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乾乾 与时偕行——聚焦语文大单元,我们在路上

张晓晖

<p>  12月4日早晨,微风清冽,天高云淡。三亚市黄旭中学语文卓越教师工作室成员一行八人汇聚于百年老校——万宁中学,参加由王嫣雪、宋如郊中学语文卓越教师工作室联合开展的“大单元设计”主题研修活动,共同学习和探讨大单元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参与本次活动还有王嫣雪、宋如郊中学语文卓越教师工作室成员,海口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陈贞工作坊和孙彩霞工作坊成员以及部分万宁教师。此次研修活动分三个环节进行:</p> 展示课环节 <p>  有四位教师给我们呈现了四节风格各异的大单元教学课程。</p><p> 第一节课是由华侨中学杨本科老师执教的高一必修一第七单元大单元设计——《变形记》。<b style="font-size: 18px;">杨本科,教育硕士,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省级课题4项;荣获第二届海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海口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2019年曾参加东南亚华文教育研讨会(2019,清迈)并做主题发言。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类论文19篇,出版有《黄保真文集》(副主编)。公开发表文学作品100多万字。</b></p><p> “连卡夫卡都没看过的人,是没办法追到女生的。”杨老师引用高晓松评价卡夫卡作品的语言,以幽默智慧的导入方式,引导大家认识作家作品,活泼而有张力。然后请学生根据图片来概述故事,不仅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进行了检查,也锻炼了学生的提炼和概括能力。紧接着,杨老师借助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来分析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变化,进而引出本文的写作背景,最后与学生一起探讨“变形”的现实意义。层层深入,流畅自然,一气呵成!杨老师的课堂,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在生长,教师在生长,课堂也在生长!</p> <p>  第二节课是由北师大万宁中学的李佑红老师执教的高一必修一第三单元大单元设计——《鬼泣神惊,妙亦可言——鉴赏唐诗中音乐描写的技巧》。<b>李佑红老师,中学高级教师,海南省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多年来一直担任直升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北师大全国附校十佳班主任。所带班级高考成绩优异,清华北大累累硕果,包揽近几年万宁市的文理科状元。</b></p><p> 李老师以李贺的一首《李凭箜篌引》导入,在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中开启了这节课的学习。当我们还沉浸在学生轻灵悦耳、起承转合的读诗中时,一个学习活动映入眼帘——“学校艺术节将至,请你为这场演奏会写一份海报,你觉得应该写出哪些信息?”多么巧妙的情境性学习设计!接着李老师仍然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去赏析语言,领会音乐描写的妙处,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最后通过比较《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听颖师弹琴》三首唐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次总结了唐诗中音乐描写的规律。李老师的课堂善于设置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情景,通过丰富而新颖的活动形式,带给学生充实而快乐的学习过程。这样诗情画意的课堂,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给予了学生实实在在的方法指导。</p> <p>  第三节课是由海口五源河学校的张筑英老师执教的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品味鉴赏语言》。<b>张筑英,海口市骨干教师,工作坊坊骨干。2020年11月荣获海口市大单元教学课堂评比一等奖。</b></p><p> 课堂伊始,四位学生便依次缓缓步入讲台,他们节选了本单元的四篇散文中的优美语段,随乐朗读,在他们或低沉,或昂扬的声音里,我们仿佛看到了父亲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见识了毅然挺立在华北平原向上生长的白杨树,听到了那动听丰盈满载乡愁的昆明的雨,感悟到了《永久的生命》中字里行间传递的真诚睿智和对生命的思考……紧接着,张老师通过以文带文带、举一反三的方式带领学生品读语言,感悟情思,最后通过对比感受理清了本单元主题的梯度: 亲情——乡情——民族情——生命的价值。张老师的讲课风格形象活泼,内涵丰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朝气有热情的语文老师!</p> <p>  第四节课是由万宁中学李建利老师执教的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大单元教学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漫步诗苑 意蕴悠然》。<b>李建利,一级教师,“海南省青年讲师团”成员,第八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基本功课例评比一等奖获得者,2014年海南省最受欢迎的班主任,2015年万宁市十佳教师,2015年海南省教坛新秀,2015年海南省十佳特岗教师。喜欢旅行,阅读、写作。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论文20余篇,现存个人原创文学作品729篇。</b></p><p> 李老师通过与学生们畅聊诗趣逐步引出意象作为载体抒发诗人情感的重要性,自然流畅地进入到下面的活动环节,请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诗歌,谈谈什么是意象。这一活动不仅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也帮助学生整合了学习资源,提升了思维梯度。紧接着,李老师现场对学生做了分组,以分组探究的形式品读诗意,以意象为抓手体味本单元四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又十分注重诗歌朗读,并适时给予指导。最后通过模仿创作来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的训练。李老师的课堂沉稳大气,环环相扣,善于通过学习任务来提升学生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于细微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p> <p>  工作室伙伴们都专注聆听,认真记录。</p> <p>  这四节课的课例展示,让我们看到大单元教学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转变学科教研方式,由“个人备课”到“集体教研”;转变单元教学模式,由“一课一学”到“单元整体教学”;转变课堂结构,由“目标-达成-评价”的程序性课堂到“问题-探究-表现” 的任务型课堂;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为中心” 、由“知识掌握”向“素养导向”转变。</p> 专题报告环节 <p>  12月4日下午,万宁中学报告厅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不少老师不辞辛苦,风尘仆仆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共赴一场精神的盛宴——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著名《诗经》研究专家李山受邀作客万宁中学报告厅,即将为老师们带来一场题为《&lt;诗三百&gt;的经典内涵》的专题讲座。</p> <p> “什么是经典?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堪称是经典作品?”李教授单刀直入,一开篇便让老师们思维跃动起来,他进而释疑道:“构成经典作品的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要具备高度的、深厚的内涵,二是要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诗经》是永远的经典。”《诗经》作为文化定型时代的诗篇,蕴含着一个文化人群生存的基本逻辑。因此,阅读《诗经》实际上是从根源上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日常,进而读懂中华民族的文化。</p><p> 为时两个小时的报告,李教授以《诗经》中的具体作品为例,广泛涉猎了农耕、恋爱、婚姻、家风、劳役、礼乐制度等题材,以浅白的语言,有趣的角度娓娓道来。我们了解了殷商及西周王朝的政治、社会制度,以及民情。为什么同姓不婚?为什么中国传统社会的重农主义得以持续几千年?这些问题,以及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这一刻都从李教授对《诗经》作品的解读中寻找到了答案和源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性灵,《诗经》正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底,李教授精彩的讲授,为我们打开了《诗经》字里行间的文化之窗,显现出了它灼灼的精神华彩!</p><p> 康德在《逻辑学讲义·导论》里讲:“学术的讲述是通俗讲述的基础。因为只有能够彻底讲述某物的人,才能以通俗的方式讲述它。”李山教授正是这样的学者。他有深厚的学养,有着不拘一格、力避匠气的文风与学风,他的言说深入浅出,撼动人心。我们必将以此为契机,持续采撷《诗经》中的文明之果,提高自身的学识素养,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p> 讲座与评课环节 <p>  12月5日上午,我们再次齐聚万宁中学,继续聆听专家老师关于大单元教学的认识和思考。首先是三亚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的卢丽燕老师带来的讲座——《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大目标大任务大单元》。卢老师介绍了大单元教学理念的生成,对比了传统语文单篇教学与新形势下大单元教学的优劣,明确表示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设计站位,改变碎片化的教学方式,重视大单元教学,既要“知来路”,又要“在路上”。卢老师形象地用“一幢楼,一间屋”的比喻,就大单元教学的整体要求和框架进行了解读,帮助老师们厘清了单元与大单元之间的区别,进而指明了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即“从终点看起点”,由“终点”(达成目标)来设计教学,从单元整体出发,注意各篇目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培养出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p> <p>  然后是由海口实验中学高级教师——邢凡老师作题为《新课程背景下大单元教学资源的整合》的讲座。邢老师首先为大家明确了什么是语文教学资源,即可能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并有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各种因素,如教材资源、拓展资源等。接着介绍了整合教学资源的依据和方式,最后通过举例向老师们展示在大单元的实际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譬如邢老师以《赤壁赋》为例,在文本阅读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时的情感波折,单篇纵向整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又以必修下第八单元的三篇文言文《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为例,讲解了如何通过设置学习任务进行大单元的群文横向整合。邢老师从立足学程、统合资源的角度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与说明,潜移默化地将大单元教学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老师的心中。</p> <p>  最后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黄旭老师作题为《新课程理念下大单元教学的困惑和解决策略》的讲座。黄老师从概念范围和实施策略两个方面区别了大单元和单元之间的区别,并以一个个教学实例为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大单元的资源整合和目标设定,既有研究者的理论高度,又能深入教学实践,为老师们的实际教学提供了方向。紧接着,黄老师依次解答了“如何落实大单元的前置学习,让学习更有效?”“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等教学实际问题,并给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她通过理论知识和课例为我们呈现出她对大单元教学的探究,让我们认识到大单元整体教学是以教材的原生单元为基础,设定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对学习内容的重组、整合、开发、利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并将学习内容整合成一个或多个学习任务,设计若干个连贯而综合、生动且有趣的活动,进行连续课时大单元教学,最终形成自成体系的一个整体以实现预设目标。</p> <p>  最后是评课环节,几位老师分别对上课的四位老师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与建议,从语文课标、核心素养到教材的使用、教学环节的安排,再到课堂细节的处理,当真是多维度多角度,面面俱到,受益匪浅!</p> <p>  为期一天半的活动已接近尾声,正午的暖阳驱散了初冬的凉意,好看的光斑点洒在校道上,碎了又合,合了又碎……老师们留恋于此,定格着最后的美好,在他们灿烂且满足的笑脸上,我看到了新的生命。愿我们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让语文与生命一同成长,在语文中获得幸福,在生活中得到力量,且让我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好大单元教学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将培训所得引入课堂,呈现出语文该有的样子……</p>

单元

教学

老师

学生

语文

课堂

学习

教师

诗经

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