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足迹(王羲之故居临沂-绍兴-嵊州)2020

文华胡同

<p>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p><p><br></p><p> 史料载王羲之把琅琊宅改为普照寺;继居会稽,舍宅成戒珠寺;终隐金庭,欲舍宅为观,未果于东晋穆帝升平五年(361)卒。王羲之五世孙王衡,官至太守,念高祖欲舍宅改观未成,即把金庭故居改为崇妙观,后改为金庭观。(为道家“第二十七洞天”)</p> <p>《王羲之故临沂居•普照寺》</p><p> 西晋太安二年(303年),王羲之生于琅琊,并在此度过他的幼年时期。西晋末匈奴攻陷洛阳,发生“永嘉之变”(307年-313年),王羲之十二岁的时候随琅琊王氏家族举家南迁躲避战乱,迁居南京后在会稽,王羲之崇奉佛教并将舍宅捐给了寺院(即普照寺)。</p> <p>  琅琊宅,始建于晋代琅琊郡境内(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是书圣王羲之出生并生活过的地方,内有洗砚池、普照寺、集柳碑、晒书台、王右军祠、左公祠、四宝台、五贤祠、琅琊书院等历史古迹。</p> <p>书圣故里东有晒书台,南有泽笔池(洗砚池),皆为遗址,</p> <p>王羲之幼年每次练字完毕,都要到他家旁边的池塘里涮笔洗砚。他洗笔的同时还经常做“悬笔悬纸书”。天长日久,原本清澈透明的池水也被墨汁染的乌黑了。即使历经千年,其色不变,后人称此池为“洗砚池”。</p> <p>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并称“二王”。</p> <p>鹅池</p><p>在历史上,古代人有著名的“四爱”即“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孟浩然爱梅,王羲之爱鹅”的说法。</p> <p>晋永嘉元年(307年),“永嘉之变”临沂“诸王南迁,王羲之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舍故宅为佛寺,佛寺历经兴废。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禅寺。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沿袭至今。</p> <p>据《临沂县志·古迹》载“王右军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p> <p>普照寺</p><p>公元315年,北方战乱,王氏家族决定举家南迁,为保故宅,舍故宅为佛寺,经过历代崇敬王羲之的一些后人不断翻建和重修就形成了现在的格局。</p> <p>王右军祠</p><p>内祀王羲之、王献之、智永和尚三位书法家,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时知府何格重修。万历时知府钱达道又重修并翻刻了右军书法《琅琊帖》置于祠内。</p> <p>王羲之 《初月贴》</p><p>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 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p><p>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 之报。近欲遣此书,停 行无人,不辨遣信。昨 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 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 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 陟道忧悴,力不具。 羲之报。 </p> <p>琅琊书院</p><p>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其匾额“琅琊书院”四个字是王羲之的字。原为临沂古时的最高学府。</p> <p>《王羲之绍兴故居•戒珠讲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书圣故里斜桥弄8号。</p> <p>《戒珠讲寺》是王羲之永和六年任会稽内史时的府宅。山门有楹联一副:“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期中如无活佛,何用这般庄严。”为张大千所撰书。</p> <p>《戒珠讲寺》</p><p>相传王羲之在宅前池中养有几只大鹅,一天他在书房玩赏一颗明珠时,有一老僧来访,闲谈后离去,王羲之送客回来后发现放在茶几上的明珠不见了,疑为老僧所拿。老僧闻之,也不辩解,而悬梁自尽。不久杀鹅时,在鹅肚里发现这颗明珠王羲之顿悔,觉得老僧死得冤枉。为纪念老僧,在他辞官后便舍宅为寺,并亲题“戒珠”匾额,表示戒绝玩珠之癖的意思。</p> <p>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至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在绍兴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长大成人之后,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大约48岁的时候,王羲之回到绍兴出任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由此被世人尊称为“王右军”。</p> <p>《王羲之嵊州故居•金庭观 》唐裴通撰的《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云:越中山水奇丽剡为最;剡中山水奇丽,金庭洞天为最。金庭观位于华堂村东3里,原为王羲之故宅,其五世孙王衡舍宅为观。该建筑共分四进:头进为山门,上署第二十七洞天;二进为天王殿;三进为大殿,上署桐柏禅院;四进为后殿,又称三清殿,两侧为禅堂、僧寮。观东原为右军祠,祀王羲之坐像。整组建筑占地约20亩。现仅存山门前廊屋及山门、大殿、右军祠前几棵古柏,其余文化大革命中被毁。</p> <p>  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52岁的王羲之便辞去了官职,从此醉心翰墨、纵情山水。因为被嵊县金庭瀑布山的秀丽风光所吸引,于是携妻带子归隐于此。</p> <p>书圣殿,大殿内正面是王羲之夫妇坐像,两旁是他们的八个子女立像。王羲之(303年-361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p> <p>金庭观后面是书楼,匾额上写“雪溪书院”,为王羲之归隐金庭后所建。他在此与好友名士相聚,谈玄辩佛、写字作画、赋诗饮酒。</p> <p>庭院两侧是书画长廊,廊内汇集了大量与王羲之有关的墨宝和画作。</p> <p>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p> <p>《姨母贴》</p> <p>《丧乱•二谢•得示贴》</p> <p>《儿女贴》</p> <p>《快雪时映贴》</p> <p>右军祠</p> <p>王羲之晚年归隐处—瀑布山 </p><p> 东晋永和十一年,书圣王羲之辞官弃郡,携妻带子在此隐居,7年后归葬于瀑布山麓( 金庭观后面)。墓道口有王氏嗣孙秀清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 49)冬的晋王右军墓道石牌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尽头处便是王羲之墓。</p> <p>《王羲之墓》 墓前是一座单檐挑角的方形石亭,亭中竖立着一块青色墓碑,正面是“王右军墓”,背面是“大明弘治十年三月二十五日吉旦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囗囗重立”。</p> <p>古代向有子孙筑室为庐,守墓尽孝的传统家规,这里就是王羲之墓的墓庐。墓庐旁边有竹园,菜地,守墓人每天都要打扫台阶上时不时飘落下来的落叶以及墓四周长出来的杂草。</p> <p>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是一座晋代园林。</p><p>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p> <p>《曲水流觞》亭,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的流过,这就是有名的曲水。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p> <p>兰亭碑亭</p><p> 兰亭碑亭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所书。文革时期此碑被红卫兵砸成四块,后于80年修复,但已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许多民众都喜欢用手去摸这块残碑,碑已被摸的非常光滑,所以又称“君民碑”。</p> <p>康熙御碑亭</p> <p>康熙御碑</p> <p>鹅池:</p><p> 王羲之爱鹅、养鸡鹅、书鹅,池边立石质三角亭“鹅池碑亭”。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间建,上书“鹅池”二字,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王献之所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被人称为“父子碑”。</p> <p>《华堂村》位于浙江省嵊州市东部,距王羲之金庭观故居东2公里。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分别是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王璠之、穆之和女儿王孟姜,初来金庭,献之16岁,操之11岁,金庭观距华堂村三里,王羲之离世后,四子王操之到华堂村,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也有说王羲之第26世孙王弘基始率族人聚居华堂,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王氏后代多擅书画,将书画悬于厅堂,其宅有“画堂”之称,后“画堂”易作村名“华堂”。</p> <p>书圣古迹•王氏祠堂</p><p> 华堂王氏宗祠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由大宗祠和新祠堂两座祠堂组成。</p><p><br></p><p>大宗祠始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是为祭祀王羲之三十六世孙王琼夫妇而筑。</p> <p>华堂村王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p> <p>在门楼与孝子殿之间架设了二墩三孔梁式平桥,桥面由三块条石拼合而成,桥两侧设望柱五根,荷叶拦板四扇,望柱柱头做成莲花柱,桥头两望柱头雕狮头,并置抱鼓石。桥侧面起拱券,桥墩用石砌仿拱桥成弧拱状。</p> <p>建筑主体置于水体中间,设计美人靠。华堂王氏宗祠中的孝子殿为单檐歇山顶,飞檐挑角,前方、左右设廊庑,相互连通,并且三面临水,似漂浮在水面一般,凌空出世,将建筑与水体完美结合。廊内檐柱之间施美人靠。孝子两面侧屋同样设置檐廊,前方临池处设置拦杆,人体依附在栏杆上院内景色石桥、水池、殿堂、花草尽收眼底。</p> <p>绍兴华堂王氏大宗祠建筑一进为王氏三十六世祖与其配偶石氏的灵位,一进与二进之间有二层厢房,二进供奉王羲之像和王氏祖先的灵位。</p> <p>大殿里孩子们练字的字台,书圣后代在书圣王羲之座像前写字、上书法课。</p> <p>在圣人面前书写,感受不一般!</p> <p>《新祠堂》为华堂王氏的分祠堂,位于大祠堂东南侧五十米处,清中期建筑。坐西朝东,一进院布局,由门楼、正堂组成。门楼为悬山式,正堂为三间五架抬梁造,构架简洁朴实。</p> <p>堂内挂满了古匾,正中挂的匾是“文章堂”、“曲江世系”、“启文堂”,还有“风同渭水”、“仰止风云”、“椿萱并茂”等不同朝代的匾额四五十块,俨然成了一个古匾博物馆了。</p> <p>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p><p>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p> <p>王操之(约340-391年)字子重,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书法家王羲之第六子,母亲郗氏,擅长于草隶。353年参加那次著名的兰亭之会,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等职。其妻贺氏,有王宣之、王慧之二子。</p> <p>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外戚大臣、书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p> <p>四檐柱上的四大金刚的牛腿雕刻精致。</p> <p>  《王羲之家训馆》王氏家训: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有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