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教育是个永久的事业,只要有人类生存,就必然有技能的传承,传承即是教育,教育必然离不开管教。时代不同,教育组织形式不同,师生关系自然也就不同,管教的方式也必然需要有所变化。</p><p>如今,家长报怨老师之声不绝,老师也时有报怨得不到尊重。在家长心中,自古以来教师就是师表形象,而今天教师们多是俗人一个。在教师心中,尊师重教之风古来有之,今日却难觅踪影。</p><p>其实时代变了,教育自然也就跟着变了,教师的内含也跟着变了。过去教师是什么样子的?韩愈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何为传道,道是指了生脱死的大道,传道主要存在于道家和佛家之中。在唐宋时代,学佛学道是一种时尚。那时得道高僧多在江西湖南一带,为了悟得至高无上的大道,求道者常常奔波于江西湖南,努力寻找得道高僧,所以称之为走江湖。一旦觅得高僧大德,便出家修行,往往会追随师父一辈子。怀让禅师在开悟之后,仍然跟随慧能大师学习了十八年。师父在大到讲法传道,中到衣食住行,小到神态举止,都要严格要求,不许松懈一分钟一秒钟,若有松懈,谓之掉觉,是修行的大忌。徒弟把生命的终极关怀交给了师父,师父也自然责任重大,师徒长时间一起生活修行,感情自然非比寻常。这显然不是现代师生关系可比的,也不能以此来要求现代的教师和学生们。</p><p>授业主要是指徒弟为了习的一本生存养命的手艺,木匠铁匠毛毛匠,不一而足。一般学艺时间是三年,三年来师徒常常在一起同吃同住,徒弟态度诚恳,师父要求严格,情同父子,尊重爱护之情也是今天师生关系所难以企及的。</p><p>解惑,解什么惑?在古代,绝不是这道题怎么算,那个字怎么写。而是修身齐家治国之惑,含金量甚高,爱崇敬程度也自然就高。这也不是今天老师简单比得了的,尤其是搞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更不可能比的了的。</p><p>古代教师受尊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内容不同于今天,且要做到知行合一。对教师的要求决不同于今天。古代科举考试,考的四书五经儒学经典。儒学是干什么的?内圣外王之学,其核心要义如《大学》中所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老师们不仅要知道经典里讲了什么,更要身体力行,努力做到忠孝仁义礼智信。试问,这样品德高尚的人,谁不尊重?且不说是你的老师,即使不是你的老师,你也会敬佩有加。</p><p>如今,教学内容变了,教学内容由道转术了,从孝悌忠信的修身之学变为以事物之理(规律)为核心的认知技能之学。教师们虽然还学一点修养素质等学科,但和古人那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慎独”,“致中和”的要求想去甚远了。自然也难以教学生修身之法。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俨然成为了一种职业,即把教材的内容用自己话说给学生。如果仍然以四书五经时代的标准要求今天的教师,失望是必然的,矛盾是难免的。</p><p>从学生角度看,变化也很大。建国早期,受教育机会难得,不是谁想上学就能上学的。要么学校远,要么家里穷。大凡进了学校的学生们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学习机会,生怕学不好,生怕老师不管自己,极少有不敬老师的,不听老师的。老师们思想也单纯,没有成绩压力,不过分苛责学生。我记得上初中那会儿,虽然上夜自习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但是老师们每天放学锄完地,吃完饭,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解惑”,常常是六七个老师同时集中在一个班里,刚给这个讲完,没等直起腰,那个学生又问,可怜我的老师们,一晚上腰都直不起来,比锄地还要累。但是他们累并快乐着。师生关系融洽着呢!</p><p>八十年代后期,也许受改革开放影响,教师中有松动现象。教育部门加强了管理,开始搞成绩排队比拼,统一命题,异地监考。教师们压力大了,惩戒也开始变味,管理学生时难免加入了教师个人得失意味,虽然绝大多数老师,绝大多数管理员好的,但师生矛盾显性出来了。</p><p>九十年代后期,义务教育普及开来,基础教育不再是稀缺资源,不管你愿不愿意,人人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一方面,有不想学习的学生,另一方面有倍受压力的教师。惩戒体罚之事常有发生。</p><p>随着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惩戒演变成体罚,上升到法律高度。师生从道德关系演变为法律关系,在道义基础上又加上了一层法律规范。同时,独生子女已是学生主力,家长宠溺有加,对待惩戒的态度也有不小变化,法律意识也相应增强。家长时有运用法律等武器维护权益。一旦动用了法律武器,师生关系紧张并变得显性起来,再加上,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让人们产生更多的亲临感,在相当大程度上放大了师生矛盾。</p><p>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主动权仍在教师手中。教师们如何管理学生,依旧是个重要课题,既要重视,更要正视。广大教师们首先要遵守法律,法律既是保护学生的武器,同时也是保护教师的武器。依法规范管理学生的行为,保障学生身心权益,是教师师德的底线,也是教师行为的红线。第二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做到有爱心。其实学生是懂得你对他好赖的。如是真爱学生,即使言语动作上刺激一下学生,学生也是能够理解的,不至于上升到难以调和地步。第三要提高教学能力,师生的许多矛盾不是因为老师“管”了学生,而是学生不服老师“管”,不服原因之一就是老师讲课不行。课上讲不好,课下用暴力是十分容易引发师生矛盾的。第四分寸合宜,管教并施。管理学生之后,及时做好劝解疏导工作,让学生理解老师用意,并知道他自身努力的方向和存在的问题,改变的意义,增进理解,加强互信,促进教学和管理效益提高。</p><p>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会更加加重,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只会增,不会减,只有全面加强教师修养,提高教师素质,改变管理学生理念,改善管理学生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p><p><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br data-filtered="filtere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