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嘀嗒”声(2020美篇版)

太湖小龙

<p>作者:太湖小龙</p> <p>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到父亲上班的钟表店里玩,因为在那儿可以听到经久不息且富有节奏感的“嘀嗒”声;整点或半点时分,还会听到各种高低音交织的“铛铛”声。这一切,犹如正在演奏的一场交响乐,让人心动,让人陶醉,让人至今忘记不得。</p> <p>父亲所在的钟表店就坐落在江南名镇---双林镇上,这是一个因多产石拱桥而闻名遐迩的古镇。这儿不仅有虹桥、望月桥、金锁桥、西高桥、长板桥,更有全国重点文物---双林三桥。古镇之北,一条大河,一里地内鱼贯而列三座石拱古桥,东西两座名曰“万元桥”、“万魁桥”;中间一座冠名“化成桥”,而平时叫得更多、更响的桥名却是“塘桥”。塘桥北堍是耶稣教堂,南堍有水运码头和大戏台。由于双林镇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百年来,就流传着“游过三十六码头,难过双林塘桥头”的口头禅。</p> <p> 从塘桥南堍到镇中心横街之间,有一条笔直的路叫塘桥路。塘桥路南北走向,宽约八九米,长约一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横街与塘桥路就是这个镇上最闹猛的两条路了。</p><p>父亲所在的钟表店诞生于五十年代初,当时,工商业公私合营,双林的个体手工业者也不例外。期间,几度分合,最后,由四位修表人与两位刻章人成功合伙,故而取了一个别人不大看得懂的店名:“双林修刻商店”。修刻商店门面朝东,开在塘桥路的中段,人民照相馆的斜对面。想不到这四位修表人不经意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双林镇的第一代钟表修理师。</p> <p>父亲年少时读过私塾,字写得漂亮,也曾到上海亨得利钟表店学过艺。时局动荡之际,他从上海归来,沿途在平望、织里等地摆摊修表,维持生活,一直到老家双林才安居乐业。</p><p>父亲姓冯,很多人叫他冯先生。可能是因为父亲有着上海学艺的“特殊学历”,或者是由于同事们尊重父亲年长一点,父亲的工作台被排在进门第一排。在父亲的工作台上,小开盖器、小螺丝刀、小锤子、小镊子、小铁墩、小毛刷、小发条刀等袖珍工具及不知名的“新式武器”一应俱全,单是润滑油就有好几种。父亲不仅精于修理各种挂钟闹钟、各种国产手表,还会修理英纳格、欧米茄、西铁城等多种进口表。</p> <p>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崇尚“三转一响”的时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手表是身份的象征,有手表即被称为享客,因而也是钟表修理业的鼎盛期。</p><p>双林的修钟表水平应该说有一定的知名度,本镇的不说,菱湖、织里、南浔、练市、善链、石淙等地的客人也常常到双林来修表。从父亲的那本取货登记簿上就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生意还是不错的,有不少活儿需要等上一周才能来取。父亲下班回家时,总是把挂有顾客姓名标牌的手表小心翼翼地带回家,并且锁在专用的抽屉里,第二天又小心翼翼地带回店里。父亲见我茫茫然看着他,点着我的鼻子说了八个字:身家性命,责无旁贷。</p> <p>  我读小学时,放学完成作业之余时常到钟表店里玩。父亲不高不矮,有一张不经常笑的四方脸,浓浓的眉间透出年轻时固有的英气。可能是听过他年轻时咬着一袋米飞奔过塘桥的故事,我对父亲多少有点敬畏。钟表店与百货店不一样,生意忙时,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干各自的活儿,特别安静,“嘀嗒、嘀嗒”声成为店里的背景音乐。父亲在接待顾客时也是轻轻地交流,生怕影响了其他师傅的工作。有时,父亲手头活正忙,我就不敢撒娇,便站在边上静静地看着父亲将专业放大镜卡在眼框上,娴熟地拆表、擦油、装配、调试;呆呆地望着父亲放在火柴盒上的香烟,徐徐地燃烧、渐渐地熄灭。有时,父亲心情很好,我便趁机向他讨2分、5分零花钱,然后跑到路对面的菩萨书店租连环画看,呆到钟表店上店板后才和父亲一道回家。</p><p>钟表师傅天然心灵手巧。父亲不仅会修钟表,还会利用钟表机械原理修留声机、缝纫机、机械玩具甚至搞点小发明。一次,父亲带回一只台钟模样的漂亮装饰盒,中间是伟人像,外圈是一个金色的电珠转盘。发条一上,开关一开,金光灿烂、音乐嘹亮,真令人惊叹。</p> <p>  六十年代末,我下放了,钟表店也自然去得少了,但有一事至今难忘。那是下乡第一年年终分红,我分到了121元钱。当时,国产手表已有好几个品牌,起先,我想买一块便宜一点的,但征求父亲意见后,父亲执意要我买全钢防震十七钻快摆上海牌,因为“快摆”走时更精确。尽管买了这块表后只剩下一块钱,但我仍然佩服父亲之高见。因为这块表陪伴我二十多年,走时精准、忠诚可靠。直到用上手机后才把它当作“文物”收藏起来。</p> <p>  父亲一生钟爱这个职业,上班像钟表一样守时,做事像钟表一样精准,为人像钟表一样诚信。1978年,父亲大病缠身,弥留之际还关照我去找一位叫香林的师傅,还给香林师傅两角钱(不久前他买早点时向香林师傅借的)。</p><p>父亲生前收过两个徒弟,也希望我们兄弟俩能有一人继承他的职业,可遗憾的是咱兄弟俩不知为什么谁也不想接这个班,这让父亲感到很伤心。想起这些往事,我至今仍有点内疚。</p> <p>  到湖州定居后,双林就很少去了;但每次去双林,我总会去塘桥路转转。昔日的塘桥路已被整治改造过,虽然这个行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还是合理地给它留了几个小店面。父亲的一位徒弟许先生仍在那儿和同事一道坚守并努力开拓着这块新时代的老“阵地”。</p><p>此时此刻,我好像又看到了父亲俯着身子修表的影子,专注、熟练、守信;耳旁又响起了那难以忘却的“嘀嗒”声,踏实、稳重、可靠。</p> <p class="ql-block">补记:2018年父亲节初稿(如果父亲健在,今年(2018)已是百岁老人了)。2020年重阳节修改,愿父亲的敬业精神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太湖小龙工作室</p> <p>2020年12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