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

高阳郡太守

<p>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p><p>——高阳郡太守</p><p> “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鲁迅</p><p>鲁迅先生,“啊呀呀!”我是很早就知道的,虽然不认识,但是追究深了,就是,“呵呵”,“呵呵呀”,真的记不起来了,不是说谎,也不是故意的,这都是真的,这都是真的!</p><p>说起鲁迅先生,真的是知道了很久很久,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就像记录历史的文字一样猛烈熟识,可以不知道鲁迅先生的作品或者语言,但是没有人不知道鲁迅先生的名字。对于我这样的一些当年的学生,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像岁月积淀的习俗一样刻骨,但是又不知道究竟从何时开始刻骨铭心,但绝对没有《封神演义》和姜子牙来得更早一些,也没有《七侠五义》和包龙图来得更猛烈一些,甚至没有《岳飞传》和《杨家将》来得更有趣一些,但是日久弥新!</p><p>每每是日子久了,头发长了,或者到了自己也骤然觉得需要收拾一下了,才会为头发的怒发冲冠而苦恼!此时,每每眼前浮现出鲁迅先生那个熟悉的再也不能熟悉的面孔与身影,同样是头发,先生的却是如此灿烂,哪怕是油腻多味,在大家眼里亦是光彩,尊敬的,还有些许崇拜。我暗自揣摩,是不是还是自己读书太少,头发没有长出精神来?所以,窃以为先生不仅骨头是最硬的,头发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哪是什么富士山可以比美的,就是泰山的样子,巍峨挺拔,富有革命的意志与民族的精神,正如杜甫诗云,“荡胸生层云”!再就是先生的胡子也是一个标志和特色,先生的胡子之所以也是如此绚烂,或许是沾了他语言的光,在犀利中透着幽默;在细微中滋润着温情;在波澜里孕育着光芒!</p><p>或许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从三味书屋后面园子里的精彩开始,亦或是从《藤野先生》开始,从富士山下清国留学生的精彩开始,扭一扭的精彩开始,但是我的先生是穿中山服的!那是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刚刚换了班主任,也是新的语文老师,有一种文人侠气,也是短发,国字脸,《藤野先生》的开头朗诵了好几遍,还是绘声绘色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先生对于语言文字的雕琢,别具一格,不仅有优美的一面,还有幽默的一面,仿佛是朱自清先生和林语堂先生的合体。</p><p>看过民国文林编著的《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文学大师们》,读了那么多与鲁迅先生有过交往,有过交集,有过交恶的大师与大事,觉得有说说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的必要。</p><p>自己注定不是“细脚伶仃的圆规”,也不是“直面惨淡的勇士”,更不会“怒向刀丛觅小诗”,只是为了一个梦,一个至今似懂非懂的《故事新编》。对于先生的印象,一个是根深蒂固的那张民族肖像,深沉的目光射向远方,深邃而又亲切,直立挺拔的头发,微高的颧骨,欲言又止的神态,还有那浓密的眉毛,仿佛一直在活跃耸动的标志性胡须,一切就像朱自清先生描述的鲁迅先生第一印象“看了他的脸,好像重读了一遍《呐喊》序。”不过描写最为贴切的还是许广平先生对于自己未来先生的第一印象更为直白,尤其是对于鲁迅先生头发的描写,“首先惹人注意的是他那大约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地竖立着,真当是‘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p><p> 无论是从先生的肖像还是先生的脾气,无论是先生的文章还是先生的人格,鲁迅先生都是中国的一个不可多得瑰宝,而且先生本身就是一个宝,一个宝藏,身上有说不完的事,文字里有研究不尽的玄妙,书中有读不完的精神与情趣!小时候的绘画,少年时的发明,对医学曾经的专业,对考古的莫大痴心,还有从日本留学时就开始的译本,第一本好像是《域外小说集》,而在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斯巴达之魂》,但是人们真正认识先生都是从《狂人日记》开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此也掀开了中国的白话文文化革命与思想革命救治之路。</p><p>先生的一生是寂寞的,也是怕寂寞的,所以他一直在路上,一直“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从“豫山”到“豫才”,从“樟寿”到“树人”,先生改过很多名,用过很多字,也走过很多路,没有改变的是方向,他一直沿着心中的路在执着前行,“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风雨无阻!不知道是心态变了,还是时代变了,亦或是时间久了埋葬了过去,无论是从《呐喊》还是《彷徨》中都已经读不出“吃人”和“痴人”,或许从《野草》和《朝花夕拾》中依稀看出点重生的味道。这一点有点像极了日日走过公园的牡丹园,同样是牡丹,还是那个牡丹园,盛开的时候,人们驻足不前,唯恐漏看一眼;枯败的季节,人们脚步急匆匆,唯恐多看一眼。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方向变了,还是心态变了,这几年有些人提出了在中学课本减少鲁迅先生的作品,时代在进步,但是历史却不会改变,历史还是那个历史,鲁迅还是那个鲁迅,这个是千年万年不变的。 </p><p>诚然,在这个时代,不会再有乌鸦“嘎”的一声飞向天空,刺破云层的压抑与阴郁,有的只是嫦娥五号奔月的心潮澎湃和激情飞扬,但是还是有必要给先生的坟头敬献一个白色的花环,虽然还略带有夏瑜的影子,还有孔乙己的思念,更有阿Q的那份执着。鲁迅先生,他的文章,还有他笔下的那些人物,都是一些早该忘却而不能忘却的往事,正因为如此,才会更加痛彻心扉,才会更加日久弥深!</p><p>虽然一直未曾谋面,也永远不会谋面,但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眼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却是根深蒂固,即使到了天堂,也只会是远远望去,恐怕还是没有机会挤到人潮人海中,唯恐被先生看到“皮袍下面的小字来”!</p><p>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人间本来没有思念,走的时间久了思念也就逐渐多了起来!最后,以郭沫若先生的一副挽联结束这次的神往与追思,鲁迅先生去世后,与他曾有论战、且从未谋面的郭沫若盛赞鲁迅先生,曾写下三幅挽联,其中一联云:“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2020年11月24日随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