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史料文字收集整理:蒋田文</i></p><p><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图片:部分为美友忆美提供、余编者自拍</i></p> <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u>摄于盘州妥乐</u></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历史上的自杞国与于矢部!</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上 篇)</b></p> <p> 两宋之时、南盘江流域,在今滇、黔、桂交合区域曾有一小国,名叫自杞国。</p><p> </p> <p> 自杞国,建立于公元1100年(北宋元符三年),是一个由彝族先民“东爨(音cuàn)乌蛮阿庐部下属弥勒、师宗二部所部建立,以乌蛮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政权。“阿庐部”,系属隋时期东爨乌蛮七部之“卢鹿蛮部”(宋至民国期间亦讹音为“倮罗”、“罗罗”)后裔。自杞国,地处今云南滇东、广西桂西北、贵州黔西南,鼎盛之时疆域曾含今云南罗平、师宗、泸西、路南、邱北、弥勒、广西西林、隆林、贵州兴义、安龙等县市在内。</p><p> 一般认为,自杞国都城建必罗笼城;必罗笼城,又叫弥鹿城,位于今云南卢西县金马爵册。爵册村,系卢西县金马镇下属村,为云南省内罕见大的自然村落,地名系彝语“昨责”谐音而来,意即“部落首领集会议事中心”、“部落举行盛大祭典的地方”;当地村民在种地及挖建农用设施时,在爵册附近即挖出深埋于地下的红砂石屋基用料石块、及许多火烧葬罐;学者杨永明先生著文《自杞古王国与滇东古长城》明确认为,金马爵册即为古自杞的都城,该文发表于2000年12月22日《滇池晨报》。</p><p>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自杞国自建立至被蒙军灭国的一百十年间,先后共有自杞、阿唯、阿巳(摄政)、阿谢 、阿摩 、郍句六位君主或摄政王,在位执政、摄政。</p> <p><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u>摄于云南罗平</u></i></p> <p> 五代十国时期,通海节度史、西爨白蛮人段思平,于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借兵于东方乌蛮三十七部,率众十万,会于石城(今云南曲靖),以董迦罗为军师,所向皆克,遂攻进大理羊苴咩城(故址在现云南大理市古城及其以西地区),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阿庐部,居于黑水(今云南红河)卢西一带的高山险谷之间,为彝族先民“东爨乌蛮七部”卢鹿蛮部的后裔,属于当时“乌蛮三十七部”当中的一部;其属下弥勒部、师宗部亦随同参加了此次攻克义宁国的战斗,并于战后获得封赏,为自杞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弥勒部、师宗部势力的日益强大,其首领自枸于公元1100年建国,即为“自枸国”。</p> <p> 公元1253年秋,元世祖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率领十万蒙古铁骑,从宁夏六盘山出发,行程两千余里,过大渡河,跨革囊渡过金沙江。丽江主阿良不战而降,大理国相高禾战死于九河,国王段兴智被擒。大理国降蒙后,献上云南地图及征服各地的策略,还组织大理军充当前锋,向乌蛮三十七部进攻。</p><p> 1255年,蒙古军队在阿术带领下接连攻取乌普笼(石城、现云南曲靖)、落温、落蒙三城,又向东进攻赤秃哥山寨(盘县、普安一带),自杞国北部城寨、土地被占领。</p><p> 公元1257年,蒙军击败阿僰国(现云南建水一带)后,随即在阿术的率领下攻打自枸国阿鲁(又称阿庐)山寨、必罗笼城(又称阿鲁城),罗笼被焚烧而沦陷,自杞国都城罗笼城及西部城寨、领土被占领。</p><p> 自杞国国都陷落后,未代国王郍句(音nà jù)率残部至贵州兴义(时名磨巨)及云南罗平、师宗、泸西、丘北的南盘江一带山区之中展开游击、坚壁清野,继续抗战。至1258年秋,蒙军占领了自杞国的主要领域,但因“天毙以瘴,兵扼于险,使之不得志以遁”(语见于宋臣李曾伯开庆所呈《奏边事及催调军马》),蒙军时撤退;1259年,兀良合台率领蒙军渡过都泥江(今南盘江)攻打南宋广西前线,自杞国“国境”全部为蒙军所占,至1260年国王郍句所部残存势力被蒙军彻底消灭。</p><p> 1253至1253年之间,蒙军在云南丽江主阿良及大理国降部的协同下东征自杞国,用时六年余,以折损十万兵马的代价,最终战败、消灭了自杞国,扫平了拟由南线包操、攻打南宋的障碍。</p> <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u>摄于普安乌都河</u></i></p> <p> 正如南宋邕州官员吴儆在其《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所述,“自杞国广大,可敌广西一路,胜兵十余万,大国也”,自杞国是崛起于北宋初年、盛兴于两宋,主要由彝族先民所建,横埂在宋与大理之间较为强大的西南少数民政权。</p><p> 自杞国,自古即民风彪悍、尚武善战、重视军事武备建设,推行“平时为民,战时为军”、亦民亦军的军事建设政策,具有较强的军事战斗力。对此,唐贞观年间安南(今越南河内)经略使樊绰在其《云南志》(又名《蛮书》)中即有记载,“(乌蛮)部落之民,桑田之余便习战斗”,“每出军征役,每蛮皆携粮米一斗五升,各携鱼脯,此外无供军粮者,蛮军忧粮易尽,心切于战”;北宋欧阳修主修的《新唐书·南蛮传》亦有记载,“(乌蛮之民)尚战死,恶病亡”;南宋邕州官员吴儆在《论邕州化外诸国状》中对自杞国民风习性进行描述,“其人皆长大勇悍,善骑射,好战斗”;南宋名臣范成大在其著《桂海虞衡志》中又进行了相近的描述,“自杞本小蛮,尤凶狡嗜利,其卖马于横山,少拂意,即拔刃向人,亦尝有所杀伤”;对自杞乌蛮族众的骁勇形像,明嘉靖进士、南京刑代田汝成在其《炎缴纪闻》中亦有所记述,“其人深目、长身、黑面、白齿、椎结、跣蹻,戴笠而行。腰束苇索,左肩拖羊皮一方,佩长刀箭箙,富者以金钏约臂”。</p> <p> 自杞国,以修筑马道、贩卖广马而强国,以贩马收入为其国主要经济来源。北宋年间,宋朝庭为抵御北方西夏、辽、金的侵扰,所需战马大部分从购买陕西、四川、云南等地购买,史称西马。自都朝南迁之后,由于道路的险阻,所需战马不得不从广西邕州(今广西南宁)、宜州(今广西河池)、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平马镇)等购马交易市场,大量购买云南大理所产的良种战马,史称“广马”,实为云南大理所产的良种马,其马体矮少、健壮、灵活、力大,善于在山间行走,能日行数百里,被人们美称为“爬山虎”、“山地马”,深受各地青睐。自杞国横埂于南宋与大理之间,几乎垄断着由大理购买广马到广西贩卖的业务,低价买进高进售出,从中获利。据史载,当时有广西买马的商人中,竟有四分之三的圴为自杞国人。</p><p> 自杞国最为强大之时,版图曾北至曲靖、南达红河、西抵昆明、东到广西红水河,东与当时并存的罗殿国及南宋交界、西与大理国接壌,东北经南宋疆百余公里即可达当时并存罗氏鬼国,成为我国两宋时西南地区仅次于大理的第二大少数民族政权。</p> <p><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u>五代十国版图,本图片源于网络</u></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中 篇)</b></p><p><br></p> <p><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u>南宋版图,本图片源于网络</u></i></p> <p> 自杞国之东的罗氏鬼国、或称罗苏鬼国,乃中原西南发迹于汉晋、崛起于盛唐、与五十代十国时期与云南大理同时期出现在滇东北、彝族先民建立的较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为唐时东爨乌蛮七部后裔所建,曾为宋时横埂于现云南东北部、贵州中西部依服于宋或大理的西南小国。两宋时期,在罗氏鬼国势力最为强盛之时,其势力曾向东发展波及到湖南地区,其中在今贵州境内最为强大的两个政权,分别为水罗氏鬼国、及以贞丰东南罗王亭为中心区域的罗甸国。</p> <p> 三千多年前,居于我国陇山山脉西部、河湟地区的古羌人,逐水草而居、不断向四方迁移。其中,一支南下迁徙的古羌人,在南中地区(又称南蛮地区,汉晋时中原对云贵及四川西部的统称)与当土著不断融合、不断合并,逐步形成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即为汉晋时期所称“西南夷”或“南蛮”;三国时期,在南中众多的“南蛮”、“南夷”部落中,有这这样一个部落族群,在诸葛亮南中推行“以夷制夷”政策时,在帮助蜀汉平定“孟获”部过程中,获得有利的发展、日愈强大;这个曾以今云南苍山洱海为中心、势力达周边广大区域、以亲缘为纽带、势力较为强大、由当时多种民族成分的部落族群,自东晋咸康5年后即被称为“爨族”、简称“爨”,其所居之地即被称为“爨地”;因其地族众多尚白衣、黑衣,自唐以后被史家称其族灸为“興地乌蛮、白蛮”,多为今云贵地区彝族、白族的祖先。</p><p> 公元339年(东晋咸康五年),南中地区割据势力中的霍、孟(孟获部后裔)二氏火并同归于尽。而东晋王朝当时无力东顾,遂封爨琛为宁州(今云南玉溪澄江西)刺史,并承认爨氏的世袭地位,从此奠定了爨氏统治云南的基础,开创了爨氏对云南长达五百年的统治,史称“宁康复归晋”。爨琛,兴古郡(今云南砚山县北)人,楚令尹子文(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之后裔,受姓班氏,西汉末食邑于爨(爨邑,现山西运城、临汾一带),遂以(爨)为氏;“爨”的这段发展的族史,唐代杜佑在其主修的《通典》中亦有记述,“西爨自云,本河东安邑(今山西运城安邑)人,七世祖(即指爨深)事晋南宁州刺史,属中原乱,遂王蛮夷”。</p><p> 公元347年(东晋永和三年),晋朝在南中的统治彻底失败,爨氏大姓称强,南中统治大权进一步落到爨氏家族手中,其势力范围在隋代之前即包含今云南东部、贵州西北、西达苍山耳海之间。</p><p> 至隋代,南中爨姓一分为二,一为西爨白蛮、一为东爨乌蛮;至隋未,西爨分裂为六个小部落,史称“六诏”,即蒙嶲诏(今巍山北部至漾濞)、越巂诏(今宾川)、浪穹诏(今洱源)、邆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河蛮为主)、蒙舍诏(今巍山);东爨势力,亦日趋渐微。据北宋欧阳修主修的《新唐书·两爨蛮》所载,“(唐初)自曲州(今昭通)、靖州(今贵州威宁一带)西南的昆川(今昆明地区)、曲轭(今马龙)、晋宁、喻献(今澄江、江川、玉溪)、安宁至龙和城(今禄丰),通谓之西爨白蛮;大体以今曲靖市至建水县为界,以东地区则为‘东爨乌蛮’”;但东、西二爨的地域界线,并非一成不变,总是随着两爨的势力变化和族群的迁徙而有所变化。</p><p> “东爨乌蛮”,大约分布于今云南东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一带,以乌蛮为主,其种族共有七个部落,史称“东爨乌蛮七部”。即阿芋路部(居曲州 ,今昭通,天宝年间移靖州,在今云南鲁甸、大关);阿孟部(在今云南昭通);夔山部(居蒙夔山,在今云南大关、彝良);暴蛮部(在今云南宣威北部及贵州威宁、水城一带);卢鹿蛮(在今云南巧家、会泽、东川);磨弥敛部(在云南今宣威、曲靖);勿邓部(据今人考证,勿邓部不属于乌蛮七部,而属于邛部,居于今四川凉山南部越西县)。今云南少数民族彝、纳西、僳僳为乌蛮七部后裔。</p><p> 与自杞国的建立一样,水西罗氏鬼亦为东爨乌蛮七部之中的“卢鹿蛮部”后裔所建;唐宋以今贵州贞丰一为中心的罗甸国,则为东爨乌蛮七部中的暴蛮所建。</p> <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摄于兴仁放马坪</i></p> <p> 自唐至宋,随着大理国的崛起,以东爨乌蛮卢鹿部、暴蛮部为主的乌蛮族众,越过乌蒙山再次更广泛、规模更大地在今贵州西部地区发展,建立起较为强大、或依服附中原朝庭或依附西南大理王朝的独地方立政权,史上被称泛称为“罗氏鬼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有两个,即一个为“水西罗氏鬼国”,为彝族“始祖"济火嫡系后裔、东爨乌蛮部所建立;另一个为贞丰罗殿国,为暴蛮部所建立。</p><p> </p><p> 南梁太清三年(549年),乌蛮卢鹿部上层首领勿阿纳因与部落内其兄嫂不合,逐率部移居广南鹿里(现云南镇雄),后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其后裔又不断沿江向东发展至夷水(现乌江上游六广河、鸭池河)西岸;至唐中前期,武则天顺圣皇后神功元年(697年),济火第三十二世孙阿扯在位时,即已占一据以今毕节、黔西大方为中心,被后世称为“水西”的黔西北广袤区域;五代末期,济火直系第四十五世孙纳志主色向东南入侵矩州(今贵阳),逐走首领谢氏,堕墙毁垣,呼名黑羊箐,自号石人部落,并令其子若藏驻石人山镇守矩州,自己则退回水西本土;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若藏献方物归顺;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若藏命其子普贵以矩州向朝廷请求归顺,宋王朝任命普贵为矩州刺史。因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顺其所语,敕书称“维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始见于史,但敕书写为“矩州刺史”;济火第五十一世孙阿阔额枼请求复建姚州,宋刺号姚州刺史,并铸印予之;额枼死,子额枼沮区袭;沮区死,沮区则额袭;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首令则额自号其疆域为“罗氏鬼国”,自此“水西罗氏鬼国”始见史;宋宁宗嘉定(公元1208—公元1224)年间,火济第五十九世孙额归普色入主贵州,始以夷水(今贵州鸭池河)为界,东为宋氏领地,史称“水东宋氏”;西为罗氏领地,共辖姚、郝(今大方)、犍(今黔西)、绿(今毕节)五羁縻州,统彝族四十八部,是为“水西罗氏”,又称“水西罗氏鬼国”。</p><p><br></p> <p> 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蒙军由云南进攻播州(今贵州黔北遵义),播州安抚使杨文请准于朝,诏节度使吕文德同往罗氏鬼国,说服鬼主共同抵御蒙古军;至至元二十年(1283),元军灭罗氏鬼国,并于其地置亦奚不薛(彝语,意即水西)宣慰司,后改为总管府,辖地范围大约为今贵州息烽、修文县以西,普定县以北,水城县以东,大方县以南地区;至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彝族杰出首领奢香夫人(彝名舍兹,又名朴娄奢恒)率水西部归顺明庭中央、开凿驿道、改良彝族文字,为促进西南各民旅间经济文化交流、国家在西南地区的最终统一、民族团结建立了不朽功勋 ,其子阿期陇弟被赐安姓,是为“水西安氏”。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庭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始以独立的省级行政建制始见诸于史。</p><p> 清康熙四年( 1665年),清廷改水西宣慰司,设大定(大方)、黔西(水西)、平远(织金)、威宁四府,水西安氏统治势力进一步削弱;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水西安氏未代土司安圣祖病逝,无嗣承职,清廷改土归流。至此,“水西安氏”彝土司终结。</p><p> 至此,原乌蛮东爨卢鹿部建立的水西罗氏鬼国,在“水西地区”的所有疆域,完全并入、纳入中央政权的直接统一管辖。</p><p><br></p> <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u>摄于普安乌都河</u></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下 篇)</b></p> <p> 曾在今滇东、川南、黔西广大区域建立的乌蛮少数民族政权,为何称之为“罗氏鬼国呢?之所以取之为“罗”,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彝族先民乌蛮曾自称为“罗”、“罗氏”、“罗苏”、“罗施”,故其所建立的政权“罗氏”、“罗施”、罗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贵州一带彝族多不自称其“罗”、“罗罗”或“罗氏”,而是自称为“呢署”,这里的“罗”,是“招罗”、“罗致”的意思,“甸”意指郊外、边远的地方,“罗甸”即是收罗、招罗边远的地方,故中原王朝即加封边远地区的乌蛮民权政为“罗甸”。致于缘何称之为“鬼国”,则与彝族先民乌蛮崇尚“鬼”的文化信仰有关;正如《新唐书·南蛮传》记述,“乌蛮与南诏世婚姻;俗尚鬼,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故许多古籍称乌蛮为“鬼蛮”、亦称“罗鬼”,乌蛮所建立的政权亦被多称为或加封为“鬼国”。</p><p> 历史上,中央政权曾对东爨地区乌蛮“鬼国”政权有过两次加封,一是,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汉政权对彝族先民乌蛮部落首领火济(又名火济,彝名妥阿哲)的加封;二是,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大唐朝庭对乌蛮卢鹿部首领阿佩的加封。自于“水西罗氏鬼国”,则是东移至今黔西北“水西”地区乌蛮卢鹿部后裔首领阿扯,于宋重熙年间对其所辖疆域的自号。</p><p> 三国时期,对乌蛮首领济火的加封,史书多有记述。陈寿所著《三国志》记载,“建兴三年,丞相亮南征,火济积粮通道,佐丞相擒孟获,命世为罗甸君长”;《明史》记载,“蜀汉时,火济从诸葛亮南征有功,封罗甸国王”;明代郭子章《黔记》记载,“蜀汉时,有火济者从丞相亮破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即今宣慰使安氏远祖也”;《读史·方舆纪要》载,“蜀汉建兴三年,诸葛武侯南征时,火济积粮通道,以迎武侯,表封罗甸国王,居普里”,地方志《大定府志》载,“火(济)深目长身,面黛色而白齿,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家众,诸蛮戴之。武侯至,献粮通道以迎,遂佐擒孟获,因令世长其土”;云南《镇雄州志》载,“七星营为武侯会见火济处,火济献粮通道,助兵有功,封为罗甸王,世长其地”;民族志《西南彝志选》亦有记述,“追忆我祖先,妥阿哲君长,后汉皇帝世,孔明先生来,南征破蛮王。祖先妥阿哲,领兵随汉皇,又供给军粮。汉皇帝说,妥阿哲为人,真是个忠臣,爵禄加顶子,应该赐给你。红印加手本,赐给妥阿哲。彝帅罗甸王,皇帝给封爵”。</p> <p> 第二次加封为,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对彝族先民东爨乌蛮暴蛮首领阿佩的加封,加封其“罗殿王”,同时加封其偏帅为“滇王”。此段历史,在《唐书》、《贵州通州》里均有记载。</p><p> 唐初,彝族先祖济火后裔分支乌蛮暴蛮部,遥附大唐朝庭;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以乌蛮暴蛮地之一部遥置西平州,为羁縻州;唐太宗贞观八(635年)年,太宗李世民改西平州为羁縻盘州领三县,即州治附唐县(今贵州兴义)、盘水县(今贵州盘州东、普安县北北盘江南岸)、平夷县(今云南富源);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乌蛮阿芋、阿猛、夔山、暴蛮、卢鹿、磨弥敦、勿邓七部叛附南诏,统号于矢部,盘州废;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乌蛮帅阿宋统领七部,改号齐弥部,不久复号于矢(一作榆市)部;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暴蛮鬼主(姓名无记载)上表请求属附,愿归还所侵东面牂牁地;唐文宗开成元年(827年),鬼主阿珮内附;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武宗李炎封暴蛮鬼主阿佩为罗殿王,允许世袭王位。阿佩偏帅被加封滇王,因“滇王”领地内有座天池在山的巅顶(今兴仁境,一说在今晴隆境),故称其为滇,随后因与昆明的滇相混淆,遂改称为普宁郡王,至到五代讹为普露静王。</p><p> </p> <p><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u>美友忆美摄于云南弥勒湖泉</u></i></p> <p> 五代末期,罗殿王改称顺化王子,其领地西与自杞国接界,东括约今贵州贞丰、册享、兴仁一带,治所在今贞丰县的罗王亭;五代至宋,此罗殿古曾一度强盛,成为大宋邕州(今广西南宁)至大理贩马古道上,横梗在大理与大宋中间一个较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常驱大理所产马至贩至广西横山寨与宋贸易,垄断着贩马经营。随着境西自杞国的逐渐强大,罗甸、自杞两国在交好的同时,为争夺贩马市场不断发生纷争、兵戎相见、进行交战,直至垄断贩马的经营逐渐被自杞国所取代;至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自杞国与罗甸国划定了双方各自的势力范围及界限,规定双方井水不犯河水。</p><p><br></p> <p> 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蒙哥汗令其弟忽必烈与大将兀良合率三路蒙军南征大理,大理降服;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蒙军消灭自杞国,元世祖忽必烈于大理旧地设“大理国总管”,后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置云南行省,治中庆路(今云南昆明),统三十七路、五府,任色目人赛典赤(航海家郑和祖先)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统管大理国故土,云南以独立的省级行政建制始见于史。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自自杞国被灭后,罗殿国西部屏障即被蒙军攻破。</p><p>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湖广行省派人招降罗甸国主阿察,阿察归附元庭;至元十六年八番降附,元朝乃设八番罗甸宣慰司兼领之,罗甸国现贞丰以西的地区,则划归普安总管府管辖(该府设于至元十三年);之后,阿察又与罗施鬼国共同举兵反元,最终为元军所灭。</p> <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u>摄于兴义木贾</u></i></p> <p> 至隋代,南中爨地一分为二,大体与今云南今曲靖市至建水县为界,东为‘东爨乌蛮’”,西为“西爨白蛮”。白蛮,为西興地区经济文化较先进、水平几接近中原的部众,为今云南白族、纳西族、傣族的先民,因喜尚白衣,故史称“白蛮”。至隋未,随着興姓统治的衰落,西爨白蛮分裂为蒙巂诏、 越析诏、 浪穹诏、 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绍;其中,蒙舍诏(又称南诏)势力最为强大,逐渐吞并其他五绍,并于唐中期取西爨氏统治,建立强大南诏政权。</p><p>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乌蛮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号大蒙国,称奇嘉王;唐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诏(即蒙谷诏)蒙皮逻阁为台登郡王。开元二十四年(737年),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大理县);二十五年(738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同年,皮逻阁谋乘胜兼并其他五诏,成立以西洱河地区为基地的南诏国;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南诏在洱海边的点苍山神祠与唐朝使臣举行盟誓,南诏归附于唐;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汉族大臣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推翻蒙氏南诏,自立为王,改国“大长和”,史称大长和国。</p><p> 自五代十国,后唐天成三年(928年),杨干贞杀大长和皇帝郑隆亶,灭大长和,拥清平官赵善政为傀儡君主,并于次年杨干贞废赵善政称帝,改国号大义宁,年号兴圣;南唐升元元年(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反叛,杨诏自杀,大义宁国灭亡,建立大理国。</p><p> 大理国以羊苴咩城(今大理)为都,政治中心在苍山洱海一带;其疆域大体与南诏相当,东至普安路(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大概为今天的云贵川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面积相当于今云南面积2.9倍。期间,宋太祖赵匡胤南征,与大理第五代皇帝段素顺相遇,赵匡胤鉴于唐朝的失败,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有也”;此后,宋、理长期交好,成为大理国存续217年、传位22代皇。长期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p> <p> 大理国后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废除了节度和都督的军事辖区,对其他建制略作了调整,设置八府、四郡、四镇。“八府”为,大理首府善阐府(今昆明)、威楚府(今楚雄)、统矢府(即弄栋府,今姚安)、会川府(今会理)、建昌府(今西昌)、腾越府(今腾冲)、谋统府(今鹤庆)、永昌府(今保山);“四郡”为,东川郡(今会泽)、石城郡(今曲靖)、河阳郡(今澄江)、秀山郡(今通海);“四镇”为,成纪镇(今永胜)、蒙合镇(今巍山)、镇西镇(今盈江)、最宁镇(今开远);“三十七部”为,普摩部(今曲靖)、磨弥部(今沾益)、纳垢部(今马龙)、罗鸠部(今罗平)、夜苴部(今富源)、磨弥殿部(今宣威)、落温部(今陆良)、落蒙部(今路南)、师宗部(今师宗)、仁德部(今寻甸)、閟畔部(今东川)、嵩盟部(今嵩明)、际鹿部(今泸西)、维摩部(今丘北)、弥勒部(今弥勒)、阳城堡部(今晋宁)、强宗部(今阳宗海)、步雄部(今江川)、罗加部(今澄江)、宁部(今华宁)、休腊部(今河西)、因远部(今元江)、罗婺部(今武定)、华竹部(今元谋)、罗部(今罗次)、屈中司部(今开远)、纳楼部(今蒙自)、教合部(今文山)、矣尼迦部(今马关)、王弄山部(今河口)、乌蒙部(今昭通)、乃娘部(今彝良)、芒布部(今镇雄)、休制部(今玉溪)、嶍峨部(今峨山)、乌撒部(今贵州威宁)、于矢部(今贵州普安、盘州)。</p><p> “于矢部”之名,始见于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乌蛮阿芋跑、阿猛、夔山、暴蛮、卢鹿、磨弥敛、勿邓七部叛附南诏,统号于矢部,部众多活动于唐羁康盘州旧地,相当于以今贵州盘普二县市为中心、黔西南与盘州位于南北盘江内的广大区域;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乌蛮帅阿宋统领七部,改号齐弥部,不久复号于矢(一作榆市)部;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升元元年(937年),于矢部下辖七部(史上又称“东爨乌蛮七部)与西爨白蛮、通海节度史段思平会师于石城(今云南曲靖),攻进大理羊苴咩城(故址在现云南大理市古城及其以西地区),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两宋时,东北与罗氏鬼国相邻,东及南面与罗殿国、自杞国,北及西面与大理本国其他郡、府部地接壤。</p><p> </p> <p> 南宋咸淳六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于矢部所活动过的羁糜盘州(西平州)旧地设置于矢万户府;元宪宗七年(1257年),自杞国内附于元于矢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矢万户府归附元朝廷,为庆贺战事平息,以示寓“普天安庆”之意、谐音“唐羁糜盘州”中的“盘”字,元朝廷颁旨赐名,将于矢万户府改为普安路总管府,简称普安路,治所设于现盘县旧普安,隶属云南行中书省管辖(后富源县境北部单独设置罗山县,南部仍为亦佐县,均划分归属云南曲靖宣抚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廷在普安路境内设置军事机构普安卫,卫治所在地亦设在盘县旧普安,驻军5600人,防卫开垦屯田区域区域大体为现盘县一县;同年,另外设置普安府(土司府),在普安府实现土官、流官与卫官同地而治;十六年(1383年)普安路改为普安宣抚司;二十年(1387年)复改为普安路;二十二年(1389年),普安路、普安卫治所地,因地理位置及水利原因,均从旧普安迁至现盘县城关镇(双凤镇);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又改普安路为普安府,隶属云南布政司,府治所地仍设在旧普安;同年府境内增设军事机构安南卫,驻军5600人,防卫开垦屯田区域区大体为今晴隆、普安、兴仁三县范围,卫治所地在现普安县江西坡;二十五年(1392年),安南治所迁至洒尾堡(今晴隆莲城);同年安南卫下设置新兴所(现普安县城)、新城所(现兴仁)二所。明永乐元年(1403年)设置普安安抚司;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迁普安州与普安卫同城而治。二十年(1592年)安南卫改归安顺府管辖。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撤普安卫并入普安州(后于嘉庆十四年升为直隶州,十六年改为普安直隶厅,宣统元年改为盘州厅,民国元年改为盘县),管辖现盘县范围;十八年(1661年)设置普安县,仍划归安顺府管辖,县域大体含现兴仁、普安二县范围,县治设在新城所(现兴仁)普安县县名始定。康熙三十二年(1684年)县治由新城所迁至新兴所(现普安县县城);康熙二十六年(1867年),裁撤安南卫建立安南县为地方行政机构(后于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民国政府改县名为晴隆县);清雍正五年(1772年),原普安州府旧地全部划归贵州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在原安南卫新城所(后改为新城镇)地域设置兴仁县。民国三年(1914年),调整兴仁、兴义、普安、盘县、安南等县插花地,划拨兴义、盘县插花地归入普安,普安县域始定,此即新普安(与盘州旧普安相对)。</p><p> 自此,原于矢部所活动过的唐羁糜盘州旧地中心区域分设为盘县(今盘州)、普安、晴隆、兴仁四个独立县级行政建制,隶属于贵州管辖。</p> <p><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 [注]:本篇资料的收整,仅用于学习,谢绝“送花”及用于其它商业用途。</i></p> <p><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u>美友忆美摄于云南弥勒湖泉</u></i></p> <p><br></p><p><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音 乐:酷歌纯音《你的歌(古筝)</i></p><p><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出 品:蒋田文</i></p><p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制于2020.12.06.—07.</i></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