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天(10月4日)是我们汽车系82级同学及家人2020年聚会活动游览项目正式开始的第一天。我们将前往奉化溪口去游览雪窦山和蒋氏故里。</p><p> </p><p>下图是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学及家人们出发前在酒店门前再次合影。这次包含了昨夜因晚到而没有在晚宴期间拍合影的同学及家人。可以看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期盼了一年多且因为疫情而推迟了半年多的聚会活动终于实现了。</p> <p>在前往溪口的路上,导游向我们介绍了宁波的大致情况。导游讲的内容很多,重点小结如下(内含部分从网上查到的信息作补充和更正)。</p><p> </p><p>宁波此前的城市形象口号比较长:<b>东方大港、时尚水都、儒商摇篮、名人故里、弥勒道场</b>。</p><p> </p><p><b>东方大港</b>,指宁波港+舟山港。近些年这两个港口总的货物吞吐量连年排名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三。</p><p> </p><p><b>时尚水都</b>,指从余姚流过来的姚江与从奉化流过来的奉化江在宁波汇合后成为甬江流入东海。</p><p> </p><p><b>儒商摇篮</b>,指的是宁波帮,即宁波(包括舟山)籍的商业人士。著名人物有包玉刚、邵逸夫(国内很多高校里都有“逸夫楼”)、董浩云(即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的父亲)等。</p><p> </p><p><b>名人故里</b>,指的是奉化溪口出了民国名人蒋介石。</p><p> </p><p><b>弥勒道场</b>,指的是民间说法的佛教第五名山雪窦山。官方认可的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民间有佛教第五山、第六山、第七山等说法。雪窦山是民间所说的佛教第五名山,是弥勒道场。</p><p><br></p><p>宋代以后佛教寺庙里天王殿中供奉的弥勒形象都源自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今宁波市奉化区)岳林寺的一位僧人,是一位来自民间、深得民心的大师,其真性最本然。他在临终时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所以人们把他当做是弥勒的化身。这个弥勒形象与从西域传过来的弥勒形象有非常大的差别(从西域传过来的弥勒形象是瘦瘦高高的,有点像在剧中看到的唐僧的样子)。布袋和尚是奉化人,而且在雪窦寺也出过家,所以把雪窦山称作佛教第五名山。</p><p> </p><p>宁波新的城市形象口号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其中“<b>书藏古今</b>”指的就是宁波的天一阁,亚洲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世界三大藏书楼之一。“<b>港通天下</b>”指的就是宁波的港口。</p><p> </p><p>宁波是一个低调的城市。与浙江省的杭州、义乌、温州等城市可能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而更加闻名于世不同,尽管宁波有很多优势但却很低调。宁波的优势有<b>政治优势</b>(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b>经济优势</b>(中国万亿GDP城市之一,2019年在中国除港澳台以外的17个万亿级城市中排名第12位)、<b>城市优势</b>(2016至2019年连续入选新一线城市和连续五年的全国文明城市)、<b>人才优势</b>(宁波籍的两院院士有120人以上,位居全国之首)、<b>港口优势</b>(近年宁波港+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连年排名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三)、<b>军事优势</b>(东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b>教育优势</b>(有双一流大学和浙江省常年排名第一的镇海中学等)。</p><p><br></p><p>经过约一个半小时的行驶,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到达了雪窦山景区的停车场。这里的海拔高度约37米。</p> <p>步行进入景区大门后,再向景区深处前进则需要换乘景区内的摆渡车。</p><p><br></p><p>上车后,导游提示大家说景区内的道路九曲十八弯,每人要系好安全带。</p><p><br></p><p>进山的道路确实曲折而狭窄,不时还会出现“胳膊肘弯”,沿途还看到了两起车祸。可能是由于山里信号不好,下面这张行车轨迹图并没有完全反映出道路的曲折程度。有几段曲折的道路在行车轨迹上被拉直了。</p> <p>经过12分钟约5公里的行驶,摆渡车到达了海拔约330米的下客站。下图中绿色部分的上包络线就是海拔高度与行驶距离之间的变化关系。左侧的绿色标尺为海拔高度。蓝色曲线表示速度与行驶距离的关系。右侧的蓝色标尺为时速。</p> <p>紧挨着下客站的小停车场旁有这样一座黄色墙体,单檐歇山顶的房子。</p> <p>房子前面还立有这样一块写有“御书亭”三个大字的石头。</p> <p>看来该把“房子”的称呼换成“亭”了。但这个“亭”的形状确实与常见的由几根立柱支撑起一个或四方、或圆形、或六角、或八角等不同形状的顶那种亭子相去甚远。</p><p><br></p><p>御书亭坐落在雪窦山上,是雪窦山景区的第一道景观。其西北数百米就是著名的雪窦禅寺。</p><p><br></p><p>相传北宋仁宗皇帝赵祯(生卒日期分别为1010年5月30日和1063年4月30日,在位时间为1022年3月23日至1063年4月30日)在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畅游了一座风景如画的大山。醒来后,立即命画师按他梦中所见的景像作画,并下旨将全国各地的名山都画图呈送对照。当仁宗皇帝看到双流效奇,珠林挺秀的奉化雪窦山的画面时,认定这就是他梦游的大山,并传圣旨免除山民徭役,禁止上山采伐,以保护山林美景。从此,雪窦山名声大振,号称应梦道场。</p><p><br></p><p>到了南宋理宗赵昀(生卒日期分别为1205年1月26日和1264年11月16日,在位时间为1224年9月17日至1264年11月16日)当政时,这位爱好书法的皇帝,于南宋淳祜五年(1245年)御书“应梦名山”四个大字,派人送往雪窦寺。次年四月雪窦寺住持广闻禅师马上刻石建亭,于是就有了这座御书亭。此后这座御书亭屡毁屡建。</p><p><br></p><p>御书亭坐北朝南,通面宽三间,东、南、西三面均有门洞。北面的墙壁中嵌有一块石碑。碑宽1.16米,高2.29米,厚30厘米。石碑正面刻着“应梦名山”四个大字。每字约50厘米见方。</p><p><br></p><p>该碑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放火烧亭而遭爆碎,碎成了三块。后经粘接修复,但碑的上方有一个角是用其它石料补齐的。</p> <p>“溪口旅游”这个公众号上的介绍说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的。从上图可以看出,“应梦名山”碑是嵌在碑亭的后墙里面的。如果当年日本人烧碑导致石碑能断成三截,那么御书亭也应该遭到了严重的损坏。所以“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的”的说法值得怀疑。上图显示的亭中所悬挂的“御书亭”匾额上有“一九八一年五月整修”的字样。似乎这个时间才有可能是御书亭恢复到现在这个状态的时间。</p><p><br></p><p>离开御书亭,我们沿着山间小路继续前行,去往千丈岩和当年蒋介石和宋美龄曾经住过的别墅“妙高台”。</p><p> </p><p>虽然当天山下的温度接近摄氏30°,但因为这里的树木枝繁叶茂,所以在山上的体感温度并不高,走在山路上也并不觉得热,很适合避暑和度假。这也许就是当年蒋介石把他的别墅建在山上的原因吧。</p><p> </p><p>仅仅走了大约四、五分钟,大约三四百米的路程就到了千丈岩景区的门口。</p> <p>在千丈岩景区入口前的空场上一字排开七座石塔。在石塔附近没有看到任何文字说明。导游说这是七级浮屠。这个说法值得怀疑。七级浮屠指的是七层的塔,而不是七座塔。</p> <p>穿过塔与塔之间的缝隙还能远远地看到雪窦禅寺的弥勒大佛,即亚洲最大的坐姿弥勒像,高56.74米。</p> <p>“千丈岩”因其绝壁千仞而得名。又因其瀑流横飞,所以也别称飞雪岩,是雪窦山景区中一处自古驰名的胜地。这是景区入口门楼背面的匾额。</p> <p>进入景区后步行约五六十米就能见到这样一潭清水。这就是锦镜池,是千丈岩瀑布的源头。</p> <p>这是一口最早开挖于南宋的古池。在“溪口旅游”公众号里有关于锦镜池的开挖历史介绍。摘编如下:</p><p> </p><p>公元1144年(南宋绍兴甲子),有郡太守莫公前来雪窦山雪窦寺游览。他在气象万千的景象中突发妙意,并说服了寺僧们,把一片山田开凿为池,将这两条溪流汇纳于池中,然后让水再缓缓流出去。这便是锦镜池的雏形。 在莫太守之后的四十余年间,雪窦寺曾十易主人,几度废兴。</p><p> </p><p>公元1184年(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足庵鉴公(即僧鉴)禅师云游到这里。他仔细地琢磨着莫公故事里的创意,决定举力继续修池。足庵鉴公,即后来的曹洞宗十一世、雪窦寺方丈足庵禅师。八月初三,禅师动员寺僧们拿起镐头筐罗,开始兴工浚池。他们大兴土木,在寺前与千丈岩之间启动了挖池工程,筑堤、置闸、造桥、建亭,到翌年十一月十九日池修成。后来这个人工池被南宋诗人张良臣命名为锦镜池。把这个池当时的规模按照今天的标准换算,其深约2.45米,面积约8700平方米,比一个标准足球场(7140平方米)略大一点。</p><p> </p><p>锦镜池开凿三百年后,到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锦镜池已湮灭为田。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曾经对锦镜池进行修复。然而这一回锦镜池仅仅是灵光一闪,三四十年后再次湮灭。清代锦镜池的规模大不如从前,可遗韵尚存。清代之后,锦镜池已是无桥无闸,一任废弛,终落得池荒锦镜不崛的境况,直至1986年重修。不过重修后约200平方米的锦镜池面积,仅为初创时的四十三分之一。</p><p> </p><p>锦镜池的池水从一座小桥下流到下图这个地方。千丈岩瀑布的水就是从这里流出的。</p> <p>从锦镜池这里继续前行100多米就到了观看千丈岩瀑布的最佳位置,飞雪亭。此处海拔高度约340米。</p> <p>这是飞雪亭内的匾额。</p> <p>站在飞雪亭上,可以看到面前的悬崖峭壁上飞泻直下的瀑布。千丈岩瀑布落差186米,以雄奇壮观而闻名,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曾赐名为“东浙瀑布”。</p> <p>千丈岩瀑布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名瀑之一,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浙东四明(指浙江东部宁波绍兴地区的四明山)的一处重要旅游观赏地。岩壁中“千丈岩”三个大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绮先生所写,1992年凿成。</p> <p>千丈岩的奇妙景观,引来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吟诗赞颂,其中北宋名相,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在鄞县(即现在的宁波市鄞州区)做官时曾数次游历雪窦山,探奇揽胜,吟咏不绝,以《千丈岩瀑布》诗最为著名,为“应梦名山”的美景增添了无限光彩:“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p><p> </p><p>这是立在飞雪亭外山坡上的王安石雕像。</p> <p>离开飞雪亭继续往山上走出约150米,在山路前进方向的左侧(南侧)又出现一个亭子,名叫归云亭。再继续向山上走出约150米,在山路前进方向的左侧再次出现一个亭子。这个重檐六角亭名叫乳泉亭。这两个亭子都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在此不再赘述,只贴一张乳泉亭的照片。</p> <p>从乳泉亭再向山上走出100多米就到了妙高台。</p><p> </p><p>“妙高台”又名妙高峰、天柱峰,在千丈岩西侧,是雪窦山景区中的主要景观。它三面直临深渊,显得格外高峻。此处海拔396米,平台面积约350平方米,自古为雪窦登高揽胜之地和避暑胜地。</p> <p>平台中间有一块石头叫二虎听经石。相传宋朝时期一位僧人曾经在此讲经说法,引来了两只老虎听经。以前蒋介石曾经经常坐在这块石头上。</p><p> </p><p>现场很多人排队等着要坐在那块石头上拍照。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p><ol><li>石头前有两个台阶,从台阶下面走到这块石头要“连升三级”,所以这块石头被称为升官发财石。</li><li>宋美龄曾经坐过这块石头,所以这块石头也被称为美人石。</li><li>张学良(享年101岁)、蒋介石(享年88岁)、宋美龄(享年106岁)都坐过这块石头,他们三人都是长寿之人,所以这块石头也叫长寿石。</li></ol><p> </p><p>站在妙高台上可以俯瞰远处的亭下水库。</p> <p>亭下水库是溪口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位于奉化江的支流剡(音同“善”)江上。水库大坝在溪口镇上游7公里处,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76平方公里,与北京的密云水库面积相近(密云水库面积180平方公里),所以也是一座大型水库了。工程始建于1978年,1985年竣工。</p><p><br></p><p>妙高台后面的建筑是蒋介石在1927年第一次下野归里时建造的一幢中西合璧的私人别墅。这里在清朝初年时是一个庵堂,叫栖云庵。雍正四年(1726年)在这里建了石奇禅师舍利塔。不知道现在天井中间这个塔与石奇禅师舍利塔有什么关系,但可以表示这里曾经与佛教有关。这里成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后,他每次还乡都要来此小住。整座别墅分为上下两层,上下平房共六间,用西式平台连成一体,总建筑面积436平方米。二楼中间悬挂着白底黑字的“妙高台”横匾,系蒋介石亲笔题写。</p> <p>据导游讲,妙高台意为“妙不可言,高不可攀”。其中“妙”有三个解释:</p><ol><li>第一个是这里的地形之妙。从上往下看是只见山峰不见平台;从下往上看是只见平台不见山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li><li>第二妙是指它的气候之妙。溪口山下在夏天的温度能够达到40摄氏度,但是在山上基本上不会超过30摄氏度,是个避暑的好地方。</li><li>第三妙是从字上来解释。“妙”字由一个“女”加一个“少”组成。蒋介石比较怕宋美龄。他觉得宋美龄管他管得比较多,所以觉得女子少知道点为妙。</li></ol><p> </p><p>导游讲的故事不可全信。至少用“妙高”这两个字的组合来指代这个平台不是蒋介石的原创。南宋大臣、文学家楼钥(明州鄞县,即现在的宁波人)就曾经写过一首叫“妙高峰”的诗:“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东南千万山,试向岗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间”。</p><p> </p><p>别墅一楼的中间房屋现在是一个过道,可以通往后院。过道右侧是当时的机要室。</p> <p>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后于1949年1月22日回到溪口,在家乡逗留了三个月零三天,妙高台成了他幕后指挥的大本营。他在妙高台和另一处下榻地蒋母墓庐分别安装电台,并增设长途线路,衔接南京“重要军务台”,还命电话监察官监听桂系三巨头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的一切消息。蒋介石在此实行遥控操纵,继续发布命令,以图挽回败局。</p><p> </p><p>别墅的上层主要是书房、会客室和卧室。</p> <p>这是会客室内的陈设。</p> <p>根据1948年11月宋美龄赴美求援之前的嘱咐,妙高台别墅的会客室和卧室按照宋美龄的喜好布置。时局急剧变幻中的这间会客室依旧斯文地悬挂着宋美龄手绘的国画,还有张大千赠与宋美龄的画作。</p><p><br></p><p>第三次下野期间,蒋介石在这里接见了国民党军政要员三十余人,妙高台一度取代南京,成为当时国民党临时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张群、陈立夫、黄少谷、林蔚文、李弥、阎锡山、刘斐、刘安琪、张治中、吴忠信、陈诚、宋希濂、周至柔、胡宗南、居正等都曾各负使命远道而来,在此向蒋介石面呈战绩、请示机要、密商要务。</p><p> </p><p>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可以俯瞰妙高台平台。</p> <p>在这个二层小楼后面有三间平房,通过围墙与前面的二层小楼连成一体。平房中有蒋介石历史上历次下野的一些资料。这是资料中所展示的一张当年蒋介石坐在妙高台这里的照片。</p> <p>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游览完了妙高台。需要特别指明的是,整个建筑是1987年以后重建的。原有建筑在1968年被毁。但这里面还有一个真迹,就是二楼屋檐下悬挂的写有“妙高台”的匾额,是蒋介石亲笔书写的。当年红卫兵砸这里时,没有把这块匾额弄碎,只是把这块匾扔到了妙高台下的山里。后来这块匾额被山下一个做千层饼的人捡走用做揉面的案板。改革开放后收集文物时发现了这块匾额。经考证认为是蒋介石的手迹,就把它裱起来放在这里。</p><p> </p><p>以下是在下山的路上用“六只脚”记录的下山的轨迹及海拔变化。</p> <p>记录显示,离开妙高台(海拔396米)后,略微上一点坡到达海拔407米的全程最高点,然后基本上是一路下坡走到千丈岩景区的门口(海拔约330米)。全程距离约690米。记录上显示的全程用时17分钟多一点。扣除停下来拍照的时间,实际走路的时间只有不到13分钟。</p> <p>离开千丈岩景区,沿着小路向北仅仅步行两三百米就能看到一座黄墙黑顶的建筑。黄色墙体上写有“晋代古刹”四个金色大字。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游览的第二个景点雪窦寺的一个组成部分。</p> <p>雪窦寺,全称雪窦资圣禅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坐落于“秀甲四明”的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雪窦山上。它肇创于晋朝,兴起于大唐,鼎盛于两宋。南宋被敕封为“五山十刹”之一,明代列入“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民国跻身“五大佛教名山”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p><p><br></p><p>关于“<b>五山十刹</b>”:南宋宁宗时,依照史弥远的奏请开始确定江南禅寺的等级,设禅院五山十刹:以余杭径山寺,钱唐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为禅院五山;钱塘中天竺寺,湖州道场寺,温州江心寺,金华双林寺,<b>宁波雪窦寺</b>,台州国清寺,福州雪峰寺,建康灵谷寺,苏州万寿寺、虎丘寺为禅院十刹。“五山”位在所有禅院之上,“十刹”的寺格次于“五山”。宋代禅院中的五山十刹享有很多特权,其住持由官方派任,寺院的建筑雄伟。</p><p><br></p><p>不要误以为你在这里能看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遗迹。中国古建筑大多采用砖木结构,不能保存那么长时间。民国后这里就香火日衰。1968年这里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彻底毁坏(历史上雪窦寺曾经五次被毁,数次兴建)。现在的建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建的仿古建筑。</p><p> </p><p>我们今天集体游览的重点不在这里,而是紧挨着这组现代仿古建筑东侧的只有十几年历史的最新增建部分。这是我们全体同学及家人在“大慈佛国”牌楼前合影。</p> <p>从“大慈佛国”牌楼旁的小门进入寺庙,眼前是一座呈汉字“山”形的连体宏大建筑。这就是雪窦寺的大山门(照片来自网络)。</p> <p>大山门由山门殿和两侧的钟楼和鼓楼组成(照片来自网络)。</p> <p>山门殿的一层并排开有五座门,象征着佛门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山门殿上悬挂“秀甲东南”大匾,由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沈鹏所题写(照片取自随团摄影师拍摄的视频的截屏)。</p> <p>殿内悬挂着木制匾额,上书“敕建万寿雪窦御书应梦名山资圣禅寺”(照片取自随团摄影师拍摄的视频的截屏)。</p> <p>殿内中间供奉着一尊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泉福先生设计的祥云弥勒。佛像高1.56米,脚踩卷云,背靠祥云,一手持如意,一手提布袋,笑容可掬(照片来自网络)。</p> <p>穿过山门殿并走过一段甬道,再登上十几级台阶,就到了大慈摩尼之殿所在的平台。这是从这个平台向南回望钟楼、山门殿和鼓楼(下图左、中、右三座建筑)。</p> <p>平台的北面是于2013年建成的大慈摩尼之殿。它沿袭了宋代的建筑风格,为全木榫卯结构,由高18米、直径1米的60根杉樟木支撑。大殿的占地约1500平方米,有“江南第一大殿”的称谓。其匾额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家赵朴初题写。</p> <p>大慈摩尼之殿是一个综合性的大殿。里面有四大天王、弥勒、三世佛和四大菩萨(文殊、普贤、地藏、观音),相当是把一般寺庙中的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合在了一起。</p><p> </p><p>殿内须弥台下的正中位置上供奉着一尊高1.22米的翡翠弥勒佛像,重2.48吨。这尊佛像是由亚洲著名的雕刻大师刘建新先生花了400多天才做成的,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左手握佛珠,右手提布袋,线条饱满,开口大笑,看起来很自在。这尊佛像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翡翠弥勒佛像。</p><p> </p><p>大殿两侧用中国传统的景泰蓝经变壁画做装饰,壁画的内容表现的是“释迦授记”、“兜率说法”、“记莂(音同别)当来”等弥勒的事迹。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在古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的人。后来随着他出家,成为佛弟子,在兜率天演说佛法。五代以后,江浙地区的寺院中出现了笑口弥勒佛的造像,其实是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的。</p><p> </p><p>弥勒其实不是佛,或者说还没有成佛,是未来佛,将在56.74亿年后接替佛教的教祖释迦牟尼成为佛。这也是为什么后面那尊大佛要造56.74米高。</p><p> </p><p>穿过大慈摩尼之殿就可以看到远处那著名的露天大佛了。</p> <p>拾级而上又来到另一个更高的平台。从这里可以向南回望大慈摩尼之殿的全景。</p> <p>由于下午还要游览溪口蒋氏故居,而再往上走还有几百级台阶。为了保存体力,部分同学在露天大佛这里的游览就在这面矮墙前止步了。</p> <p>即使在这个地方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尊巨大佛像了。这尊大佛从2006年12月29日正式奠基开工,到2008年11月8日隆重开光,并定名为“人间弥勒”。</p> <p>这尊弥勒大佛用700多吨钢材建造佛像内部支架及建筑结构,用500多吨锡青铜浇铸佛像表面,像高33米,佛首高10.5米,佛身面积6600平方米(比一个标准足球场7140平方米的面积略小)。莲花座高9米,像下为三层天坛形的基座。基座内设能容纳1200人的弘法讲堂、弥勒文化博物馆和功德林碑墙。其中“33”有两层意思:一是表达弥勒在33层天,二是奉化的布袋和尚圆寂的日子据说在三月初三。9是佛教中的一个吉祥数字。莲花瓣一共有56片,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大佛集壮观、神圣、雄伟、高大于一身,为天下铜铸弥勒坐像之最。</p><p><br></p><p>大佛坐北朝南,双耳垂肩,袒胸露乳,左手提布袋,右手握佛珠,给人一种慈祥平静的感觉。其每个部分的造型均寓意非凡。像的双耳垂肩,表现的是长命富贵,福慧双全的意思;左手持布袋寓意担起责任放下执念;右手持佛珠寓意握乾坤,预吉凶;放下的左脚乃位居补处,继续修进等等。星云法师为其题字“人间弥勒”乃是表达“人人即可成佛,成佛必在人间”的意思,倡导善男信女慈悲为怀。</p><p><br></p><p>离集合的时间尚早。趁着等人的时间一些同学结伴到西侧的“老”寺院里去看了看。</p> <p>下图这座建筑是寺院仿古部分对外开放区域最后面的建筑~法堂,也叫藏经楼(照片来自网络)。</p> <p>法堂前(东南)这两棵高大的楠木被人称为“将军楠”。</p> <p>1937年1至9月,张学良将军被幽禁在雪窦山原中旅社期间,常到雪窦寺走动,在这里种下了这两棵楠木。2011年8月,这两棵只有70多岁的现代(1919年至1949年间)树木被奉化市政府定为处于“一级保护” 的“宁波十佳古树名木”。</p><p> </p><p>顺着法堂旁的台阶上到法堂的后面向南望可以看清法堂的上部的三重檐结构。</p> <p>建筑的细微之处有点徽派建筑的风格。</p> <p>法堂前面的建筑是仍在修缮中的大雄宝殿。</p><p> </p><p>从大雄宝殿旁走过继续向南,可见中轴线上一座金色琉璃瓦覆顶的建筑,这就是弥勒宝殿。1987年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视察雪窦寺曾寄语:“雪窦乃弥勒应化之地,殿内建筑应有别于他寺,独建弥勒殿”。(照片来自网络)。</p> <p>大殿仍在修缮过程中,不对游人开放,所以只能通过殿前的说明牌粗略了解里面的信息:弥勒宝殿内供奉着弥勒化身布袋和尚坐像,高5米,袒腹屈膝,笑容可掬,在全国佛教寺院是唯一一家,凸显雪窦弥勒道场的中心地位。殿后两侧佛龛分别供奉交脚弥勒和乐山弥勒。左右两侧以中国佛教普陀山观音道场、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雪窦山弥勒道场为背景,彩塑999尊形态各异的小弥勒,表“弥勒千百亿化身”之意,又寓意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五大菩萨“龙华三会”齐聚雪窦山,故有“千佛殿”之称。</p><p> </p><p>弥勒宝殿前左右各有一棵千年银杏。殿前左侧的雄树高25米,冠幅18平方米。右侧的雌树高23米,冠幅17.8平方米。相传为唐末五代时所栽,距今已有1000多年,经历了雪窦寺的六建五毁。2011年8月被奉化市政府定为处于“一级保护” 的“宁波十佳古树名木”。2015年10月被国家林业局评选为全国百棵“人文古树”。</p> <p>关于上面这两棵树,网上还有文章说这两棵银杏是汉代的,已经2200多年。1956年,郭沫若游览雪窦寺,僧人在树前说那是“汉白果”。郭沫若一番瞻仰,感慨不已:汉代大树,诚不虚也!</p><p> </p><p>北京也有两棵有名的“千年银杏”:一棵在海淀大觉寺,树高25米左右,树围达8.4米(平均树径2.7米);另一棵在门头沟戒台寺,树高40米,胸径最大处达4米。印象中在北京看到的两棵千年银杏都比雪窦寺的这两棵银杏高大和粗壮。</p><p> </p><p>后来又看到有文章说,早些年园林专家对雪窦寺的这两棵古树做了一次年代认定。根据树身大小,认为“汉白果”所说的“汉”,应是唐代之后五代时期的“汉”,即“后汉”。这一说法因与雪窦寺的人文历史相符而得到公认。这样算来,两棵古树的树龄实为1000余年。</p><p><br></p><p>在弥勒宝殿东南角的墙上有一块这个大殿的奠基石。上写“庚午年闰五月初一”。</p> <p>经查,“庚午年闰五月初一”对应的公历日期为1990年6月23日。与1987年赵朴初提出“独建弥勒殿”的时间吻合。</p><p> </p><p>眼看到了集合时间,未等看完仿古部分的其它建筑我们就匆匆赶回大慈摩尼之殿后面的台阶处去拍集体照(露天的佛像可以拍照和合影)。</p> <p>走出雪窦寺的过程中还拍到了仿古建筑那条线上的照壁。其上“弥勒道场”四个大字是在“丙子秋”(1996年秋天)由曾经担任外交部长和国务院副总理,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题写的。</p> <p>这是雪窦禅寺的全景图(照片取自随团摄影师拍摄的视频的截屏),但未包含仿古部分的山门、照壁及当代部分的“大慈佛国”牌楼。</p> <p>这是上图中各主要建筑的名称和位置。</p> <p>离开雪窦寺后我们乘车返回景区停车场,再继续乘车到溪口镇上去吃午餐。</p> <p>在“溪口旅游服务中心”对面的一家餐馆吃过午餐后我们步行前往溪口镇上与蒋介石有关的一组景点游览。</p><p><br></p><p>奉化溪口附近山上的景点以自然风光为主,兼具人文景点。而溪口镇上的景点都是人文景点,主要是历史建筑和照片。</p><p><br></p><p>到溪口镇旅游主要是了解蒋介石的家事,比如祖父、父亲、母亲、前后四个夫人以及两个儿子,不涉及政治。蒋介石曾说他在溪口的生活是最潇洒最自在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溪口是他孩童时代无忧无虑地生活的地方,另一方面是他几次下野后回来生活的地方。</p><p><br></p><p>我们的游览大致上沿着溪口镇的武岭西路自东向西前行。溪口镇主要沿着一条长街(武岭西路)布局。长街的南侧是剡(音同“善”)江,也叫剡溪,北侧是住宅、祠堂和商铺,而景点就零散地夹杂在其中间。</p><p><br></p><p>这是我们沿途经过的武山庙(只是经过,没有进入)。</p> <p>据“溪口旅游”公众号介绍,武山庙坐落在武山南麓。历史上它是溪口镇任、宋、蒋、单、张五姓宗族共祀之庙。自蒋姓繁衍为镇上大姓后,即以蒋姓为社首,蒋家重大庆典都在这里举行。 武山庙始建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但最迟不晚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此庙曾作过一次修缮,现存的建筑分前后两进,东西两厢廊庑,中间为天井戏台,后进的前廊设仪态生动的盘龙石柱。</p><p><br></p><p>蒋介石一家与武山庙有着特殊的因缘。清末,蒋介石之父曾被推选为庙首,执掌庙产的日常管理。蒋父曾召集五姓族长,对武山庙进行大规模扩建,由此奠定了武山庙当今的规模。</p><p><br></p><p>蒋介石小的时候非常玩皮,也很聪明。他知道做了错事以后只要躲到庵堂里他母亲就不敢打他。因为他知道母亲信佛,不能在佛像前打他。他小时候有时在武山庙里一躲就是两天,他母亲的气也消了。</p><p><br></p><p>民国初年这里兴办武山小学。1916年蒋经国在此启蒙。随后,蒋介石也曾出资修庙,并多次入庙许愿、求签,把武山庙菩萨当作自己的精神依托。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为疗伤回到溪口,下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武山庙菩萨面前烧香叩拜。1949年1月,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回到故里。这一回将失去什么,他比什么人都清楚。也就是这一回,武山庙菩萨也似乎洞若观火,知晓世道将变。蒋介石求签得了一张下下签。一旁的侍卫长安慰他:先生不必难过,签文未必可信。心里老大不高兴的蒋介石还是坦率道来:不要乱讲,武山庙菩萨是灵的!</p><p><br></p><p>经过武山庙后继续沿武岭西路西行不远就到了武岭门前。</p><p><br></p><p>武岭门是进入溪口镇的必经之路,因建在武山的山脊上而得名。</p> <p>关于“武岭”这个名字有两种阐释:一说是溪口武岭周边的山川景貌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武陵相类,且“武陵”与“武岭”两者为谐音,这里的人素以武陵自诩,意即世外桃源之地;另一说此名取“武德”之义,蒋介石在《武岭乐亭记》中解“其独以武岭名者,殆取义于武德,即其地以况其所居之人耶。”</p><p> </p><p>1929年前武岭门这里还是个小庵堂(武岭庵)。蒋介石的母亲笃信佛教,常到这里念经拜佛。武岭庵在1930年被蒋介石改建为三间两层的武关式城门建筑,以壮溪口古镇门面。整个建筑雉堞起伏,飞檐翘角,城墙如铁,雄踞溪口镇东而成锁钥,尽显秀岭雄关入桃源之胜状。门额两面都镌“武岭”题字。为示尊重,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写的“武岭”镌于正面,蒋介石自己亲笔手书则刻于城门之背。</p><p> </p><p>这是于右任书写的“武岭”。</p> <p>这是武岭门的门廊内部。</p> <p>武岭门内,三里长街与蜿蜒的剡江相依为伴。这就是蒋氏父子从小生活的故乡。青石铺成的三里长街(武岭西路步行街)沿溪而筑,街旁屋舍俨然,明末清初的建筑式样让人怀旧。蒋氏的出生地、故居别墅、祖墓宗祠、家庵等遗迹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街旁,其中的玉泰盐铺、小洋房、和丰镐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p><p>这是从武岭门内回望武岭门。</p> <p>这是蒋介石书写的“武岭”。</p> <p>当年蒋介石在奉化这边有两个别墅:山上的别墅就是我们今天上午刚刚去过的“妙高台”,山下的别墅是在溪口镇上的文昌阁。下面我们先去参观文昌阁。</p><p> </p><p>这是通往文昌阁的小路(照片来自网络)。</p> <p>沿着小路前行不远就能看到路的正中有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小亭子。这就是乐(音“快乐”的“乐”)亭(后面会有澄清)。</p><p><br></p><p>乐亭四周树木枝繁叶茂,环境优美。亭前的道路两侧各有一块石碑。稍远一点的石碑朝北的一侧刻有“乐亭春晓”四个大字,稍近一点的石碑朝北的一侧刻有“乐亭记”三个大字。因为我们是集体活动,所以无法详细观察这两块石碑的细节(以下照片来自网络)。</p> <p>穿过乐亭继续前行,在小路的右侧出现一个高高的塔架。这是做什么用的呢?是守卫用的瞭望塔吗?导游解释说,当年宋美龄已经习惯了使用自来水的生活,而溪口这里那时还没有自来水,所以蒋介石就建了这个水塔。</p> <p>走过这个水塔,在往前走就是文昌阁别墅了。</p><p><br></p><p>文昌阁初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因阁内供奉首奎星,故又名“奎阁”,有“奎阁凌霄”之称,是清代溪口十景之一。这是在网上找到的在文昌阁附近的“奎阁凌霄”碑的照片。我们没有实地看到,所以不知道这块石碑的详细情况。</p> <p>1924年清明,蒋介石回乡扫墓,见那时的文昌阁破败不堪,就出资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拆除重建,次年完工后建成了一座飞檐翘角、青砖砌墙、雕梁画栋的两层楼阁式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蒋介石把它取名为“乐亭”并作《武岭乐亭记》来描述其美景。1927年12月,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后每到溪口,常在此小住,成了他们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p> <p>重建以后的文昌阁整座建筑隐匿于枝叶之中,从西面和南面都可以看到剡江。前有水(剡江),后有山(武山),风水极佳。这是网上找到的从剡江对岸拍摄的掩映在绿树从中的文昌阁照片。</p> <p>文昌阁中悬挂的《乐亭记》全文照片。根据照片整理的文字如下(三段粗体字):</p><p><br></p><p><b>武岭突起于剡溪九曲之口,独立于四明群峰之表,作中流之砥柱,为万山之景仰,不偏不倚,望之岿然。其独以武岭名者,殆取义于武德,即其地以况其所居之人耶?</b></p><p><br></p><p><b>岭上古木参天,危崖矗立;其下有溪水潆洄,游鱼可数;牧童渔父徜徉其间,乐其无穷;其幽静雅逸之景象,窃叹世外桃源无事他求矣!而隔溪之绿竹与岭上之苍松,倒影水心,澄澈皎洁无异写真,其有岁寒君子之逸致乎?</b></p><p><br></p><p><b>旧有榭阁,名曰文昌,规抚狭陋,无足以资游瞩者。甲子春,余还里扫墓,见其栋楹欹斜,行将就圮,乃勘地绘图,亟思有改造之,吾兄锡侯欣然赞焉。爰董其事,命匠鸠工,建亭三楹,落成之日,属余名之。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间,凡远方同志来游者,莫不徘徊依恋而不忍舍,盖无间乎仁与智,皆有乐于此也,乃取其义而名之曰:乐亭。甚愿吾乡同志朝夕游乐,顾其名而思其义。因观感而有所兴起,卓然以自立也,庶不负今日改造斯亭区区之意也夫!</b></p><p> </p><p>写到这里需要做一个澄清:“乐亭记”中说的“乐亭”指的就是文昌阁别墅。但当地人习惯上仍把“文昌阁别墅”称作“文昌阁”,而把文昌阁东北方向那个二层砖木小亭子称作“乐亭”,地图上也是这么标注的。</p><p> </p><p>文昌阁一楼为会客室(照片来自网络)。</p> <p>蒋介石住在文昌阁别墅期间,通常在这处与山水相亲的大客厅接见重要僚属,有的还被安排在文昌阁下榻。1937年1月被送至溪口软禁的张学良以及1937年春天来溪口探望在西安事变中受伤的蒋介石的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都曾留宿于文昌阁。</p><p> </p><p>二楼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和起居室。</p><p> </p><p>这是卧室内景。</p> <p>卧室内的卧床是根据宋美龄的喜好选定的。当年留声机置于卧室门外。午休时宋喜欢放音乐。不是带有歌词的歌曲,也不是热闹的交响乐,而是宋选定的小提琴独奏曲,轻柔而抒情。</p><p> </p><p>起居室内床头和床尾立板的高度一样高。据说这是为了体现男女平等。关于床头立板上的镜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宋美龄漂亮,所以要让她时刻有镜子照;另一种说法是蒋介石生性多疑,床头的镜子是为了防刺客。姑妄听之吧。反正床头上放镜子是有些怪怪的。</p><p> </p><p>这个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有六条腿(床头两条腿,床尾四条腿)。据说那是蒋介石为了体现六六大顺的意思。</p><p> </p><p>这是关于卧室的一段视频。</p> <p>下图是起居室内景。</p> <p>宋美龄对文学、音乐、绘画造诣较深。她能流利地弹钢琴、又会写一手秀柔的毛笔字,还师从张大千学习绘画。起居室内的琴棋书案往日曾经伺候主人度过一段段怡然自乐的时光。</p><p><br></p><p>起居室墙上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彩色结婚照据说是由宋美龄亲自上的色。以宋美龄在绘画上的功底,给黑白照片上色是完全有可能的。</p><p><br></p><p>但是,1939年12月12日(恰好是西安事变三周年那一天),文昌阁在侵华日机大肆轰炸中被夷为平地。其后一直到蒋介石离开大陆,这里始终是一片废墟,直到1986年由政府出资按民国原貌复建,所以在文昌阁看到的一切都是复制品!</p><p><br></p><p>参观完文昌阁,我们继续前往下一个景点,小洋房。</p><p><br></p><p>出文昌阁并下坡向东走不远便是小洋房,原名“涵斋”(照片来自网络)。</p> <p>小洋房是在1930年的时候由蒋介石的外籍军事顾问端纳先生设计、蒋介石出资建造的,是一座西式三开间两层平顶楼房,又称“剡溪小筑”、“涵斋”。位于文昌阁东侧,背山面溪。占地24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平方米。由于结构小巧,所用建筑材料水泥也称为“洋灰”,因而得名“小洋房”。</p><p> </p><p>1937年4月,蒋经国携妻儿从苏联留学回国,这处房子成了他们一家的住所。遵照蒋介石的训示,蒋经国在此住读,一边补习中文,研读曾国藩家书、王阳明全集和“国文遗教”等著述,一边撰写《旅俄报告》,反省在苏联留学时打下的红色烙印并“洗脑”。以后蒋经国一家还乡也多住在小洋房。</p><p> </p><p>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是卧室,西面是书房,中间是会客厅。小洋房还住过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等。</p><p> </p><p>小洋房里除了介绍蒋经国历史活动的照片外,还展示有一块“以血洗血”碑。</p> <p>1939年12月12日侵华日机轰炸溪口。蒋经国生母毛福梅逃难不及,在丰镐房后门被炸塌的倒墙压死。蒋经国从江西赣州昼夜兼程为母奔丧,挥泪手书“以血洗血”四字,并勒石树碑,立誓报仇雪恨。日寇占领溪口后,为掩盖罪恶行径而捣毁了原碑。现存此碑为溪口光复后由蒋经国命人重新复制。</p><p> </p><p>这是从西南方向看到的小洋房外景。</p> <p>据导游讲,当年蒋经国一家住在这里时,他的夫人蒋方良曾经穿着现在看起来很普通但在当时绝对是新潮事物的泳衣在下图中那个水泥平台那里跳水游泳,引起轩然大波。当地人认为女人在溪里洗澡会破坏风水,而且伤风败俗,败坏蒋家门风。蒋经国为了给邻居们道歉,还出资请戏班为邻里唱了三天三夜戏。</p> <p>这是从东南方向看到的小洋房外景。</p> <p>这是从东北方向看到的小洋房外景。</p> <p>在离开小洋房之前,让我们再来通过网上的一张从剡江对岸拍摄的文昌阁和小洋房的照片来看看文昌阁所处的这个两面(西面和南面)临水的风水宝地。</p> <p>注意。图中红色圆圈内打叉的那座阶梯状屋顶的房屋不是小洋房,而是与小洋房相隔一条小路的其它当代建筑。</p> <p>沿着小路再继续向前正好从武岭门上走过。此时在武岭门下走过的人们抬头看我们应该就像我们在进入武岭门时抬头看别人一样。</p> <p>走过武岭门的城楼,再顺着台阶走到地面上就又回到了武岭西路。</p><p><br></p><p>在继续西行的道路右侧(武岭西路北侧)有一个大门紧闭的大院子。院门口悬挂着“溪口博物馆”、“民国博物院”、“武岭学校”的牌子。</p> <p>武岭学校是蒋介石遵照他母亲的遗嘱在1929年创办的。校舍投资30万银元,占地90余亩。环境一流,设施俱全,由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操场、餐厅等组成。武岭学校自创办以来备受蒋家青睐。1932年起蒋介石自兼校长,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都是校方董事。 武岭学校礼堂是学校的主要集会场所,据说重要活动,包括宋美龄49岁生日晚会等都在此举行。礼堂墙基上刻着蒋介石为该校题写的奠基石铭文。礼堂东面山边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刻在岩壁上的“武岭幽胜”四个大字也是蒋介石的亲笔所书。</p><p> </p><p>再继续西行,在道路右侧有一个蒋氏宗祠。我们的行程中没有游览蒋氏宗祠这一项,所以只能错过了。</p> <p>据“溪口旅游”公众号介绍,蒋氏宗祠是溪口蒋姓进行宗族活动的传统场所。祭祖、庆典、嫁娶、出丧等都在此举行。祠堂门口牌楼上的横匾“忠孝传家”四字是蒋介石的亲笔所书。宗祠分前后两进,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前进为新祠堂,由蒋介石在1930年出资建造,后进为老祠堂,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戏台与中门相连。蒋介石曾在这里祭祀祖宗,宴请族人,翻阅宗谱,观看演出。蒋介石的胞兄蒋介卿、元配毛福梅丧事也在此举行。</p><p><br></p><p>再继续沿着武岭西路西行,就到了我们此行的重点景点,蒋氏故居丰镐房。</p><p><br></p><p>“丰镐房”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故居,是溪口镇上最重要的人文景观。此处的蒋氏故居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结构独特,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富有江南府第特色的代表性建筑。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这是景点推荐的丰镐房游览线路图。我们在此的游览基本上按照这个线路,只是在最后离开那一段与此略有不同。</p> <p>穿过下图这道月亮门就正式进入了丰镐房(照片来自网络)。</p> <p>关于丰镐房名称的来历:旧时溪口人有传统习俗,即为祖房立名,且力求古雅。蒋介石父辈三兄弟,其祖房分别名为夏房、商房和周房。蒋父行三,是谓周房。蒋介石在宗谱中属“周”字辈。蒋父病故后次年(按时间推算应该是1896年),蒋介石兄弟分家。众长辈议论,嘱其兄弟各立房名。从上辈“周房”及蒋介石在宗谱中属“周”字辈(谱名“周泰”),推及西周两位帝王的都城----丰邑和镐京,各取第一字定为房名。分给蒋介石的祖房名为“丰房”,分给蒋介石弟弟蒋瑞青的祖房叫“镐房”。瑞青早死,由蒋介石兼祧(音同“挑”,一声)承袭,故合称“丰镐房”。1910年4月27日蒋经国出生在这里。后来蒋介石还依据房名,给经国、纬国两个儿子分别取了建丰、建镐的乳名。</p><p> </p><p>以前有人说蒋介石很早就有帝王思想。殊不知,取名丰镐房时蒋介石周岁才9岁,所以这不过是人们望文生意罢了。</p><p> </p><p>1932年蒋介石着手扩建丰镐房,至1935年新宅告竣。大小房屋骤增至49间,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850平方米。</p><p> </p><p>在月亮门的西北方向不远处是蒋家的前厅“素居”。</p> <p>素居的一楼是蒋家办事用房和账房。二楼设佛堂,是蒋介石发妻毛福梅烧香念经的地方,也叫作经堂。</p><p> </p><p>素居的北面是报本堂。两边是东西厢房。从这里可以看出丰镐房的建筑格局是典型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世家府地的格局。</p> <p>下图那棵大树后面是东厢房。东厢房楼上曾经是宋美龄的住地。</p> <p>下图大树的左边是西厢房。西厢房楼上曾经是毛福梅的居所。</p> <p>网上有网友写的文章所述的毛福梅与宋美龄所居的东西厢房与这里所说的正好相反。本文依据的是现场说明牌上的信息。</p><p> </p><p>上面这两棵位于报本堂前天井里的树是宋美龄种下的。靠西侧的一棵叫金桂,靠东侧的另一棵叫银桂。</p><p> </p><p>报本堂为三间高顶平房,是蒋家敬天祭祖之地。当年蒋经国与蒋方良的婚礼也是在这里补办的。报本堂的神龛内供奉着蒋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位牌。报本堂里面运用了堆塑、彩绘、木雕等手法,美轮美奂,一派正统。</p> <p>报本堂中悬挂的“报本堂”堂额由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吴敬恒)所题。柱联“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为沙孟海所撰,蒋介石手书。</p><p> </p><p>报本堂走廊上首悬挂的“寓理帅气”横匾是1949年4月15日蒋介石为其长子蒋经国四十生辰所题。</p> <p>“寓”是寄托,“理”是道理,“帅”是统帅,“气”是气质。“寓理帅气”就是说用外在的道理来统帅内在的气质。</p><p> </p><p>网上有文章还介绍了在报本堂和东厢房这里的一些雕刻艺术,包括三国演义里的几出故事,如“甘露寺”、“夜战马超”、“关羽战长沙”,还有“八仙过海”、“姜子牙钓鱼”、“岳母刺字”、“操场比武”等。当时导游没有提及,我们也没有在意。如果以后有机会再去的话会加以留意和观赏。</p><p> </p><p>西厢房的一楼里面现在是蒋家史料展。结合史料展的内容和导游的讲解,可以大致得到以下信息:</p><p> </p><p>武岭蒋氏源自江苏宜兴,远祖是东汉的𠙶(音同“偶”)亭侯蒋澄。五代时,蒋光(字延恭)为迁居四明的第一世祖。其次子宗霸,号摩诃居士,居奉化三岭(今大桥镇辖区),子孙繁衍。四世蒋浚明在宋神宗时为金紫光禄大夫,是武岭蒋氏最显赫之祖。元代,第十三世仕杰迁居溪口,此后历代务农。至晚晴,从蒋氏第二十六世,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开始经商,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开始经营溪口镇唯一一家有执照的官盐盐铺 - 玉泰盐铺,从此发家。</p><p> </p><p>然后,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继承祖业继续经营盐铺并发扬光大,从一个一开始只卖盐的盐铺扩展成兼卖大米、菜饼、酒、石灰等物的杂货铺。</p><p> </p><p>尽管蒋肇聪的生意做得很好,但家庭却不是很顺,婚姻状况不好,两个老婆在嫁给他不久就相继去世了。这招来了村里的风言风语,说他克妻,当地妇女不愿意再嫁给他。这个时候蒋介石还没有出生。</p><p> </p><p>蒋介石的母亲叫王采玉,是浙江绍兴嵊县葛竹村人。她在自己的家乡也结过婚。在一次瘟疫中她的丈夫因病去世,村子里也死了很多人,而王采玉却活了下来。所以村子里也认为王采玉是不祥之人,是克夫之人。</p><p> </p><p>心灰意冷的王采玉就去了尼姑庵带发修行。在带发修行过程中王采玉遇到了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对王采玉说看你的面相不像是一辈子在庵堂中度过的人,你将来应该是能够飞黄腾达的。王采玉并不相信这个说法。她觉得自己是嫁过人的,现在已经在庵堂里修行,怎么可能还会飞黄腾达呢?算命先生说,飞黄腾达有很多种。有的人是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有的人是从商发大财,而你将来会走另外一条路,叫做母凭子贵,劝她不要再在庵堂里,而是找一个人嫁了,将来会生一个了不起的儿子,以此为荣。</p><p> </p><p>王采玉听了这个话有点心动。刚好有一个机会:她的堂兄王贤东(音)是玉泰盐铺的账房先生。王贤东看到自己的老板是克妻的,而自己的堂妹是克夫的。这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应该刚好。蒋肇聪和王采玉这两个人经过王贤东的撮合介绍就成婚了。婚后的事实说明王采玉更“厉害”些:蒋肇聪1895年就去世了,而王采玉一直活到了1921年。</p><p> </p><p>1895年8月蒋肇聪去世。次年在蒋介石的同父异母哥哥蒋介卿的要求下蒋介石与蒋介卿兄弟分家。蒋介石分得老屋三间,田地24亩和一爿竹山。蒋介卿分得玉泰盐铺、毗连房屋及可收债务。1921年毛福梅主持家务后买进30余亩田地。</p><p> </p><p>蒋介石家共有兄弟三人,姐妹三人,包括同父异母的哥哥蒋介卿和姐姐蒋瑞春,同父同母的弟弟蒋瑞青和妹妹蒋瑞莲、蒋瑞菊。</p><p> </p><p>蒋介石先后娶了四房妻室(依次为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宋美龄),有两个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四个孙子、一个孙女,八个曾孙。</p><p> </p><p>蒋介石的大致信息如下:</p><ul><li>清光绪十三年农历九月十五(1887年10月31日)出生于溪口镇上的玉泰盐铺的二楼。</li><li>1892年至1906年,先后在溪口、葛竹、岩头、畸山、大桥、宁波等地读书。</li><li>1907年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肄业,次年赴日本,入振武学校学军,加入同盟会。</li><li>1911年10月底回国,参加光复杭州之役,旋任沪军团长。</li><li>1912至1926年,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参加两次东征和北伐。先后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黄埔军校校长,北伐军总司令。</li><li>1927年4月,实行反共清党,同中国共产党公开决裂。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历任国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其间兼任溪口武岭学校校长,奉化孤儿院名誉董事长。</li><li>1949年4月25日离开溪口,12月离开大陆去台湾。</li><li>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逝。</li></ul><p> </p><p>看完西厢房中的蒋家史料展,来到西厢房的西面。这里有一座独立的三开间二层小楼,就位于原来祖传的三间房屋的位置,是蒋母王采玉旧居。</p> <p>这是蒋母旧居的内部陈设。</p> <p>蒋介石在玉泰盐铺出生后第二年,因邻居失火,玉泰盐铺遭焚毁。蒋介石随父母迁回祖宅居住。不久,盐铺重新复业,但家眷则不再迁往。在此,蒋母又生一子二女。以后蒋介石扩建丰镐房时特地保留了这幢祖宅。</p><p> </p><p>这座小楼的外面有一个楼梯供人上下。上面的走廊与西厢房的二楼相连。</p> <p>楼梯很窄,仅能供一个人双手扶着楼梯上下楼。</p><p><br></p><p>这个楼梯是蒋介石在他的母亲王采玉去世多年后建造的,所以老夫人并没有实际用过这个楼梯。蒋介石建这个楼梯就是为了他母亲魂兮归来的时候能够方便在上面行走。</p><p> </p><p>在这个三层小楼的正北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是当年毛福梅为纪念他儿子蒋经国的诞生而种下的。算起来这棵树的树龄也已经上百年了。</p> <p>在这棵银杏树的北面及西厢房的北面是一排平房,是蒋家的随从和侍卫住的地方。毛福梅腿脚不便的时候也在这里住过。下图中摆放着一块红色的说明牌附近的地方就是毛福梅罹难处。</p> <p>1939年12月12日,侵华日机对溪口镇的丰镐房和文昌阁等目标进行野蛮轰炸。毛福梅出后门躲避。不料刚出后门,炸弹在后弄邻宅爆炸。毛福梅因墙倒被压而罹难。</p><p> </p><p>到此为止我们就游览完了丰镐房。</p><p> </p><p>前面说过,1932年蒋介石着手扩建丰镐房。扩建后丰镐房的房间数从三间祖屋骤增至49间,占地4800平方米。在扩建丰镐房的过程中,蒋介石有偿购买了周围众多邻居家的房产。但有一户邻居不同意把房产卖给蒋介石。这户邻居就是下图“周顺房”当时的主人。蒋介石得知后就放弃了购买这户邻居房产的想法。</p> <p>周顺房的大门上悬挂着“谢绝参观”的标牌,所以只能通过悬挂在周顺房门口的说明牌来大致了解一下:周顺房位于溪口镇溪二村武岭西路75号,是清代中晚期建筑,西面与蒋介石故居丰镐房相连。原房主周云生据说与蒋介石同年出生,并为儿时的朋友。现在的周顺房由周云生的后辈居住。周氏太公曾经办过溪南窑场。该民居保存基本规整,檐廊、敞堂、正屋皆水磨砖铺地,为当时周氏太公自己生产,因此有一定的历史、人文价值。</p><p> </p><p>离开丰镐房和周顺房,我们继续沿着武岭西路向西去参观玉泰盐铺。</p><p><br></p><p>玉泰盐铺由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斯千)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开设,后由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继承。1888年因邻家失火,殃及盐铺而焚,不久盐铺重建。1895年蒋肇聪病故后,蒋介卿、蒋介石兄弟分家。蒋介石分得丰镐房老房子,而玉泰盐铺归蒋介卿经营。1919年,蒋介卿外出谋事,盐铺关闭。1948年因白蚁蛀蚀,玉泰盐铺拆建成石框架门院落。大门在南侧围墙的西边,石框架的门额上书“清庐”两字。西南墙角下部嵌着刻有“玉泰盐铺原址”的基石一块以资纪念。字为蒋介石手书。</p> <p>整个玉泰盐铺的前庭宽广,并环以高墙。</p> <p>玉泰盐铺现有楼房三间,平房三间,以及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p> <p>一楼的正中间是玉泰盐铺的客厅。</p> <p>蒋介卿曾任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广州地方审判厅推事和英德县知事,还担任过浙江海关监督、浙江省政府委员等职。这个客厅是他乡居或回乡期间接待重要客人的场所。</p><p> </p><p>一楼东侧的房间是复原的玉泰盐铺的店铺。</p> <p>一楼西侧的房间是蒋家史料展览。在这个展室的西侧还有一个较窄的楼梯间可以上到二楼。</p><p> </p><p>二楼东侧的这间房屋就是蒋介石的出生地。</p> <p>据宗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公历10月31日),蒋介石出生于玉泰盐铺楼上。蒋氏乳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成年后以“中正”自称,而外界多称其字“介石”。</p><p> </p><p>至此我们已经游览完计划中安排的溪口镇上的全部景点。返回武岭门时天色已近黄昏。武岭门上已经亮起了装饰灯。</p> <p>这是我们今天在溪口镇上的游览线路。</p> <p>乘车返回宁波后,我们来到宁波著名的状元楼酒楼吃晚餐,并品尝著名菜肴“冰糖甲鱼”。</p> <p>状元楼的前身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原名甬江楼,原址在江北岸三江口畔,是甬上文人雅士雅聚之地。改称状元楼有一段掌故。宁波历史上一共出过13个状元,章鋆(音同“君”)是最后一个。他自幼聪颖,饱读诗书,21岁就中了举人;咸丰二年(1852年),甬上举人章鋆与张氏兄弟赴京赶考。书生们在“甬江楼”为他们饯行。筵席的菜单上有“冰糖甲鱼”等十多种本帮名菜,菜肴口味异常鲜美。酒酣耳热之际,跑堂送上一盘“冰糖甲鱼”。章鋆与张氏兄弟看去盘中青黄相映,油汁紧裹鱼块,入口绵糯,香、甜、酸、咸各味俱全,禁不住绝口称妙。问跑堂:此系何菜?跑堂看他们一身读书人打扮,一副赶考行头,就随机应变,暗送吉利说:“此乃‘独占鳌头’也!”举人们听之好不开心。殿试后章鋆得中状元,这一年,章鋆才29岁,可谓是少年得志。在衣锦还乡途中特地重登此楼,提笔挥毫,写了“状元楼”三字,让店家作招牌。从此,楼以菜扬名,菜为楼增色,生意更加兴隆,光顾者多为仕宦缙绅。“甬江楼”从此也改名为“状元楼”,“冰糖甲鱼”也因此别称为“独占鳌头”。</p><p> </p><p>本文在开篇处曾经记述了导游在车上讲述的宁波的七大优势(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城市优势、人才优势、港口优势、军事优势和教育优势)。经过这一天的游览,我觉得宁波至少还有第八个优势,即历史优势:北宋皇帝梦游雪窦山,南宋皇帝为雪窦山题字,唐宋八大家中的两大家(曾巩、王安石)曾为宁波属地的景色作诗且王安石曾就职于鄞县,南宋时确定的“五山十刹”中宁波独占五分之一(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雪窦寺),历史上出过12位状元,再加上民国名人蒋介石等。</p><p><br></p><p>欢乐的第一天聚会行程到此结束。以下是随团摄影师制作的今天全天活动的快速回顾(千丈岩~雪窦寺~溪口蒋氏故居)。明天我们将前往普陀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