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天晴得像一张蓝纸,几片薄薄的白云,像被阳光晒化了似的,随风缓缓浮游着。</p><p>今天,我很幸运参加临沂小数掌门人——于老师带队的沂南铜井送教活动,当面聆听数位专家名师老师的课,让我感触颇深!</p> <p>数学小王子平邑程士超老师的《植树问题》点和段的思考。</p> <p>临沭刘艳青老师的《圆的周长》数学文化的根植。</p> <p>蒙阴马云鹏老师的《速度时间路程》pk故事的数学。</p> <p>江湖人称胜哥的罗庄王永胜老师的《集合》求同求联,跑到“小缝”里去了、元素“可以在圈里乱跑”……</p> <p><br></p><p>每一节课都精彩纷呈,让听课老师大呼过瘾!我深深地被各位专家名师的教学设计、思考深度、语言魅力、闲庭信步、驾驭课堂能力所折服!</p><p>——我这个人“吃多了容易消化不良”,我只管中窥豹、细细品味数学小王子的《植树问题》,思考如何让数学课上的津津有味!</p> 充满“数学味” <p>(1)凸显数学本质。吕主任经常告诉我们,数学课一定要有数学的味道。而程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对话交流,充分让学生经历了“植树”的过程,感受了一棵树(树坑、点)和间隔(段)的一一对应关系。我想这就是植树问题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p> <p>(2)浸润数学思想。从1000米到孩子的醒悟,太麻烦了,根本不可能画出来,到20米为例进行研究,“化繁为简”悄无声息地走进孩子的思维中;在画20米的小路时,先“挖坑”(点)再量、还是先“量间隔”(段)再挖坑,在“变化”的栽树过程里,让学生体会“不变”的是一个坑一棵树一个间隔、一个坑一棵树一个间隔……这种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华罗庚先生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我想,程老师,在这节课里把数学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让孩子们体验的满满当当!</p><p>(3)建构植树模型。从20米可以栽几棵的个例猜想,到大范围的不完全归纳法建构解决植树问题的算法模型,从画图到计算,思维之花开得那么顺其自然,徐斌老师提倡的“无痕教育”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诠释。</p><p><br></p><p>孩子们体验了数学家们用来建立数学世界规则的思维过程,短短的40分钟,孩子们却经历了“大胆猜测、初步感知→简单入手、初步体验→充分经历、发现规律→数形结合、建构模型→变换路长、验证发现→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数学和方法的源头!</p><p>忽然间,我想到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的一段话——即使是学生把交给他的所有知识都忘记了,但还能使他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的那种教育,才是最高最好的教育。——数学知识与计算只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p> 充满“学习味” <p>让深度学习发生,让合作学习真正发生。程老师非常明确“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怎样才算到达?”;又特别清楚“该如何到达?”的路径。</p><p>(1)精准把脉,找准学习真实可信的起点。起点是学习的第一要素,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假如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展开教学。” 数学小王子真是一个高手,他似乎可以洞察所有孩子的所有想法,并很好地利用课堂生成,为学习服务。</p><p>(2)经历突围,享受学习曼妙美好的过程 。课堂是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地方,学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会有卡顿、有冲突、有质疑。程老师用那磁性的声音,不慌不忙地回旋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活动中,让学习产生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头脑风暴,不断地碰壁、回头、转换、调节,直达终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程老师创新地运用自己填数、自己探究的思路,孩子们欢心异常,这样的学习,是自己创造来的学习、是真正学习,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吴正宪老师经常说,你能用它来讲一个数学故事吗?你能聊点什么吗?聊点什么都行!——这样的探究单,学习兴趣浓厚,探究味道十足,由衷的为数学小王子点赞!向你学习!</p><p><br></p> 充满“生活味” <p>《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p><p>(1)从熟悉却又简单的生活情境出发,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其实就已经接触了很多数学知识,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只是他们还不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对应。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会给孩子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也能消除部分孩子对数学的恐惧,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欲望。程老师国家环境沙漠化的情景出发,让孩子自由发言,植树造林,在到公园散步的小路两旁有规律的植树,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或者是每天都可以看到的,而现在把随处可见的场景搬到数学课里,就充满了思考、和浓浓的生活味。</p><p>(2)寻找各种生活原型作为模型支撑,一定能理解有意义的自我建构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际问题的描述。程老师一句话,同学们,植树时我们可以把树看做一个点,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呢?</p><p>(3)理解并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一定能解决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数学变成了有水之源、有本之木。想想看,我们学习数学,最终要面对实际问题,当我们面对问题时,能不退缩、有勇气、有魄力,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此甚好!如此足矣!程老师,在与孩子们一起植树时,也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这棵树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程老师是一个高手,表面教的是一道题,但是却解决了一类题,更或者解决的是一个专题,求同求联让人着实欢心欢喜!</p> <p><br></p><p>我也给大家奉献了一节课,虽不完美,但我会努力!感谢沂南张主任和数学团队的热情招待、感谢孩子们的思考和交流,你们都是夜空中最亮的星。✨✨</p><p><br></p><p>——我深知:没有我敬爱的于科长、吕主任和石主任的关心和指导,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没有同事们的帮忙和照顾,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没有家人的奉献和付出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感恩、感谢!</p><p><br></p><p>沉淀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在教育的路上,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加油^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