是你看,山顶就在前面的不远处了。到了山顶,道路变得平坦,见到路牌,此地是"牛背岭中",前后分别的牛背岭西和牛背岭东。地图一查,我们的行程还属于初级阶段。</p> <p>满地落叶,色彩斑斓,万籁俱寂,颇有前无他人、后无来者的感觉,很想把它留住。</p> <p>瞧我,状态也还行吧?</p> <p>从牛背岭中往西前行,有大片竹林,不亚于云栖竹径,路上全是鹅卵石砌成的台阶,自然而精致。</p> <p>没多久,到牛背岭西了。继续往前。</p> <p>翻越一峰又一峰,峰峰都不同;走过一山又一山,哪山是尽头?终于,我们走出树林,来到了一片视线开阔的地方。</p> <p>该爬了2个多小时了吧。山脊上行走,冬日的山风确实很凉,身上的汗水早就干掉了。别忘留个影,记录一下自己的三分寒碜。</p> <p>瞧远处望不到头的连绵群山,何不也顺便指点一下江山?</p> <p>荆棘杂草,海阔天空,四处瞭望,除了绵延群山,未见孤坟野鬼。</p> <p>继续往前吧,舍不得这原始美景,那就再留一张。</p> <p>一平总在我前面走,她体力行,称得上女中豪杰。</p> <p>翻过一小山峰,又是一个高峰在前面等着,路不算陡峭,但也不平坦。关键是,有点饥肠辘辘了。</p> <p>这情景,毫不夸张,天然去雕饰吧。</p> <p>附近找到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大石头,稍稍能避风些,决定坐下来解决中餐问题。携带的包子、红薯、玉米等,全部冰凉了。没事,肚子饿了什么都好说。还好,保温杯的水还是热的。喝一口热水,感觉特别享受。</p> <p>又上一个山坡,顺手给一平拍了一张"高大上"的靓照。这一带的附近,我们来到了一个视线中的最高点,我在智能手表上一查海拔:542米。对了,这就是如意尖了。百度上说如意尖是530多米,我的手表测量高度是根据气压换算的,有点小误差很正常。但是,怎么还没有见到传说中的如意亭呢?难道亭子还在前面?</p> <p>终于,到了传说中的如意亭了。</p> <p>登山者,是必须在如意亭打卡的吧。</p> <p>再往前,居然发现前方有人!</p><p>是一个年轻的男士。在这荒山野岭,如入无人之境,一路的视线全被群山包围,在此居然遇到同类,倍感亲切。</p><p>对方也一样的感觉:满脸堆笑,热情洋溢地老远就和我们打招呼。见面简单交流。对方告知从灵山村上山已经走了2个半小时。我们问:这一路过去,该都是下山的路了吗?他说:最高的地方还在前面,是如意尖,真的很高!</p><p>天哪,我们走了近4个小时,原来还没有到预定的目地地如意尖啊!没有选择,继续往前。</p> <p>远处有一个高峰,真的很高,我说:或许,如意尖就是对面的高峰,看,封顶还有个很大的亭子。一平说:不会吧?还有那么远、那么高吗?我说:估计是的。开弓没有回头箭了。走吧。终于,一步步走到了山顶下边,抬头看:又是"如意亭"。怎么又是如意亭?</p> <p>亭子有两层,手表测高:海拔576米,果然不低,比杭州北高峰高出250米左右。先在亭子边留个影吧。</p> <p>在亭子二层绕行一周,但见处处层峦叠嶂。居高临下,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p> <p>一平说:再往前,没有路了,怎么办?要不要回头找那个岔路口,从岔路下山?我说:没听说要回头,继续向前面,不是有一条树叶覆盖的土路吗?这就是登山者走出来的路,没问题。这条路注解了鲁迅先生那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咱们大胆往前走,莫回头。</p> <p>这条路,从576米高点下山,45度坡度,全程是树叶覆盖的小土路,有点险。天色阴沉,可能会下雨,万一下一场雨,全身淋湿,一路打滑,进退不能,不是冻死,也得摔死。但愿,老天照应,天黑前能够下山。</p> <p>一路上,一平就是这样下山的。</p> <p>我的步子大些,但也常常需要一手拐杖协助平衡,一手抓住旁边的树杈。尽管如此,还是有两次滑倒在地上。</p> <p>当然,偶尔也有稍稍平坦的地方。</p> <p>担心一平滑落,她说没事,她有方法:重心下降,手脚并用。</p> <p>尽管如此,还是听到"啪"地一声:她滑倒了。好在她勇敢:没事没事。</p> <p>真是一次艰难的旅程。由于连续脚尖朝下,脚拇指重力顶在鞋子前面,一平的大脚姆子受伤了。我有点愧疚起来:没有规划好线路,让这位虽不娇气但也不算年轻、且是坐惯了办公室的老朋友,正经历着一场身心俱疲的考验。</p> <p>腿力下降,重心降低慢慢挪步,是个自创的新方法。</p> <p>要小心,一手拿拐杖,一手抓紧树枝,别摔了就是成功。</p> <p>咬着牙,带着微笑,走一步是一步,没有回头的路。</p> <p>终于,好像,离山脚不远了。</p> <p>距离成功,还有几十米,就看到山脚下,两边是高山,中间峡谷中有一条漂亮的林荫大道。天色更暗了,加油!</p> <p>哇,好漂亮的林荫道,两边竹林,与云栖竹径相似。</p> <p>这是什么景区?小洞天?不管那么多,先稍稍歇一下。对了,一平发现我还剩一个橘子,建议一人半个消灭了再走,建议很公平,就这么定。</p> <p>一路朝外面走,尽是这样幽静的去处。</p> <p>咦,那是什么雕像?一平说:好像是黄公望啊。我说,不会吧,我们在灵山村附近,黄公望雕像怎么会跑这里来呢?走近一看,啊,果不其然,是黄公望。</p> <p>我们误入了黄公望景区了,距离我们停车的地方或许在10公里以上。往前走,是黄公望结庐处的牌楼。</p> <p>没有车,打不上车,走出景区大约还有两公里多,手机要没电了,没有手机怎么打车、回家怎么导航、怎么买东西充饥?不管那么多,只有往前。无论心情怎么,都要面带微笑。</p> <p>终于走出景区,到了江边,半路上三番五次打不上车,江边打上了车。与司机一路上聊天,司机说:你们两人胆子够大,我不敢去如意尖。万一下雨,万一受伤,万一迷路,都是很危险的。是的,回头一想,我们功课没做好,准备不足。但是,想想终于圆了梦,爬了西湖区的最高峰,一路探险,误入它途,全天登山微信计步3万步,挑战了自我,值了。以后,我知道,我还会重游如意尖,我喜欢如意尖的原始和荒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