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还有我

风雨声

<p>赵家山静悄悄</p> <p>我的扶贫故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年那月还有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在脱贫攻坚的路上</p><p><br></p><p class="ql-indent-1">青山叠嶂,泥泞小路。</p><p class="ql-indent-1">那年,我骑上从小舅子处借来的摩托车,带上办公室准备的水胶鞋、手电筒,背上公文包来到凤冈县绥阳镇一个名叫赵家山的村庄。</p><p class="ql-indent-1">从此,一辆山地摩托车、一双水胶鞋、一支手电筒、一个公文包,成了那年我决战脱贫攻坚的工具。</p><p class="ql-indent-1">赵家山是村里的——“边卡吊”,山里常年住着10几户刘姓人家。</p><p class="ql-indent-1">赵家山这一个带“山”的名字,外人听来,这一定是“山干”“蛮荒”“落后”的村庄。其实,赵家山藏在四周环山、梯田相间、绿树成荫的半山腰里。连着赵家山的山顶是正在开发打造旅游休闲的盖阳山,人们也称盖银山,不到3公里的山脚就是人口集聚的镇党委政府所在地。之所以是“边卡吊”,原因是山上山下的路不通,车子无法进山,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品还靠人工肩挑背托,赵家山群众的思想和生活都还被锁在落后的山腰里。</p><p class="ql-indent-1">到村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完成赵家山的“边卡吊”的“三改三化”工程,要整体推进,一户都不能少。</p><p class="ql-indent-1">时间紧,任务重。</p><p class="ql-indent-1">天刚蒙蒙亮,石门的青山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水雾中,远处的青山、房舍、田野依稀可见。每天摩托车在崎岖不平、乱石水凼、杂草横生的赵家山“公路”上艰难地向着赵家山行驶,就像在跳着迪斯科舞蹈般。这要是放到现在,几分钟就到了,可是,那时的黄泥乱石茅坡路,我要骑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赵家山。</p><p class="ql-indent-1">走进赵家山,刘启科是我认识的第一个赵家山人。见到他时,他正用弯刀劈着篾条,准备上山捆草。作了自我介绍,说明了来意。老刘一味的摇头,“我没有钱,没有劳力,不懂木工,我不改,……”,一大堆理由堵着我,不愿意放下手中活去“拉砂挑水泥”。</p><p class="ql-indent-1">进赵家山前,我就摸过底,10多户人家,贫困户有4户,已经生态移民搬迁2户,搬下山居住2户,随子女进城的有几户,实有人家8户,34口人,而常年在山上的实际只有8人。像刘启科这种思想的人,家家都存在,有的比他更严重、更顽固。怎么办?</p><p class="ql-indent-1">我知道,时间不等人,工期不等人,任务不等人。“三改三化”工程一户未动的赵家山,必须有个人带头干起来。</p><p>“刘大哥,捆草的篾条我帮你弄,你去把斗车拉来和你儿子去拉砂,你先干起来。”</p><p class="ql-indent-1">我夺过刘启科手中的弯刀和竹子,破竹竿、打篾节、起黄蔑,开始操作了起来。</p><p class="ql-indent-1">刘大哥见我很熟炼操作。一双带着惊奇的眼神盯着我:“你也会这个?”</p><p>我笑着回复道,“大哥,我也是个农村娃。”</p><p class="ql-indent-1">通过交心换心,刘大哥总算被我说动了。他叫上刚打工回来的儿子,拉着斗车,开始把200米外村委几经转运拉上山来有十多天的石砂和水泥,拉回自家院坝。</p><p class="ql-indent-1">看着父子俩拉车的身影,我手中的竹刀更欢快了。</p><p class="ql-indent-1">通过动员70多岁的贫困户刘启安,让他带着50多岁没有结婚的大儿子主动干;接着梳通出了名的“老九九”刘文礼,自己请人帮着干;最后找到贫困户刘文龙夫妇,磨破嘴皮带着干。就这样,一户一户找问题,一个一个做思想工作,赵家山人动起来了,技术工人请进来了,斗车拉、马匹托、人工挑,从常年8人住的山村变成了每天十六七人的攻坚队。</p><p class="ql-indent-1">这期间,吃着山里地道的农家菜,喝着山里人自烤的包谷烧,大家一起唠着赵家山的过去、现在、将来,在欢笑声中夹杂着做工监工的挑剔声,在家长里短中曝着粗野的田坎文化,就这样,我们晨出暮归,时间一天天在这支攻坚队的手指间、脚步里溜过去了。</p><p class="ql-indent-1">赵家山人的窜户路通了,院坝硬化了,街檐坎、后檐沟、堂屋、小二间再也没有坑坑凼凼了;昔日的老木房下雨不漏了,四周墙不透风了,整个村庄变了个样,臭水沟不见了,“猪拱屁股”的场景成了历史,赵家山昔日脏乱差的形象不复存在。</p><p class="ql-indent-1">赵家山正在一天天变化着,赵家山人从贫穷落后中逐步走出来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p><p class="ql-indent-1">那年,贫困户刘启安杀了年猪,在外务工的儿女们回来了,昔日的战友也应邀“回”来了,山里特色“刨汤肉”香满了小村庄,曾经的赵家山一去不复返,深山里回荡着赵家山人幸福的欢笑声。</p><p><br></p> <p>勇敢的走下去</p> <p>老木屋的记忆</p> <p>幸福是干出来的</p> <p>办法总会有的</p> <p>困难一起来解决</p> <p>为了明天更幸福</p> <p>一起奔小康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