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p> ——苏轼</p><p> 打小,不知念过多少有关庐山的诗词歌赋,在无数名人的诗篇中,感受着庐山的或飘渺,或壮美,或悠闲……然后就像诗中所写的一样依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所以每每和朋友谈起,总是为本省有如此名山,而自己竟无缘得见感到深深遗憾,总是想着什么时候有机会上庐山看看。</p><p> 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了九江,办完事后, 11月14日,在孤独一人的情况下依然决定上庐山。</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白鹿洞书院 </span></p><p> ——文人墨客的情怀之处</p> <p> 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p> <p>白鹿洞书院学规</p> <p>白鹿洞</p> <p>这尊石鹿是书院仅存的明代实物</p> <p> ( 书院 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 </p><p> 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p><p> 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又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江西南昌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p> <p> (白鹿洞书院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深远的文化影响而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在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花 径 </span></p><p> ——匡庐第一境</p> <p>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p><p>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p><p> 白居易</p><p> (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州(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故后人称此地为“白司马花径”,)</p> <p> (如琴湖利用西谷深洼,拦天桥上端谷口筑坝而成,湖与花径组合一体,成为丰姿幽雅的胜地。湖建于1961年,蓄水量为一百万立方米,浩浩荡荡又不失秀丽雅致。因湖岸曲线玲珑,湖面酷似一把小提琴,加之湖边的石上有古人刻的“如琴”二字,微妙的结合,更具深意,故名“如琴湖”。湖半边近靠花径园内,又叫“花径湖”。)</p> <p>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p><p>这些诗句给了枫叶别样的意境,也给了秋天唯美的特写</p> <p> 沿着如琴湖沿岸曲折的栈道漫步徐行,枫叶片片,尖叫连连。</p> <p> 走到湖边,再也移不开自己的脚步,阳光下,湖面波光粼粼,湖边的枫叶在阳光的照射下,红的透亮,微风吹来,光影幻动,枫叶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在跳跃着,舞动着。明净的天空,湛蓝的湖水,湖面上的红精灵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图画,你举起相机,感觉总也拍不完,总也拍不够,每个角度甚至每片枫叶都是一幅画。拍了许久,都不愿离开,导游说前面还有,依依不舍往前走,可是仍然无法抵挡她的诱惑,忍不住又回去了,此刻,只想静静的坐在树下,看光影变幻下美丽红精灵。</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庐山草堂</span></p><p> —— 竹篱茅舍好风光</p> <p> (白居易草堂陈列室。它建于1988年,完全按照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五架三间草堂,石阶挂柱竹编墙”的建筑形式复建,坐北朝南,木结构,草顶。著名的雕塑家王克庆于1996年雕刻成的白居易塑像伫立在白居易草堂前。草堂东面有一股瀑布,水悬一米余,灌入石渠中,水声如抚琴瑟,环境幽雅,不负诗中盛名。)</p> <p> 在花径亭中的石刻板上刻有“花径”二字,相传是白居易手书。这是1929年(民国十八年)湖北汉阳人李风高游大林寺时发现的。李风高欣喜于自己发现了迷失了一千多年的石刻,于是邀集在庐山上的社会贤达、名流集资捐款,在此建造了景白亭、花径亭,并补种了五百多棵桃树,再现了昔日的桃花胜景,亦使花径称为文人雅士的聚会之所。</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含鄱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千里鄱湖一岭函</span></p> <p> 登上含鄱亭,极目四眺,湖光山色,白帆点点,尽收眼底,特别是观看云海和日出,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可惜,原本打算去看日出的,可是因为沒伴,再加上曾经在武功山上看过日出,因此便犹豫了,错过了看日出的时间,当我们登上含鄱亭,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低舒的葱茏,真不愧是观看云海和日出的好地方,此时太阳就在头顶上,湛蓝的天,清新的空气,虽有沒看到日出的遗憾,但亦觉,心旷神怡😀</p> <p>石坊</p> <p>红栏绿瓦含鄱亭</p> <p>含鄱岭上的第四纪冰川遗迹</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庐山博物馆</span></p> <p> 庐山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牯岭东谷,芦林湖畔,九奇峰下。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一号别墅。</p> <p>毛泽东主席卧室</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庐山会议旧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坐看历史的风起云涌</span></p> <p> ( 庐山会议旧址,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庐山大礼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剧院”,外表壮观,内饰华丽。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毛泽东同志主持了这三次重要会议。现在已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p> <p> 站在会场,感觉茶杯尚温,香烟余味尚在 。历史云涌风起,正如云雾变化万千,而庐山就那样静静地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p> <p>抗战博物馆(原图书馆)</p> <p> 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p> <p>庐山大厦(原传习学舍)</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美 庐</span></p><p> ——人去楼空终成梦</p> <p>周恩来与蒋介石谈判处</p> <p>宋美龄卧室</p> <p>燃烧煤油为动力制冷的菲赛尔冰箱</p> <p>宋美龄画的巜庐山溪流》等三幅水彩画</p> <p>宋美龄弹奏过的立式钢琴</p> <p>餐具</p> <p> ( “美庐”,与世纪风云紧密联系。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创办;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计划的炮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对日全面抗战的酝酿和决断;“八一三”文告的出台;美国特使马歇尔八上庐山的“调处”……这些令人瞩目令人回顾的历史事件,都将这座小楼推上了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p><p> 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曾是当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演化出的历史轨迹,有魔影,也有过光灿;有闹剧,也有过正剧;有政治的冷酷,也有生活的温馨……无疑予人视觉上心理上一种潜在的诱惑,无疑令人浮想翩跹。</p><p> 庐山的别墅洋洋大观,而“美庐”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幢别墅的内部布局,能够充分体现家庭温馨气氛的建筑功能,别墅及庭园的整体设计和营造,充分体现19世纪末产生的“花园城市”的美丽构想。)</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仙 人 洞</span></p><p>——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p><p> </p> <p> ( 仙 人 洞 位 于 江 西 省 九 江 市 境 内 的 庐 山 牯 岭 西 北 的 的 悬 崖 绝 壁 之 间 。 洞 深 三 丈 , 高 二 丈 余 , 系 天 然 岩 洞 , 门 上 刻 " 仙 人 洞 " 三 字 , 相 传 为 八 仙 之 一 的 吕 洞 宾 修 炼 之 地 。</p><p> 仙 人 洞 内 有 乳 泉 一 滴 , 浮 空 而 落 , 故 名 " 一 滴 泉 " 。 泉 下 有 池 , 围 以 石 栏 。 石 壁 上 有 " 天 泉 洞 " 、 " 静 善 泉 " 、 " 洞 天 玉 液 " 等 石 刻 。 洞 外 有 一 岩 石 形 如 蟾 蜍 , 伸 展 于 陡 壁 上 , 石 隙 上 生 一 古 松 , 俗 称 石 松 。 1 9 6 1 年 , 毛 泽 东 主 席 游 此 , 题 诗 云 : " 暮 色 苍 茫 看 劲 松 , 乱 云 飞 渡 仍 从 容 。 天 生 一 个 仙 人 洞 , 无 限 风 光 在 险 峰 。 ")</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牯 岭 街</span></p><p> ——美丽别致的云中山城</p> <p><span style="font-size: 22px;">庐 山 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一座山,一部电影,一个时代</p> <p> (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陶渊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