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18年11月,我的高中老师到北美来探望儿子,中途路过波士顿。我的几个高中同班同学决定一起去波士顿相聚,并拜访老师。在美国波士顿东北边,有座名叫赛勒姆的小镇,那里完整地保存着一座中国清代的徽派建筑,这座古宅叫“荫余堂”,它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徽州古建筑。我们一起去参观了,这个远在海外的中国古建筑。</p> <p>荫余堂外墙。</p> <p>荫余堂天井</p><p><br></p><p>荫余堂旁边有一个小放映厅,专门一遍又一遍地放映荫余堂拆迁的纪录片。让我们了解到房屋的历史和整个拆迁的故事。</p> <p>荫余堂曾是徽州黄氏一族的祖业,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栋拥有200年历史的木结构古建筑。荫余堂占地400余平方米,是一栋二层四水归堂式的天井院落,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鱼池、马头墙,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p> <p>黄家人在这里聚居了约200年,这座老宅目睹了整整八代人的生老病死,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动荡的历史。1982年,最后一代迁出。老宅院从此不再有人居住,年久失修。黄家人最后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卖掉这座房子,而这正是乡下老屋普遍的命运。</p> <p>1993年,一个名叫南希(Nancy Berlinger)的美国女孩的到来,改变了这座古宅的命运。南希是个中国迷,曾在北京中央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也是美国赛勒姆迪美博物馆的中国馆负责人。早在1980年她就到过中国,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也是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p> <p>从1993年开始,南希在1000多座不受保护的老房子中,选出这一座极具徽州古建筑特色的建筑,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个项目。耗时7年,斥资1.25亿美元,保存下这座有200年历史的中国徽派建筑。</p> <p>异地重建式的拆除比盖新房子难多了,拆除工作整整持续了两个多月,在完成了解体调查之后,工程师开始绘图、拍照,工匠们则给各个部件做上了记号。这其中不仅包括700个木件、9000多块砖瓦、500件石雕,还包括了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连同院墙、门口铺设的麻石路板,动用了近四十个国际标准货柜。</p> <p>接收古宅后,开始策划组装和保修工作,并规定古宅的所有部件间不得用任何钉子,全要用积木等套件组装起来,除了屋瓦之外,古宅一共有4000个构件,精密程度相当惊人。</p> <p>二楼走道</p><p><br></p><p>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发现了黄家主人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在当今的国际古董市场,这些文物都价值不菲。</p> <p>荫余堂的搬迁,横跨半个地球</p><p>1997年11月荫余堂拆散装船,1998年的中国农历新年,抵达美国赛勒姆镇迪美美术馆。到美国后,仅仅核对部件及卸货又花去了三个月的时间。每一个环节都是无比繁重、琐碎,考验着工作人员的耐心与细心。随后的5年筹备期间,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和博物馆特意从安徽聘请能工巧匠,对荫余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登记,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原样重新打造。</p> <p>各种小物件</p><p><br></p><p>复建时,美方建筑师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宅院不符合现代建筑安全规范,内部也没有电源,屋顶瓷砖没有上釉,难以适应新地区的严寒冬天。经过中美专业人员的合作,克服了种种挑战,最后不仅按照原貌复原,同时让这座老宅符合了现代的建筑规范。</p> <p>整个团队前后历时7载,2003年6月,荫余堂才正式向公众开放,第一天参观的人数就突破一万。</p> <p>精美雕花木窗</p> <p>老照片</p> <p>多年以后,黄家第36代子孙黄秋华应邀赴美参观重建的荫余堂,适逢大提琴家马友友在这里举办音乐会,当黄秋华走进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被流水一般的琴声包裹着,感觉穿越了时空的她,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我们的房子,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候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p> <p>你如果感兴趣的话,有空去看看,这是博物馆的名称和地址。</p><p>Peabody Essex Museum</p><p>161 Essex St, Salem, MA 01970, United States</p><p><br></p><p>手机摄影/文字编辑:Michelle X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