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那天,我在校内开了一节《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之后,与宋静老师确定了我接下来要开《测量电功率》这一节课。我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磨一节课,得到课题组内优秀的老师们的指点,使我获得了很大的提升。<br><b>一、关关难过关关过,事事难成事事成。<br>1.以终为始,明确了要去向哪里,才开始前进。</b><br> 在和十九中陈英华老师、教育研究院宋静老师讨论《测量电功率》这节课的时候,我们提出的想法是:前一节课《电流做功的快慢(第二课时)》中,石云老师的研究是针对同一个小灯泡,改变其两端电压,观察电流和电功率变化,以及灯的亮度的变化。下一节课《测量电功率》,试图解决掉的是两个不同的小灯泡亮度与功率之间的关系。在沪科版物理教材中,并没有准确给出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结论。我们通常见到的结论说法是:小灯泡的亮度由电功率决定。这句话准确吗?需要通过实验来说明。<b>我们的猜想是,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对于不同规格的小灯泡,是否会满足,当电压不同,电流不同,而功率相同时,亮度相同呢?</b> <p> 为了搞明白不同小灯泡的亮度和电功率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能够准确得到电功率以及灯的亮度的数值。功率可以用电压和电流来间接计算,因此我们现在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测量出小灯泡的亮度?我想到的是照度计。这里,我校高春礼老师提出,一节公开课,不应该是表演课,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可复制性。其他老师看完这节课,会觉得有所收获,回去之后自己也可以做得了。对此观点,我们课题组一致表示赞同。因此,<b>之后我们的备课都遵循这一个原则,即可复制性</b>。光照强度虽然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但是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没有要求,因此照度计也不是一个必须的测量仪器。但是亮度还是要测量的,于是我想到用手机自带的光传感器来实现。我测试的方式是:控制环境相同,使用两盏相同规格的灯,在控制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光照计测到的数值相当。在测试了几种不同的APP之后,我选择“手机物理工坊”,英文名“phyphox”,测量显示的数值界面清晰,显示简明,如图1所示。需要注意:软件本身是配合硬件使用。如果手机没有光传感器,在光这一项会变成灰色,无法从手机光传感器获取数据。我使用的手机是P30。</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 手机物理工坊界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接下来,我使用电压表、电流表和手机照度计,反复使用1.5V,2.5V,3.8V,4.8V的小灯泡进行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不同的小灯泡亮度与电功率之间的关系。测量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 实验数据表1</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 实验数据表2</p><p><br></p> 从测量结果可以看出:<b>1.同一规格的灯,两端电压一定时,电流大小大致相当,但也不完全相同。2.同一规格的灯,电压一定时,电功率一定时,光照强度并不相等。3.同一规格的灯,光照强度近似相等时,功率不同。</b>例如,表1中三号灯泡电压为3V时,和四号灯泡电压为2.5V时进行对比,两者的光照强度分别为357.9Lux和347.3Lux,而它们的功率分别为1.32W和0.9W。<b>4.两种不同规格的灯,电压不同,电流不同,光照强度近似相等时,功率不同。</b>例如表1中的一号灯泡电压为3V时,和表2中五号灯泡电压为4V时,两者的光照强度分别为698.3Lux和680.6Lux,而它们的功率分别为1.2W和1.52W。<div><b>至此,我们用实验推翻了我们的猜想。</b><br></div> 对于本实验的结论,课题组老师们也进行了讨论。我们的讨论点在:用“决定”还是用“影响因素”。灯的亮度与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能否用决定这个比较严格的词来界定呢?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如果只说“灯的亮度由实际功率决定”是不严谨的。“灯的亮度由实际功率决定”这个观点意味着:电功率相同,灯的亮度相同;电功率越大,灯就越亮。但是,实验结果中出现的反例,已经推翻了这个结论。因此,不能用“决定”。也不能只说是“灯的亮度与实际功率有关”,因为“有关”这个词又太宽泛了。如果一节实验课结束,只得到“有关”的结论,而没有说是怎么样的关系,那意义不大。这里,我们决定描述为:“实际功率越大,灯越亮。”这样还不够,因为从实验数据中我们会发现,对于不同规格的灯,如果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小很多,那么,就算实际功率大,灯也还是比较暗。经过几次线上讨论,我们确定的结论是:“同一规格的灯,实际功率越大,灯越亮。”<br><br> 我们曾经还讨论过,给出这样的结论:不同规格的灯,当功率相同时,亮度不同。但是考虑到学生日常做题时更经常越到的情况还是同种规格的灯,担心这样的结论,反而会对学生理解灯的亮度与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造成负面迁移,因此放弃这个说法。<br> 以终为始。我们在确定了结论之后,才反过来确定我们实验目的的说法。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4 其中一次线上磨课截图</p> <b>2.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b><br>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灯的亮度与实际功率的关系,我们在引入的部分使用一块示教板。目的是展示:<b>1.额定功率大的灯,不一定就更亮。</b>两个不同规格的白炽灯,A灯“220V 60W”和B灯“220V 15W”,并联时,A灯亮。符合猜想,但是改接成串联时,B灯亮。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并不是额定功率大的,灯就一定更亮。<b>2.并联电路中,电压相等,但是灯的亮度不同,说明灯的亮度不是只与电压有关。3.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但是灯的亮度不同,说明灯的亮度不是只与电流有关。</b>4.随着时间变化,灯的亮度几乎没有变化,说明灯的亮度与时间没有关系,也与消耗的电能没有关系。5.与电阻有关,对电阻的讨论包含在电压与电流中了。为了可视性良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的,这块示教板的设计就非常重要了。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5并联演示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6 串联演示 </p> 这是我们使用的第一代示教板,由林自强老师设计和制作。这套示教板的优点在于,可以使用两盏相同的灯,不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开展示,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灯不同,所以才导致亮度不同的质疑了。<br> 但是这块示教板存在一个缺点:在接线处,导线金属是裸露的。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即便是老师演示操作,也有触碰到金属部分而触电的风险。为了改进,我设想是否有可以隐藏接线头进行反复插接的零件。果然经过多方查找,真的找到了这样“公母对插接线端子”。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7 公母对插接线端子</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8 免剥线T型接线端子</p><p><br></p> 同时,为了可以免掉接线处的电工胶,我还使用了这种免剥线T型接线端子,导线效果好,使示教板更加美观。在后文图10-图12可以看到示教板的效果图。 <b>3.引出问题的地方,也是解决问题的地方。</b><br> 引出问题,完成实验,得到结论之后,还要用得到的结论回来解决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相同的两盏灯,在串并联电路中亮度不同呢?我们希望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来解释。<div> 理论角度,并联电路中,P=U2/R,实际功率与电阻成反比。串联电路中,P=I2R,实际功率与电阻成正比。因为实际功率不同,灯的亮度发生变化。通过理论解释,进一步强化,同一规格的灯,实际功率越大,灯就越亮的结论。</div><div> 实验角度:使用功率计,测量出两盏灯的实际功率。一开始用黑色电工胶贴起来,讲到实验结论的时候,撕开电工胶,马上揭开谜底。<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9 数显功率计</h3> 如图9所示,是我们实验中使用的功率计。在演示串联电路时,可以看到,电流相等,0.14A;在演示并联电路时,可以看到电压相等,238.6V。在理论解释灯的亮暗时,可以直接通过显示出的电压和电流,计算出两灯的电阻,进而引导学生解释两种情况下实际功率的大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0 串联时电流示数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1 并联时电压示数</h3> <b>4.充分利用教学资源。</b><br>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加严谨,教学设计的第二部分,我安排了白炽灯与LED灯两种不同类型的灯,探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灯,亮度与其实际功率的关系。使用手机光照计,在用纸筒控制距离的前提下,测灯的亮度,会发现LED灯更亮,白炽灯较暗。根据之前的结论来猜想的话,应该是比较亮的LED灯功率更大,而揭开胶布后发现,LED灯的实际功率更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2 LED灯与白炽灯的实际功率对比</h3> 那么是不是之前的结论不对呢?并不是,而是因为这两种灯,发光原理不同。白炽灯从电能转化为内能然后转化为光能,LED灯直接从电能转化为光能。为了使所有学生都可以直观感受到两个的不同,如图13所示,用希沃授课助手,直播使用测温仪测两灯的温度。会发现白炽灯温度,而LED灯接近室温。进一步用铅笔芯通电发热并烧断的实验来说明白炽灯的发光原理。用测温枪的好处是,学生不用因为害怕而不敢去摸,同时可以让全班同步都能看到这个现象,进而理解两种灯的不同的发光原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3 直播测灯的温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4 直播白炽灯的发光原理</h3> 为了能够使白炽灯的发光原理的实验现象可视性效果更好,我做了很多次的实验器材改进。最开始使用物理实验室讲台上的30V电压,测试效果很好,但是不方便携带到教室。使用干电池,效果不理想。后来改用学生电源,初中学生电源会电流太大自动断电保护,改成高中学生电源,并且测试了学生电源的不同输出,最终使用的是12V的直流输出铅笔芯的支撑系统也几经更迭,一开始使用纸杯,然后使用泡沫箱,最后改为木板和金属丝支架。并且发现当导线夹直接夹在铅笔芯两端的时候,效果最好。所以最后我用漆包线徒手拗了一个架子,固定在木板上,做成了一个演示仪。实验可视性效果非常好,能够做到在30s内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铅笔芯发红发热发光,到最后烧断,还能够观察到铅笔芯最终升华变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5 白炽灯的发光原理演示仪第一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6 白炽灯的发光原理演示仪第二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7 白炽灯的发光原理演示仪第三代</h3> <p><b>5.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力得到提升</b></p> <p>以前上课的时候,常常发现,习惯使用希沃授课助手的热点来连接,稍微走远一点或者息屏可切换到其他程序,就容易掉线,要重新连接。</p><p><br></p> <p>这次开课,研究之后发现,希沃授课助手还有其他我没有用上的功能。</p> <p>因为我们学校现在已经实现网络全面覆盖,所有的希沃一体机都连到了校园网络,手机也可以连接校园的无线网络。因此不需要连接热点,只要将手机连接到与希沃一体机同一网络后,再扫描希沃授课助手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比较稳定地将手机上的希沃授课助手与电脑连接了。</p> <p>我们通常使用比较多的是希沃授课助手的拍照上传功能:选择界面上的“文件上传”,然后点选手机上已经拍摄的照片或是视频,每次最多可以上传4张照片或是一个视频。</p><p>这次我发现,希沃授课助手还有同屏功能、直播功能和翻页笔的功能。</p><p>1.选择屏幕同步后,将手机画面与电脑同步,就可以实现手机app上的光传感器测量数据等直播到屏幕上,电脑上所显示的画面如前面图1所示。</p> <p>2.直播功能。选择希沃授课助手界面上“移动展台”的功能,其中第一项就是直播功能,能够非常方便的将演示实验的画面同步直播出来。</p><p>3.翻页笔功能。选择希沃授课助手界面上“课件演示”的功能,当希沃一体机上正在播放希沃课件时,就可以用手机当做翻页笔控制课件的演示了。</p><p>如果是用PAD来控制希沃授课助手,还可以使用触摸板功能在课件上涂涂写写。但手机屏幕比较小不太方便,所以我一般没有用触摸板功能。</p> <p><b>6.还有一些准备了,但是最终没有用上的实验器材。</b></p> <p> 我将实验室中原有的家庭电路演示板做了改进。1.原本的电能表是电子脉冲灯加机械式数值显示,改进之后的电能表是全数显,可以同时测量出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能和电功率。我用这个数显电能表,作为功率计来使用。感谢福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林东老师借给我这个电能表。2.原本的开关是拉线开关,我将它改为教室中更新换代不用的风扇变速开关,也就是用来分压的电位器。</p><p> 这样就可以实现,调节开关的不同档位,观察到灯的亮度不同,功率计显示出的电功率大小也不同。在几次调节不同档位后,就可以由学生总结得出:同一个灯,实际功率越大,灯越亮。</p><p> 在改进这个教具的过程中,我对电能表“1”“3”输入,“2”“4”输出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我自己而言,就像是上了一节项目式学习的电工课。</p><p> 虽然这套器材的演示效果也很好,但是因为后来使用了数显功率计,直接测每个灯的功率,所以这套器材就没有派上用场,为了服务于教学目标而舍弃了。如果把这套器材放在《电流做功的快慢(第二课时)》,用来说明实际功率与用电器工作状态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好的。</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8 两种电能表</h3> <p><b>7.语言还需磨炼,教学机智不足。</b></p> 在正式公开课前,每一个片段都逐字逐句掐着时间打磨过7遍,总共完整试讲了4次课。自我反思主要的问题是语言不够精炼,问题导向性不够明确,临场应变能力较弱,教学机智不足。在备课过程中,还发现自己常常会在思维上自我设限,不是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而是自己先否定了做到的可能,这些都是我触及到的自己能力的边界。我很喜欢这种触及到能力边界的体验,那意味着,我在这个地方再往前一点点,就可以比以前的自己做得更好了。 <b>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b> <p><b>1.公开课现场掠影。</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引入时,两灯并联</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0 引入时,两灯串联</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1 连接实物图,分析注意事项</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2 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3 白炽灯发光原理实验</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4 家庭电路中测用电器电功率</p><p><br></p> <p><b>2.名师点评促成长。</b></p> <p> 以上视频是福州第十一中学汪孝泉副校长点评我这节课的教学思路。</p> <p> <span style="color: rgb(88, 88, 88);">市研训中心组成员陈英华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距离时,作为教师如何把握这个距离,是一件需要反复研磨的一个过程。</span></p> <p> 福州教育研究院宋静老师提醒老师们,要善于研究教材,以磨课带动教学研究,力求突破学生学习难点。</p> 人生第一节市级公开课,作为岗位培训,极为重视,废寝忘食准备了一个月。数次教研组内磨课,数次课题组内磨课,数次线上磨课。备课过程得到了教育研究院宋静老师、十九中英华老师等全体课题组老师,我校高春礼老师、我师傅许秀全老师等全体物理组老师的全力支持。从教学设计到教具,都历经了几次迭代。现场同学们的表现也非常优秀,思维敏捷,分组实验操作熟练,同学之间合作融洽,我为他们感到骄傲。<div><br> 成长,需要由内而外去打破舒适区。我走出了这一步,通过备课中付出的点点滴滴,编织起对自己在物理教学上的信心,也进一步激发我对物理教学的热情。现在想来,虽然我还有很多可以做,当时却没有想到和做到的事情,成为遗憾,但是经过这样的一次磨练,我看到了自己的局限,也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这是我参加课题的价值和意义所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 课题组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