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档案

任逍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习与收获</p><p class="ql-block">2020年是个极不平凡且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大到我们的祖国,小到每个家庭甚至是一个人,都切实的感受到了一种心酸,一种苦痛。年初猝不及防的疫情侵入与肆虐,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扰乱了人的心境,纷扰了人的生活。这一年的前四个月,我蜗居在家,为亲人也为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受怕担惊。同时,我也利用美篇这个公众号模板写了不少战“疫”故事。疫情过后,我于五月初投入了印象红磨坊的怀抱,向印象红磨坊公众号平台投稿(並采用)十篇。在印象红磨坊交流群,坚持每天读美文,写心灵感悟,总数量己达120多篇。</p><p class="ql-block">读文友们的美文,感触最深的是:一些乡愁散文非常接地气,带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读起来轻松愉快,十分亲切,没有拗口的长句,人物语言活灵活现,文中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p><p class="ql-block">我领悟到:散文的语言,不一定非要用华丽的词澡不可,就是一般的大白话,写好了,用得恰当,没有语病,能清楚地表达出你心灵深处所想所思,让读者读了你的文字,能引起强烈反响,能够振奋人心,能让人为之感动,我觉得就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p><p class="ql-block">印象红磨坊公众号平台上的每一篇散文,都有一个世界,都是一个灵魂的呓语。走进这个世界,就是走进了一个人的心灵。散文的灵魂是美。散文的精神是情。半年来,我读了文友们的美文,写了一百多篇读后感,深感散文是一门说话的艺术,它的最大特点是自由。世界上有的,没有的,没有散文写不了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放在你的散文里。</p><p class="ql-block">散文是一门艺术,与书画一样,有一种高尚的境界,读文章犹如交朋友,读高洁的文章就是交高洁的朋友。散文与诗歌一样,都是高雅的艺术,散文表达的是内心的独白,不受格律的束缚。散文之美,在于自然真实和独抒性灵,产生含蓄的美,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有“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朦胧。</p><p class="ql-block">散文具有节奏感,音乐美。沒有节奏感的文字,读来一盘散沙。长短句交错的文字,产生一种生动的韵律和灵动的节拍。散文多用民间语言,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散文写的是真情实感,提笔书写散文,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居于这种感想,我每天必读美文,必写读后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穿行在红磨坊的美文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谈谈我在印象红磨坊公众号平台阅读美文和学写散文的体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今年五月,我来到红磨坊交流群,读文会友,受益匪浅。群里每个文友的文章我都认真读了,並对文友们的美文写了读后感(己达121篇)。对于我这个初学散文写作的人来说,首要的是转换写作角度。因我原来一直是写公文方面的文章,现在必须在散文写作的技巧上下功夫,转换写作手法。文友们的散文,为什么能使平凡的事物放发出美的光彩,能使细小的事物显示出惊人的魅力,並给人以激情和遐想,触动人的心弦?为找到这些答案,我每天在平台上的美文中蹓跶,欣赏文友们写的人和事,景和物,在给文友们点赞和为文友们喝彩的同时,认真品味和咀嚼文友们的所有文字,努力探索文友们的散文写法,在读文中寻找技巧。文友们散文中,那些轻盈的文字,非常可口,那种活泼的笔调,非常耐读!有的美文如带着芬芳馥郁的微风,扑面而来,有的美文似溪水飞溅的雪莲和黄莺低吟浅唱的歌喉,使人沉浸在汗漫无边的遐思之中。我对文友们写美文的感悟是:要用凝练、生动、优美、幽默的文学语言,把事、人、物、景写成短小精悍的文章。同时我也体会到,写好散文的关键还在于写真情实感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写自己生活经历的真实、讲自己内心感悟的真实、讲自己思空想象的真实、讲自己基本理解的真实,把住了这四个真实,就有了瀑布一样的文字情绪了,也就有写不完的文章了。例如下面一段文字:“我在月夜的山野里,高一脚、低一脚、踉踉跄跄地行进着;月亮皱着眉头问身边的星星:山野里的那个人,是不是喝醉了?” 这段话的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前一句的实写是真实感受的,经历过月夜山野的人就知道,在月夜的山野里是不太能看清道路的,月光在山顶,崎岖不平的山路经常被山影、树影所遮挡,自然高一脚、低一脚,走累了的脚步自然也显得踉踉跄跄。所以,这个实写的生活经历是真实的;下一句的虚写,用月亮与星星的对话来进行,这是一种感悟上的虚写,运用拟人的方式进行表达的,让人得到一个臆想中的真实;这个虚写与实写都聚焦在“踉踉跄跄”上,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受到了黑夜山野走路的境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转载印象红磨坊公众号平台推荐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的老县委大院</p><p class="ql-block">老旧古朴的县委大院,设在龙舟坪这座古镇的东门。离那时的东门桥不远,东门桥以北是现在的四冲街。以东的清江岸边,只有几栋民宅,没有街道。大院西侧是县政府大礼堂,相距10米远,有一条两米宽的小道相连。大院的南面原来是政府招待所。66年县委决定县人武部和县招待所房子对换。至此,县委大院与人武部只一院墙之隔。大院以北是那时的长红公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县委大院没有高墙深院,方圆平面约4000多平米,69年洪灾后,周围建了几栋两层高的小楼房,西侧为干部宿舍楼,下设信访接待室,靠县政府大礼堂边建了两层楼的档案馆,南面的一栋两层楼,将原单间宿舍改成套间,县委主要领导就住那里。再往东就是机关食堂和一排一层楼的宿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县委办公大楼座落在大院中央,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办公大楼是当时党政部门建筑设计极为讲究的最大建筑物,红砖房、木板楼、转角走廊。后面两栋小楼,与大楼成品字形。机关干部住的公用房,吃的公共食堂,主要领导下乡公用几辆吉普车。显得古朴、庄严、令人敬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座苏式两层楼的办公大楼,安安静静地矗立在大院的中央,显得好神圣!旁边一棵10多米高的皂角树,見证了院内芳草的枯萎与繁茂,见证了院内树木的叶发与叶落,见证了院内鲜花的花开与花谢,见证了整个大院四季风云的变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全县的首脑机关,权力中心。这里是全县的生产"指挥所"、"调度站",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服务中心"。在这里,我度过了15个春夏秋冬,算是我人生中的黄金岁月。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四届县委书记的不同领导风格,亲身感悟了四位办公室主任的组织领导经验、参谋协调方式。这些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了如何踏实做事,清白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县委大院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我人生中驻足最久的一个驿站。在这里,我见证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又換来一个个陌生的身影,一个个陌生的身影又变成了孰悉的面孔。在这里,我见证了全县政治生态的"晴雨表",领导机关名称从县委会——县革委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县委会,领导机关经历了多次变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县委大院的办公大楼,虽无高大形象,但也建造别致,就像"走马转花楼"一样,"四通八达",办公室之间都有通道,部分办公室外有宽敞的阳台。办公楼二楼设常委会议室,是县委领导议政的地方。一楼设电话会议室,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声音都从这里传达到基层。如今这座大楼虽己消失,但它的灵与魂永远存在,永不消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县委机关设有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工会、共青团、妇联、贫协办、政协办。部办委内未设科,由秘书分管一个方面的工作。大院内仅有一栋木板楼供各部办委办公,三栋两层楼、两栋平房都是干部单间宿舍(县委正副书记的宿舍是用单间改造成的套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建了几栋较高的楼房。那时的机关食堂设有一个大歺厅,每天三歺饭前,这里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晚饭后,年轻干部就在办公楼前拉起羽毛球网,那怕是自由比赛,也有不少的人在旁幺喝。歺厅旁有一大块空地,就是当时干部参加劳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县委大院,永远是雅致的、温馨的!在那里,一届一届的领导,一群一群的同事,是那样的和霭可亲,气度不凡!在这里,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森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丛林,虽不挺拔,却也俊秀;这里的鲜花虽末满园春色,但也一派生机。办公楼两旁的桂花树,每当微风吹起便也香飘满院。后来,机关干部参加劳动时在食堂外的江边上造了一个五十来方的藕塘,在办公楼前栽了一片风景树,在档案馆旁建了几个花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县委大院的一批批工作人员,为之展示风采,点亮精神,体现了"为谁工作为谁忙,唯愿芬芳满庭香"的良好心态。在这里只要你心情淡定,只要你自信人生,你就可以闲庭信步,你就可以知足常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被任命为县委办公室秘书,具体负责公文处理、上传下达、会务组织、机关内务和用印管理。那时县委的发文,必须认真审核,同时还要在文件天盖处加上适合文件内容的毛主席语录。那时的上传下达,一靠摇把电话机联系;二靠把有关内容写成公函由机关通讯员骑单车送达到县直各个单位;三靠召开大会传达上级精神。县直机关干部会在大礼堂举行,部办委局领导会,在县委东楼会议室召开。什么挂贴会标、扩音录音、座位排列等都得事先准备就绪。那时县委领导经常在大礼堂作形势报告,必须通知县直机关干部参加会议,所以有时大礼堂的前厅也被挤得水泄不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综合汇报一周一次,一次汇报运动情况,一次汇报生产情况,轮换错开。每周要分工几个人找各区办公室把情况收集起来,而且都是用摇把子电话机一边听一边记,然后综合成材料在电话机上向上级汇报。除此之外,就是随时听从安排跟随书记下乡调查研究,遇到好的典型,还得精心总结成经验材料上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机要保密工作形势的发展,省委办公厅通知各县设立机要科,我被任命科长后,除了抓好机要工作外,还要兼代秘书科方面的工作。在那里,我没有虚度青春,没有虚度年华,没有固步自封,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收获了知识,收获了阅历,收获了一次次掌声和鼓励,收获了人生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县委大院,我也感受过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一次次辛勤之后的的欣慰!无论是办公室的孤灯身影,与文字共眠,还是深夜离场,与星月对接,甚至通宵达旦,总觉得这是应该担当的责任。在这里有的是夜深人静,繁华的街头已不见万家灯火,但这大院里总有几处灯火阑珊。曾经的"头上一盏灯,手中一支笔"的情景,如今回忆起来,皆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没有"衙门深似海"的神秘,没有戒备森严的氛围。在这里,有的是行人清晨可来这里散步,有的是尚未到上班时间就有行色匆忙的领导带领干部下乡去的情景。在这里,有的是暮色己深,县委领导惫意归来,尚要开灯阅文的窗前身影。 县委大院是"火車头",能引领全县潮流。县委大院是"中转站",一批批的"兄弟姐妹"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历炼提高以后,又奔赴全县各地,开始人生之旅。县委大院是一本书,所载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需要仔细回味,慢慢读懂。看窗外红尘喧嚣,知心中云淡风轻。流年似水,青春远去,岁月的痕迹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和家人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婚礼那天是一个吉祥的日子,那间常委会议室里灯光灿烂,挤满了亲朋好友,桌面上摆好了喜糖和水果,县妇联主任江碧影主持婚礼,值班的县委常委石喜申作为证婚人讲话,在一遍吆喝声中结束了婚礼。仪式简单,但是"规格"很高!这情景实在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县委大院如今己开发成了商业综合体,我们来到这里,再也找不到从前大院的踪迹,但在我心里永远存在那时温馨雅致的县委大院。这座记载岁月的县委办公大楼,随着县城的变迁虽己重建,但它还是犹如尘封己久的明珠,期待世人在擦拭以后,重现动人的光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土家族自治县的成立,我告别了这座老旧古朴的县委大院,被组织安排到垂直管理单位工商银行主持全面工作。如同我轻轻地来,不带走这里的一丝荣彩,却带走了这里对我一片深深的至爱和那份殷切的期待!曾经的青丝如今染上了斑白花发,回望往事,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不禁心头略有几份喜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故 乡 四 季 情</p><p class="ql-block">乡情是原始的。夜深人静时,乡韵便风絮流云般从布满土屋、菜地和农田的乡村淌出,轻轻悠悠地飘入我的梦境,随着四季变换如时光穿梭一般回到儿时的故乡,沉醉于那𣎴断更替的四季里。山里家乡的风情在时间的催化中,被封酿成一坛醇浓幽香的陈年老酒,幻化成一首灵秀隽永的锦绣诗篇,最终成为我出门在外刻在心底永恒的珍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天來到在我那久远而清晰的记忆里,记得儿时故乡的老屋前,被爷爷种满桃、李、梨、杏等果树,那果树上开满各种颜色的花,把我老屋掩映在"花海"里。成群结队的蜜蜂在花瓣中忙碌,蝴蝶在花丛中流连。一阵轻风袭来,遍地都是那花的韾香。那核桃树下,一群或觅食或嬉戏的鸡和那只憨睡的大花狗,它们好像也在享受着这春天的惬意!春雨中,门前一块块农田里,犁田的老乡亲,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挥着皮鞭摧赶黄牛,还不时打着口哨,他们那古铜色的脸上写满了沧桑和慈祥。远处那开门即见的一座座小山包,没有喧闹,静静的沐着春风生长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日的骄阳下,老屋的晒场上空,飞舞着一群群蜻蜓,几个兄弟娃娃拿着蜘蛛网拍追逐着,做抓蜻蜓的游戏,追赶累了就等它们在草尖上歇憩,悄悄地走近它,一把抓住蜻蜓的翅膀,一个个成为我们的战利品。夏日的夜晚,满山遍野的草丛里,响起此起彼伏的蝉叫声,我们听爷爷奶奶讲述那过去的事情,享受着夏日的清凉。父母经过一天的劳作围坐在晒场上,伴随着蛙声,摇着蒲扇,叨着家常,一天的疲劳就这样在蒲扇的一摇一摆中慢慢地缓释。我喜欢家乡的雅静,漫游其间,自在逍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风扫落山坡上的树叶,我们漫步在故乡的乡间小道上。在那里,路边尽是枯黄的野草,其间偶尔碰到几朶野花,但也无法掩盖秋的荒凉,更无法阻档我们游玩的脚步。忽而远处传来乡民们原始古朴的山歌声,他们用这百听不厌的山歌声表达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在文化人看来这便是近乎粗俗的"乡村文化"。夜幕降临,天上一轮弯弯月,地上几盏明明灯,晒场上堆满收获的包谷,草丛里夹着虫鸣声,和谐、恬静,身临其境,顿觉神清气爽。清朗的月光下,意犹未尽的我们还在到处追逐打闹,直等大人们几番呼喚,才满头大汗跑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冬天来了,我会想起老家暖暖的火坑屋,那暖和的柴火,帮我们驱走了整个冬日的寒意,陪伴着我们直到又一个春的到来。下大雪了,遍山遍岭一片白,屋檐挂满串串凌构。洁白的雪地上,雪球在通红的小手中飞舞,我们的衣服、鞋袜被雪水渗透,即使知道等待我们的是大人们的责骂甚至鞭打,我们也无所顾忌,唯有尽情地挥洒着童真,享受着冬日的童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四季的变换,时光穿梭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有洒满至爱亲人的足迹,有憨厚的乡民以及乡民们用简单而生动的生活编串而成的乡情,旣沁人心脾,又耐人寻味。那是一种情愫,她沉淀在我的心底,让我眷恋一生。</p> <p class="ql-block"> 城关镇的那条石板街</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长阳县城叫城关镇,老街东起东门头,西至桂花园以西的三街,全长不到三华里。它沿清江河岸而建。老街的房子,青砖旧房,墙体斑驳,颓败的纹理依稀可见,陈旧的木门上,早已褪色的“除旧迎新”对联还在,幽静的木屋子,深锁着满院的旧时光,锈蚀的门把似乎还残留着祖辈掌心的温度。窗子是木头做的,颜色深得有些微微发黑,窗的上方精心雕刻的花纹还是那么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大雨倾盆,雷声怒吼,哗哗的雨水一滴滴从锯齿状的屋檐末端落下,在墙角溅起一朵朵跳跃的水花,然后顺着木板屋的滴水沟一直流到清江里。清江边上的楊柳垂枝就飘落在错落陈旧的瓦屋上。可谓树上有鸟鸣蝉聒,河里有鱼儿翻腾,树木成荫,芳草萋萋。河水清澈见底,渴了可躹身用手捧水而饮。一旦河水涨起来后,还可坐在屋后的石阶上悠闲自在地钓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门有一个石牌坊,高6米宽7米左右,四柱三门,上方重檐突出,左右各有掖门,这座牌坊是那时城关镇的东大门。县人委会设在东门左边。人委大院的南边有一古建筑楼房叫城皇庙,纯木制结构,木制构件柱、梁、槛、椽、门、窗、扇上面都雕刻有龙凤彩绘、花鸟图案,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上世纪69年洪灾前,这里是县档案馆。古庙北面有一古韵悠悠的石拱桥,石拱桥东面有一幢灰墙黛瓦的小楼房,院内一对参天兄弟柏,枝叶繁茂。一对姊妹桂,清香四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门以东是那时候的县委大院,县委机关办公大楼是那时最洋气的苏式楼房,成品字形摆在大院中央。旁边有一栋砖块式的大礼堂,既用来县里开大会,又供演戏看电影。演起戏来,礼堂里挤得水泄不通。放起电影来,礼堂门前买票的排着一队队长长的队伍。记忆最深的是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县城吊唁厅设在县大礼堂,从11日上午10时开始整整7天,机关干部和人民群众分期分批来到这庄严肃穆的大礼堂,站在毛主席像前肃立、默哀,人们无限深情的恸哭声和悲壮的哀乐声,萦绕在大厅,翻滚在心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名的南门巷就在这条老街上,房子内有天井,门窗为木制花格造型,各种花鸟图案搭配,优雅至极。黑褐色的圆柱子,没有花纹,但粗大光滑。五十年代末,这里设过公共食堂。南门巷一带,零零星星有好几家小吃歺馆,馆子生意也比较红火。晚上,船工们三三两两爬上岸来,迫不及待地奔向常来常往的歺馆,打上一斤高梁酒,慷慨地与伙计们灌起酒来,吃饱喝足发泄一番之后,便从新码头的石阶上跌跌撞撞回到船上去了。街上的馆子灶门对灶门,各种风味的飘香在街巷里缭绕在一起,使我们这些年轻娃子馋得直流口水。那里的蒸肉是别具风味的,肥嘟嘟的猪脖子肉,便宜,肉蒸熟后冒出的油顺格子往下淌,肉香、包谷香与辣椒、生姜、大蒜、花椒的香味混在一起而产生的特有馥郁,闻一闻就有一种濡肠沁脾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码头面对叹气沟的狭谷,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夏天,下河的台阶上坐满了上了年纪的老人,被水冲洗过的河滩上聚集了纳凉的人群,站的站,坐的坐,错落有致。夕阳西下,滚烫的青石板随着晚风的吹佛逐渐冷却下来,爷爷奶奶们手拿着巴扇,牵着孙子途经小巷,来到江边,在那里把留存在心灵深处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讲述给孙孙们听,使他们留下石板街的共同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门外在老街的西头,据说西门外很久以前也有一个同东门大小一样的石牌坊,尔后被洪水冲垮。西门外是客运和货运码头,站在河边,你可听到绵绵不绝的川江号子,常常可看到赤身裸体的纤夫,闻到从船头飘来的阵阵鱼香。从西门向东100多米,沿江的的石板街拐了一个弯,是县城有名的“拐拐头”。从西门到拐拐头,据说解放前在这里有两栋比较大的房子,一栋是“郑家花园”,住着一位郑氏族长。另一栋是一位姓曾的地主所有,解放后这两栋房屋都被沒收。这里环境比较幽静,住房较为宽敞,那时的县人武部就设在那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阳赫赫有名的桂花园,在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的确有成片的桂花树,树冠高达,枝繁叶茂,终年常绿,秋季开花。桂花园因桂花树多粗大而得名气,一到八月桂花飘香的时节,金桂深黄若金,银桂洁白如玉。街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你前我后到桂花园享受桂花迷人悠长的香气,令人魂牵梦萦。一到傍晚,你会看到桂花树下,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填满了桂花园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以来,我行走在长阳老街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不仅见证了这条老街的丰厚历史缩影,和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风味,同时也看到了清江里流淌着的不光是记忆中的历史故事,更多的是承载着土家儿女的梦想。每一次与老街相遇,宛如走在那古镇沧桑的历史画卷中,深深感受着老街积淀下来的内涵。老街里的岁月虽然随风远去,然而老街里的故事仍在令人怀念和回味。</p> <p class="ql-block"> 走 进 梅 苑</p><p class="ql-block">听说建在清江国家湿地公园的一片民舍中的梅苑民宿很不错,风光秀丽,环境优雅,于是,心向往之。这一天,我们驱车来到这里,大院的门闭着,按了一下门铃,等了好一会儿,才走来一个围着黑色围裙的中年汉子,他说今天客很多,而你们没有预订,怕是很难安排!随行的两个姑娘和他交涉了好一会,才放我们进去。我们扫了健康码,走进这家民宿,觉得有一种独特感。我也去过清舍民宿,那里是歺饮住宿和各种景观溶为一体,一进院内,眼睛里就被填满了纷繁多样的画面感,吃住游玩观景样样俱全,且多而不乱,错落有致。这家民宿是歺饮住宿和游玩的分开设置。极目远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俯首近看,清江碧绿,波光粼粼。偶尔有几对飞鸟低翔掠过江面,投下双双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清新雅致的别墅装修得体,清水游泳池上漂浮着小孩们乘坐的游乐船。一棚棚的绣球花点缀着小院的每个角落,搭配着清江边的一个小岛,一切显得慵懒而惬意。茂密树林与休闲屋,摇摇椅与休闲桌,古朴与祥和,觉得自己简直是来到了从未有过的梦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人笑着告诉我们,其实这一带像这样的民宿蛮多的,风格各异,主题多样,适合在这里发呆,什么都不用想,可以在院子里赏花品茗,也可以躺在树下看猫狗斗架,鸡鸭争鸣,不看手机不用电脑,只需静静地躺在玻璃屋内的休闲椅上,看天幕上的星星,在月光下睡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这时,天上下着濛濛小雨,雨滴吧嗒吧嗒打在青石板上,空气中透着清新的气味。微风吹来,有种凉凉的感觉,抬头低头之间,满是风景入眼。云雾刚刚散开,我们走进一座休闲小玻璃屋,举目窗外,风吹动着周围鲜艳的绣球花,桌上的小花在花瓶里绽放,清江的天空很蓝,云很白。坐在屋内,一杯清茶,一抹阳光,伴着一份孤单,守着几许寂寥,翻阅几面闲书,就这样,远离了浮华,隔断了红尘,一切尽在风景如画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息片刻后,我们去一处游乐场。只见一个个摇摇椅,悠闲自得的摆放在那里,我们坐在一套休闲桌椅上,望着艳丽的鲜花,缓缓闭上双眼,静静的沉思,那一段情愁,便是故乡的乡音,那一片净土,便是民宿的梦境,清静、自然。当你心累了,就可停下脚步来这里休息,让所有过去的不美好,都在静养中消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走进一片树林里,一些不起眼的小摆设让我仿佛有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从明媚的院子到怀旧的屋子,仿佛就是一抬脚的一瞬间,便让我的心沉静到透明的谷底,感觉世间的喧嚣与我无关,一切变得浪漫、宁静与悠远。信步走在一段幽径的园林中,多情的晚风吹乱秀发,默赏路旁的幽草小花,心情变得淡然。捧两缕清风入怀,周围是那么的宁静,是那么的享受,是那么的美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到美丽的梅苑民宿花园,那些被雨淋透的花草,也像铆足了劲似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鲜活灵动起来,我的心也律动着,享受民宿慢生活的真正生活方式。小岛花园清新质朴又巧夺天工。古朴之风扑面而来,刚下过的濛濛小雨,把园内实木板洗刷得越发干净,星星点点的红花绿草十分惹人怜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事前没有预订,老板让我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不长,但在这里享受了一种地缘文化情。这里不只是一张舒适的床,一桌可口的土家风味菜,而是把生活的苟且和喧闹都丢在身后,游玩于半岛民宿的村落里,享受一种假日的慢生活,分享当地人的生活情趣,感受宝岛 上的一花一景一草一木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苑民宿,能让我们听见花开的声音,看见花绽的娇颜。能让我们拥有温暖平静的心情,拥有从容淡定的心境,在悠然的慢时光中感悟生活、探究生命。那样慵懒又宁静的岁月,就像那永远开不败的美丽花朵的样子,就那样静悄悄,慢慢的开在这红尘岁月里。</p> <p class="ql-block"> 中秋节的思念</p><p class="ql-block">又是一个中秋了,此时皓月当空,人们仰望天空如玉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思念家人团聚。中秋赏月,月亦可读、可思、可品。月圆月缺,是自然中最奇妙的变换,轮回往复,不止不息。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福祸相依,顺逆同在。中秋思月,让我们像月一般清宁冷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秋佳节,充塞于历史时空,带给人们无尽的美梦和想象。而月,也因这个美丽的节日显得神秘而迷人、温馨而浪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秋节的月圆之夜,远在他乡的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不能回老家和亲人团聚,必然眼前浮现出李白独自坐在桌前,独饮一壶酒,怅然写下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佳句。李白坐在床上,淡淡的月光撒在了床前,满怀思乡之情的他,写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句。我明白了,中秋之夜,必然充满浓浓的乡愁。中秋良宵,兄弟姐妹相分离,唯有皓月让我们同在圆月下,共庆佳节,也算是一种相聚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秋之夜,朗朗月下,火树银花。明月当空,江风清洌,漫步亲水平台,月光如碧水中的银螺,给人予清凉之感,月光倾城的荣美,必将充溢你的胸怀。如诗云: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沐浴今日的月光,思念己故的亲人,借月光之桥,将祈祷传递到远方的家乡,愿已故亲人在九泉之下安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秋之夜,花前月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从自然为宁静的空间,忽然觉得有股凄凉悲伤,也许是秋的意境吧!自古悲秋一叶间,落红化为尘与土,人又何尝不是呢?平生的学友离散各自东西,那时朝夕相处的大家庭,充满挑战而又满载友谊,已成我的长久思念,重温同学的情缘,让我们举起酒杯,道一声珍惜,说一声团圆,用网络传递我们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秋佳节,最值得庆祝的是家人团圆,最感觉幸福的也是家人团圆,最值得分享的也是家人团圆!中秋节是人的心灵最脆弱的时刻,“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寂静的夜空像一匹柔美光滑的蓝色绸锻,一轮玉盘似的满月把它那皎洁的月光洒向人间,一人独处清凉,只是邀月为伴,听嫦娥歌唱,看嫦娥起舞,与她一起思念,让我陶醉在团圆与幸福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希望每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期望我的家乡更加美丽富饶,我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人生上半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将人的一生分为上下两个半场,那么我的人生上半场即40岁以前都是在行政单位度过的。从文化教育局到县委会(革委会)机关,就像坐公交车一样,过了一个驿站,又到了一个驿站,每次到达一个新的驿站,都面临着一个新的征程。当我被调入县革委会机关时,站在那一扇陌生的大门前,内心总有一种既期待而又稍带恐惧的心理,因为我被调入全县领导机关最初是在县革委会专案组工作,单位设在神秘的人委大院内。</p><p class="ql-block">人委大院不仅仅因为它是全县的首脑机关所在地, 主要是它的整体布局和院内绿化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味道,整个院子就像一个小小的大观园。两棵古柏高耸在宽敞的四合院里,冬青绿化带修剪的整整齐齐,布满葡萄藤的绿荫棚连接到精致的仿古石雕拱型桥。这个半圆石拱桥横跨在一个不规则的人工池塘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月拱桥。跨过月拱桥,就是原来的人委办公大楼,专案组就设在二楼。这栋楼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当时最标准的一栋砖混结构三层大楼房。穿过办公大楼就是一个铺满青石板的庭院,两棵高大的桂花树遮满地坪,两旁的房子是县长们的宿舍楼。紧挨庭院的是一座古建筑庙宇名叫大圣殿,庙宇庄严,宏伟高大。一块完整的大型盘龙石雕,被镶嵌在半人高的石台阶中央,整个场面让人感到非常威严。大庙左边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拱型圆门,里面是人委机关的生活区。办公大楼左边紧挨着的是一个小型花园,记得里面有一颗“痒树”,传说人的手指触摸到树杆,树上的枝叶就会颤动起来。</p><p class="ql-block">197O年,全县首脑机关内设机构改为办事组、政工组、政法组(属县委办事机构),生产指挥部(属革委会的办事机构),我被安排到办事组工作,办公地点设在老县委大院内。县级首脑机关工作人员,那时在人们心目中,认为都是高高在上的“贵公子”,实际上他们只是平易近人的“服务员”,是领导联系群众的桥梁。办事组(后来的县委办)是县委决策的参谋部。比如:“县委提出大的思路,办公室就要帮助出主意;县委作出大的决策,办公室就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县委勾勒蓝图,办公室就要帮助描绘细节,使之具体深化;县委提出了工作目标,办公室就要考虑‘行军路线’,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p><p class="ql-block">县委办公大楼座落在大院中央,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办公大楼是当时党政部门建筑设计极为讲究的最大建筑物,红砖房、木板楼、转角走廊。后面两栋小楼,与大楼成品字形。机关干部住的公用房,吃的公共食堂,主要领导下乡公用几辆吉普车。显得古朴、庄严、令人敬仰。</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住的房子非常简陋,在办公大楼后面的木板楼楼下,只有一个单间,门和窗户失去了棱角,都不能关闭严实。好在那时只有20几岁,火气正盛,即使寒冬腊月也不在乎“嗖嗖”钻进来的刺骨北风。房内只有三大件:一套单人床,一套简易木桌凳,一个洗脸架。即便是书记楼,也只是两个单间合在一起的套房。</p><p class="ql-block">县委办公室里的摆设,並不是那么阔气,但是干净整洁。一口文件柜,一张老木制办公桌,上面放着一块玻璃板,一部有线电话机。一个报纸架,两个解放初期制作的木沙发椅,中间茶几上放着一盆小绿植、茶叶和搪瓷茶杯(附近几间书记办公室也没什么特殊布置)。我们每天穿梭于办公室,对于它的每个角落都如此熟悉。每天清晨,必须准时来到办公室,打开水,抹桌子,扫地,冬天还要事先把煤炭炉发的通红。办公室主任一声“有人吗?……” “来了!来了!……”一声声招呼开启了一天的工作的序幕,一天八小时都要在办公室里度过。</p><p class="ql-block">1973年,我被县委组织部明文任命为秘书,那时县委办公室下面没有设科,几个被任命的秘书各自分管一个方面的工作。我分管的是后来秘书科的工作,那时的秘书就是按照词典中的解释:“掌管文档、安排事务并协助办公室主任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例如那时全国推广灵宝县精简机构的经验,组织部长邓开‘锡、办公室主任肖长兴各带一位秘书赴灵宝学习经验,我和孙光益同志随同到灵宝和巴东进行了学习和考察,回来后协助部长和主任制订了精简机构的具体方案。可是县委批准实施没几年,机构人员又臃肿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县委办公室是县委机关文明形象的窗口,必须保持干净整洁,保证任何时候不离人,电话来了有人接听,外面来人有人接待。各部办委起草的以县委名义发文的文件必须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及时安排打字室付印。收发室里的文件和报纸必须按时送达。自从任命我为秘书科长以后,除抓好日常工作外,还要定期抓好县直机关的文书处理规范管理和档案、保密、援外等方面的工作。</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县委办公室下属机构还有信访接待室、机关后勤,以及和政府办一起双管的档案馆、机关幼儿园、招待所。为了加强机关事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机关正常运行,全国首次召开机关事务工作会议。我和县政府办万富主任参加了全省机关事务工作会议。大会精神贯彻以后,县委和政府两个大院里的机关环境、服务质量和机关事务方面的规范管理,都有很大改观。风景树进了大院,空地上建了花坛,机关干部自己动手在食堂旁边建起了藕塘……。最能体现服务质量的是会务组织和后勤服务。县委机关分别设有常委会议室、电话会议室和部办委局负责人会议室(即东楼会议室)。会前的清洁卫生、扩音设施、桌椅摆放都必须准备就绪。全县性的大会一般在大礼堂举行,连座号的排列都必须定位规范。乡下参会人员都住县招待所,会前后勤负责人都必须把吃、住方面的事宜安排布置到位。特别是党代会、劳模会,办公室主任都亲自检查督办。有一次周清来同志去招待所检查会前的准备情况,抽查被子換了没有,闻到有的被子有臭味,后勤服务的负责人免不了挨了一顿批,可见那时的领导何等亲民!</p><p class="ql-block">县委领导常常给办公室主任安排会议、督查、协调、落实等事项,因此办公室主任也常常向秘书问及进展情况、要办理结果。若有闪失也会弄得一头雾水,赶快再打电话了解情况。那时的周清来书记工作雷厉风行,十分重视细节的落实,搞的不好就要当场开批,弄得办事人员欲哭无泪、欲申无门,只能自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县直部办委局送来的汇报和请示,或者是以领导名义向县委汇报的材料,本来有主任或副主任把关,但是秘书要提出处理方案。主任阅批后送县委领导,若是领导不满意,秘书也得在旁陪训。</p><p class="ql-block">那时县委政府合署办公过一段时间,综合汇报一周一次,一次汇报运动情况,一次汇报生产情况,轮换错开。生产指挥部撤销以后,成立新的县政府,原来负责综合汇报的李孝华同志调县政府了,我接手负责了一段时间的综合回报工作,每周要分工几个人找各区办公室把情况收集起来,而且都是用摇把子电话机一边听一边记,然后综合成材料在电话机上向上级汇报。那些年,县委书记没设专职秘书,办公室主任陪同是经常的事,有时临时指派秘书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跟随县领导下乡调查研究,遇到好的典型,还得精心总结成经验材料上报。那时办公室人少事多,我也毫不例外,跟随过张木生、向大钦、周清来三位一把手走遍了全县山山水水。</p><p class="ql-block">办公室工作一般是坐机关的时间较多,但也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以粮为纲时期,县内组织参观本土典型是经常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宜昌地区革委会组织各县部分大队书记分批到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我也曾经去过一次,主要任务是做好相关服务工作。长阳近百名农村基层干部到枝城火车站后,在宜昌地区接待站李永昶的具体安排下,上了去襄樊火车站的列车,车内乘客太多,已把走道挤的水泄不通。深夜了,年轻力壮的团县委书记孙明华,爬上行李架开始酣酣入睡了,我身带一个大方块日产录音机(现场录音用)和身藏数万元的向师坤(负责路上付款)挤在一个座位上,强打着精神,总算熬过了一夜,伴随着轰隆隆的列车声到达了目的地。我们怀着既神秘又好奇的心情,来到了大寨。在当地讲解员陪同下,开始参观了虎头山,在讲解员指引下,大家遥望那郁郁葱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倾听着当年大寨人艰苦奋斗的故事,看见了层层梯田,绿树成荫,池潭相间,渠水环绕的景象。</p><p class="ql-block">1982年,省委办公厅统一要求各县成立机要科。办公室提名,组织部审核,报省委办公厅批准,我被第一批任命机要科长(文革后)。机要科另有4名机要员,都是清一色的年轻小伙子,他们是被严格政审、反复遴选挑出来的。这几个小伙子的工作任务是,上下密传,电报传真,密件收发传递。特别是机要室内有一条直达中央办公厅的机要专线,安有一部专用电话,在紧急情况下,只有少数几个人掌握有密码,一旦拨出去,能够产生地动山摇的效果。机要室设在离县委书记最近的地方,要求隐蔽、安全。当时由于办公室人少事多,办公室主任肖长兴安排我继续负责秘书科的工作,代管机要科。机要科的具体工作由于文坤负责,4个机要员24小时轮流值班,片刻不得离人。后来,机要科的于文坤、黄传喜、张泽玉、李德军都被组织上委以重任。</p><p class="ql-block">1984年7日13日,国务院以国函〈1984〉115号文件正式批准撤销长阳县,设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从各部办委局机关抽出数十人组成大会筹备组,本人具体负责大会会务组工作(这次也是我在县委机关的最后一次服务)。之前专程到五峰县考察了该县的筹备情况,尔后经过近五个月的具体筹备(包括东门广场扩建,主席台搭建和布置,会场气氛的营造,当天大会主席台上的具体事宜),在会务组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下,确保了大会的如期举行。</p><p class="ql-block">我在县委办公室度过了15个春夏秋冬,算是我人生中的黄金岁月。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四届县委书记的不同领导风格,亲身感悟了四位办公室主任的组织领导经验、参谋协调方式。这些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了如何踏实做事,清白做人。在这里,我见证了全县政治生态的"晴雨表",领导机关名称从县委会——县革委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县委会,领导机关经历了多次变革。县委大院是一本书,所载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需要仔细回味,慢慢读懂。看窗外红尘喧嚣,知心中云淡风轻。流年似水,青春远去,岁月的痕迹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温新阶:胡德声行长是我敬佩的人,他乐于奋斗的精神,完美的人生哲学,高超的文字功夫值得我永远学习!</p><p class="ql-block">胡茂新:读老行长的《人生之秋》,如同聆听一首激越昂扬的金秋序曲,卸下征鞍的秋天,可以归隐田园马放南山,可以溪下垂钓庭前赏花,但先生依然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收获了人生至美的金秋。先生的感怀感动感恩与留恋,便是先生人生境界的最好注脚。为老行长的文心之笔点赞[强][强][强][玫瑰]</p><p class="ql-block">朱绪忠:品读德公《人生之秋》,一种深深的敬仰之情立刻涌入心头。我确信,称您“德公”称的名副其实。不论立德,还是立功立言,您都是楷模。人生如您,生命才有价值,生活才有意义。衷心祝愿好人一生平安!好人长命百岁![抱拳][抱拳][抱拳][握手][握手][握手][玫瑰][玫瑰][玫瑰]覃发高:</p><p class="ql-block">厉害!胡行长!怪不得那么多篇精到、贴切的评论文章如流水一样来到“磨坊”~因为胡行长几十年案头工作阅文无数都能看到亮点,著文无数手法已非常娴熟~我看胡行长经历,先文教局崭露头角,后县委办公室15年修炼成熟~以致于当了行长仍然不喜欢别人代笔~所以内退后被人行聘去搞金融志去了~现在看胡行长的功夫这么好,方知是几十年不间断练功形成的!值得我好好学习![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兆年 :胡行长,早上好!!!什么文化成度啊?文字行间透露你过人的文彩!底蕴深厚,感悟捕作的作品看了让我过目不忘!久久的回味,感动我,激劢我,让我也想动动笔写写我的青春年华和我周边的动人故事。配服您用激情抒写人生!祝你身体建康撰写出更多的美文,让我们品味人生的美好!!!</p><p class="ql-block">半农:胡老笃学敦行、热心快肠,虽神交而照肝胆,是我由衷敬佩的文友!读《人生之秋》,尤羡其丰硕之美!为胡老点大赞!张仕喜:看了德声兄总结自己一生的文章,让人敬佩而又感叹不已!他是一个在事业上十分努力而又敬业的斗士!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光辉而灿烂的业绩!我们应该为他而感到骄傲!我们应该为他而歌功颂德!我们应该为他而表示真诚的祝贺!德声兄取得了这样伟大的成绩,想必奖金和奖状一定也不会少,如果他能拿出一点奖金来宴请同学们,我想,鲜花和掌声一定是不会少的!</p><p class="ql-block">胡振栋:人生之秋,身体机能和大脑灵活程度虽有所下降,但经过之前的奋斗,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处世哲学和办事能力。胡德声先生长期与文字打交道,人生之秋结出了丰硕成果。在【印象红磨坊】散文群,他虽年逾古稀,但却热情似火、美评不断。</p><p class="ql-block">马勇:对待生活,取舍有度,不慌不忙;对待自己,追求质量、不依附不高攀;至于其它,有则锦上添花,无则依旧风华。读先生此文感慨系之,聊发此言!</p><p class="ql-block">鸿来:胡行长的为人可敬,为文可佩。</p><p class="ql-block">楚格:一位特别的长者,受人敬重的评论家!祝福胡爷健康幸福!</p><p class="ql-block">巴方遗:人皆敬胡行,奋笔著华章,金秋硕果丰,冬至天不凉。</p><p class="ql-block">高岸东:胡老威威一短枪,不射飞鸟不打狼。五尽方台是战场,一梭子弹满庭芳。[呲牙][呲牙][呲牙]</p><p class="ql-block">平安健康:胡老师的“人生之秋”写得好!胡老师是金融家,文学家,见过太多金钱,为祖国建设引资投资做了不小的贡献,写过不少华章,感染无数读者,捧回不少奖章。在“红磨坊”群读文转文评论,一马当先,鼓励和鞭策无数作者,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胡老师的人生之秋是硕果累累,五彩缤纷! X向胡老师学习!致敬!</p><p class="ql-block">郭扬华:任逍遥(胡德声) 著作等身,硕果累累。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强][强][强][强]</p><p class="ql-block">高岸东:辞工行,入人行,行行都是状元郎撰公文,著散文,文文皆为华彩章横批:德声传远</p><p class="ql-block">杨老师:您的美文已学习,感恩分享[抱拳][抱拳]您退而不休,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笔耕不辍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您真正活出了退休人的精彩,佩服[咖啡][咖啡][咖啡]</p><p class="ql-block">覃社:老领导早上好![咖啡][玫瑰][玫瑰][玫瑰]清晨就读到老领导充满激情和抒发热爱自己工作的散文作品!感觉老领导还是很有朝气、没有暮气!富有情怀、享受生活、倍受尊重的老朋友。继续向您学习!祝您健康长寿!国庆节快乐![抱拳][抱拳][抱拳][玫瑰][玫瑰][玫瑰][跳跳][发抖][转圈][跳跳]</p><p class="ql-block">行行摄摄:虽然与胡先生只有一面之交,但胡先生的谦和儒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吉风入梦: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做最值得做的事,去爱最值得爱的人,便不枉了这一遭。</p><p class="ql-block">张建平:老领导:拜读文 章《人生之秋》真实接地气,您在写作上永远是我的老师!</p><p class="ql-block">王丽:胡伯伯,您真厉害!想得通透,过得滋润,活得有意义,写得好! 敬佩</p><p class="ql-block">张前:已认真拜读![玫瑰][玫瑰][玫瑰]您对工作是兢兢业业,付出了您的青春和汗水,为长阳的金融行业做出了贡献!晚辈们应以您为榜样![鼓掌][鼓掌][鼓掌]</p><p class="ql-block">覃仕珍:你的这篇文章写得真好!你做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作为你的老同学,感到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邓昌春:姨爹事业很成功,工作业绩赞歌颂!读后感慨万万千,方知古稀还有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躬耕金融三十载</p><p class="ql-block">我一辈子工作在长阳,走在自已熟悉的土地上,感觉就是踏实。当我亲吻这片故土的时候才知道,我不能离开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就是要在这片故土上走完自己的人生全部过程。我爱家乡,我爱长阳,我更爱我的金融梦想。我没有辉煌的金融业绩,有的只是经历过了,努力了,自我感觉没有虚度年华。此时翻开陈年记忆,让那些逐梦金融的往事穿过时空长廊,再次一一回眸。</p><p class="ql-block">在我人生后半场3O年的金融工作中,前15年在中国工商银行长阳支行主要从事金融实践和各项管理工作直至退休(内退)。后15年被县人行聘请编纂《长阳金融志》、撰写金融工作调研、金融理论研讨和经验总结等方面的文章。我的人生后半场就是躬耕金融梦。何为躬耕?“躬耕”一词应见于诸葛亮的《隆中行》。而我所说的“躬耕”,並不是说有诸葛亮的才华,能以“岀师二表”辅佐汉室,而是说要以诸葛亮“躬耕”的理念和“躬耕”的精神,去研究金融工作,去实践金融工作,从而实现自已的“金融梦想”!</p><p class="ql-block">1984年,正是我的人生进入“不惑之年”的时候,县里成立中国工商银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支行,经县委组织部提名和上级银行审核批准,安排我主持中国工商银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支行的全面工作(直到九O年)。回顾在县工行工作的那些年,和全体员工一起逐梦工行,一面围绕业务基础工作达标上等级,开展业务基础训练。一面围绕职工队伍建设,抓好凝聚人心方面的工作,为员工解决办公住宿等生活福利方面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长阳工行内部管理和基础工作经省分行评审验收,达到了省级先进行(处)标准。同时建起了支行办公大楼和部分职工宿舍。一九九O年,领导班子调整后,我继续配合一把手工作,一起争先创优, 长阳工行一度成为全省双文明单位、最佳县支行、省级模范职工之家、档案管理在全市率先达到省一级标准。</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们同顶一个屋檐,同穿一种服装,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同在一栋楼里上班,同守一样规矩,同圆一个梦想。作为同事来说,大家就像同一条船上的船员,一起同甘苦,共患难,感到无比的亲切。虽然大部分同事之间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在彼此的眼里都是相识相知的。原来的生面孔就像夜里的房间开了灯,从大片黑暗的背景中凸显出来,面孔一旦变熟,就会被收藏到各自记忆的谷仓。每个人就是这样记忆和被记忆着,生命就是这样互相见证和深透着。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如果那个同事要是有个婚丧嫁娶事宜,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全体出动,及时出现在现场,让同事知道你我他都在一起。</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们一起努力拼搏,每天踩着上下班的楼梯,微笑而来,挥手而去。当初我们正在兴建办公大楼,租用物资局几间小房挤在一起办公,大家没有怨言,有的只是"行兴我荣,行衰我耻"的豪言壮语。那时候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要比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还多,现在回头一看,同事相处,其实是一种缘分,细细品味,这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乐趣,静下心来仔细回忆,每一段美丽的邂逅、每一次工作的默契、每一份真挚的情感、每一个精彩的情节,都让我沐浴在同事之间的明睸情感中,同事之间的友情,是那样的温馨和愉悦。</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们一起争先创优, 为了工行目标的实现,员工们个个精神抖擞,在自己的工作 岗位上努力为长阳工行绘出一幅幅绚丽华美的画卷。在长阳工行荣誉室里,那一面面红艳似火的奖旗、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锦屏、一组组用心血汗水争得的崇高荣誉,就是每位员工躬耕不辍的见证。长阳工行一度成为全省双文明单位、最佳县支行、工会省级模范职工之家、档案管理达到省一级、内部管理省级先进支行等荣誉的取得,诠释了长阳工行曾经有过的辉煌。</p><p class="ql-block">不管岁月流逝多久,我依然记得那份曾经共有的工行情谊。打开尘封已久的回忆,回顾自己在工行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经历的故事和那些已经消散在微风中的歌声与笑声,以及做过的事,我都能能一辈子如数家珍,难于忘怀,虽然有些事並不是完完美美,有些目标没有全部实现,但我不后悔,因为我努力过,经历过,追求过,付出过,这就夠了!当我现在回忆时,我仍拥有美满的家庭和一批忠实的朋友而感到惬意!幸福!欣慰!</p><p class="ql-block">曾记得,那时的长阳文联主席周立荣在为长阳工行制作的《巴人故里工行潮》电视专题片里这样写道:长阳工行人记得,那是何等艰难的岁月啊!然而,正是这难从尽诉的艰难,喚起了他们白手起家的勇气,鼓起了他们迎风破浪的征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青春和汗水,打开了古老的山门,喚醒了沉睡的大山,使脚下这片几乎是工业空白的土地上响起了隆隆机声,涌动了改革的春潮……</p><p class="ql-block">在我即将离开长阳工行的时候,我将十多年中撰写的三十多篇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文章(10多万字),整理成册留给支行,它将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缩影。其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一文被工行总行的《城市金融报》刋用,“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初探”一文己载入《中国金融家论商业银行改革》一书,“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党建工作的思考”一文已被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文库》一书采用,“关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一文已载入工行总行的《银行会计》期刊。《试论档案的价值和开发利用的途经》一文,被人民银行总行加编者按刊登在第一期《金融档案工作》上,《从马克思精神生产力的理论高度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一文,荣获湖北省社科院1993~1995年度优秀社会科学论文一等奖。</p><p class="ql-block">1998内退以后,县人民银行聘请我专司撰写文章的爬格子工作。为了实现我的金融梦想,我用手中的笔,继续书写着自已的金融生涯,描绘着我那人生第二个美好的春天。当然,这也是我对文字工作的爱好使然,也有退休后消遣度日打发时光的想法驱使。但是这项工作有责任,也有压力,首先是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要有做好文字包装的竞争意识。我从2002年起,开始从事金融理论调研,史志资料撰稿和金融改革探索与总结,一干就是十四年。</p><p class="ql-block">进入县人民银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编纂《长阳人行志》和《长阳金融志》,这两本志书时跨24年(1979~2003)。我也知道,打造一部资辅当前、存鉴后世、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我和长阳金融界的写手们历经三年时间,不辞劳苦的广征博采,追根溯源,搜集整理,精心编辑,终于成就了这两个本子,客观真实地纪录了长阳金融部门24年来所走过的风雨历程,是是非非,功功过过,待后人评说!此书虽不算完美,但于我个人来说,在编修的全部过程中,让我积累了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为我在县人行专门从事文稿撰写,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收获了精神享受,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地方志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10多年来,我挑灯夜战,咬文嚼字,勤勤恳恳写人行辉煌,真真切切赞员工风采,工作做得有滋有味。我按照人民银行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三项法定职能,在长阳人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通过挖掘、提练、总结出了人行长阳支行“凝心聚力勇担当,创新履职谱新篇”的系统总结报告,参与人行武汉大区分行2009年的第一次表彰所辖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履职先进单位”评选活动,人行长阳支行榜上有名,而且是宜昌市人行系统唯一一家“履职先进单位”。支行打造小而有为支行的经验材还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组织人事工作参考》期刋向全国推介。</p><p class="ql-block">10多年来,支行每年的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大多数出自我的手笔。会计国库股是人民银行最基层的一个部门,这里的8名员工其中女同志就占了5位。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在创建“女职工文明示范岗”和创“安全国库”活动中,靠勤奋努力和满腔热情,唱出了一台响彻四方的大戏和一台绚丽多彩的好戏。“五朶金花”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敢与须眉争高低,把劳累写在心里,把笑容写在脸上,用心呵护着自已的岗位职责,用默默无闻的耕耘和奉献,赢得了武汉分行“ 巾帼文明示范岗”光荣称号。该行推出的国库资金安全联防管理办法取得显著成效己被人民银行总行国库局向全国推介。</p><p class="ql-block">10多年来,共计写稿两千多篇,被各级报刊和内网用稿一千四百多篇,为他人做嫁衣裳写署名文章近百篇。其中为宜昌市人行课题组和主要领导撰写署名文章二十多篇,例如:易寿生、马骏、马运生和常青等行长的署名文章分别己入选总行《组织人事工作参考》《武汉金融研究》《学习与建设》以及全国地方金融第十一次论坛文集和全国金融获奖作品精选。另外,在武汉分行获得奖励的文章十多篇。同时,参与了武汉分行撰写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意见初稿,参与宜昌市人行撰写了“峡江盛开金融文明花”专题片脚本以及宜昌市人行党建联系点、廉政文化建设等活动方案的谋划。以长阳支行领导署名的信息材料被金融时报、财政部经济研究参考、武汉分行刊物和县委县政府《工作简》刊文达数十篇。为别人做嫁衣虽苦亦乐,但包装了别人也推销了自己。</p><p class="ql-block">在县人行工作的那些年,我就是这样成天把工作中知道的,生活中看到的,头脑中感悟到的,编辑成清新秀逸的文字,从中获取自我存在的价值。游走在这些文字中,就如同找到了生命的源泉和滋养,活得健康,感到愉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 乡 的 雪 景</p><p class="ql-block">微信上传来朋友的消息:"老家下大雪了!"透过窗外,遥望清江,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冬日与雪景的深深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毛草屋外面白茫茫的,空中的大片雪花潇潇洒洒落到地上。哦,下雪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到来了。天色逾加黑暗而低沉,冷风嗖嗖地吹在人的身上,吹在人的脸上,深感阵阵寒意。那如梨花坠落、似桃花纷飞的雪,像孩子们吹撒的蒲公英,忽㪚忽聚,慢慢地旋转着,随风飘落下来,地上开始发白了,这雪下得那么安静,无声无息,生怕惊扰了人们的美梦,飘飘洒洒落满了漫山遍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花在眼前一片一片地飘零,我想这也是冬天留给我深深的记忆:这一朵朵轻盈的雪花,像仙女撒下的点点银屑,似蹁跹起舞的蝴蝶,在天地间,在微风中,轻轻的飞扬着,生怕打破了整个山村的平静。漫天的银装素裹,飘飘洒洒的飞雪,好一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夜的大雪掩盖了大地的苍茫,满山穿上了洁白的裙衫,遍地舖上了白皑皑的地毯,刺的满眼恍惚。正如李白描述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此时此景已是群山白头,雪压松柏,冰砌池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家关门闭户,屋檐下冰锥闪着寒光,屋顶上覆盖着白雪,看不到半匹瓦,房子上面的电线也成了白绒绳,麻雀无精打釆地栖在上面,无处觅食。只有烟囱在那里冒着热气,偶尔有几个人影在田间地头晃动,寻找那泥泞小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铅色的天空,不停地向大地抛撒着雪花,这景象又如清代诗人郑燮的《咏雪》: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北风在门缝里诅丧地怒吼,火坑屋里噼噼啪啪地燃烧着松枝,散发着松脂的味道,感觉有点好闻!火焰跳跃着,舞动着,将温度迅速地传递,驱散了从门缝里越境而来的阵阵寒意。村里还是那么平静,人们总是关门闭户,把雪的世界挡在门外,寒冷禁锢了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依然在簌簌的飘落着,仿佛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安然、恬静的氛围中,没有喧嚣,没有扰攘,正如唐人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雪,因冬而美丽!冬,因雪而丰盈。没有雪的冬天,总是缺少些许诗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花迎着北风零乱地飞舞着,树枝上堆满积雪,一朵一朵的雪团粉身碎骨后落在山坡上,犹如《望雪》描写的:"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停了,放眼望去,地上、屋上、坡上、树上,全是白茫茫的世界。大地一尘不染,纯朴而自然,让人忘掉了一切,心里一片宁静。树梢上群鸟的叽喳声、各家各户的鸡鸣声和狗叫声响成一片,屋上一缕炊烟袅袅升起,寂静的小村庄瞬间喧闹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阳出来了,照在积雪上,闪闪发光,看着十分刺眼。瓦屋上的积雪慢慢的融化,雪水顺着冰锥往下淌着,落在冰冷的水沟里,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玩耍的小伙伴们提着烘篮儿跑到道场上,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揺动着树枝上的积雪,让洁白的雪花洒在头上,落在身上,或钻进衣领,在肌肤上留下清清凉凉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年的记忆深处,最难忘的是那雪花飘落的故土,那雪中思念的故人,那雪天演绎的故事,永远只能在心中了,只能在梦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喜欢雪的降临,不仅因为它洁白如玉,而且因为雪是丰年的前奏,它寄托了人们对丰收的向往:"瑞雪兆丰年"!</p> <p class="ql-block"> 老 家</p><p class="ql-block">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就在,就有家的味道,那里就是我的家乡。看着这熟悉的老家,曾经的欢声笑语又一次萦绕在我的梦中,那是曾经生我养我的热土。如今我们兄弟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小家。父母不在了,那里还是我们的故乡。父母虽己入土方安,但他(她)们的深情教诲,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情景,点点滴滴是那么清晰。岁月如歌,时光如水,这一切都渐渐远去,这个老家,已经成了美丽的回忆。那里树木依然苍翠,可物是人非,熟悉的人渐行渐远,陌生的面孔越来越多,但那故乡的情,我们依然深深的怀念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有两个老家,一个是父母生我养我的地方,一个是我岳父岳母为我建立的新家。这两个叫老家的地方,现在我们只能叫她“故乡”,就是那首很有名的,读得很熟,记得很深,永远不会忘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首古诗中的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出生的那个老家,修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那时的老家己不见踪影。然而在我记忆中的老家内,弥漫着我们兄弟姐妹十人童年美好的回忆,如水般温软、静谧。沧海桑田,转瞬老家已过古稀之年。老家的场地上己为两个弟弟自已重新建起了如今的两栋小楼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我回到出生地这个老家的时候,看着这栋屋周围的一切,我仿佛看到我的父亲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身影在眼前晃动。一种莫名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辛勤劳作的父母亲,为了让家庭每个成员生活得更好,为了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去念书,更希望我们能走出这个大山,他们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把自己勤劳的一生,丢在了这片挚爱而又充满希望的热土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老家里,充满着父亲的奉献和母亲的爱。在我印象里,父亲是个聪明能干的人,他过去念过六年私塾,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我孩童时还见过那些毛笔手抄本。他喜欢看一些古书,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同时,他心灵手巧,是农村的能工巧匠。他会篾匠,自家用的篾背篾篓都出自他的手。他也会土匠和木匠,帮人家做屋时,他把土墙上的杵头窝杵的整整齐齐,还在自家屋的山墙上绘画了土墙屋的天盖小样。亲手打造的方桌和长条板凳平时堆放在堂屋的上方,来了客人才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堂屋的中间。寝室里的一口衣柜和一口装粮食的大木柜,都是他亲手做的。那时家庭里的农具,基本没有在外请匠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父亲为了养家糊口,用几石包谷在附近一个老铁匠家换来一套铁匠工具,並亲手在老家后面垒了一间土墙屋(我们一直称作铁匠屋)。老家那时火红的铁匠屋,可谓生意兴隆。一个像土灶一样的自制的炼铁炉,火红的炭火将炉子映得通红,紧挨火炉的是一个条型风箱,屋子中间摆放着一个大铁墩,还有几把大铁锤和大小不一的铁钳。每到下雨天,前来打造农具的更是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来到铁匠屋,打来铁的帮手把风箱拉的“呼,嗒!呼,嗒”响,炉火旺了,父亲就把要打的生铁放入火炉内,不住地用铁钳翻动着炉内的生铁。被锻烧的生铁己经烧得通红,父亲便用铁钳夹出来,放到铁墩上,与帮手一人手里抡着一把大铁锤,你一下,我一下,火花四处飞溅,用不了多大功夫,一件农用铁制工具就有了雏形。尔后几十年就是利用种田的闲余时间,为周围方圆上十里内的农户打造小型农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年迈歇业以后,母亲为这铁匠家业牵挂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舍不得丢掉那些老物件,父亲用了几十年,每一件工具都清晰的记录着这个家由贫穷到生活比较宽裕的全部过程。它们犹如母亲的孩子一样,有种难舍难离的不舍之情。每当我回忆起铁匠屋传来那“叮,噹!叮,噹!”的声音时,就引起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母亲生前老家的厨房,灶堂前未烧完的柴禾仍有余温,厨房的烟火气里,谱写着家的温暖。母亲每天天未亮就起床为我们准备上学前的早餐,不分春夏秋冬,暑来寒往,十几年如一日,从无怨言。此时此刻,让我再次浮现出母亲模样,她尽管身躯瘦弱,总是整天忙着种田作地,忙着上十人的家务。每每想起这些就会不由自主地让我肃然起敬而潸然泪下。我的母亲虽没有满腹经文和博古论今的文采,可她老人家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不向困难低头,永不言弃的高贵品格。她虽没有出众的容颜,但在我们儿女们的眼里却是一位人性最光辉亮丽的母亲,是中华大地上千万母亲中的一员,最朴实无华、慈祥仁爱、和蔼可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家那里,祖祖辈辈走完了自己的一辈子,一个接一个地陆陆续续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我们永远回不了那温暖的怀抱,再也听不到那亲切的叫喚。他们己经入了祖坟,进了故土,尽管我们还常常忆起那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脑海深处的往事,现在已被儿们称做那时的童趣故事了。那些熟悉的乡间小路,逐渐被岁月吞没,然而那曾经用甘甜醇厚的井水养育我们的老井,依然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仍然靜静地躺在那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见到出生地的家乡人,就会想起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勤劳质朴的双手和诚实厚道的操守,坚守和改变着家乡的面貌的那种情景。 一种昔我往矣,故土难离的情结再次涌上心头。但我坚信无论家乡的容颜如何改变,我的故事却依然停留在儿时曾经生活过的这片热土上。农田依旧,老屋依然。曾经熟悉而又陌生的乡间小路,带动着我的思绪,让我再次重获童年的记忆。这种记忆似乎有根,却无处可循,也无从说起!最终又消失在深远的记忆和无数个故事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生儿育女的老家,在现今的钟家湾村(小地名馬家评),老屋至今保留原形。由于时光在无情地侵蚀着老屋的门窗、屋檐和墙体,昔日粉刷一新的墙裙已出现部分脱落,墨绿的大门也看不出本来面目,一把大锁锈迹斑斑,锁住了尘封的岁月,那沉淀着故事的铁锈仿佛在诉说着老家的往事。走进老屋前,只见道场边杂草丛生,屋后的枝蔓,攀上了树枝和房顶,遮住了门窗,还有的竟然顺着破旧的窗户爬进了房间,在那里安家落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到我老伴家去的那一年,我们还没结婚。从城关走到离家还有上十里的蔡家坪,就看见了手持青布伞的岳母,站在路边眺望着一男一女的我们。露水打湿了她的裤脚,天知道她从几点就从家来到这里站在路口了,那一定是有人提前告诉了岳母的。后来每次兴师动众地回到这个陈旧的老宅里,屋子里总是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老屋在我每次回来时,总是呈现出一片欢乐、温馨饱满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老屋的味道,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岳母始终是一个风风火火、忙忙碌碌、一心扑在家庭劳务中的人。我的三个孩子都是岳母一手带大,家务事全是岳母操劳。她每天除下田种地外,还要为三顿饭忙的团团转。岳母,是我们大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主心骨,她敬老爱幼,热爱家庭。无论是我娘家那方的人,还是远方的亲戚,她对长辈、对姊妹、对晚辈都疼爱有加。谁家有困难和问题,她都会主动关心,热心帮助,出钱出力,大爱无私。岳母处事接物彬彬有礼,善于言谈会支客,很受邻里的尊敬拥戴和热爱,周围几个年轻人都是岳母牵的红线。她亲戚中的男男女女晚辈,都愿来我们这个家里居家常住。岳父是一个懂草药的农家人,田里的农活忙完以后,就要去周边的遍山遍岭挖药材,回家整理洗净凉干,销售的货款用来购买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家里的外快全靠他一双勤劳的双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岳父岳母操劳一辈子,为我和老伴建起的新家,现成了儿女们的老屋。岳父岳母为了打造家的舒适环境,在老屋前后种植了果木、竹林和蔬菜。春天有樱桃、夏天有李子、秋天有石榴,冬天有柿子。每到春天,那果树上开满各种颜色的花,把我老屋掩映在"花海"里。成群结队的蜜蜂在花瓣中忙碌,蝴蝶在花丛中流连。一阵轻风袭来,遍地都是那花的韾香。那核桃树下,一群或觅食或嬉戏的鸡和那只憨睡的大花狗,它们好像也在享受着这春天的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家坪老家的这个房子,现己断壁残墙,门窗破旧,现在的主人一定是有了自已新建的房屋,或者己在它处定居,不再归来。清明节时,儿们三个在他(她)们小时候照相的地方留下了如今的身影。虽然他(她)们老家的生气己不复存在,但老家附近的罐垴(一座山)仍是那么雄伟,那儿的山坡还是那么绿绿葱葱,那儿的坪地仍然载满当地农户的丰硕果实……那儿的人们还用浓重的乡音土话叫着我儿们的乳名。那儿有我们的长辈,同辈,甚至还有不少晚辈,我们都称他们为“老乡”或者“乡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家这儿,有我们当年用过的老物件,儿女们见了回忆起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勾起了他们对童年的遐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他们身处多远的异地他乡,老家在他们的记忆中始终不能抺去,无论追昔抚今多么久远, 这个老家在他们有声有色的记忆里, 像四季风一样掠过心头, 朴实无华却又真实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家,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幸福快乐情感寄托的地方,都有一种割舍不下的人生情怀!因为那里是我们父辈出生的地方,是我们寻根问祖的乐土,是我们人生最牵挂、最神往的地方。清明时节,我们到老家寻根问祖,亲戚对我们的到来异常兴奋,盛情款待我们,让我们再一次品尝了家乡的味道。回到老家,真切的体验到了亲情和友情是那么的真诚,再一次领略到老家带给了我们难忘的回忆!这里,曾是我祖、父辈们常年耕作,维持生计的场所!这里,曾是我们兄弟姐妹儿时在一起玩耍,成长后走出大山,而最后还是离不开、放不下的老家。老家的土房子背靠着山,面对着田,放眼眺望,一重重的山直到天际。这里成了儿女晚辈夏天回来避暑纳凉,冬天回来过大年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己经老去,孩童时的美好时光早己灰飞烟灭,早己如飘散的烟云散发在昨日的空间。我怀念旧时光,怀念过去的青春年华,怀念曾经拥有的快乐人生。我愿追随童年的记忆,用双手轻抚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脚踩过的每一方绿草,更愿让自己的思绪毫无掩饰地游走于这片热土上。因为这里有我的灵魂和我的世界。有我的父母和我的兄弟姐妹,更有乡村独有的安详与宁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所称的老家,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庇护我们成长的乐园,是我们儿时所有的幸福时光和快乐的记忆。再见吧,老家的亲人!我们一定会将这段真情厚谊铭记在心,将这段美好的记忆永存心中。子女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怀揣梦想离开了老家,在外筑起了自已的小巢,养育着自已的儿女,这就是孩子们自已的家,他(她)们以后肯定也会给自己留下一段家的乡愁记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 味</p><p class="ql-block">我钟情于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一春节。因为它存有我们小时候的美好一回忆。那种年味儿总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那缤纷独特的年画,尽洒胸臆的楹联,爆竹散落下的纸屑红,中堂神龛里散发的檀香味,烘托出了山村农家年的气氛。孩子们的雀跃,女人们的彩妆,菜肴的飘香,亲人们的团聚,散发着山村农家过年的各种年味。春节快到了,我心中涌现出了各种年味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味儿,是火炉屋里挂着的那一块块金黄色腊肉的感觉。童年中的记忆,杀年猪的日子,就是年的序幕拉开的日子。冬至一过,村落里便响起此起彼伏猪的嚎叫声,年的味道就开始刺激味蕾,满溢我们的脑海。那里面有收获的喜悦,有乡情的温暖,有欢聚的酣畅,还有我们这些小娃儿们的欢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味儿,是父母大人准备年货中的忙碌身影。每当快要过年的时候,我的心中便浮现出父母忙年的情景,一想起过年的那种滋味,我的心态 便又回到了孩童时的那种感觉上,那种幸福与喜悦弥漫在我的老家里。记得那时家里有个不成文的日程安排。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以后,就要开准备过年和拜年的食物和礼品。开始舂粟米做米酒,做饼子磨豆腐,熬苕糖炒瓜子,做汤圆煎绿豆皮等。腊月二十八全家人动手“打扬尘”,收拾屋子打扫卫生。腊月二十九烧洗猪肉的油香味弥漫在土墙屋的各个角落,准备好团年饭需要的各种食材塞满了那个熏黑了的碗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味儿,是父亲助力家务、敬神祭祖的一幕幕身影。老家过年,父亲作为家庭里的主人,上灶擂豆腐,上山背柴火、推磨拔苕糖等重活都由他上阵。腊月三十吃团年饭之前,父亲用木制大盘子装上煮熟了的猪头和猪尾,摆放到堂屋中间的小桌上,给财神装上三柱香,口中念念有词,求神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去土地庙前敬土地老爷。吃团年饭时,一家人围着酒筵,给去逝的故人摆上一碗饭菜、一双筷子和一杯酒,然后父母大人“请叫亡人”,一家人沉默着,酹酒于地,以此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吃完年饭,趁天未黑定,父亲便带着晚辈兒们,提着香烛纸钱和鞭炮,来到山上祖坟地,在一个个古老的坟前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父亲跪下身子给已故的祖先磕着头,嘴里不停的叨念着祈祷的话,此时显得十分庄重严肃,使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感到了人生的玄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味儿,是母亲辛勤张罗的那桌丰盛的年夜饭。腊月三十那天,到处门楣春联火红,鞭炮不绝于耳,家家户户鱼肉飘香,过年气氛浓烈。厨房里锅碗瓢盆叮叮咣咣,与满屋的喜气和香气交融辉映。灶门上咕嘟咕嘟地吐着熊熊的火舌,大铁锅里煮着的猪头和猪蹄混杂一起。家养的小公鸡炖熟的香气四溢,在温暖如春的屋子里流溢。窗外烟花爆竹声声响起来,听得出这便是吃团年饭的前奏曲。随着一声钝响的爆竹,空气中散发着幽微的火药香,这时饭菜的香味夹扎着大门外的火药味,营造出浓浓的过年气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对老人來说,是聚集全家老小,享受一下天伦之乐,自然是一派温馨的场面。一年又一年,它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令人心旷神怡的年味儿,就在母亲用心用情精制烹饪,独具自家风味的美食佳肴里,全家团团围坐,共同品尝别具一格的年夜饭。桌上摆满十碗八扣,父亲拿出一壶包谷酒准备畅饮一番,一家人兴奋的围在桌子旁,闻到各种美食的香味,吃着美味家乡菜,从而尝到了过年的年味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味儿,是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火药味。过年这一天,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合家团圆吃年夜饭,围坐火笼屋里守岁,整天洋溢着普天同庆,天人和谐的气氛,充盈着亲情、友情、温馨的年味。辞旧迎新的时候,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在野外放鞭放炮,这就是年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味儿,是孩儿们洋溢着的欢笑声。腊三十的晚上守夜,大人们在家守着柴火打打牌,说说丰收年的喜悦,天南地北讲些有趣的事。孩子们三五成群,或耍着烟花,或打打雪仗,整个屋子充满着过年的喜悦和欢乐,寻找儿时的年味,总觉得年味洋溢在孩子们的欢笑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味儿,也在元宵节玩龙灯耍狮子划彩船的文化氛围里。春节作为极具精神价值的文化传统,在过去的正月十五,每个乡村都会组织一些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节目,让乡村里的春节过的热热闹闹。如今,为了让当代社会生活映射出亲情汇聚的时代特色,春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不仅需要保护,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经营,要让人们的精神聚歺,在春节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要创新形式,使人们进入超乎日常的"狂欢"状态,使旧年的郁闷和旧年的压抑,在送旧迎新的欢乐中随风而逝,让新年的期冀、新年的祝福循着迎新的鼓点落入人们的心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寻找记忆中的年味,总觉得年味洋溢在孩子们的欢笑里,粘贴在喜庆的春联里,荡漾在绵醇的美酒里,飘香在丰盛的佳肴里,回荡在守年的笑声里……认真品尝各种不同颜色的年味,我们不难发现年味儿就是阖家欢乐的活跃气氛,就是父母大人忙进忙出的身影,就是子孙敬老孝老传统的大体现,就是亲情友情的大团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变革,这些旧的礼节被颠覆了。如今过年,轮到我们这辈人营造新的年味了。而今准备年货的过程少了很多,土特产和副食糖果之类的东西直接到商店或超市购买,只需准备腊肉、香肠和鱼等年货了。感觉似乎不及儿时印象中的春节那般热烈,但是挂灯笼、贴对联、张灯结彩等仍可感受到传统春节的热闹气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绚丽的礼花绽放蓝天,温馨的祝福盈满耳旁时,过年的滋味不时重新包裹全身。如今的春节出现了人类史上人口大迁移、交通线上車如潮涌的新景观,带来一种新的年味,《常回家看看》歌曲唱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回家不单意味着亲情的聚会、礼物的馈赠,更重要而深刻的是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更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些年,年味儿无声无息地发生着变化。过去过年才能得到的东西,如今平时大都有了,人们不再要求过年吃好穿好,开始注重精神享受。传统习俗渐行渐远,看春睌、听音乐、外出游等,己经成为过年的新方式。商店里、超市里挂满华美的年画,玻璃橱窗上贴上了各种花样的剪纸,这些都己成为新年的符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味儿己经成了春节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有了它,过年才会热热闹闹,人们才能开开心心。年味儿犹如过年的“标志物”,没有它过年就感觉不出味道。有了年的味道,人们才有”心灵”里的期待、追求上的满足、”生活”中的乐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味儿的颜色,映衬了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彰显了社会的进步。由于生活与文化的不断进步,产生了新的年味。年味儿不是淡了,而是更浓了。浓得把人们淹沒在365天的年味里,过年的兴奋快要感觉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说起铅字打印机,如今的年轻人恐怕没有几个人见到过。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不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都离不开铅字打印机,如果打印量大的单位,甚至还配有专职打字员。回忆伴我走过五个寒暑的那台铅字打字机至今不能忘怀……那“吧嗒”“吧嗒”的节奏时常在我耳边响起。</p><p class="ql-block">至于打字机的发明,我还没查到准确的资料。有的说是意大利人佩莱里尼·图里在1808年发明了第一台机械打字机。也有人说是美国的威廉·伯特在1828年制造了“排字机”,并在不久之后取得了专利。后来又有人说,1874年诞生第一台打字机,以其维多利亚式的宫庭风格,华丽诞生 。</p><p class="ql-block">由此开始的一百多年里,无数动人的诗篇、浪漫的情书、不朽的巨著,陆续由此流淌于世。</p><p class="ql-block">1915年,中国山东留美学生祁暄发明了一台大字盘中文打字机。这台中文打字机需要把几千个常用字模都放在字盘里,然后一个一个检索打上去。打字员从中找到要打的铅字,按动打字手柄,将铅字打到蜡纸上。那时熟记字盘表的打字员,每分钟能打20个字左右。</p><p class="ql-block">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就是从打字机富有节奏的音响中获得灵感,创作了一首世界闻明的管弦乐小品《打字机》,它将真正的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衬托着交响乐曲快速灵巧的旋律。</p><p class="ql-block">透过这首乐曲,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种已经消失的古老情趣多么令人敬佩。用真正的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乐队声部与打字机急速的击键声,连续三小节后出现的铃声,以及推动机头的咔嚓声等交织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这首乐曲描绘了大都市办公大楼中喧嚣的打字机声,和繁忙紧张的办公场面。</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长阳一中设在县人委会旁。在这里参加中考结束以后,一位同乡学长领我到他的同学那里去玩。这位同学就在人委机关打字。</p><p class="ql-block">那一刻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打字机的机头敲击滚筒产生的叭叭声,每行字数已满时发出的“警告”铃声,手动换行发出的“嘎嘎”声和字盘左右滑动时的唧唧声,汇集一起,也犹如一曲动听的交响乐,就像光盘一样深深地刻录在我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人委会是全县的首脑机关,各办委都有各自的打字室,打字员操作一台半自动化机器,很有点神奇感。办公大楼里,此起彼伏的打字机声音,这种机关工作好生羡慕啊!</p><p class="ql-block">说也巧,辍学代课两年后,县文教局一纸调令,我被安排到文教局行政股当打字员、收发员,兼图书管理员。我知道,服从分配听指挥是每个干部最基本的素质,只能乖乖地去打字室上班。</p><p class="ql-block">文化教育局座落在县城繁华的新码头附近,据说那里曾是过去的一座寺庙。与城关小学在一起,形成宽敞的四合院。行政股和打字室设在一楼,股长是后来的工会主席马祥林(全国先进基层教育工会主席),我进文教局时,首先到他那里报到,马股长对我讲了很多工作要求,然后带我去打字室引见了打字的师傅。</p><p class="ql-block">我跟着马股长进了打字室,只见师傅坐在一架小机器旁边,机器上有一个圆圆的滚筒,上面卷着一张深蓝色的纸(后来我知道了那就是打字蜡纸),纸上还显现出一行行横排着的汉字。上方是一个放文稿的铁架子,机器下方是一个长方形的字盘。只见师傅右手握住打字锤的手柄,左手移动字盘,抬头看看文件,低头看着字盘,“卡嚓、卡嚓”正在打字。</p><p class="ql-block">打字室里,弥漫着香烟味,橙色的阳光斜洒在房间里。我的师傅姓秦,穿着非常讲究,还围着一条灰色长围巾,风度翩翩 ,仪表堂堂,很是潇洒。白嫩的手指头不时按着手柄敲着打字机的键盘,每过几秒钟就听到咔擦一声,像拨动机枪的弹夹一样,拨动打字机的铅字,一个字又一个字,一行字又一行字,有力而有形地出现在滚筒的腊纸上。</p><p class="ql-block">师傅用的这台老式打字机,全身用铁制成,长宽高约为70*45*30厘米,重量约50斤左右。常用字盘上的钢字有2450个,另外还有两盒备用字,全部钢字约5000左右。师傅左手操作常用字盘手柄左右移动,右手掌握“机头”前后左右全方位移动安装在机头上的“字锤”,对准字盘上需要打印的钢字,往下一按,字锤銜住字盘上的钢字,“咔嚓”一声,瞬间打到了装在滚筒处的蜡纸上,又瞬间放回字盘原处,这个“咔嚓”的过程仅一秒钟左右。</p><p class="ql-block">这台打字机看上去虽已老旧,但打出来的文件排版整齐、字迹工整清晰,文件资料成立速度之快,是手工刻写无法比拟的。这让我大开眼界,并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对打字机有深刻印象,而且对打字工作非常感兴趣。此时此刻,那《打字机》交响乐曲又在我脑海中回荡。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打字技术学到手。</p><p class="ql-block">接管这台打字机以后,可真是“不打不相识”,看以前老师傅打字干脆利落,操作快速,满以为学会打字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当我面对字盘里密密麻麻的“反手字”,脑子里一团雾水,犹如“瞎子跨进苗田里——摸不准方向”。中文打字机使用的是铅合金铸成的活字,每个字就像印章上的字一样,是倒置并反写的。要在有2400个钢字的字盘上立马找到需要打印的每一个字,谈何容易。</p><p class="ql-block">&nbsp;于是,我首先着手熟悉字盘,照搬照抄地将字盘上的全部钢字打成“字盘表”带在身边,这样,在离开打字机的时候,也能从“字盘表”上熟悉字盘。&nbsp;打字机上的字盘分三个区域,按汉字的偏旁部首依次排列。中间区域的铅字,是根据本行业和当前社会及国家常用词汇,组成词汇或句子,集中排列。不常用的放在字盘左右两边区域。这样有助于记忆,便于提高打字速度。</p><p class="ql-block">字盘上的文字熟背以后,按照师傅指点的办法先将蜡纸安放在滚筒上,然后左手握住字盘手柄,就象电影里看到的发报员手握发报键一样,从铅字盘里找到要打的铅字,按动打字手柄,将铅字打到蜡纸上。机械般的一遍遍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啪哒、啪哒……一个字一个字地找,一个字一个字地打,一张一张的蜡纸更换,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错,不但要求眼神好,找字快,看字准,还要记忆力好,动作麻利,操作机器熟练,用力轻重适度,耐心更是必不可少的。</p><p class="ql-block">那时大单位都有打字机,这更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也要有专职的打字员,这无疑是个让人羡慕的岗位。文件起草人把草稿交给打字室以后,就得按文件格式在蜡纸上打好。印刷过程也是使用油印机,那时这就是单位行文比较“先进”的手段了。每次印完了一批文件,两手都是油墨,洗多少次都不干净,但是看到印刷出来的“成果”都是满心的欣慰,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有美美的成就感。</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文打字机,都是全机械的,恐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认识这种打字机了。但这种中文打字机,可是当时各级党政机关和工商企业下发与上报文件,以及各大学、中、小学校试卷和文件的重要工具之一。那时打字员是从事文字输入文件的文职人员,现在他们被称为“电脑资料输入员”。打字员是一种办公室前线职位,打字员的职位多数称为“初级秘书”或文员。</p><p class="ql-block">风行了近三四十年的手工打字机正式宣布退出了历史舞台。想想在当时,用它打出了数以万计的字、用了数不胜数的纸张。看着它们,机器上的每个部件是这么的熟知,每个部件仿佛都还在动着、动着,"啪啪,啪"的打字响声,仍在耳边回绕。</p><p class="ql-block">打字机的出现和应用,也令打字员成为曾经很吃香的一种职业。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回忆:“中文打字机远离我们不过一代人的时间。至少在我开始工作的年月里,几乎每一个像样的单位都有一个部门叫打字室。打字员一般都是心灵手巧长相可人的女性。打字成为一门职业,单位的打字员都是领导信任的人。”</p><p class="ql-block">机械打字机伴随我走过了人生起步的那些年。它把文教局里写手们精心创作的每篇文章制作成正规文件,推动了全县文化教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我也从中吸收了丰富的文化素养。打字机这熟悉的声音,吟咏着文人们的文字,记录着我的汗水,讴歌着我伏案打字的日日夜夜。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打字机那“吧嗒,吧嗒”声,是我心中最神圣的音乐,我会小心地将她深深藏在心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日头条推介印象红磨坊的原创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陈永贵秘密来到我家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62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的秘书李强给昔阳县委打了个电话,叫陈永贵赶到石家庄,然后一起坐火车到武汉。到汉后又叫湖北省委办公厅给长阳县委打电话,通知周启本21日在家,省农业厅有人来调查。还找省委办公厅要了一部吉甫车,21日天未亮,李强和陈永贵便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天下午,赵家堰山峰大队的第一道石坎处来了3个人,其中一个头裹白毛巾、农民模样的人望着山上层层的梯田,不住地点头,又不住地和旁边两个人交谈些什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白毛巾”叫住一个路过的村民,亲切地问:“老乡,向你打听一个人,名叫周启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村民一听说他要找周启本,高兴地说:“他啊,在打石垱呢!我去帮你叫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说完,他便端直朝最上面的石垱处小跑过去。正在打垱的周启本听说有人找他,就丢下工具,拿毛巾擦了把脸,径直下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是周启本,你们找我?”周启本说。这时,“白毛巾”听到声音,转过身来,只见快步走来一个中等身材,虎背熊腰,头裹兰布长幞,上穿兰布大褂,下着青布大裆裤,腰系粗粽绳,腿缠灰布裹腿,脚登满耳草鞋的中年汉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周启本,周大哥!你不简单啊!这个石垱了不起!”周启本这才瞧见“白毛巾”竟然是北京见过的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惊讶之余,周启本一拍腰间的棕绳,“啊,啊!您怎么来了?”他赶紧拉住陈永贵的手,并和他们一一握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其中一人说道:“毛主席安排我们来看一下,要求保密”。“看什么呢?” 周启本问。陈永贵说,“我们就看你打的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你的垱打得好,毛主席想让我们来学习学习,回去推广一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热情的周启本喘着气说:“看石垱,您跟我走,可以看几天呢。”陈永贵笑着说:“就在这里看一看吧。打这么多、这么高的垱,不简单,讲讲你的技术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谈到自己的技术活,周启本把陈永贵往垱边一拉,“您把耳朵贴在这大石头上听。”说罢,周启本便向70多米长的石垱那边跑去,他拿起一块石头在石垱上一敲,大声喊道:“您听到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陈永贵感觉到一个奇妙的声音向自己的耳朵传来,“听到啦!”两人从两头向中间跑去,周启本说:“这就是检验质量的诀窍。再长再高的石垱,应该是一个整体,做好了才在两头听得到这种声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陈永贵说,“老哥,真奇啊,打垱改田,你是我的师傅啊!”“哎呀,看您说的。”他俩边走,边看,边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由于时间仓促,陈永贵连夜又赶回去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周启本,是钟家湾“长阳人”在当代的杰出代表,周启本打垱改田的地方就在离钟家湾猿人洞十多华里的山峰大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与周启本有缘,一是同在一个地方出生。周启本1913年4月18日出生于长阳县大堰乡黄土岗,本名黄运本,4岁丧父,被周家收养,改名周启本。出生地离我老家约一华里路。二是他的儿子周传松是我的高中学友。前些年,他和我还在县人民银行一起共过事,听他讲过他的老爸不少打垱改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51年10月的一天,突然一阵北风吹来,瞬时天昏地暗,还拌着一道道闪电,一阵阵雷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刹那间,狂风大作,乌云布满了天空,紧接着豆大的雨点从天空中打落下来,打得田间包谷林里啪啪直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又是一个霹雳,震耳欲聋。霎那里间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塌了天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斜下来,不到半小时山坡农田全部被冲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时任该区的马区长找到刚入党的党员周启本说:解放了,人们要过好日子,可天公不作美,良田里的土被冲走,这怎么办?周启本说:要不这样,赶快组织村民打几条垱把土拦到,水再就冲不走了。马区长说:这是个办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于是,周启本和当地六个农民一起,自制炸药,开山炸石,干了40多天,砌起了一条高一丈,长22丈的石垱,一片坡地变成了两亩六分的平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随后,周启本在四区赵家堰乡组织了长阳最早的互助组一一周启本改田互助组(18户,101人)开展打垱改田。当年各户粮食大丰收,每亩增收220多斤。周启本被评为县特等劳动模范,获奖一头大耕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后来,长阳县政府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点时,便把周启本互助组作为全县四个试点之一。1953年4月6日长阳第一个最大的初级社“山峰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周启本当选为社长。同时建立“山峰农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任命周启本为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周启本在全县率先组织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坚持以打垱改田、增产增收为宗旨,成效显著,得到了群众拥护和县委的重视。1954年被选为赵家堰乡副乡长和长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56年6月,《人民日报》转发了《湖北日报》刋登的长阳周启本打垱改田的先进事迹和“学周启本,超周启本”的社论,全省掀起了学习周启本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长阳赵家堰乡到1955年,利用冬闲时间投入人工55776个,牛工256个,砌成均高4市尺的田坎2301丈,改坡田为梯田270.5市亩,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105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年,周启本荣获“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 称号。出席了湖北省第一届工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同志在大会的报告中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周启本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57年元月10日,周启本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时,头系白毛巾的陈永贵和头缠兰布头巾的周启本,同时获得“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金质奖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周启本到北京出席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金质奖章。同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予“爱国丰产奖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李顺达、王国藩、陈永贵、陈学孟也出席了这次劳模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当周恩来总理把一面鲜艳的奖旗送到周启本手中时,他拿着奖旗,望着总理,不知所措。周恩来总理满面笑容地指着奖旗上的字,亲切地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毛主席的话,表彰你们在全国起了率先带头作用。周启本激动得热泪滚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周启本打垱改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全国亿万农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星星之火”,是“大寨梯田”的开山鼻祖。所以毛主席亲自叫秘书安排陈永贵去周启本那里看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传一首名叫《大寨红花遍地开》的歌。开头两句是:农业学大寨,农业学大寨,毛主席的指示记心怀。众所周知,大寨是毛主席为农业战线树立的一个榜样。大寨是山区农村,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后来以平民之身位居国家副总理的陈永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76年,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组织部分农村大队支部书记到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我和县委县政府机关的刘宗高、孙光益、张绵制、向师坤、孙明华等人以及县直有关单位领导,随长阳近百名农村基层干部一起,首先到达枝城火车站,在宜昌地区接待站李永昶同志的具体安排下,上了去襄樊火车站的列车。车内乘客太多,已把走道挤的水泄不通。伴随着轰隆隆的列车声到达石家庄,然后乘车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们怀着既神秘又好奇的心情,来到大寨。在当地讲解员陪同下,参观了虎头山,在讲解员指引下,大家遥望那郁郁葱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倾听着当年大寨人艰苦奋斗的故事,看见了层层梯田,绿树成荫,池潭相间,渠水环绕的景象。陈永贵秘密拜师周启本,使“七沟八梁一面坡”建成了层层“大寨梯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以后,全国迅速掀起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大寨成了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大寨精神的鼓舞下,周启本所在的山峰大队,经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如今已呈现出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粮丰林茂的新景象。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在这里生动演绎着一曲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动人乐章,为广大群众稳脱贫、调结构、奔小康奠定了稳固的物资基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周启本打垱改田,在全国起到了改土治水的率先作用。1993年12月,周启本因病去逝,那里的人们,在中国最早的坡改梯典型、全国首届劳模周启本的故乡——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赵家堰村,建起了一座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大寨亭”。如今踏上赵家堰的改田旧址,当年周启本拦截土壤流失的石垱依然如故,并充分发挥着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的作用。当地村民说:立此亭且命名“大寨”,主要是为了纪念周启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更好地用“大寨精神”建设新农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今日头条推介印象红磨坊的原创散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闻名遐迩的“猿人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钟家湾闻名遐尔,只因此地的石灰岩溶洞中挖出了距今不少于29.5万年前的“长阳人”化石。当地人称它为“猿人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钟家湾龙洞所在地,古称老鸦岭。清代《长阳县志》清穆宗同治5年丙寅(公元1866年)记载:老鸦岭,邑西南八十里,有土坑,形圆如锅,围数亩余,其底有小眼如井口,深不可测。一日,眼突陷成巨穴,沿围数丈,裂处有拆缝。中若空,掘得死物:骨脑如巨兽,身盘穴口二周;其刺骨如猪肋而锐;有四齿,粗如巨指,长三寸;板牙四枚,径半寸,长二寸;入城市之众莫识……视神物委蛇(巨龙)之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老鸦岭,罐垴山之古称,曾建有“老鸦庙”,遗址尚存。此山山中有埫,埫边有洞,洞中有奇,埫洞相依。其上埫也称叫花子埫,清末建有高大的四水归池绅士庄园。中埫也称翟家埫,埫下有水帘洞、猴子洞。下埫为“猿人洞”所在地,洞口上有连片寒武纪千姿百态石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文中的罐垴就在我老家附近,海拔900多米。据1954年转业北京新华通讯社的周茂文老师(我老家附近的“清江人家”周氏第九代传人)介绍:罐垴半山腰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两头细中间粗,形同一只巨大的罐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更为神奇的是,罐子的顶端有那么一块横着的大石板往南伸出,远远望去,栩栩如生,像一只盖歪盖子的大罐子。故那山叫罐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传说,这只罐子是张天师曾经煮过海螺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不知是哪朝哪代,有位皇帝下江南游玩,听说钟家湾有个龙骨洞,就召来了据说是法术高强的张天师,看是什么妖怪竟然如此残害龙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当然,这位皇帝想的不是动物保护的问题,而是因为皇帝自以为是真龙天子。而龙呢,就是他帝王的本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张天师来了,一看现场,说是此地有妖,需要降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说降就降,正准备做法事,张天师发现海螺不见了。他以为是妖怪施了妖法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于是,张天师画了一道符,往东一扔,那符迳直飘去东海,取来48只鲜海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可这鲜海螺是吹不响的。张天师画了一只大罐子,把鲜海螺装进罐子里,放进温吞水,支起八卦炉,点起阴阳火,烧呀烧呀,可那鲜海螺就是煮不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一直煮了七七四十九个时辰,才现出一些火功来,也许是妖魔使的坏,那巨大的罐子竟突然间歪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张天师慌忙把罐子扶了一下,还未扶正,那罐子里的鲜海螺一个个地往外滚,莫看是些海螺,滚起来可真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张天师赶忙去追,只追得最慢的一只,追到后,取出海螺肉,开了螺眼,便吹得响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有了海螺,张天师就降服了妖怪。从此,这里再也不会有妖魔残害龙族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于是,东海来的48只海螺也都在这儿安家。经过点化,带点儿仙气,附着岩石上,长生不老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其中那只张天师吹过的海螺,成了海螺头,称为天师海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据说,只要找到这只吹得响的天师海螺一吹,其余的47只海螺就会一起响起来(传说能吹响的天师海螺在小坳子附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说到那只罐子,当时张天师手忙脚乱,没有扶正罐盖,直到如今,还是帽子歪歪戴的模样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罐垴山下的猿人洞,自古以来产龙骨。清代《县志》记载:“深山古洞中,多有此物,舔之粘舌者龙蜕也。”据当地人说,上世纪四十年代,不少“叫花子”(讨米佬)用龙骨给人治病,尤其是以“刀口药”治伤口最有效。记得小时候我的爷爷背上长一鸡蛋大的脓包,腐烂裂口,就是把那种龙骨用刀刮成粉抹,分次撒在脓包上面,吸干水分,然后结疤去壳,新的肌肉重生后即癒。传说当地不少人的家里,皆备有这种龙骨做刀口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些商人开始收购这种龙骨。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找到了这一挣钱的门路,蜂涌而入进洞挖出了数万斤“龙骨”,卖给了供销合作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此事引起长阳一中生物教师陈明治的注意。于1956年7月9日,带领四个学生,风尘仆仆赶到钟家湾,在那龙骨堆里找到了一块人的上颌骨及附着的一枚牙齿化石。当即附信邮寄省人民委员会(省政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56年8月初,省文化局派省博物馆毛在善馆员来长阳,会同县文化科龚发达科员赴钟家湾调查並制止采挖化石行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进“龙洞”发现:石灰岩溶洞内,分为东洞和西洞,洞身向北偏东方向延伸,东洞进口后有一大厅,长约12m,阔约6m。洞厅另有南北两洞延伸(北洞长12m,阔2m)。因此这个“龙洞”实为三洞两口一厅。据先人传说,还可进去两里多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57年2月17日,著名人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贾兰坡院士专家组亲临长阳,对龙骨洞进行了全方位的科学发掘,又获得一颗古人类左下第二前臼齿化石。伴随出土的还有熊猫、犀牛、老虎、古豺、巨貘、豪猪、剑齿象、竹鼠、角鹿等四十多种共生动物化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贾教授根据先后出土的化石断定,钟家湾的古人类为“更新世纪中期的后期”古人类化石。並以发现地在长阳而命名为“长阳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钟家湾“长阳人”遗址,己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罐垴山下建起了新的钟家湾村村委会,内设村史馆。“长阳人”主题区布置有“长阳人”遗址展板,存放有部分“长阳人”遗址的遗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长阳人”的发现,填补了“亚洲长江流域”和“中更新世后期”古人这两个空白,改写了古人类起源的历史。震惊了世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56年“长阳人”化石出土,“东方文明西来说”不攻自破。所以说古人类“长阳人”是世界的瑰宝,是亚洲的自豪,是中国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长阳人”化石,现已陈列在中国历博物馆。“长阳人”被写进《辞海》和中学生历史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为适应人们参观游览和对中小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和传统文明教育,喚起“长阳人”的后裔们,对祖先的祟敬,对故土的热恋,经文物管理部门设计,在“长阳人”遗址的山坡上建起了纪念性的“究古亭”。亭的造型,飞阁流檐。亭的四周山石重叠,或绿或黄,或青或红,或紫或褐,在和熙的阳光下,交映生辉。在亭旁的山石上建造了动物雕塑群,组成了一幅自由和谐的天然图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游览此地,可追溯到“人”的发展史。让人超越时空,回到二十万年前的清江两岸,那虎狼撕逐、雄鹰搏击、锦鳞穿梭的情景……让人们想象到“那人与禽兽搏斗、人与自然抗争”的历史不知经过了多少代、多少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如今的钟家湾,成了长阳颇具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旅游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83年,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黄河、长江的杨联康先生专程到“长阳人”化石洞遗址朝祖,並肃然题辞:向19.5万年以前的老祖先“长阳人”致敬!向“长阳人”的研究者一一贾兰坡教授致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1985年11月6日,中宣部副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专程赴钟家湾扣访了“长阳人”化石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诗人在洞前久久伫立,久久徘徊,思索万千,感慨万分!他感谢考古家们在这里找到了稀世珍宝,把“长阳人”从数十万年前的地底喚回了人间。欣然命笔,挥毫赋诗:“此生此行记长阳,山长水长情谊长。青山多见巴人迹,少年还唱贺军长。歌向何方路何往,心同人亲话衷肠。停杯不须问生地,长阳亦是吾故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钟家湾猿人洞于罐垴山南麓,这里山舞龙蛇绕天际,石怪嵯岈出密林,洞亭碑林塑远古,伴生动物造洪荒。增趣添雅,别具洞天。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范增先生为该洞亲自题写了“长阳人”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吾也认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长阳人”非仅属长阳,应属于人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长阳人”非仅属长阳,应属于世界。</p>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忆故人</p><p class="ql-block">清明节,在我老家那一方的祭祀风俗是上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以丝绵纸做成各式纸幡,系在小竹杆头上,称之为清明吊。节日前,各家男女穿戴〈忌红色)整齐,携祭品到己故亲人墓地,在石碑(或土墓)上挂清明吊,焚冥钱,奠酒醴,以表追思之意。</p><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远行的游子和在家的亲人们都要来到先祖们的坟头进行祭拜,追思先人和家族的历史。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清明节,去为先人墓地扫墓、挂青、上香、烧纸、磕头,缅怀己故的亲人。</p><p class="ql-block">这样既有慎终追远的感怀,又有生离死别的黯然销魂,也有踏青赏春的气氛。唐人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p class="ql-block">清明之祭,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祭祀的方式是墓祀。在墓地祭祀,祭祀者与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这样说: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他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他的人都来祭奠,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死后,那他就真的死了。其意思是说,清明节里,已故亲人的灵魂还在等待在生的后人去祭拜。</p><p class="ql-block">清明节快到了,只见满街道的清明吊子,在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上缨络流苏般的延伸开去,在微风中飘飘荡荡,有些像经幡,又有些像某种场所普遍的装饰,恍惚让人觉得是一种仪式的会场。在这种奇怪的感觉中,有一种声音提醒着:该给老家那里的先人们上坟去了!</p><p class="ql-block">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这样说: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他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他的人都来祭奠,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死后,那他就真的死了。其意思是说,清明节里,已故亲人的灵魂还在等待在生的后人去祭拜。清明节快到了,只见满街道的清明吊子,在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上缨络流苏般的延伸开去,在微风中飘飘荡荡,有些像经幡,又有些像某种场所普遍的装饰,恍惚让人觉得是一种仪式的会场。在这种奇怪的感觉中,有一种声音提醒着:该给老家那里的先人们上坟去了!</p><p class="ql-block">春天的脚步姗姗来迟,柔和的春风已把春的气息带来。温暖的天气让心灵乘着柔和的春风,在乡间的羊肠小道上自由驰骋。又是一年清明节,我再一次踏上了回故乡扫墓的旅程。从长阳县城出发,经过金子山时,天空中云雾缭绕,心情沉重灰暗。此时便有“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诗句涌上我的心头。</p><p class="ql-block">一路上,田野里盛开着黄色菜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野花香味。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推窗遥望沿途风景,只见春风抚杨柳,悠悠的思乡情飘摇在我心中。 进入父母墓地处,只见长满松树、梨树和各种灌木的林子,显得格外宁静,只有林子深处的鸟鸣此起彼伏 。</p><p class="ql-block">父母离开我们好多年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一直在儿女们的心中,从来不曾消失过。这里的三个兄弟和我们一起来到父母的墓地,为父母的坟墓挂了清明吊,插上鲜花,上香烧纸,叩头祭拜,代表家人,向父母诉说各家的状况,求父母的在天之灵保佑子孙事业兴旺、生活安康。</p><p class="ql-block">然后来到岳父岳母墓地,抚摸着他们的墓碑,呢喃着揪心的往事,诉说着未了的心愿,一行清泪向天横,犹如他们的音容笑貌再现我眼前!燃一纸烟火,将一份刻骨的思念,与绵绵哀愁,遥寄天堂。</p><p class="ql-block">在周边每一座先人的坟墓地挂青时,我们恍惚感受到了故人厚重慈祥的关爱和难割舍的血缘。</p><p class="ql-block"> 在己故亲人的坟墓上挂好清明吊,燃烧纸钱,一一向己故亲人躹躬、扣首,用诚挚的礼仪,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哀思和祷告。随着鞭炮青烟渐渐地散去,看着那随风飘动的 清明吊,一颗碎心,两行清泪,内心何等感伤!</p><p class="ql-block">人间四月天,睹物思亲有着伤感之情,难免在祭祀活动里留下許多感慨: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为此挥毫祭奠我逝去的亲人。清明节恰似一年一度的春风,悄然喚醒我对亲人的思念,随着祭祀活动留下刻骨铭心的祭祀文字:思念就像是一条不尽的河流,年年倚窗盼着我的亲人归;祝福就像一曲余音袅袅的洞箫,愿我的亲人在天堂里没有病痛,永远幸福。<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a(254, 255, 255, 0); color:rgba(169, 160, 162, 0.89);"> </span></p> <p class="ql-block"> 巴人故里忆工行</p><p class="ql-block"> 作者:任逍遥(胡德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佷阳古地,夷水名疆。这里曾经是古代巴人的故乡,这里的清江在她强健的胸肌间蜿蜒蕴含着爱,饱含着情,滋润山峦,养育生灵……因而这片土地山川秀绝,人文恢扬。1984年的金秋,经国务院批准,<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长阳土家族自治县</span>宣告成立。与此同时,一个自治县主旋律不可缺的和声,一个与民族经济命运习习相关的国家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支行)也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1984年1月1日的清晨,凛冽的寒风摇曳着街道两旁光秃秃的树枝。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马银桥带着人事调令送我到新的单位报到,当我们一起来到清江路63号长阳县人民银行的办公楼门前时,抬头望见大门口又多了一块十分醒目的牌子一一中国工商银行长阳县支行。就在这一天,我跨入了<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长阳</span>工行的大门,开启了我金融生崖的第一天。</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离开工商银行转眼已经二十多年了,回忆往事,思绪万千。看着自己珍藏的历史老照片,仿佛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萦绕在脑海,使人浮想联翩。 不管岁月流逝多久,我依然记得那份曾经共有的工行情谊。打开尘封已久的回忆,回顾自己在工行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经历的故事和那些已经消散在风中的歌声与笑声,以及做过的事,我都能能一辈子如数家珍,难于忘怀。</p><p class="ql-block">工商银行既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舞台。进入工商银行,既给了自巳一个职业发展的平台,更让我踏上了创造和展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虽然有些事並不是完完美美,有些目标没有全部实现,但我不后悔,因为我努力过,经历过,追求过,付出过,这就夠了!当我老年回忆时,我仍记得那时工行的艰辛和輝煌,仍有一批忠实的工行朋友在我身边而感到惬意!幸福!欣慰!</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们同顶一个屋檐,同穿一种服装,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同在一栋楼里上班,同守一样规矩,同圆一个梦想。作为同事来说,就像同一条船上的船员,同甘苦,共患难,感到无比的亲切。</p><p class="ql-block">长阳工行人记得,那是何等艰难的岁月啊!然而,正是这难以尽诉的艰难喚起了我们白手起家的勇气,鼓起了我们迎风破浪的征帆!我们懂得,封闭的自然环境和漫长的农耕文明正残酷地制约着土地的转換和超越。回溯山地的历史,清江两岸的栈道上布满了纤夫喋血的脚印,山野苍茫的峡谷里,回荡着背夫沉重的号子……这一切,需要唤醒醒沉睡的大山,使脚下这片几乎是工业空白的土地上响起隆隆的机器声,涌动改革的春潮!</p><p class="ql-block">在改革的大潮中,长阳工行领导们提出了要用五到十年时间,把长阳工行建设成为一个资金实力雄厚,业务领域广阔,服务功能齐全,操作手段先进,队伍素质较高,班子坚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新型银行。</p><p class="ql-block">起步阶段,我们把着力点放在抓队伍建设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为实现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那些年,我们一起努力拼搏,每天踩着上下班的楼梯,微笑而来,挥手而去。回想当初,我们一面建设办公大楼和宿舍楼,一面租用<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物资局</span>几间小房挤在一起办公,大家没有怨言,有的只是"行兴我荣,行衰我耻"的豪言壮语。</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要比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还多,现在回头一看,同事相处其实是一种缘分,细细品味,这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乐趣,静下心来仔细回忆,每一段美丽的邂逅、每一次工作的默契、每一份真挚的情感、每一个精彩的情结,都让我沐浴在同事之间的明睸和情感中,同事之间的友情是那样的温馨和愉悦。</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们一起逐梦工行,围绕达标上等级,开展业务基础训练。会计营业部门的员工们,坚持从学习抓起,从操作练起,每天上班要比其他部门的同志来得早,心里总是想着把业务做得更快些、更细些、更有成就些!</p><p class="ql-block">在营业部工作的同事们,有时还要等到晩上七、八点,此时县城已是华灯大放,饭莱飘香。同事们酸过鼻、流过泪,但一点也不觉得累,而总是把劳累写在心里,把笑容写在脸上。大家在付出辛勤汗水的同时,也收到了欣慰的回报:长阳工行内部管理和基础工作经省分行评审验收,达到了省级先进行(处)标准。</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长阳工行的员工们 为了新目标的实现,大家一起争先创优,个个精神抖擞,在自己的工作 岗位上努力为长阳工行绘出了一幅幅绚丽华美的画卷!长阳工行的业务迅猛发展,在长阳金融机构中,基本形成了“存款三分天下有其一”、“工商贷款已占半壁江山”的格局。长阳文联主席周立荣在为工行制作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中如是说:长阳工行为了让古老的山寨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了使巴人的故乡走出千年的贫脊,他们像一群拉着重轭的黄牛,在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上艰难地躬耕。他们的前面,是莽莽荒原,而他们的身后,却是金潮滚滚!</p><p class="ql-block">长阳县委书记张为民在专题片中有如下“同期声”:在波浪壮观的改革大潮中,长阳工行抓住市场经济发展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机遇,先后开办了多种新兴业务,为建立多动能、外向型、高效益的现代化商业银行铺设了前进的路基!</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支行办公室的笔杆子覃世清和胡振栋在《十年汗水泡出的辉煌》报告文学中,重点记叙了长阳工行党委一班人的“磁场”作用,他们用自己无声的表率产生生了凝聚力。员工们一起争先创优,在长阳工行荣誉室里,那一面面红艳似火的奖旗、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锦屏、一组组用心血汗水争得的崇高荣誉,就是每位员工躬耕不辍的见证。长阳工行一度成为全省双文明单位、最佳县支行、省级模范职工之家、档案管理达到省一级、内部管理成为省级先进支行等荣誉的取得,诠释了长阳工行曾经有过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支行的员工们,虽然大部分同事之间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在彼此的眼里都是相识相知的。原来的生面孔就像夜里的房间开了灯,从大片黑暗的背景中凸显出来,面孔一旦变熟,就会被收到各自记忆的谷仓。每个人就是这样记忆和被记忆着,生命就是这样互相见证和深透着。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例如那个同事要是有个婚丧嫁娶事宜,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全体出动,及时出现在现场,让同事知道你我他都在一起。工行员工们十年奋斗的足迹,让长阳工行走出古老的山门,在金辉熠熠浩浩银河中,标上了夺目的星座。</p><p class="ql-block">人老了,才有了感恩的情怀,才知道去感恩同仁、去感恩同事。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后,现在静下心来仔细回忆在工行工作的那些年,仔细品味工行的同事情,我便产生更多的思考,回头一望,可谓感悟多多,感慨多多,感激多多。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协作,是那么令人留念。細细品味昔日的好时光,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心河,飘飘荡荡流向遠方!</p> <p class="ql-block">长阳钟家湾闻名遐尔,只因此地的石灰岩溶洞中挖出了距今不少于19.5万年前的“长阳人”化石,当地人称这溶洞为“猿人洞”。</p><p class="ql-block"> 钟家湾龙洞所在地,古称老鸦岭。清代《长阳县志》清穆宗同治5年丙寅(公元1866年)记载:老鸦岭,邑西南八十里,有土坑,形圆如锅,围数亩余,其底有小眼如井口,深不可测。一日,眼突陷成巨穴,沿围数丈,裂处有拆缝。中若空,掘得死物:骨脑如巨兽,身盘穴口二周;其刺骨如猪肋而锐;有四齿,粗如巨指,长三寸;板牙四枚,径半寸,长二寸;入城市之众莫识……视神物委蛇(巨龙)之遗。</p><p class="ql-block"> 老鸦岭,罐垴山之古称,曾建有“老鸦庙”,遗址尚存。此山山中有埫,埫边有洞,埫洞相依。其上埫也称叫花子埫,清末建有高大的四水归池绅士庄园。中埫也称翟家埫,埫下有水帘洞、猴子洞。下埫为“猿人洞”所在地,洞口上有千姿百态的寒武纪石林。</p><p class="ql-block"> 罐垴就在我老家附近,海拔900多米。据1954年转业北京新华通讯社的周茂文老师(我老家附近的“清江人家”周氏第九代传人)介绍:罐垴半山腰有一块巨大的石头,两头细中间粗,形同一只巨大的罐子。</p><p class="ql-block"> 更为神奇的是,罐子的顶端有那么一块横着的大石板往南伸出,远远望去,栩栩如生,像一只盖歪盖子的大罐子。故那山叫罐垴。</p><p class="ql-block"> 传说,这只罐子是张天师曾经煮过海螺的。</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哪朝哪代,有位皇帝下江南游玩,听说钟家湾有个龙骨洞,就召来了据说是法术高强的张天师,看是什么妖怪竟然如此残害龙族。</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位皇帝想的不是动物保护的问题,而是因为皇帝自以为是真龙天子。而龙呢,就是他帝王的本家。</p><p class="ql-block"> 张天师来了,一看现场,说是此地有妖,需要降妖。</p><p class="ql-block"> 说降就降,正准备做法事,张天师发现他那只吹着施法号的海螺不见了。他以为是妖怪施了妖法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张天师画了一道符,往东一扔,那符迳直飘去东海,取来48只鲜海螺。</p><p class="ql-block"> 可这鲜海螺是吹不响的。张天师画了一只大罐子,把鲜海螺装进罐子里,放进温吞水,支起八卦炉,点起阴阳火,烧呀烧呀,可那鲜海螺就是煮不死。</p><p class="ql-block"> 一直煮了七七四十九个时辰,才现出一些火功来,也许是妖魔使的坏,那巨大的罐子竟突然间歪了。</p><p class="ql-block"> 张天师慌忙把罐子扶了一下,还未扶正,那罐子里的鲜海螺一个个地往外滚,莫看是些海螺,滚起来可真快!</p><p class="ql-block"> 张天师赶忙去追,只追得最慢的一只,追到后,取出海螺肉,开了螺眼,便吹得响了。</p><p class="ql-block"> 有了海螺,张天师就降服了妖怪。从此,这里再也不会有妖魔残害龙族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东海来的48只海螺也都在这儿安家。经过点化,带点儿仙气,附着在岩石上,长生不老了。</p><p class="ql-block"> 其中那只张天师吹过的海螺,成了海螺头,称为天师海螺。</p><p class="ql-block"> 据说,只要找到这只吹得响的天师海螺一吹,其余的47只海螺就会一起响起来(传说能吹响的天师海螺在小坳子附近)。</p><p class="ql-block"> 说到那只罐子,当时张天师手忙脚乱,没有扶正罐盖,直到如今,还是帽子歪歪戴的模样儿。</p><p class="ql-block"> 罐垴山下的猿人洞,自古以来产龙骨。清代《县志》记载:“深山古洞中,多有此物,舔之粘舌者龙蜕也。”据当地人说,上世纪四十年代,不少“叫花子”用龙骨给人治病,尤其是以“刀口药”治伤口最有效。记得小时候我的爷爷背上长一鸡蛋大的脓包,腐烂裂口,就是把那种龙骨用刀刮成粉抹,分次撒在脓包上面,吸干水分,然后结疤去壳,新的肌肉重生后即癒。传说当地不少人的家里,皆备有这种龙骨做刀口药。</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些商人开始收购这种龙骨。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找到了这一挣钱的门路,蜂涌而入进洞挖出了数万斤“龙骨”,卖给了供销合作社。</p><p class="ql-block"> 此事引起长阳一中生物教师陈明治的注意。于1956年7月9日,带领四个学生,风尘仆仆赶到钟家湾,在那龙骨堆里找到了一块人的上颌骨及附着的一枚牙齿化石。当即附信邮寄省人民委员会(省政府)。</p><p class="ql-block"> 1956年8月初,省文化局派省博物馆毛在善馆员来长阳,会同县文化科龚发达科员赴钟家湾调查並制止采挖化石行为。他们进“龙洞”发现:石灰岩溶洞内,分为东洞和西洞,洞身向北偏东方向延伸,东洞进口后有一大厅,长约12m,阔约6m。洞厅另有南北两洞延伸(北洞长12m,阔2m)。因此这个“龙洞”实为三洞两口一厅。据当地人传说,还可进去两里多远。</p><p class="ql-block"> 1957年2月17日,著名人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贾兰坡院士专家组亲临长阳,对龙骨洞进行了全方位的科学发掘,又获得一颗古人类左下第二前臼齿化石。伴随出土的还有熊猫、犀牛、老虎、古豺、巨貘、豪猪、剑齿象、竹鼠、角鹿等四十多种共生动物化石。</p><p class="ql-block"> 贾教授根据先后出土的化石断定,钟家湾的古人类为“更新世纪中期的后期”古人类化石。並以发现地在长阳而命名为“长阳人”。</p><p class="ql-block"> 钟家湾“长阳人”遗址,己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罐垴山下建起了新的钟家湾村村委会,内设村史馆。“长阳人”主题区布置有“长阳人”遗址展板,存放有部分“长阳人”遗址的遗物。</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长阳人”的发现,填补了“亚洲长江流域”和“中更新世后期”古人这两个空白,改写了古人类起源的历史。震惊了世界。</p><p class="ql-block"> 1956年“长阳人”化石出土,“东方文明西来说”不攻自破。所以说古人类“长阳人”是世界的瑰宝,是亚洲的自豪,是中国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长阳人”化石,现已陈列在中国历博物馆。“长阳人”被写进《辞海》和中学生历史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为适应人们参观游览和对中小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和传统文明教育,喚起“长阳人”的后裔们,对祖先的祟敬,对故土的热恋,经文物管理部门设计,在“长阳人”遗址的山坡上建起了纪念性的“究古亭”。亭的造型,飞阁流檐。亭的四周山石重叠,或绿或黄,或青或红,或紫或褐,在和熙的阳光下,交映生辉。在亭旁的山石上建造了动物雕塑群,组成了一幅自由和谐的天然图画。</p><p class="ql-block"> 游览此地,可追溯到“人”的发展史。让人超越时空,回到二十万年前的清江两岸,那虎狼撕逐、雄鹰搏击、锦鳞穿梭的情景……让人们想象到“那人与禽兽搏斗、人与自然抗争”的历史不知经过了多少代、多少年!</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钟家湾,成了长阳颇具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旅游点。</p><p class="ql-block"> 1983年,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黄河、长江的杨联康先生专程到“长阳人”化石洞遗址朝祖,並肃然题辞:向19.5万年以前的老祖先“长阳人”致敬!向“长阳人”的研究者一一贾兰坡教授致敬!</p><p class="ql-block"> 1985年11月6日,中宣部副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专程赴钟家湾扣访了“长阳人”化石洞。</p><p class="ql-block"> 诗人在洞前久久伫立,久久徘徊,思索万千,感慨万分!他感谢考古家们在这里找到了稀世珍宝,把“长阳人”从数十万年前的地底喚回了人间。欣然命笔,挥毫赋诗:“此生此行记长阳,山长水长情谊长。青山多见巴人迹,少年还唱贺军长。歌向何方路何往,心同人亲话衷肠。停杯不须问生地,长阳亦是吾故乡。”</p><p class="ql-block"> 钟家湾猿人洞于罐垴山南麓,这里山舞龙蛇绕天际,石怪嵯岈出密林,洞亭碑林塑远古,伴生动物造洪荒。增趣添雅,别具洞天。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范增先生为该洞亲自题写了“长阳人”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长阳人”非仅属长阳,应属于人类。</p><p class="ql-block"> “长阳人”非仅属长阳,应属于世界。</p> <p class="ql-block">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就在,就有家的味道,那里就是我的家乡。看着这熟悉的老家,曾经的欢声笑语又一次萦绕在我的梦中,那是曾经生我养我的热土。如今我们兄弟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小家。父母不在了,那里还是我们的故乡。</p><p class="ql-block">父母虽己入土方安,但他(她)们的深情教诲,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情景,点点滴滴是那么清晰。岁月如歌,时光如水,这一切都渐渐远去,这个老家,已经成了美丽的回忆。那里树木依然苍翠,可物是人非,熟悉的人渐行渐远,陌生的面孔越来越多,但那故乡的情,我们依然深深的怀念着!</p><p class="ql-block"> 我有两个老家,一个是父母生我养我的地方,一个是我岳父岳母为我建立的新家。这两个叫老家的地方,现在我们只能叫她“故乡”,就是那首很有名的,读得很熟,记得很深,永远不会忘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首古诗中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的那个老家,修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那时的老家己不见踪影。然而在我记忆中的老家内,弥漫着我们兄弟姐妹十人童年美好的回忆,如水般温软、静谧。沧海桑田,转瞬老家已过古稀之年。老家的场地上己为两个弟弟自已重新建起了如今的两栋小楼房。</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回到出生地这个老家的时候,看着这栋屋周围的一切,我仿佛看到我的父亲母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身影在眼前晃动。一种莫名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辛勤劳作的父母亲,为了让家庭每个成员生活得更好,为了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去念书,更希望我们能走出这个大山,他们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把自己勤劳的一生,丢在了这片挚爱而又充满希望的热土上。</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老家里,充满着父亲的奉献和母亲的爱。在我印象里,父亲是个聪明能干的人,他过去念过六年私塾,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我孩童时还见过那些毛笔手抄本。</p><p class="ql-block">他喜欢看一些古书,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同时,他心灵手巧,是农村的能工巧匠。他会篾匠,自家用的篾背篾篓都出自他的手。他也会土匠和木匠,帮人家做屋时,他把土墙上的杵头窝杵的整整齐齐,还在自家屋的山墙上绘画了土墙屋的天盖小样。亲手打造的方桌和长条板凳平时堆放在堂屋的上方,来了客人才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堂屋的中间。寝室里的一口衣柜和一口装粮食的大木柜,都是他亲手做的。那时家庭里的农具,基本没有在外请匠人。</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父亲为了养家糊口,用几石包谷在附近一个老铁匠家换来一套铁匠工具,並亲手在老家后面垒了一间土墙屋(我们一直称作铁匠屋)。老家那时火红的铁匠屋,可谓生意兴隆。一个像土灶一样的自制的炼铁炉,火红的炭火将炉子映得通红,紧挨火炉的是一个条型风箱,屋子中间摆放着一个大铁墩,还有几把大铁锤和大小不一的铁钳。每到下雨天,前来打造农具的更是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来到铁匠屋,打来铁的帮手把风箱拉的“呼,嗒!呼,嗒”响,炉火旺了,父亲就把要打的生铁放入火炉内,不住地用铁钳翻动着炉内的生铁。被锻烧的生铁己经烧得通红,父亲便用铁钳夹出来,放到铁墩上,与帮手一人手里抡着一把大铁锤,你一下,我一下,火花四处飞溅,用不了多大功夫,一件农用铁制工具就有了雏形。尔后几十年就是利用种田的闲余时间,为周围方圆上十里内的农户打造小型农具。</p><p class="ql-block"> 父亲年迈歇业以后,母亲为这铁匠家业牵挂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舍不得丢掉那些老物件,父亲用了几十年,每一件工具都清晰的记录着这个家由贫穷到生活比较宽裕的全部过程。它们犹如母亲的孩子一样,有种难舍难离的不舍之情。每当我回忆起铁匠屋传来那“叮,噹!叮,噹!”的声音时,就引起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走进母亲生前老家的厨房,灶堂前未烧完的柴禾仍有余温,厨房的烟火气里,谱写着家的温暖。母亲每天天未亮就起床为我们准备上学前的早餐,不分春夏秋冬,暑来寒往,十几年如一日,从无怨言。此时此刻,让我再次浮现出母亲模样,她尽管身躯瘦弱,总是整天忙着种田作地,忙着上十人的家务。每每想起这些就会不由自主地让我肃然起敬而潸然泪下。我的母亲虽没有满腹经文和博古论今的文采,可她老人家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不向困难低头,永不言弃的高贵品格。她虽没有出众的容颜,但在我们儿女们的眼里却是一位人性最光辉亮丽的母亲,是中华大地上千万母亲中的一员,最朴实无华、慈祥仁爱、和蔼可亲。</p><p class="ql-block"> 老家那里,祖祖辈辈走完了自己的一辈子,一个接一个地陆陆续续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我们永远回不了那温暖的怀抱,再也听不到那亲切的叫喚。他们己经入了祖坟,进了故土,尽管我们还常常忆起那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脑海深处的往事,现在已被儿们称做那时的童趣故事了。那些熟悉的乡间小路,逐渐被岁月吞没,然而那曾经用甘甜醇厚的井水养育我们的老井,依然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仍然靜静地躺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当我见到出生地的家乡人,就会想起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勤劳质朴的双手和诚实厚道的操守,坚守和改变着家乡的面貌的那种情景。一种昔我往矣,故土难离的情结再次涌上心头。但我坚信无论家乡的容颜如何改变,我的故事却依然停留在儿时曾经生活过的这片热土上。农田依旧,老屋依然。曾经熟悉而又陌生的乡间小路,带动着我的思绪,让我再次重获童年的记忆。这种记忆似乎有根,却无处可循,也无从说起!最终又消失在深远的记忆和无数个故事里。</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生儿育女的老家,在现今的钟家湾村(小地名馬家评),老屋至今保留原形。由于时光在无情地侵蚀着老屋的门窗、屋檐和墙体,昔日粉刷一新的墙裙已出现部分脱落,墨绿的大门也看不出本来面目,一把大锁锈迹斑斑,锁住了尘封的岁月,那沉淀着故事的铁锈仿佛在诉说着老家的往事。走进老屋前,只见道场边杂草丛生,屋后的枝蔓,攀上了树枝和房顶,遮住了门窗,还有的竟然顺着破旧的窗户爬进了房间,在那里安家落户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到我老伴家去的那一年,我们还没结婚。从城关走到离家还有上十里的蔡家坪,就看见了手持青布伞的岳母,站在路边眺望着一男一女的我们。露水打湿了她的裤脚,天知道她从几点就从家来到这里站在路口了,那一定是有人提前告诉了岳母的。后来每次兴师动众地回到这个陈旧的老宅里,屋子里总是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老屋在我每次回来时,总是呈现出一片欢乐、温馨饱满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老屋的味道,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岳母始终是一个风风火火、忙忙碌碌、一心扑在家庭劳务中的人。我的三个孩子都是岳母一手带大,家务事全是岳母操劳。她每天除下田种地外,还要为三顿饭忙的团团转。岳母,是我们大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主心骨,她敬老爱幼,热爱家庭。无论是我娘家那方的人,还是远方的亲戚,她对长辈、对姊妹、对晚辈都疼爱有加。谁家有困难和问题,她都会主动关心,热心帮助,出钱出力,大爱无私。岳母处事接物彬彬有礼,善于言谈会支客,很受邻里的尊敬拥戴和热爱,周围几个年轻人都是岳母牵的红线。她亲戚中的男男女女晚辈,都愿来我们这个家里居家常住。岳父是一个懂草药的农家人,田里的农活忙完以后,就要去周边的遍山遍岭挖药材,回家整理洗净凉干,销售的货款用来购买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家里的外快全靠他一双勤劳的双手。</p><p class="ql-block"> 岳父岳母操劳一辈子,为我和老伴建起的新家,现成了儿女们的老屋。岳父岳母为了打造家的舒适环境,在老屋前后种植了果木、竹林和蔬菜。春天有樱桃、夏天有李子、秋天有石榴,冬天有柿子。每到春天,那果树上开满各种颜色的花,把我老屋掩映在"花海"里。成群结队的蜜蜂在花瓣中忙碌,蝴蝶在花丛中流连。一阵轻风袭来,遍地都是那花的韾香。那核桃树下,一群或觅食或嬉戏的鸡和那只憨睡的大花狗,它们好像也在享受着这春天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马家坪老家的这个房子,现己断壁残墙,门窗破旧,现在的主人一定是有了自已新建的房屋,或者己在它处定居,不再归来。清明节时,儿们三个在他(她)们小时候照相的地方留下了如今的身影。虽然他(她)们老家的生气己不复存在,但老家附近的罐垴(一座山)仍是那么雄伟,那儿的山坡还是那么绿绿葱葱,那儿的坪地仍然载满当地农户的丰硕果实……那儿的人们还用浓重的乡音土话叫着我儿们的乳名。那儿有我们的长辈,同辈,甚至还有不少晚辈,我们都称他们为“老乡”或者“乡亲”,</p><p class="ql-block"> 老家这儿,有我们当年用过的老物件,儿女们见了回忆起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勾起了他们对童年的遐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他们身处多远的异地他乡,老家在他们的记忆中始终不能抺去,无论追昔抚今多么久远, 这个老家在他们有声有色的记忆里, 像四季风一样掠过心头, 朴实无华却又真实存在。</p><p class="ql-block"> 老家,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幸福快乐情感寄托的地方,都有一种割舍不下的人生情怀!因为那里是我们父辈出生的地方,是我们寻根问祖的乐土,是我们人生最牵挂、最神往的地方。清明时节,我们到老家寻根问祖,亲戚对我们的到来异常兴奋,盛情款待我们,让我们再一次品尝了家乡的味道。回到老家,真切的体验到了亲情和友情是那么的真诚,再一次领略到老家带给了我们难忘的回忆!这里,曾是我祖、父辈们常年耕作,维持生计的场所!这里,曾是我们兄弟姐妹儿时在一起玩耍,成长后走出大山,而最后还是离不开、放不下的老家。老家的土房子背靠着山,面对着田,放眼眺望,一重重的山直到天际。这里成了儿女晚辈夏天回来避暑纳凉,冬天回来过大年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己经老去,孩童时的美好时光早己灰飞烟灭,早己如飘散的烟云散发在昨日的空间。我怀念旧时光,怀念过去的青春年华,怀念曾经拥有的快乐人生。我愿追随童年的记忆,用双手轻抚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脚踩过的每一方绿草,更愿让自己的思绪毫无掩饰地游走于这片热土上。因为这里有我的灵魂和我的世界。有我的父母和我的兄弟姐妹,更有乡村独有的安详与宁静。</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所称的老家,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庇护我们成长的乐园,是我们儿时所有的幸福时光和快乐的记忆。再见吧,老家的亲人!我们一定会将这段真情厚谊铭记在心,将这段美好的记忆永存心中。子女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怀揣梦想离开了老家,在外筑起了自已的小巢,养育着自已的儿女,这就是孩子们自已的家,他(她)们以后肯定也会给自己留下一段家的乡愁记忆!</p> <p class="ql-block">1962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的秘书李强给昔阳县委打了个电话,叫陈永贵赶到石家庄,然后一起坐火车到武汉。到汉后又叫湖北省委办公厅给长阳县委打电话,通知周启本21日在家,省农业厅有人来调查。还找省委办公厅要了一部吉普车车,21日天未亮,李强和陈永贵便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这天下午,长阳赵家堰山峰大队的第一道石坎处来了3个人,其中一个头裹白毛巾、农民模样的人望着山上层层的梯田,不住地点头,又不住地和旁边两个人交谈些什么。</p><p class="ql-block"> “白毛巾”叫住一个路过的村民,亲切地问:“老乡,向你打听一个人,名叫周启本。”</p><p class="ql-block"> 村民一听说他要找周启本,高兴地说:“他啊,在打石垱呢!我去帮你叫啊!”</p><p class="ql-block"> 说完,他便端直朝最上面的石垱处小跑过去。正在打垱的周启本听说有人找他,就丢下工具,拿毛巾擦了把脸,径直下山。</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我是周启本,你们找我?”周启本说。这时,“白毛巾”听到声音,转过身来,只见快步走来一个中等身材,虎背熊腰,头裹兰布长幞,上穿兰布大褂,下着青布大裆裤,腰系粗粽绳,腿缠灰布裹腿,脚登满耳草鞋的中年汉子。</p><p class="ql-block"> “周启本,周大哥!你不简单啊!这个石垱了不起!”周启本这才瞧见“白毛巾”竟然是北京见过的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p><p class="ql-block"> 惊讶之余,周启本一拍腰间的棕绳,“啊,啊!您怎么来了?”他赶紧拉住陈永贵的手,并和他们一一握手。</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人说道:“毛主席安排我们来看一下,要求保密”。“看什么呢?” 周启本问。陈永贵说,“我们就看你打的垱。你的垱打得好,毛主席想让我们来学习学习,回去推广一下。”</p><p class="ql-block"> 热情的周启本喘着气说:“看石垱,您跟我走,可以看几天呢。”陈永贵笑着说:“就在这里看一看吧。打这么多、这么高的垱,不简单,讲讲你的技术吧!</p><p class="ql-block"> 谈到自己的技术活,周启本把陈永贵往垱边一拉,“您把耳朵贴在这大石头上听。”说罢,周启本便向70多米长的石垱那边跑去,他拿起一块石头在石垱上一敲,大声喊道:“您听到吗?”</p><p class="ql-block"> 陈永贵感觉到一个奇妙的声音向自己的耳朵传来,“听到啦!”两人从两头向中间跑去,周启本说:“这就是检验质量的诀窍。再长再高的石垱,应该是一个整体,做好了才在两头听得到这种声音。”</p><p class="ql-block"> 陈永贵说,“老哥,真奇啊,打垱改田,你是我的师傅啊!”“哎呀,看您说的。”他俩边走,边看,边讲……</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由于时间仓促,陈永贵连夜又赶回去了。</p><p class="ql-block"> 周启本,是钟家湾“长阳人”在当代的杰出代表,周启本打垱改田的地方就在离钟家湾猿人洞十多华里的山峰大队。</p><p class="ql-block"> 我与周启本有缘,一是同在一个地方出生。周启本1913年4月18日出生于长阳县大堰乡黄土岗,本名黄运本,4岁丧父,被周家收养,改名周启本。出生地离我老家约一华里路。二是他的儿子周传松是我的高中学友。前些年,他和我还在县人民银行一起共过事,听他讲过他的老爸不少打垱改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51年10月的一天,突然一阵北风吹来,瞬时天昏地暗,还拌着一道道闪电,一阵阵雷声。</p><p class="ql-block"> 刹那间,狂风大作,乌云布满了天空,紧接着豆大的雨点从天空中打落下来,打得田间包谷林里啪啪直响。</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霹雳,震耳欲聋。霎那间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塌了天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斜下来,不到半小时山坡农田全部被冲毁。</p><p class="ql-block"> 时任该区的马区长找到刚入党的党员周启本说:解放了,人们要过好日子,可天公不作美,良田里的土被冲走,这怎么办?周启本说:要不这样,赶快组织村民打几条垱把土拦到,水再就冲不走了。马区长说:这是个办法。</p><p class="ql-block"> 于是,周启本和当地六个农民一起,自制炸药,开山炸石,干了40多天,砌起了一条高一丈,长22丈的石垱,一片坡地变成了两亩六分的平田。</p><p class="ql-block"> 随后,周启本在四区赵家堰乡组织了长阳最早的互助组一一周启本改田互助组(18户,101人)开展打垱改田。当年各户粮食大丰收,每亩增收220多斤。周启本被评为县特等劳动模范,获奖一头大耕牛。</p><p class="ql-block"> 后来,长阳县政府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点时,便把周启本互助组作为全县四个试点之一。1953年4月6日长阳第一个最大的初级社“山峰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周启本当选为社长。同时建立“山峰农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任命周启本为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周启本在全县率先组织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坚持以打垱改田、增产增收为宗旨,成效显著,得到了群众拥护和县委的重视。1954年被选为赵家堰乡副乡长和长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p class="ql-block"> 1956年6月,《人民日报》转发了《湖北日报》刋登的长阳周启本打垱改田的先进事迹和“学周启本,超周启本”的社论,全省掀起了学习周启本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长阳赵家堰乡到1955年,利用冬闲时间投入人工55776个,牛工256个,砌成均高4市尺的田坎2301丈,改坡田为梯田270.5市亩,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105吨。</p><p class="ql-block"> 这年,周启本荣获“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 称号。出席了湖北省第一届工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同志在大会的报告中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周启本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1957年元月10日,周启本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时,头系白毛巾的陈永贵和头缠兰布头巾的周启本,同时获得“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金质奖章。</p><p class="ql-block"> 周启本到北京出席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金质奖章。同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予“爱国丰产奖章”。</p><p class="ql-block"> 李顺达、王国藩、陈永贵、陈学孟也出席了这次劳模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 当周恩来总理把一面鲜艳的奖旗送到周启本手中时,他拿着奖旗,望着总理,不知所措。周恩来总理满面笑容地指着奖旗上的字,亲切地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毛主席的话,表彰你们在全国起了率先带头作用。周启本激动得热泪滚滚。</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周启本打垱改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全国亿万农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星星之火”,是“大寨梯田”的开山鼻祖。所以毛主席亲自叫秘书安排陈永贵去周启本那里看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传一首名叫《大寨红花遍地开》的歌。开头两句是:农业学大寨,农业学大寨,毛主席的指示记心怀。众所周知,大寨是毛主席为农业战线树立的一个榜样。大寨是山区农村,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后来以平民之身位居国家副总理的陈永贵。</p><p class="ql-block"> 1976年,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组织部分农村大队支部书记到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我和县委县政府机关的刘宗高、孙光益、张绵制、向师坤、孙明华等人以及县直有关单位领导,随长阳近百名农村基层干部一起,首先到达枝城火车站,在宜昌地区接待站李永昶同志的具体安排下,上了去襄樊火车站的列车。车内乘客太多,已把走道挤的水泄不通。伴随着轰隆隆的列车声到达石家庄,然后乘车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怀着既神秘又好奇的心情,来到大寨。在当地讲解员陪同下,参观了虎头山,在讲解员指引下,大家遥望那郁郁葱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倾听着当年大寨人艰苦奋斗的故事,看见了层层梯田,绿树成荫,池潭相间,渠水环绕的景象。陈永贵秘密拜师周启本,使“七沟八梁一面坡”建成了层层“大寨梯田”。</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以后,全国迅速掀起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大寨成了中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70年代末。</p><p class="ql-block"> 在大寨精神的鼓舞下,周启本所在的山峰大队,经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如今已呈现出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粮丰林茂的新景象。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在这里生动演绎着一曲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动人乐章,为广大群众稳脱贫、调结构、奔小康奠定了稳固的物资基础。</p><p class="ql-block"> 周启本打垱改田,在全国起到了改土治水的率先作用。1993年12月,周启本因病去逝,那里的人们,在中国最早的坡改梯典型、全国首届劳模周启本的故乡——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赵家堰村,建起了一座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大寨亭”。如今踏上赵家堰的改田旧址,当年周启本拦截土壤流失的石垱依然如故,并充分发挥着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的作用。当地村民说:立此亭且命名“大寨”,主要是为了纪念周启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更好地用“大寨精神”建设新农村。</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在我老家那一方的祭祀风俗是上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以丝绵纸做成各式纸幡,系在小竹杆头上,称之为清明吊。节日前,各家男女穿戴〈忌红色)整齐,携祭品到己故亲人墓地,在石碑(或土墓)上挂清明吊,焚冥钱,奠酒醴,以表追思之意。</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远行的游子和在家的亲人们都要来到先祖们的坟头进行祭拜,追思先人和家族的历史。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清明节,去为先人墓地扫墓、挂青、上香、烧纸、磕头,缅怀己故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这样既有慎终追远的感怀,又有生离死别的黯然销魂,也有踏青赏春的气氛。唐人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p class="ql-block"> 清明之祭,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祭祀的方式是墓祀。在墓地祭祀,祭祀者与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p><p class="ql-block">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这样说: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他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他的人都来祭奠,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死后,那他就真的死了。其意思是说,清明节里,已故亲人的灵魂还在等待在生的后人去祭拜。</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快到了,只见满街道的清明吊子,在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上缨络流苏般的延伸开去,在微风中飘飘荡荡,有些像经幡,又有些像某种场所普遍的装饰,恍惚让人觉得是一种仪式的会场。在这种奇怪的感觉中,有一种声音提醒着:该给老家那里的先人们上坟去了!</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脚步姗姗来迟,柔和的春风已把春的气息带来。温暖的天气让心灵乘着柔和的春风,在乡间的羊肠小道上自由驰骋。又是一年清明节,我再一次踏上了回故乡扫墓的旅程。从长阳县城出发,经过金子山时,天空中云雾缭绕,心情沉重灰暗。此时便有“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1r涌上我的心头。</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田野里盛开着黄色菜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野花香味。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推窗遥望沿途风景,只见春风抚杨柳,悠悠的思乡情飘摇在我心中。</p><p class="ql-block"> 进入父母墓地处,只见长满松树、梨树和各种灌木的林子,显得格外宁静,只有林子深处的鸟鸣此起彼伏 。</p><p class="ql-block"> 父母离开我们好多年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一直在儿女们的心中,从来不曾消失过。这里的三个兄弟和我们一起来到父母的墓地,为父母的坟墓挂了清明吊,插上鲜花,上香烧纸,叩头祭拜,代表家人,向父母诉说各家的状况,求父母的在天之灵保佑子孙事业兴旺、生活安康。</p><p class="ql-block"> 然后来到岳父岳母墓地,抚摸着他们的墓碑,呢喃着揪心的往事,诉说着未了的心愿,一行清泪向天横,犹如他们的音容笑貌再现我眼前!燃一纸烟火,将一份刻骨的思念,与绵绵哀愁,遥寄天堂。</p><p class="ql-block"> 在周边每一座先人的坟墓地挂青时,我们恍惚感受到了故人厚重慈祥的关爱和难割舍的血缘。</p><p class="ql-block"> 在己故亲人的坟墓上挂好清明吊,燃烧纸钱,一一向己故亲人躹躬、扣首,用诚挚的礼仪,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哀思和祷告。随着鞭炮青烟渐渐地散去,看着那随风飘动的 清明吊,一颗碎心,两行清泪,内心何等感伤!</p><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天,睹物思亲有着伤感之情,难免在祭祀活动里留下許多感慨: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为此挥毫祭奠我逝去的亲人。清明节恰似一年一度的春风,悄然喚醒我对亲人的思念,随着祭祀活动留下刻骨铭心的祭祀文字:思念就像是一条不尽的河流,年年倚窗盼着我的亲人归;祝福就像一曲余音袅袅的洞箫,愿我的亲人在天堂里没有病痛,永远幸福。</p> <p class="ql-block">一年前,从微信里偶然看到印象红磨坊公众号是一个支持抒发乡情乡愁、描写风土人情的文学平台,因为我特别喜欢读散文,特别是乡愁类的文章给我心灵上的感觉,不亚于轻风吹皱一池春水的快感。一种敬仰感,庄严感和羡慕感在我对散文一贯富有青睐的眼帘里荡起了一掬掬不小的涟漪。</p><p class="ql-block"> 后经好友介绍,《印象红磨坊》是温新阶老师和秦娥老师创办的一个公众号平台,从而使我这个愛好文学的人,好像找到了源头活水一样,因为温新阶老师是我很早就非常崇拜的散文大咖,所以我对这个平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偶尔的机会,我见到这个公众号平台刋用了老县长刘光容的姑娘刘小红的一篇回忆录,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打开印象红磨坊公众号一看,这个平台立足于土家族这片沃土,吸纳了宜昌乃至湖北省内外的文学大咖,从而芬芳出一朵朵文学奇葩。一个自媒体微刊,却以乡土文学的亮丽身影,浩然迈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学大观园。</p><p class="ql-block">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有人这样赞美温新阶老师,说他的文章:是色彩缤纷的大花园,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是意境深远的油画,可以让人惊叹不已;是旋律优美的音乐,可以让人听之动容;是清爽可口的果汁,可以让人心旷神怡。我来到红磨坊散文群后,相识了温老师,读了他的很多大作后,更进一步了解了他,正如有的文友说的:“温老师的为人,他的善良勤劳,他的豪爽干练,他的智慧幽默,都深深地嵌进了文学间”。温老师把心血倾注在“木本乡村”和“草本乡村”系列上,“一个不起眼的花草或者树木,到了温老师笔下,不仅有了色泽有了香气,有了温度有了灵魂,还有了人物有了故事。”虽说他是在写“草木”,其实是在书写人性。</p><p class="ql-block">2020年的5月中旬,我便向《印象红磨坊》投了《印象中的老县委大院》这篇稿件。过了几天,我的散文拙作和大家见面了。那种愉悦感的确难于言表。后来我每天在平台上的美文中蹓跶,欣赏文友们写的人和事,景和物,在给文友们点赞和为文友们喝彩的同时,认真品味和咀嚼文友们的所有文字,努力探索文友们每篇散文的特点,在读文中寻找大咖们的写作技巧。读文友们的美文,感触最深的是:一些乡愁散文非常接地气,带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读起来轻松愉快,十分亲切,没有拗口的长句,人物语言活灵活现,文中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和网络文学打上了交道,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只要编辑看得上我的稿子,我就应在自己的老年生活中坚持以文会友,争取能在印象红磨坊文学微信平台上多投几篇稿子,让我的老年生活过的更加充实。《印象中的老县委大院》和《城关镇的那条石板街》这两篇拙作被编辑秦老师刊发到散文平台后又推荐到《今日头条》上了。就这样在温、秦老师的鼓励下,一年来我向平台投过的十四篇稿子都被刊发了。作为一个常写公文的作者能在散文文友中亮相,那种心情对一个爱好散文的人来说难以形容的。</p><p class="ql-block"> 一年来,我凭着自己对文学的执着和对文学梦的孜孜以求,在印象红磨坊公众号平台上,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可以说是用尽全身的洪荒之力,总算看到了写好散文的一线希望,总感觉到在这个平台上和文友们相遇、相知,並能相携一路走下去,这是多么难得的缘分。</p><p class="ql-block"> 我每天在红磨坊的美文中蹓跶,欣赏文友们写的人和事,景和物,在给文友们点赞和为文友们喝彩的同时,认真品味和咀嚼文友们的所有文字,努力探索文友们的散文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也看到文友们对我的拙作有不少的精彩点评,我的感慨多多,我发现文友们都讲究时尚往来,更多地体现在阅读、点赞、分享和评论上,真的是君子之交、你来我往、以文会友!我也发现文友们的评论多种多样,有评文笔精彩的,有评思维独特的,甚至有只打招呼的,总之热闹红火,人间烟火气甚浓。因此我觉得对自己喜欢的和欣赏自己的朋友应该有更多互动、分享和交流。</p><p class="ql-block"> 自去年五月入群以来,对于每天平台发布的文章,我都认真进行了阅读和转发,限于时间,我对部分文章写了近200篇的读后感,特别是对产生共鸣的文章,在写读后感时更是用心,有时还反复品读,梳理概括作者的行文脉络、主旨要意,常常在赞作者的精彩语句之外,也加上自己的感悟。想想很有道理,我们阅读他人的文章和点评,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获取不同的乐趣、知识、思维甚至眼界。读者的评论既支持和鼓励了作者,又在读者作者之间产生了更多的交流、互动和共鸣。而这又极大增加了平台的活力和人气,很好地实现了作者、读者乃至平台三方互利共赢的大好局面。</p><p class="ql-block"> 文友们散文中,那些轻盈的文字,非常可口,那种活泼的笔调,非常耐读!有的美文如带着芬芳馥郁的微风,扑面而来,有的美文似溪水飞溅的雪莲和黄莺低吟浅唱的歌喉,使人沉浸在汗漫无边的遐思之中。</p><p class="ql-block"> 印象红磨坊公众号平台上的每一篇散文,都有一个世界,都是一个灵魂的呓语。走进这个世界,就是走进了一个人的心灵。散文的灵魂是美。散文的精神是情。一年来,我读了近700篇文友们的美文,写了200篇读后感,深感散文是一门说话的艺术,它的最大特点是自由。世界上有的,没有的,没有散文写不了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放在你的散文里。</p><p class="ql-block">一年来,我对文友们写美文的感悟是:要用凝练、生动、优美、幽默的文学语言,把事、人、物、景写成短小精悍的文章。同时我也体会到,写好散文的关键还在于写真情实感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写自己生活经历的真实、讲自己内心感悟的真实、讲自己思空想象的真实、讲自己基本理解的真实,把住了这四个真实,就有了瀑布一样的文字情绪了,也就有写不完的文章了。</p><p class="ql-block">宜昌散文学会会长温新阶,致力于创作、推动、培养散文人才功不可没。对于长阳散文的勃兴,他不仅是一位宽厚的领导,也是一位可亲近的师长,更是一位与散文大家打成一片的同道哥们,以其出色的文学才华和修养赢得了散文大家们的尊重和信任。温老师的散文学会和他创办的印象红磨坊公众号平台,以及组建的散文交流群,打出了组合拳的群体优势,为宜昌乃至全省散文发展聚集了人气、涵养了文气、鼓舞了士气,被散文大家们誉为“宜昌文学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16日,我正式成为红磨坊交流群中的一员,截止为止马上快要一周年。每天的日升日落,岁月不知不觉中走过春天,走过了一年四季。我知道每个文友能把自己文章的阳光送到别人的心田,这种使命是非常高尚的。但是我的知识真的很微薄,所以我还是做一只萤火虫吧,在文学的海洋里面,用自己微薄的光芒映亮自己的同时,也为别人点缀一丝温暖,哪怕是一丁点而已,我也会感到非常的愉快。</p><p class="ql-block"> 在这文学微信群里面,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才男才女。在这里,我要感谢大家每天送来的精神食粮。因为文学是有温度的,每天我都认真看朋友们在文章后面的精彩留言,有的留言精彩纷呈,寥寥数语,直叩心中最柔软处,使我顿生“人生一知己,足以慰风尘”的感慨。看文章也能看出作者是怎么样的人,而我就如我的文章一样,是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有着浪漫生活的人,一个有着一颗追求真善美的人。</p><p class="ql-block"> 最后感谢印象红磨坊公众号平台工作室的所有人员,感谢你们提供了这个优质的文学交流平台和优良的服务,同时也感谢每一个经常关注我的朋友,最感谢那些经常在文章后面精彩留言的朋友,最后让我们一起沐浴着知识的阳光,激情地傲游在文学海洋里,让我们度过的每一天都能像旭日东升一样绚丽多彩!</p> <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的7月1日诞生了,她像一道红色的朝霞,划破夜空,在东方闪烁。</p><p class="ql-block"> 从那一天起,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像一粒火种,点燃了这片沉睡的大地,就像一道闪电,划出了人类理想的轨迹。</p><p class="ql-block"> 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中华优秀儿女,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从此,党的救星、灯塔、舵手形象,始终在我心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些都使我深切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有了共产党,中国才会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p><p class="ql-block"> 在党的百年华诞即将到到来之际,中央决定向健在的截止2021年7月1日党龄达到50周年、一贯表现良好的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纪念章,映照出老党员们的滚烫初心,凝聚起奋勇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50年的时间,对宇宙而言,弹指一挥间;对一个人而言,足以涵盖大半生;对一名党员而言,更显弥足珍贵。50年光荣在党的时间,记录着一名党员为党工作、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伟大进步。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光荣戴在胸前,既是一份关怀,也是一种荣耀,更是一声呼唤!</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24日,是党授于我“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是我生命中最幸福最值得纪念的一天,是我人生中最光辉灿烂的一天,也是我内心最激动最自豪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都是古稀之年的人了,但是党中央没有忘记我们,当我佩戴上这金色特制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时,心中有无比的感慨、幸福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没有那五十多年的艰难历程,没有那五十多年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没有那五十多年的砺炼和奉献,就没有今天的星光(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灿烂,就没有今天这沉甸甸的殊荣。</p><p class="ql-block"> 当省分行领导给我佩戴系着红绸带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心情十分激动,这纪念章凝结着党对我的信任和奖赏,凝结着我一生的汗水和奉献,凝结着我一生的荣耀和荣誉,激励着我始终不忘党的初心永远跟党走。</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当我手捧党颁发的金光闪闪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我的眼睛激动的禁不住湿润了,整个心胸都沸腾起来了,我想大声的呼喊、我想放声的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要向党宣誓,时刻牢记入党誓词,深刻领悟小纪念章背后的精神密码,坚持听党话,跟党走,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p><p class="ql-block"> 当我回顾“50年风雨兼程,50年春华秋实”时,令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这辈子基本上一直都在从事党建工作。1966年在县文教局入党,1967年转正(党龄己达54年)。1969年调县委办公室,任过秘书、秘书科长、机要科长,並在办公室党支部任副书记,其间曾被县委表彰为全县学习毛主席著着24名标兵之一。1984年调长阳工行主持全面工作,1990年后分管党务工作,其间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省级文明单位”。</p><p class="ql-block"> 退休以后继续在工行任过两屆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继续发挥余热在县人行做伏案工作至70岁,撰写史志资料近十部,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全县史志先进工作者”。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深知自己承担的历史责任重大,必须树立担当精神,注重自身的清政廉洁,真正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p><p class="ql-block"> 工商银行省分行领导亲自给我颁授了“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感受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温暖,这个重量级的纪念章,既是荣誉,更是担当。它不但增强了我们的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决心时刻牢记入党誓言,坚定坚信党的宗旨,立志终身做一名在党言党,在党愛党,在党为党的好党员。</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胡德声,网名任逍遥,湖北长阳人。本人长期与文字工作打交道,喜欢用笔端编织岁月,以情怀感悟人生。今有缘与“印象红磨坊”文化人相遇,捧一杯虔诚徜徉墨香,与朋友同行,与清风相守,与月色存活,与天地共舞。花开花落淡着墨,云卷云舒闲饮茶。落尽繁华事,守住无华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库,听起来神秘又威严。</p><p class="ql-block"> 它是国家金库的简称,是办理预算收入收纳、划分、留解和库款支拨的专门机构,是政府预算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国库里有什么? 恐怕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电视剧里那装满金砖的一间间大房子,那里有成堆的黄金白银和大捆的钞票。</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你走进国库,里面没有一分现金,只看到一台台高速运转着的电脑。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库,它更像一个由电脑掌控、担负管理政府资金收支大任的“数字宝藏”。</p><p class="ql-block"> 国库就像一位无形的出纳和管家,通过电子联网系统处理着全国上下的财政收支。这个象征着国力和财力的国家机构由来已久,早在《周礼》中就记述了周朝国库的职责是管理国家财政收支,这一职能也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国库,它是一个担负管理政府资金收支大任的“蓄水池”。它的进水管就是税收,出水管就是财政拨款,池子中的水就是国库库款,它的进水管与出水管要保持相对平衡。</p><p class="ql-block"> 国库,犹如淙淙汩汩的千条溪流,密切联系人们的生活。国家建设需要它,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它,祖国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它。国库, 又犹如艳阳一般,照在高峰峡谷,田野山川,让人们驱走严寒,迎来春天,度过酷夏,喜获秋收。</p><p class="ql-block"> 国库人每日将收入汇进水库,坚守着节流的闸门,精打细算着支出的流量。国库人每月将水库财富的积蓄,滋润着企业经营的沃野,通过记账、反映、监督、参与执行,为国家财政大海劈波斩浪。</p><p class="ql-block"> 1985年7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能和地位。</p><p class="ql-block"> 30多年来,人民银行风雨兼程、勇于求索、一路前行,承担起为党、为国家和人民守好库、理好财的职责和使命。</p><p class="ql-block"> 30多年来,人民银行利国奉公、改革创新、奋发图强,安全高质经理国家各项预算资金,承载起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风帆。</p><p class="ql-block"> 30多年来,人民银行心系民生、真诚服务、助力发展,用国库服务惠及社会民生各个领域。</p><p class="ql-block"> 30多年来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国库是经济运行的大动脉,关系着国计民生,任重道远!确保它的畅通无阻,是每个国库人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人民银行的国库人,在国库岗位上经历了岁月洗礼,了解了国库工作以及与国库业务打交道的人,感受到了“国库事业”的无穷魅力,感悟到了“国库专业”的博大精深,並深深地爱上了这一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p><p class="ql-block"> 人民银行的国库人,有的一个屏幕整天陪伴,记账数十年,一套数据日夜相随。分析上报相关数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同样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人民银行的国库人,有的一个岗位好多年不变,每天面对枯燥单调的记账工作;有的天天整理、装订票据;有的月月撰写、上报分析;有的年年核对国库收支数据,把一串串枯燥乏味的数字制成决算的账表,向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提供着重要的运行数据和资料。</p><p class="ql-block"> 人民银行的国库人,年年在举国同庆新年时,毅然坚守国库,一次次送走硕果累累的昨天,迎来无数个希望的明天。日复一日的数据是他们的日常必修,年复一年的账表是他们的答卷。</p><p class="ql-block"> 人民银行的国库人,坚持以老黄牛精神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他的青春与汗水谱写一曲辉煌之歌。这里没有“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有的只是计算器、电脑与账本的寂寞相伴。多少次踏碎了一地月辉,多少回扛走了满天星辰,多少次经受了工作与亲情的考量,多少次经历了责任与闲适的挣扎。</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长阳人行国库人,也在经历了春耕耘、夏劳作之后,收获了属于他们的果实。荣誉榜上处处都有长阳人行国库人的身影。改革创新中,他们不时描绘出浓墨重彩的图画。</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长阳人行国库人在起步阶段,虽说没有农民收获时的喜悦,没有机器隆隆作响的欢畅,没有商场沸沸腾腾的热闹,也没有战场挥刀杀敌的壮烈。有的只是“一把算盘一支笔,一二三四五六七”的平淡,然而,正是这平凡而单调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奉献着对国库事业的一片深情。</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长阳人行国库人在业务知识学习和比赛中,多次以全市排名前列的优势,通过武汉大区分行(含湖北、湖南、江西)验收达标升级。李红英同志参加省、市行组织的业务知识竞赛,多次捧标夺牌,获得全省国库业务知识比赛笔试第一名。</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长阳人行国库人满怀着对工作的一片爱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把劳累写在心里,把笑容写在脸上,他们每天总是比别人来的最早,要做电脑日始初化,接待早来的客户。晚上要等业务截止通知,做日终处理,此时县城已是华灯大放,饭菜飘香,而办公室里还有他们的孤独身影。</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长阳人行国库人在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中,他们总是要让客户在这里感受到“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般的温馨,用优雅的举止迎送着八方来客。在那里,每一个岗位都充满着阳光的色彩,每一张笑脸都带着自然的芬芳,每一个言行都体现着文明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长阳人行国库人手中那枚棕褐色,外形像极了国际象棋的国库印鉴,税票多的时候每日能达几百笔,左手翻税票、右手叭叭叭,章落票飞的动作好有成就感。不管是几元钱的滞纳金,还是几百万的增值税,都要从这位“国库主管”手里一一把关。</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长阳人行国库人,坚持从细微之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强化制度制约,通过建立跨部门国库资金安全联防体系,实现了国库业务操作规范化。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曾在《国库情况反映》第65期上,推介了长阳支库实施跨部门国库资金安全联防管理的经验材料。</p><p class="ql-block"> 你听!这里的故事,一点都不动地感天,也没有一句壮语豪言。有的只是老中青三代薪火 的接续与老国库精神的承传。</p><p class="ql-block"> 你看!这里没有高大上的人影,有的只是平常心、实干家和一 张张朴素的脸。平常岁月,他们是爱岗敬业的“领头雁”;竞技赛场,他们是所向无敌的“战斗员”;三尺柜台,他们用真诚和热情换来顾客的满目笑颜!疫情的当下,他们又冲锋在前,换来一方金融平安!</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经济金融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从分税制改革到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改革等等,国库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以挫折和艰辛作为前行的动力,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在一次又一次的新的挑战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华丽的蜕变。</p><p class="ql-block"> 国库人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滞,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破茧成蝶,完成一飞冲天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不耕耘、不灌溉,怎能芳菲满园?不扎根、不生长,又怎能大树参天?是谁拨动了动人的琴弦?原来是指尖敲击着键盘;是谁把责任的种子撒播在青年的心田,是情、是暖、是国库人的 至诚与至善! </p><p class="ql-block"> 30多年的国库,似水流年。激情岁月的点滴让时光荏苒,一代代的国库人,用辛勤和汗水,撑起国库事业的一片蓝天!</p><p class="ql-block"> 30多年的国库生涯,给了他们太多的回馈与成全。是岗位,赋予了他们的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是做人的品质和敬业精神,让他们把忠诚之心镶嵌在自己的双鬓上!</p><p class="ql-block"> 我在人行长阳支行做伏案工作十四年,那些国库人和那些国库事,在我的记忆中,都历历在目,记录在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鸿影的精彩评论</p><p class="ql-block">https://m.toutiao.com/article/7007337001125200424</p> <p class="ql-block">  翻开航拍地图,在武陵山余脉的鄂西群山中,有一组古老的建筑群,那就是历史悠久、文明遐迩的长阳石磙埫天主教堂,离“长阳人”遗址5公里。</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去看这个教堂,是解放初随父亲去石滚埫交公粮。站在绿树掩映的圣母亭旁,举目仰望,“天主堂”三个醒目大字,令人顿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高大雄伟的教堂顶端,巨大的十字架云天相接,直插苍穹。四根石柱拔地而起,顶天立地,支撑着教堂巨大的拱形正门。正门两侧各有两根高大结实的欧式立柱,门上方有个与门同宽的圆形镂空玫瑰花窗。</p><p class="ql-block"> 精雕细刻的古典图案平稳大气,屋顶上的十字架穿过树林,要去轻抚天上的白云。环绕主教堂的有圣母亭、钟楼和一些附属建筑。被乡村环拥的教堂,庄严、肃穆、坚韧、祥和、宁静。</p><p class="ql-block"> 很难想象,在那个交通极为闭塞的情况下,国外的传教士们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率领当地的教徒们,在这样一个大山深处,建起如此规模宏大的教堂的。</p><p class="ql-block"> 教堂内庄严肃穆,穹苍高大,空旷如宇。在可同时容纳一千多人的教堂里,跪凳排列整齐,十四处雕塑像悬挂四周,巨幅圣联两边垂悬,神甫(又称神父)的弥撒用桌摆放中央,基督圣体在神龛微弱的灯光中,彰显着上帝的威仪和救世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在一片十分肃穆庄严的气氛中,隐约听到唱诗的清音,听到礼拜的钟声,感到圣主的悲悯。几声余音绕梁的钟声划破晨空,响彻山寨。哦,弥撒就要开始了…… </p><p class="ql-block"> 我的李姓弟媳,是天主教徒,来我们家做媳妇时,带来的耶稣图像,悬挂中堂。每天晚上,堂屋的桌子会供上十字架,然后跪在椅子上开始晚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晚祷必不可少。</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老一辈人讲,神父是耶稣在世的代表,地位尊贵超过天使,所以教徒们无论年龄大小,见神父必须下跪求福。</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陶醉的是教堂里做弥撒的盛大场面。宏大的殿堂坐无虚席,人们无声无息,虔诚至极。神父身着祭服,布道声在殿堂中回绕轰响。台下千余信徒,一会儿全体端立,一会儿整体下跪,一会儿统一肃坐,一会齐声欢呼,一会儿同划十字,一会儿齐诵经文。圣乐奏响,《哈利路亚》合唱曲似江河洪流,如暴风骤雨,震撼殿堂,引起了大地的共鸣与回荡……。</p><p class="ql-block"> 钟楼楼顶为六柱圆项钟亭,亭中高悬九火铜(响铜合金)铜钟。教堂的钟声,是福传的声音,那钟声,让人油然生发神圣的感觉。每当“礼拜日“到来的时候,天主教堂里便传来“当……当……当……”的钟声,那是神父们在敲钟诵经。</p><p class="ql-block"> 这钟声,隔着淡淡的晨雾,在石滚埫周围十来里的上空飘荡。这钟声,穿过一个个山头,来到周边各家各户教徒的耳畔。那怕在农田里劳作的农民夫妇也得脱帽合掌祈祷,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p><p class="ql-block"> 1958年,我进入小坳子中学(长阳六中)读初中,教堂里的那口钟,己被悬挂在校门六角亭的柱子上,值日老师按照不同的敲击声指挥全校一天的活动。还有教堂里用过的脚踏风琴和手摇留声机,是周国霞老师上音乐课用的,那留声机播放的“康定情歌”经常回响在耳边!这口铜钟后来又被搬家到县公安局用作防空用的警钟了(现已物归原主)。</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时期,这个教堂右侧的圣母亭,损毁严重,一些工艺品、神父们的用品曾被送往县文化馆办了一次“破四旧”展览。当时我在文化教育局工作,去那里看了展览,因为我做过打字员,最让我饱眼福的是那台英文打字机。</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屆三中全会后,县政府开始重视民族宗教工作,曾派年轻神夫去武汉神学院进修学习。其名单是由组织部和县委办一起确定的,曾记得落实的人员名叫龚志康,我並为其办了相关手续。</p><p class="ql-block"> 这个古老的教堂在长阳大堰深山里静静地矗立了两百来年,历经风雨的浸蚀,教堂仍完好地站立在这里,迎来送往每天的日升日落,感受着四季的变幻和草木的荣枯。</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八年,我退休后曾在大堰乡驻长阳办事处负责信息联络,其间收到乡政府关于石滚埫宗教景区旅游开发的考察报告,因此对石磙埫天主教堂的相关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p><p class="ql-block"> 天主教是罗马公教在中国的称号。13一19世纪中叶,天主教内派生出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其间天主教的耶稣会最先落户大堰石滚埫。</p><p class="ql-block"> 据碑文史志载:长阳天主堂,因建于石磙埫(地名)而称“石磙埫天主教堂”。1725一1927年间,意大利神甫胥孟德和四川湖广主教的德国神甫穆天慈来到这里,其地理山水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五峰宜都长阳三县交界外),加之教民多而集中,又于大山深处远避水灾兵难,离长江不远方便进出,欣然决定在此设立堂口(称担子山堂口),並派神甫常住于此,联络各方。1891年比利时神甫黄赞臣设计並主持修建石磙埫堂区。</p><p class="ql-block"> 一座仿意大利教堂设计形式修建的、可容纳1000多人集会的天主堂,信徒鼎盛时期达5000人,该堂于1902年竣工,占地面积2700余平方米。此教堂为哥德式教堂,外型呈十字形,长43米,宽24米,高17米,雄伟壮观,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 据《长阳县志》载,从乾隆十七年(1724)至1952年的220年间,先后在此任职的神甫共有138人,其中外国籍104人(意大利12人、比利时58人、荷兰4人、美国6人、德国2人、法国2人、英国1人,不明国籍的19人),本国籍34人。其信教群众多系血统教徒,一般有9代以上。</p><p class="ql-block"> 这座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已两百多年的教堂,己是目前全国十大历史悠久乡村教堂之一,也是湖北省历史最悠久的乡村教堂之一。这里在解放前曾作为鄂西天主教的中心。即使今天,石磙埫教堂在天主教徒们心中,仍旧具有崇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整个堂区设有诵经堂、神甫住宅区、地下室、生活区、教会学校、修女院、医疗所、仓库和两座高台炮楼等,堂区院墙房舍四围。</p><p class="ql-block"> 教堂为十字形瓦房,堂前有小坪地,场地前台阶上铁栅门大开。堂西是圣母亭,堂东是内院,南北各一瓦楼,院东为高层平房。树木点缀其中,钟楼高兀。</p><p class="ql-block"> 教堂钟楼,高出整个建筑十多米,内挂大铜钟,直径约1米,重达200多斤。每遇大型活动,司钟者敲响铜钟,声音传遍方圆十里之外的山山岭岭。</p><p class="ql-block"> 这个位于长阳大山深处的石磙埫天主教堂,不是一般地方,据说那是一个先后产生过五十多位主教、神父、修女的圣召之地,是一个拥有数千名教友的繁华堂区,是一个名扬中外、辐射荆楚的百年圣殿。</p><p class="ql-block"> 站在不远处的山腰望去,“担子口堂”给人庄严、肃穆、祥和、宁静的感觉,那洪亮的钟声穿过密密匝匝的树林,传的很远很远……</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报刊上发表过一首毛主席诗词《浪淘沙.北戴河》,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把我们带入了人间仙境:“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p><p class="ql-block">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夏在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p><p class="ql-block"> 受这首词的影响,北戴河如诗如画的滨海河山,成了我渴望早日朝觐的梦想。 </p><p class="ql-block"> 追梦,一等就是50多年。 </p><p class="ql-block"> 古稀之年,我和老伴终于在亲人的陪伴下,踏上了这块神秘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澄碧无涯的大海,喷薄而出的朝阳,蜿蜒如带的金海滩,碧波荡漾的河流,茂密繁盛的丛林,恬静秀美的湿地。 </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渤海湾畔的秦皇岛市,这里,是一座风光旖旎的的海滨城市。城不大,但给人的第一感觉,干净整洁,风景别致。碧澄澄的天,碧澄澄的海,连成了一幅宽阔的屏幕,整个城市像座海市蜃楼,终日在波光水影中摇曵。 </p><p class="ql-block"> 我们游览的第一站是“山海关”,首先是去老龙头。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其龙头伸于渤海之中,掀浪戏水,人们称此地为“老龙头”。 </p><p class="ql-block"> 它面对波涛汹涌、云水苍茫的大海,可以饱览这独有的海上长城雄姿。纵目澄海楼,又能欣赏“长城 万里跨龙头,纵目凭栏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壮丽景象。 </p><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关”是我们要去的一个景点,它是万里长城东起点的第一座重要关隘。雄居天下,因而得名。这里位置优越,文物众多,风光美丽,是旅游者向往的游览胜地。 </p><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关,以它古老的身世记录了600多年来的沧桑变化,成为历史的见证。 </p><p class="ql-block"> 登上天下第一关的城楼,看燕山北峙、巨海南浸、雄关当道,真可谓有山、有海、有关,冀辽以此为界,乃边郡咽喉、京师屏障。 </p><p class="ql-block"> 听一旁的导游讲解了徐达在此筑城、戚继光在此抗倭、李自成吴三桂在此激战等历史典故。</p><p class="ql-block"> 最引人注目的是高悬于上层额枋前“天下第一关”巨匾,字体凝重,神韵庄重,与整座城楼完美地融为一体,妙趣横生,气魄雄浑。 </p><p class="ql-block"> 但此匾无落款,正是“天下名关第一匾,不知作者为何人”! </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是一个沉淀着厚重历史和传奇故事的地方,戚继光在这里建成入海石城,壮丽巍峨,这里是一处充满古老气息的传奇之地。 </p><p class="ql-block"> 当你走在山海关的街头,只会觉得青砖黛瓦,古色生香。老城的一砖一石都似在诉说着故事。 </p><p class="ql-block"> 长城横过城区,战场的萧杀,在时间的洗礼下,融入悠闲的生活,震慑人心而又使人安然,它曾矗立千年,今后仍将默默守护。 </p><p class="ql-block"> 穿过城墙上的通道,仿佛拥有了穿越时空的经历,感受到千年的静谧。 </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是到黄金水岸看日出。随着太阳越来越逼近地平线,东方天际也泛起了一丝丝鱼肚白,大地也渐渐地光亮了起来。 </p><p class="ql-block"> 慢慢地,太阳冲破了地平线,红红的样子像个蒙着面纱的羞涩少女,此刻霞光万道,把天空染得通红。 </p><p class="ql-block"> 红的树、红的海、红的屋……万道朝霞给苏醒的万物披上了一件件华丽的红装。 </p><p class="ql-block"> 日出,象征新的一天开始,充满希望,充满光明!太阳,你给万物带去了生机,给人类带来了温度。 </p><p class="ql-block"> 我们面向大海,脚丫踩在软软的、温温的沙滩上,张开双臂,仰头闭目,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耳边传来海水的拍打声、海鸥的鸣叫声、海风的沙沙声……海风送来海水淡淡的咸腥味道,让我确信:真是大海无疑了! </p><p class="ql-block"> 到黄金海岸已是中午了,我们都十分兴奋,草草填饱了肚子就来到了海边。 </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海边,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感到心旷神怡。 </p><p class="ql-block"> 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点点白帆若隐若现。翻腾的浪花一排追着一排,像天空抛下来的一条条银链,大海真是太美了! </p><p class="ql-block"> 我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大海的怀抱,任凭海浪把我 可是一个大浪打过来,没想到我一下水就喝了一口海水,哇,好咸!我使劲吐着口水,心里却很高兴,终于知道了海水的滋味啊,也不枉此行了。 </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看见了蔚蓝的大海和金灿灿的沙滩。 </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它咆哮的样子,望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全都赶到九霄云外了。 </p><p class="ql-block"> 海风刮起来了,我们伫立在岸滩上,凭栏远眺:远处一队队渔舟破浪前进,近处一艘艘橡皮筏,一个个救生圈浮在水面上。 </p><p class="ql-block"> 在沉沉的夜幕下,游人们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穿着泳衣、泳裤,嬉戏在海水中,那片海水,在灯光的照射下银光闪烁,游人们不时向岸边溅出晶莹的笑声。 </p><p class="ql-block"> 当海上风云变幻,波涛汹涌,一排排山岭般的巨浪,从那灰黑色遥远的天际,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着、咆哮着向海面滚动过来,人们的情感也随着这巨大的激动而激动起来,犹如置身一个万马奔腾、金鼓齐鸣的战场上。 </p><p class="ql-block"> 第三站是到国际娱乐中心去看海洋乐园。 </p><p class="ql-block"> 那金光闪烁的海滨浴场,那松软缠绵的沙滩,那碧波粼粼的海水,那高歌嬉戏的海鸥,那若隐若现的海平线上的船只……这里的一切都为你营造了一个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氛围,它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让你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p><p class="ql-block"> 北戴河海底世界水族馆,饲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海洋动物200多种,共10,000多艉(头),其中有大量国家一级、二级珍稀保护动物,供游人观赏。 </p><p class="ql-block"> 270度环形的亚克力玻璃围成的海底隧道,全长100米左右,五光十色的珊瑚,环绕在你的周围,迷人的海底动植物,尽收眼底。 </p><p class="ql-block"> 透过窗口还可以看到一个古罗马被海水淹没城市的石像造景。 北戴河海底世界海豚表演馆,能同时容纳2000多人同时观看表演,以展示生活在海洋中哺乳动物的海兽表演为主,这是一座具有国际标准的海洋动物表演剧场。 </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看到聪明可爱的海豚和滑稽可笑的海狮,联袂上演精彩纷呈的各项表演。海豚上演的水中芭蕾舞、踢足球、环场鞠躬跳跃、伴着乐曲引吭高歌以及充分展示海豚智力的各种表演活动。 </p><p class="ql-block"> 在海底世界触摸池,亲手触摸可爱的海洋小生命,亲身体验到了与她们“交流”的那种奇妙的感觉。 </p><p class="ql-block"> 第四站,游览1954年秋毛主席视察过的鸽子窝公园。 </p><p class="ql-block"> 当我来到秦皇岛的北戴河,我就情不自禁联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鸽子窝大潮坪,这里是观鸟的绝佳之处。每年春秋时节,数以万计的珍稀候鸟到这里觅食,停留,成为新的一大景观,被称为观鸟的胜地。 </p><p class="ql-block"> 鸽子窝风光秀丽,这里苍翠的青山和浩瀚大海相映,精致的别墅与葱郁的树林交融,海岸漫长曲折,滩面平缓,沙软潮平,海水清澈。这里常常会有许多鸽子来此处做窝,栖息在石缝间,由此也可以看出,鸽子也对这里情有独钟。 </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房屋有多国建筑风格,整座城市仿佛都是由老别墅组合而成,令游客叹为观止。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在葱郁的植物和霓虹掩映下,每一座建筑都散发着异国气息。 </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朋友介绍,毛主席也曾来过这里,那首著名的词《浪淘沙.北戴河》就是在这里写成的,这也足以证明,鸽子窝公园的魅力十足,连伟人都为它驻足感慨。 </p><p class="ql-block"> 那天的空气和阳光都恰到适宜,微风吹过,海边激起阵阵涟漪,海天一色的远方,把这里连成了一道天路,好似绝美的画卷,像国画的水墨丹青,又似油画的感伤静寂,“天堂之城”绝非浪得虚名。 </p><p class="ql-block"> 我们整整用了三天时间,先后游览了山海关、北戴河主要旅游景点。有名胜古迹,还有人文景观;有长城关卡,还有海边筑防;有北洋战炮,还有烽火遗址;有名吃小店,还有旅游饰品;有青山绿树,还有海浪滔天。尤其观光了京都“后花园”,一饱眼福,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方寸庭院天地宽</p><p class="ql-block">中式庭院,代表的是一种中国情结。因为这种庭院情结,承载了中国居住文明最精彩的篇章。</p><p class="ql-block">试问:若是可以,谁人不想拥有这样一座雅致而又别趣的庭院?</p><p class="ql-block">我最早知道的庭院,是《红楼梦》一书中林黛玉居住的场所(潇湘馆)。其周围的环境与黛玉的孤傲任性、率真聪慧、多愁善感十分映衬。</p><p class="ql-block">一带粉墙,千百竿翠竹掩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石子漫成的甬道,后院有大株梨花及阔叶芭蕉,泉水自墙下绕阶缘屋、盘旋竹下而出,是个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幽静之所,一派的超凡脱俗、清幽雅致,被宝玉赞为“天然图画”。</p><p class="ql-block">我曾经去苏州看过那里的一些庭院。推开那扇厚实沉重的门,只见中国绝美的庭院,古色古香,那一石一瓦,一山一水,无处不勾画着浓重的历史文化,静静的,默默的散发着悠古韵味。置身其中,给人感觉仿佛穿越千百年回到了古代。</p><p class="ql-block">古代的庭院记载着古人的辉煌与没落,在无言的每个角落里,都静静的讲述着一段又一段不鲜为人知的史记。</p><p class="ql-block">郑板桥有云,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我们总是被外界喧嚣打扰太多,忘了给内心留一片清净之地。</p><p class="ql-block">我国北方的庭院,多为二进四合院,那些庭院记录了北方百姓平凡安逸的生活,只盼在规矩之内,能有一双妙手,彩笔描画新的蓝图,造景栽植,器物灵秀;等一份巧思,将它修筑成更美的模样,春来百花喧妍,夏天绿树蝉声,秋季金黄满地,冬日晴雪拥炉;待一颗真心,凝聚家人共享天伦,相约知己共语清欢,为岁月留下最美的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在长阳山城也曾有这种二进四合院。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县人委大院(注:当时的县政府已改称长阳县人民委员会),它的整体布局和院内绿化,就具有中国古典庭院的味道,整个院子就像一个小小的大观园。</p><p class="ql-block">紧靠院子大门的两棵古柏高耸在宽敞的四合院里,冬青绿化带修剪得整整齐齐,布满葡萄藤的绿荫棚连接到精致的仿古石雕拱型桥。</p><p class="ql-block">这个半圆石拱桥横跨在一个不规则的人工池塘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月拱桥。月拱桥的两侧和池塘周围,都有雕刻纹饰美观的石质栏杆。</p><p class="ql-block">跨过月拱桥,就是原来的人委机关办公大楼。这栋楼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是当时最标准的一栋砖混结构三层大楼房。</p><p class="ql-block">穿过办公大楼,又是一个铺满青石板的庭院,两棵高大的桂花树遮满地坪,两旁的房子是县长们住的两层宿舍楼。</p><p class="ql-block">紧挨庭院的是一座古建筑庙宇,名叫大圣殿,庙宇庄严,宏伟高大。一块完整的大型盘龙石雕,被镶嵌在半人高的石台阶中央,整个场面让人感到非常威严。</p><p class="ql-block">大圣殿左边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拱型圆门,里面是人委机关的生活区。办公大楼左边紧挨着的是一个小型花园,记得里面有一颗“痒树”,传说人的手指触摸到树杆,树上的枝叶就会颤动起来。</p><p class="ql-block">庭院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制中,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又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为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中式庭院,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浸润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情结,青砖黛瓦、木门铜锁,小桥流水、树影婆娑,体现了人们超越于物质之上的对于精神空间的极致追求,这是人世间最雅致的院子。一抹淡淡的色彩,几笔洗练的线条,再加上一个别有洞天的精巧布局,就能展现一种专属中国的精神和文化。</p><p class="ql-block">家庭庭院可以把一家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精神追求,浓缩在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中。仅这一方院子,就能把建筑、山水、草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延伸交融汇合,合璧生辉。而我更认为,重要的是,在庭院里,上有天空无限,下有大地承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交流畅谈,其乐融融,阳光洒满角落。</p><p class="ql-block">有了一个自己的院落,精神才算真正有了着落。因此无庭不成居,是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一方院落,围合代代传承的家族温情,是精神和心灵的交融之所,也是国人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我想要一个院子,不需要格调多么高雅,就把它装饰成最让自己觉得舒服的地方,在这里,享受自由自在的日子。困的时候,可以躺着小憩;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坐着晒太阳听音乐;难过的时候,可以躲在花儿后慢慢平复心情。在这里,不需要伪装,不需要负担,只需要做自己。</p><p class="ql-block">我想要一个院子,不需要多大,也不用装修得很奢侈,只需要这样一方小小的空间,有花有树,能让自己在春天赏桃李芬芳,在夏日看玫瑰似火,在秋季赞菊花傲骨,在冬日踏雪寻一支梅花。在这里,让花儿陪伴自己走过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我想在这个院子摆放的东西,不需要应有尽有,就放着自己最需要的,把它打造成为专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若你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摆放上一排排的书架,闲来无事坐在院子里,就可以读上几篇美的散文或诗歌。若你是一个喜欢画画的人,架上画板,带好画笔,就静静地在院子里,伴着铅笔摩擦在纸上的沙沙声,记录下院子最美丽的样子。若你是一个善交朋友的人,那么就放好桌椅,煮茶、倒酒,好友一起过来聊天、品茶、畅饮。</p><p class="ql-block">我好想在我的老年生活中,拥有一个方寸小院,面朝清江,春天看柳,夏天钓鱼,秋天赏叶,冬天看雪,不与谁争不与谁吵,风清云淡,看花开花谢打发时光。在这个小院子里,种菜种花,养鱼养鸟,搭一精致的雨棚,置一把古铜色的摇椅,沏茶看书,或听一首好听的歌,或抱着v嘟嘟的小花猫,不去计划明天干些什么将来又要干些什么,只想静静地在暖暖的阳光下,陪自己慢慢变老。</p><p class="ql-block">有精神时,拿起工具,翻一翻花缽里的初土地,感受来自大地最淳朴的气息。在自己的院子里,开辟出新的天地,种上喜欢吃的绿色蔬菜,用铁丝和树枝,做一圈篱笆,或几个菜架,这样就可以让丝瓜和豆角,去伸展它们长长的藤蔓。这样在菜园子里,就能感受一年四季。</p><p class="ql-block">在院外打造一个绿色小环境,砌一“Z”字形拾级台阶直上楼舍,墙上爬满蔷薇,并栽几根桂花树和一些喜欢的花树如腊梅、铁树、果树等,春天可以看青枝绿叶,夏天可以闻花香,听鸟叫蝉鸣,秋天伸手就可以摘到甜蜜的果实。</p><p class="ql-block">如果可以,就去找一处喜欢的地方,建一个自己喜欢的院子,让一切静下来、慢下来,清风徐来,岁月静好足矣!生活在这里,没有太多的人情世故,也不用担心空气污染,白天阳光正好,夜里星辰满天。</p><p class="ql-block">如果可以,我们在每个清晨和夕阳下,漫步在这样一个小院子,呼吸清新的空气,沾染最新鲜的花香,用最朴实的心态回归最田园的生命状态。青藤漫过篱笆,砂浆石满小道,慵懒的伸伸懒腰,耳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在朝阳下,在晚风中,用最淡定的心态,回归最朴实的生命状态。</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我们,在岁月里渐渐变老了,但是,如果有这样的方寸小院陪伴着我们,就算是白头又如何?在朝阳下,在晚霞里,在山边的小道上,我只想牵着老伴的手,从青丝走到白头。</p> <p class="ql-block">辑录文友对《方寸庭院天地宽》的点评</p><p class="ql-block">杨老师:</p><p class="ql-block">“庭院深深花草香,树阴满地小池塘”。胡行长的《方寸庭院天地宽》,我坐在床上读了数遍,文章从想拥有一座庭院,到游览全国各地庭院,有诗情画意之美感。把我带到了有可观的、可闻的、可品的庭院。把我的视觉神经牢牢地牵住,不仅仅是赏心悦目,还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文人气息袭击着我,包裹着我,让我完全沉醉其中。如果在清江边缘拥有这样一个庭院。每天坐在竹藤摇椅上,静静地沐浴着阳光。读着《红磨坊》的美文,品着茶,那是多么的享受。为胡行长的美文点大赞![强][强][强][强][强]</p><p class="ql-block">李方桃:</p><p class="ql-block">作者胡行长,一个年近八旬的老者,一位笔耕不掇的写作人,用美丽的文字描述了红楼梦里的长阳人委的那别致的庭院,表达了自己憧憬着拥有一个恬静的小庭院,其中的种种设想,充分展示了作者高雅干淨的内心世界和修行。实际据我从胡行长平时的文章里了解,他已把自家的阳台就打造成了他理想中的方寸庭院,栽花种草,养鸟养鱼(鱼缸),他的文章好似他怡然生活的呈现展示了。愿退休老人都能如此幸福!</p><p class="ql-block">覃孟福:</p><p class="ql-block">胡老师美文罗列了古今不少风格迥异,意趣盎然的庭院,无处不是雕欄玉砌,水榭楼台,尽显别致高雅,让人清心寡欲,顿生闲情逸致!</p><p class="ql-block">得一方庭院,如胡老所说:“坐在院子里,就可以读上几篇美的散文或诗歌。若你是一个喜欢画画的人,架上画板,带好画笔,就静静地在院子里,伴着铅笔摩擦在纸上的沙沙声,记录下院子最美丽的样子。若你是一个善交朋友的人,那么就放好桌椅,煮茶、倒酒,好友一起过来聊天、品茶、畅饮。春天看柳,夏天钓鱼,秋天赏叶,冬天看雪,不与谁争不与谁吵,风清云淡,看花开花谢打发时光。”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那真是神仙般快活! 胡老的美文美到了极致![强][强][强]</p><p class="ql-block">胡茂新:</p><p class="ql-block">循着流泉般空灵的笔触,读完先生的美文。从林黛玉的潇湘馆,及至苏州庭院、北方院落、县人委大院……,行文承接历史,由远及近,将中国的庭院文化诠释得有声有色,别有洞天。</p><p class="ql-block">先生好想有一个院落,我也是,但先生的院落已在心中[强][强][强]</p><p class="ql-block">秦明武:</p><p class="ql-block">胡老于传统文化之心得、文人雅士之情怀、澹泊宁静之心态,凝于一庭一院一章,觅幽探微,见山见水,明心见性,信手拈来即成妙章,大赞也![强][强][强][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周训惠:中式庭院,栩栩如生,浮在眼前,功夫了得,文墨深远,谢友同窗,美文奉献![握手][握手][玫瑰][玫瑰][合十][合十][爆竹][爆竹]</p><p class="ql-block">覃德兵:</p><p class="ql-block"> 您的院落是值得向往的,无论是精神院落,还是静雅的物理空间[咖啡][咖啡]</p><p class="ql-block">高岸东:</p><p class="ql-block">胡老此文堪称其代表作也,有空间,有跨度,有文采,有悠思[强][强][强]</p><p class="ql-block">韩永强:</p><p class="ql-block">归田园居是种向往,更是一种情怀!</p><p class="ql-block">秋日私语:</p><p class="ql-block">[呲牙]这篇文章勾起了我的羡慕嫉妒恨,将心绪化作豆瓣的一篇说,转发了[愉快]</p><p class="ql-block">东方:</p><p class="ql-block">您的美文相当棒,极佳,在您的散文中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了新的高度!转发了!</p><p class="ql-block">刘国辉:</p><p class="ql-block">很喜欢胡行长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各位文友文章的仔细品读和点评!我们的热爱生活的榜样![强][强][强][抱拳][抱拳][抱拳]</p><p class="ql-block">田代兴:</p><p class="ql-block">天天写文章,练脑练手练情商,丢弃烦脑保健康,逍遥自在百岁长!祝贺!</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长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p><p class="ql-block"> 长阳这片沃土,是十九万年前“长阳人”的故乡,四千年前巴人的发源地。4000 多年前,巴人部落在长阳开疆拓土,创立了古代巴国。它犹如中华大地一个跳动的音符,生动地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历史文化的长阳。</p><p class="ql-block"> 这里,除了是古人类的发源地外,自古就是蜀、楚、巴文化的交汇之地。古老的长阳人,神秘的巴人和盐水神女,都在长阳境内诞生。</p><p class="ql-block"> 这里,保持完整的长阳山歌、故事、南曲、哭嫁、陪十姊妹、跳丧舞等土家族文化,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以彭秋潭、习久兰、孙家香为代表的长阳竹枝词、诗歌、民间故事等,以及当代著名画家汪国新、农民画家李银林等为代表所创作的大量诗词、书画作品,都具有相当的文化重量。</p><p class="ql-block"> 这里,土家文化灿烂,长阳山歌、南曲、巴山舞已是土家文化“三件宝”。</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撒叶儿嗬、长阳山歌、都镇湾故事、薅草锣鼓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长阳抗战文化、红色苏区文化、合作医疗文化等,都在中国和世界具有相当知名度。</p><p class="ql-block"> 一个远古的“长阳人”,点燃了长江流域的第一堆篝火。</p><p class="ql-block"> 一个剽悍的巴务相,衍生了一个遍及大江南北的土家族。</p><p class="ql-block"> 一支土家第一军一一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简称“红六军”),在湖北长阳县诞生。</p><p class="ql-block"> 一个农民周启本,掀起了亿万农民坡改梯、发展生产力的大浪潮。</p><p class="ql-block"> 一个村医覃祥官,赢得了毛主席称赞並特批“合作医疗好”。</p><p class="ql-block"> 一个文化名人秦新民,曾连续十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策划、总撰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长阳民族文化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清江流域是巴土文化的发祥地。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晋书.李特载记》及《太平寰宇记》等古籍记载,4000多年前,廪君蛮巴人的始祖――务相,就出生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武落钟离山。</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豪放剽悍,能歌善舞,创造了绚丽多彩、个性独特的巴土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巴人故里,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这种鲜活的巴风土韵:远古的巴人遗迹,高亢婉转的山歌,古朴清雅的南曲,炽烈淳朴的跳丧舞,情真意切的“哭嫁”,质朴清新的竹枝词……。</p><p class="ql-block"> 透过历史的记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远古的部落――巴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土家族,在这里繁衍、拼搏、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长阳以巴土文化为主,在当地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中华历史文化瑰宝。长阳曾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华诗词之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长阳围绕“文化长阳”的主题,进行艺术创新,使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不断涌现。他们不断挖掘、整理、撰写民族文化,不断应用民族文化歌唱新生活,不仅丰富了民族民间文化,也培养了许多文化新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长阳民族文化底蕴深厚。</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长阳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积累了深厚的巴土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巴歌、巴舞、巴风、巴汇成了长阳独特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 目前全县已收集整理民族传统文化16大类别,主要包括: 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口述文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曲、山歌、薅草锣鼓等传统音乐; 撒叶儿嗬、花鼓子等传统舞蹈;渔猎农耕、婚嫁、丧葬等生产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和礼仪; 节庆、游艺、体育等传统活动;西兰卡普、刺绣、雕刻等传统工艺和制作技艺; 白虎神、向王天子、自然崇拜等民族信仰; 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代表性资料、实物、场所等等。 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是土家族祖先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财富,充分展现了丰厚的巴文化风韵和土家民俗。 特别是土家诗人彭秋潭,在我县历史上是有影响的文化人。他的成就在于文学、诗词和书翰。在他留下遗产中可让后人所追叙的,不是金钱,不是田地,不是山珍珠宝,而是保存在《秋谭诗集》中的"长阳竹枝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 </p><p class="ql-block"> 长阳民族文化驰名中外。</p><p class="ql-block"> 长阳民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广,且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存;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融汇;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共生;土家族传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交织。 仅以流传在长阳境内的土家族传统文化而言,就包含民俗文化、诗词文化、建筑文化、歌舞戏曲文化、书画篆刻文化等等。 国家文化部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在长阳境内几乎全部都有流传和体现。 特别是长阳山歌名扬中外,一曲《开创世界我工农》,唱响北京,得到中央领导的赞许;《三峡我的家乡》,湖北歌手李琼在中央电视台的演唱,轰动全国,名扬四海。 还有一个名叫李德凤的土家姑娘,她演绎的“哭嫁”节目,喊出了大山,唱红了香港,轰动了海外,并在美国亚洲之声电台、英国伦敦世界广播网、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台、澳大利亚中文台以及立陶宛、南非等国陆续播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 </p><p class="ql-block"> 长阳民族文化与时俱进。 </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长阳积极开展地域文化的展示与对外交流,坚持在全县广泛开展文化节庆活动。 通过每五年一届农村文艺汇演、四年一届全县职工文艺汇演、二年一届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一年一届乡镇文化节等活动赛事,极大地推动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基层文化的繁荣发展。 连续多年在长阳举行的“清江画廊全国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张健横渡队纵渡清江画廊挑战赛”和中央电视台“新视听”栏目在长阳举行的大型歌会《山歌好比清江水》以及在上海、武汉等地举办的长阳土家族文化周推介等活动,对宣传长阳和长阳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数十年来,长阳文化人通过挖掘、整理、提高和发展了清江固有民族文化,形成长阳文化“三件宝”:南曲、山歌、巴山舞。 长阳文化古镇资坵,是长阳土家文化“三件宝”的主要发源地,久负盛名的“长阳南曲之乡”,也是长阳民间艺人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地方。 现存的 60余名长阳南曲民间艺人都是资丘人,这里撒叶儿嗬艺人则有上千人之多,当地文化沉淀极其深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截止2014年10月﹐长阳公布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1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项、省级9项、市级11项、县级民族民间优秀传承人81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项目传承人5名、省级23名、市级53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长阳民族文化瑰宝蜚声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长阳巴山舞。这种舞蹈是独具巴文化特色的跳丧舞演变而来,在清江流域广为流传。它以欢乐的舞蹈形式悼念亡人。 长阳文化人覃发池等把这种土家人祭祀性的舞蹈与土家人的摆手舞融合起来,加以升华,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土家人旷达、乐观的民族性格。 由于巴山舞融文艺表演和体育健身于一体,在全国民间舞竞演中得到高度评价,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说:“巴山舞既具备突出的历史厚重感,又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现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需要。”因此,已将这种舞蹈推向全国,定为特色体育项目。 同时,国家商标总局,已把“中国长阳巴山舞”体育舞蹈的这朵奇花,作为民族文化品牌,审核登记注册,用法律形式加以保护。 长阳文化多姿多彩,先祖巴人开创的历史文化被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这些品类不同的民间文化,今天依然在充实着土家人的生活。全县正在大力实施"土家源"文化工程,打造中华巴土圣山廪君祭祖寻根文化,努力让民族文化阳光洒满巴土长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放29个精彩点评</p><p class="ql-block">温新阶老师转发《长阳文化蜚声中外》的导语:</p><p class="ql-block">长阳文化的颂歌!对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软实力,对一个官员而言,文化是硬实力!</p><p class="ql-block">覃孟福点评:</p><p class="ql-block">@任逍遥(胡德声)胡老的美文把长阳的民族文化总结得系统丶全面。把长阳文化各时期的重大发展及过程丶成果,梳理得条理,精炼。如德兵老师所评价的那样,胡老是长阳文化的忠城守护、传播和推崇者!</p><p class="ql-block">在红磨坊里,胡老除了自已的作品外,几乎对每一期每位文友的文章都是全面认真地品读,发表精妙的点评和读后感,并力荐其他平台。推崇鼓励,逢人说项是胡老文化、品德修养的展现。可谓德高望重![强][强][强]</p><p class="ql-block">秦明树点评:</p><p class="ql-block">胡德声先生在红磨坊里驰骋逍遥,热情友善积极实诚,大家爱称“胡行长”,“德公”是我心怡的称呼。</p><p class="ql-block">他像五月的鲜花,热情奔放,向善向阳,年届耄耋的智慧老人,可能蒋贻德先生比他年长外,他是红磨坊里第二位至尊老者,大把的热情奉献给大家,接替黄长科先生,天天转发坊里的新文,只要温秦老师出刊的东东登录订阅号,德公马上驾到,让众多作者师友先睹为快,清早便有眼前一亮的快感。做一天不难,天天坚持,那就体现出的是一种精神和毅力哟!</p><p class="ql-block">洒向文友都是情与爱,坊里推出的文,无私地极力地通过自己的微信交际圈推介转发,由此扩展读者群体,增强宣传效果,本是磨坊作者交流群的责任和义务,在温秦老师引领下,多数做得不错,因此影响力公信力愈来愈強,我自认为德公做得更好,而且持之以恒,这便是一种胸怀和境界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红磨坊的推文,可见德公几乎都读过,而且大部分都写下读后感,点评尽可能做到了精、准、妙。我以为有着导读作用,还有提炼彰显文之主题作用,还有釆撷警言妙语,供大家交流、借鉴、学习的妙用,可见德公用心良苦,用情专也!</p><p class="ql-block">德公,80人,80心,佩服!佩服!</p><p class="ql-block">德公今日发表的雄文,热情奔放,老骥伏枥,是对“长阳文化""长阳精神"的高歌一曲。</p><p class="ql-block">犹如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他从浩繁的历史现实中,精炼再精炼,锤炼主题,详略有致地展现给读者,似乎都是画龙点睛之笔,这样一个纷繁浩大的主题,能以短文出现,毫无冗长哆嗦之感,实乃不易不简单,非大手笔能做到,“工匠”就是“工匠",做文也一样!</p><p class="ql-block">不爱家乡休谈爱国!德公用心用情用文深爱着家乡一一长阳,他之美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我倒认为他为长阳文化、长阳精神创制了一帧精准靓丽的名片,不仿可以列入中小学教育的乡土教材读物,很有教化作用,亮眼之处不少啊!</p><p class="ql-block">甘茂华点评:</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是对本土文化的总结和颂扬,是对巴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你点赞喝彩!</p><p class="ql-block">屈定国点评:</p><p class="ql-block">@任逍遥(胡德声) 长阳文化简史,让人对长阳人有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田玉成点评:</p><p class="ql-block">一个“管钱”的行长,却对文化如此热爱、如此熟悉,以致让许多文化人都自愧不如,确实令人感动、令人羡佩!</p><p class="ql-block">朱绪忠点评:</p><p class="ql-block">德公早上好?大作已拜读,受益良多。美文对宣传和弘扬长阳文化大有裨益![强][强][强]一个曾诞生红六军的地方,一个曾开创农村合作医疗先河被毛主席批示在全国推广的地方,一个曾让陈永贵造访取过经的地方,一个以灿烂文化蜚声中外的地方,她的美名叫长阳。转(总1032期)胡德声|长阳文化瑰宝蜚声中外。</p><p class="ql-block">胡茂新点评:</p><p class="ql-block">@任逍遥(胡德声) @常青树秦明树 品读德声先生关于长阳文化的美文,好似一幅瑰丽的历史画卷,立意深远,作笔有情!又兼及阅读明树先生的中肯点评,相得益彰,有红花绿叶之妙!该为二位点赞[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胡茂新)</p><p class="ql-block">覃德兵点评:</p><p class="ql-block">@任逍遥(胡德声) 胡老是长阳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传播者,向您致敬!</p><p class="ql-block">刘克富点评:</p><p class="ql-block">@任逍遥 财才俱好,人生极致[强][强][强]讲好长阳故事,传承土家文化,希望在青少年,若能看到青少年学生也在红磨坊登场,得到文学大家的指点,那将是文化界的一件幸事[害羞]</p><p class="ql-block">杨吉风点评:</p><p class="ql-block">胡行长的大作,把长阳文化的历史、现在与未来说了个通透。(吉风)</p><p class="ql-block">李方桃点评:</p><p class="ql-block">湖北的长阳,是个神秘的地方,十九万年前这里就生活着“长阳人”四千多年前就建立了巴国,现在还可考很多珍稀物种如珙桐等,仍流传着自成体系的文化,值得傲娇!胡行长这篇美文,犹如一篇专著,生动介绍了长阳文化,值得学习和珍藏。</p><p class="ql-block">点子牛点评:</p><p class="ql-block">@任逍遥(胡德声) 深刻领会长阳文化和长阳精神,获益匪浅!什么时候把长阳作家群也写一哈[强][强][强]</p><p class="ql-block">覃发高点评:</p><p class="ql-block">@任逍遥(胡德声) 有高度,有深度的长阳文化散文[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p><p class="ql-block">周艳琴点评:</p><p class="ql-block">湖北的长阳,是个神秘的地方,十九万年前这里就生活着“长阳人”四千多年前就建立了巴国,现在还可考很多珍稀物种如珙桐等,仍流传着自成体系的文化,值得傲娇!胡行长这篇美文,犹如一篇专著,生动介绍了长阳文化,值得学习和珍藏。长阳文化多姿多彩,先祖巴人开创的历史文化被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这些品类不同的民间文化,今天依然在充实着土家人的生活。全县正在大力实施"土家源文化工程,打造中华巴土圣山原君祭祖寻根文化,努力让民族文化阳光洒满巴土长阳。”</p><p class="ql-block">刘玉新点评:</p><p class="ql-block">学习了,史料丰富,内容全面。您的用心用情让人感佩。可否把 土家文化三件宝也改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刘玉新)</p><p class="ql-block">老杨点评:</p><p class="ql-block">长阳文化多姿多彩,经您之手,把长阳文化瑰宝挖掘的淋漓尽致,使我受益匪浅,为您笔耕不辍的精神点赞,向您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致敬,向您学习!胡行长早上好![握手][拥抱][咖啡]</p><p class="ql-block">赵开洪点评:</p><p class="ql-block">@任逍遥(胡德声) 美文堪称长阳历史、文化的大观园。为胡老[强][强][强]</p><p class="ql-block">向昌达点评:</p><p class="ql-block">胡行长的散文写的好,我每次都认真拜并转发,你的评论和公文同样写的很好,您是一位好领导,对人和蔼和友善,平易近人,是我最尊敬和崇拜的人。</p><p class="ql-block">县档案局李道泉点评:</p><p class="ql-block">这是对长阳文化的最好宣传,写的真好。谢谢分享。</p><p class="ql-block">工行毛行长点评:</p><p class="ql-block">胡行长是我印记中最深的老领导,他始终呈现给大家的是:儒雅、孝梯、和蔼、包容的状态,老领导做人做事的品质和风范,一直令人敬佩。他退休多年,一直是“退休不褪色 ,夕阳更生辉”,没有被年龄框架住,始终拥有超出自已年龄的好状态和好心态。胡行长的笔头很硬,下笔如有神,我拜读过他的许多美篇及作品,他笔下的“山河岁月、春花秋月、抚今思昔”令人震撼,作品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有力度。老领导学习不止,笔耕不辍,奋斗不息的精神,值得我们颂扬。向“胸中有格局、眼中有光亮,手中有绝活”老领导致礼![强][强][强][抱拳][抱拳][抱拳]</p><p class="ql-block">工行赵行长点评:</p><p class="ql-block">向文化长阳的叙述者一一长阳工行老领导胡德声先生致敬!</p><p class="ql-block">工行李雪梅点评:</p><p class="ql-block">@任逍遥 德声哥的文字功底不是一般的,杠杠的[强][强][强],我每天学习</p><p class="ql-block">工行平常心点评:</p><p class="ql-block">老领导。上午好[玫瑰][玫瑰]您写的真好[强][强]总结了长阳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长阳人骄傲自豪[合十][合十][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张庭彩同学点评:</p><p class="ql-block">德生同学,你好!感谢你为我们概述了古老而灿烂的长阳文化,演译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家乡长阳真不愧为一方赖以生息的风水圣地,一处物华天宝的夷水名疆!身为一个长阳人,生在其中,更是乐在其中啊!(老同学张庭彩)</p><p class="ql-block">张仕喜同学点评:</p><p class="ql-block">德生同学,你好!感谢你为我们概述了古老而灿烂的长阳文化,演译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家乡长阳真不愧为一方赖以生息的风水圣地,一处物华天宝的夷水名疆!身为一个长阳人,生在其中,更是乐在其中啊!</p><p class="ql-block">桑梓点评:</p><p class="ql-block">拜读了你的大作《长阳文化瑰宝蜚声中外》后,你对长阳文化的了解,让我对你更是钦佩有加。从19万年前开疆破土,到如今极具代表性且绽放着靓丽色彩的巴山舞等等文化元素,如数家珍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我这个游子对家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加敬畏。</p><p class="ql-block">马凤英同学点评:</p><p class="ql-block">[强][强][强]为老同学的美文点赞!用你的心血和汗水写出了长阳文化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灿烂!值得很好拜读,谢谢你一一老朋友[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我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陈材信,褒奖我的拙作:</p><p class="ql-block">为胡德声如数家珍地细数长阳文化瑰宝而点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四季,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金秋是收获的季节,稻花开始飘香,瓜果开始成熟,大自然向人们奉上了它馈赠的果实。</p><p class="ql-block">人生也如此。时间如梭,一眨眼已步入花甲之年。这是人生的金秋,也是收获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有人收获了事业,有人收获了家庭,有人收获了成长,有人实现了理想。</p><p class="ql-block">人生之秋,虽然身体的机能和大脑的灵活程度都有所下降,但是经过之前的奋斗,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处世哲学和办事能力。在这个魅力无穷的季节里,用淡泊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品赏人生秋实,可以舞文,可以弄墨,可以读报,可以写文,可以养花,可以垂钓,还可以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等轻松活泼、健康延寿的休闲方式,随心所欲,随意为之。</p><p class="ql-block">随着工商银行提前退休人事制度改革,至花甲之年还差七年时,组织上安排我提前退休。</p><p class="ql-block">退休后,职务肩上卸,顿觉一身轻,应酬少了,生活有序,电话不多,乐得安宁。几十年的紧张和繁忙都过去了,没有过去工作时大海的波涛汹涌,江河的浪湍流急,便剩下如今退休后小小湖泊一块水面,平静,恬淡,但很舒适。</p><p class="ql-block">退休对人生来说又是一个驿站,这个驿站使人处于心灵的自由期,生命的余热将在这个时期继续闪光,所以要趁拥有健康的时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为党的事业,尽到“老有所为”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工作履历中,大多数时间是在和文字工作打交道。在县文教局工作了6年,县委办公室工作了15年,调到工商银行长阳支行以后,继续担任领导工作14年。</p><p class="ql-block">1998年内退以后,人民银行长阳支行聘请我做伏案写作工作,一干就是14年。</p><p class="ql-block">10多年来,我忙碌着,陶醉着,也快乐着,我用手中的笔描绘着晚年的梦想,抒发着我那人生第二个美好的春天。</p><p class="ql-block">10多年来,我挑灯夜战,咬文嚼字,勤勤恳恳写人行辉煌,真真切切赞员工风采,工作做得有滋有味,同时也使自己的人品人格、道德情操得到升华。</p><p class="ql-block">10多年来,我完成了《长阳金融志》(1979-2003)、《长阳金融系统社会主义时期党史》、(1949-1979)、《人行长阳支行组织史》、《长阳金融改革开放三十年》和7个年度的年鉴专题撰写任务。</p><p class="ql-block">我最欣慰的是,为支行撰写各类文稿近2000篇,其中被人民银行总行(含财政部)用稿28篇,大区分行(武汉分行辖湖北、湖南、江西)用稿80篇,为支行打造创新精品近50篇,其中建立中小企业资金应急互助机制、国库资金风险安全联防和打造小而有为支行三篇创新办法分别被总行金融时报、总行国库简报和组织人事工作刊用,另有获奖或被领导批示材料 32篇。在我即将进入古稀的2011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地方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我最荣幸的是,两次参加全国地方金融论坛征文活动,其论文均获奖并入选《论坛文集》及《全国金融获奖作品精选》。我还参与武汉分行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性文件的初稿撰写、宜昌中支《峡江盛开金融文明花》电视专题片脚本初稿的编写、中支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方案谋划,参与青年作家刘小平报告文学《风雨过后见彩虹》的采编。</p><p class="ql-block">我特别高兴的是,为宜昌中支撰写署名文章20多篇,其中有6位市行级领导的10篇文章,均被分行以上刊物采用(其中总行3篇)。本人撰写的《试论档案的价值及开发利用途径》一文,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档案工作通讯》创刊号登载时,该杂志编发编者按:“感谢胡行长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同时也热忱欢迎所有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行长、经理、办公室主任为我们的刊物撰稿,对做好金融系统的档案工作给予有益的指导。”</p><p class="ql-block">当我见到自己通过读书学习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成果时,心中经常奔流着无限喜悦的激情。</p><p class="ql-block">我深知: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而吐露新芽,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将竞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而挂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激冬的到来把大地母亲银装素裹……。自然界尚且如此,人更应具有感恩之心。</p><p class="ql-block">我感恩:感谢支行领导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同行好友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同事们对我的尊重和促进。</p><p class="ql-block">我感悟:当经历成为背景,我便产生更多的思考,当我到了人生之秋时,回头一望,可谓感悟多多,感慨多多。人生之秋,宛如一首首唐诗宋词,让我品得几分雅韵;又好似一幅幅水墨画,让我品得几分情致。在遐思中,恍惚间,我已入诗、入画,与秋融为一体了。四季有序,带着希望之情入春,带着淡然之怀度秋,既来之,则安之。毕竟,余生很短,我们需要在短暂的年华里做最值得做的事,去爱最值得爱的人。</p><p class="ql-block">我留恋:10多年来的“老有所为”,我付出了辛勤和汗水,但我收获了知识和快乐。我看到了一届届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领导班子,一支支团结奋进、奋发向上的员工队伍和一项项荣誉、一份份成果的展示,这一切都让我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同事之间团结协作,和睦相处,是那么的令人留恋。细细地品味着,昔日的美好时光,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心河,飘飘荡荡流向远方!</p><p class="ql-block">进入“古稀之年”,我离开了难分难舍的人民银行长阳支行,来到了印象红磨坊散文作者交流群。</p><p class="ql-block">我有幸在这里结识了这么多老师和文友。当我看到文末作者的简介时,让我眼前一亮,好有气场的笔名和如此灼灼其华的才男才女,让人感觉特别亲切,一股暖流莫名涌遍全身,慕其才华我主动加了大家的微信。</p><p class="ql-block">从此文友们的那些独具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不知不觉地融进了我的生命。回忆进群以来,每天读文交友所留下的印象,犹如一幅巨大画卷一样在面前缓缓展开。</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春花秋月和冬雪夏日,已在我的生命中刻下深深的痕迹,我和百多文友结下的情缘犹如四季盛开的月菊一样,鲜艳夺目,永远的怒放在我生命的心田里。</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我把心中太多太多的眷念和不舍,凝聚在这篇文章里,当我们回首这些过去的时光时,或许有一大堆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事,我便不枉此生与大家相识,并成为最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我深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自己身体状况允许,我将继续用我的笔墨书写我的人生之秋,让我的晚年在追逐文学梦的路上,走得坚定,走得踏实!</p> <p class="ql-block">回放精彩点评:</p><p class="ql-block">温新阶:</p><p class="ql-block">胡德声行长是我敬佩的人,他乐于奋斗的精神,完美的人生哲学,高超的文字功夫值得我永远学习!</p><p class="ql-block">胡茂新:</p><p class="ql-block">读老行长的《人生之秋》,如同聆听一首激越昂扬的金秋序曲,卸下征鞍的秋天,可以归隐田园马放南山,可以溪下垂钓庭前赏花,但先生依然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收获了人生至美的金秋。先生的感怀感动感恩与留恋,便是先生人生境界的最好注脚。为老行长的文心之笔点赞[强][强][强][玫瑰]</p><p class="ql-block">朱绪忠:</p><p class="ql-block">品读德公《人生之秋》,一种深深的敬仰之情立刻涌入心头。我确信,称您“德公”称的名副其实。不论立德,还是立功立言,您都是楷模。人生如您,生命才有价值,生活才有意义。衷心祝愿好人一生平安!好人长命百岁![抱拳][抱拳][抱拳][握手][握手][握手][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覃发高:</p><p class="ql-block">厉害!胡行长!怪不得那么多篇精到、贴切的评论文章如流水一样来到“磨坊”~因为胡行长几十年案头工作阅文无数都能看到亮点,著文无数手法已非常娴熟~我看胡行长经历,先文教局崭露头角,后县委办公室15年修炼成熟~以致于当了行长仍然不喜欢别人代笔~所以内退后被人行聘去搞金融志去了~现在看胡行长的功夫这么好,方知是几十年不间断练功形成的!值得我好好学习![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抱拳][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兆年 :</p><p class="ql-block">胡行长,早上好!!!什么文化成度啊?文字行间透露你过人的文彩!底蕴深厚,感悟捕作的作品看了让我过目不忘!久久的回味,感动我,激劢我,让我也想动动笔写写我的青春年华和我周边的动人故事。配服您用激情抒写人生!祝你身体建康撰写出更多的美文,让我们品味人生的美好!!!</p><p class="ql-block">半农:</p><p class="ql-block">胡老笃学敦行、热心快肠,虽神交而照肝胆,是我由衷敬佩的文友!读《人生之秋》,尤羡其丰硕之美!为胡老点大赞!</p><p class="ql-block">张仕喜:</p><p class="ql-block">看了德声兄总结自己一生的文章,让人敬佩而又感叹不已!</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个在事业上十分努力而又敬业的斗士!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光辉而灿烂的业绩!我们应该为他而感到骄傲!我们应该为他而歌功颂德!我们应该为他而表示真诚的祝贺!德声兄取得了这样伟大的成绩,想必奖金和奖状一定也不会少,如果他能拿出一点奖金来宴请同学们,我想,鲜花和掌声一定是不会少的!</p><p class="ql-block">胡振栋:</p><p class="ql-block">人生之秋,身体机能和大脑灵活程度虽有所下降,但经过之前的奋斗,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处世哲学和办事能力。胡德声先生长期与文字打交道,人生之秋结出了丰硕成果。在【印象红磨坊】散文群,他虽年逾古稀,但却热情似火、美评不断。</p><p class="ql-block">马勇:</p><p class="ql-block">对待生活,取舍有度,不慌不忙;对待自己,追求质量、不依附不高攀;至于其它,有则锦上添花,无则依旧风华。读先生此文感慨系之,聊发此言!</p><p class="ql-block">鸿来:</p><p class="ql-block">胡行长的为人可敬,为文可佩。</p><p class="ql-block">楚格:</p><p class="ql-block">一位特别的长者,受人敬重的评论家!祝福胡爷健康幸福!</p><p class="ql-block">巴方遗:</p><p class="ql-block">人皆敬胡行,</p><p class="ql-block">奋笔著华章,</p><p class="ql-block">金秋硕果丰,</p><p class="ql-block">冬至天不凉。</p><p class="ql-block">高岸东:</p><p class="ql-block">胡老威威一短枪,</p><p class="ql-block">不射飞鸟不打狼。</p><p class="ql-block">五尽方台是战场,</p><p class="ql-block">一梭子弹满庭芳。</p><p class="ql-block">[呲牙][呲牙][呲牙]</p><p class="ql-block">平安健康:</p><p class="ql-block">胡老师的“人生之秋”写得好!胡老师是金融家,文学家,见过太多金钱,为祖国建设引资投资做了不小的贡献,写过不少华章,感染无数读者,捧回不少奖章。在“红磨坊”群读文转文评论,一马当先,鼓励和鞭策无数作者,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胡老师的人生之秋是硕果累累,五彩缤纷! X向胡老师学习!致敬!</p><p class="ql-block">郭扬华:</p><p class="ql-block">任逍遥(胡德声) 著作等身,硕果累累。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强][强][强][强]</p><p class="ql-block">高岸东:</p><p class="ql-block">辞工行,入人行,行行都是状元郎</p><p class="ql-block">撰公文,著散文,文文皆为华彩章</p><p class="ql-block">横批:德声传远</p><p class="ql-block">杨老师:</p><p class="ql-block">您的美文已学习,感恩分享[抱拳][抱拳]您退而不休,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笔耕不辍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您真正活出了退休人的精彩,佩服[咖啡][咖啡][咖啡]</p><p class="ql-block">覃社:</p><p class="ql-block">老领导早上好![咖啡][玫瑰][玫瑰][玫瑰]清晨就读到老领导充满激情和抒发热爱自己工作的散文作品!感觉老领导还是很有朝气、没有暮气!富有情怀、享受生活、倍受尊重的老朋友。继续向您学习!祝您健康长寿!国庆节快乐![抱拳][抱拳][抱拳][玫瑰][玫瑰][玫瑰][跳跳][发抖][转圈][跳跳]</p><p class="ql-block">行行摄摄:</p><p class="ql-block">虽然与胡先生只有一面之交,但胡先生的谦和儒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吉风入梦:</p><p class="ql-block">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做最值得做的事,去爱最值得爱的人,便不枉了这一遭。</p><p class="ql-block">张建平:</p><p class="ql-block">老领导:拜读文 章《人生之秋》真实接地气,您在写作上永远是我的老师!</p><p class="ql-block">王丽:</p><p class="ql-block">胡伯伯,您真厉害!想得通透,过得滋润,活得有意义,写得好! 敬佩</p><p class="ql-block">张前:</p><p class="ql-block">已认真拜读![玫瑰][玫瑰][玫瑰]您对工作是兢兢业业,付出了您的青春和汗水,为长阳的金融行业做出了贡献!晚辈们应以您为榜样![鼓掌][鼓掌][鼓掌]</p><p class="ql-block">覃仕珍:</p><p class="ql-block">你的这篇文章写得真好!你做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作为你的老同学,感到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邓昌春:</p><p class="ql-block">姨爹事业很成功,工作业绩赞歌颂!读后感慨万万千,方知古稀还有梦!</p> <p class="ql-block">宜昌作家们的文化惠民之路</p><p class="ql-block"> ——读《桥料三重奏》有感</p><p class="ql-block">正文:点开以下链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