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凉山

剑邑人

<h3>  大凉山是一部厚重的书</h3><h3> 大凉山是一首深沉的歌</h3><h3> 大凉山是一个多彩的梦</h3><h3> 以往间接印象中的大凉山,是红军长征时刘伯承和凉山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的民族佳话;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里汉彝人民相亲相携的感人故事 (后因批“人性论”使该片受到攻击批判,周恩来总理为此片还说过话给予了充分肯定);是八十年代著名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中一个彝族娃子参加革命最后成长为人民军队高级将领的传奇人生……</h3><h3><br></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主要分布在祖国西南的川滇黔桂一带,四川大凉山地区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nbsp;</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由于地理气候环境以及社会历史人文等诸多因素,这里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还相对落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十七个县,有十三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今年十一月,我们参加《人民摄影报》“ 我的摄影我的团” 赴大凉山采风活动,短短一周时间先后走过布拖、昭觉和美姑三个贫困县的七个乡镇几十个村寨,走进了田间村头和彝民的家里……</h3> <h3> 从成都出发,经雅西高速走“云上公路” 抵达自治州首府西昌,一路上可以感受到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彝区精准扶贫的工作力度。</h3> <h3> 在每一个村寨,孩子们都是首先走入镜头的主角。</h3> <h3> 在田间地头和场院劳作的人们最多见的是妇女和儿童,玉米、土豆和萝卜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h3> <h3> 干农活和家务,放学回家的学生也是一把好手.。</h3> <h3> 汉族和平原地区都是手提肩扛扁担挑,而这里一切都是靠背……</h3> <h3> 坐在地上用腰机编织衣料头帕等,是每个彝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h3> <h3> 每家每户堂屋中央一口火塘,是烤火取暖、厨房餐饮和聚会聊天的主要场所,甚至床铺就在旁边。</h3> <h3> 党和政府扶贫兴建的彝民新村和学校已经落成或正在建成,特困户陆续搬进新家了。而政府给予资金补助自己建新房的也不在少数。</h3> <h3> 十一月十九日是布拖县彝族新年(各县乡新年时间不同,大都在农历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的某一天),家家户户都杀猪过年。在外打工的上学的都回来了。节日学校和机关都放假。</h3> <h3><font color="#333333">,</font></h3> <h3> 都说川西的砣砣肉味道巴适得很,火烧猪毛烟熏腊肉是必不可少的传统工序。过年杀一头猪一家三四口可吃一年。</h3> <h3> 这里是牛羊交易市场。彝民千百年来刀耕火种、养畜放牧,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经济流通习惯于以物易物,较少受市场经济影响。如今一切都在进步和改变……</h3> <h3> 在市场上卖饮料和小食品的女孩</h3> <h3>  赶早场的清晨就来了</h3> <h3>  高原风光</h3> <h3>  节日里的人们</h3> <h3> 第一次走进大凉山,撩起了它神秘的面纱,浮光掠影感受了一下彝族同胞的生活、劳作和一些活动的场景,颇有感触。大凉山浑厚苍茫,质朴纯真,象一块正在被雕琢打磨的璞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越来越显示出美和价值。贫穷和落后正在渐行渐远,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凉山正在崛起。</h3> <h3>  摄影、撰文:剑邑人</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