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对教师发展最重要1

追梦书生郑立平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所有的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都是在回答一个前提性的核心问题:</span><b style="font-size: 15px;">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什么最重要、最有价值?</b></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换言之,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最应该给予教师什么?</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答案是多种多样的:</span></p><p><b style="color: rgb(123, 12, 0); font-size: 15px;">给教师“价值观”</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拥有合理、正确乃至远大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与教育情怀,以及仁爱之心;</span></p><p><b style="color: rgb(123, 12, 0); font-size: 15px;">给教师“知识”</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将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融合起来,形成教师才有的知识谱系、知识图景和知识结构;</span></p><p><b style="color: rgb(123, 12, 0); font-size: 15px;">给教师“技能”</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能够在备课、上课、说课、观课、评课和写课等具体微观的日常课堂实践中,赋予其上手即可运用的本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当然,还有</span><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3, 12, 0);">给教师“方法”</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尽可能多、尽可能具体、尽可能实用的方法,这也是相当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习惯性期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些当然都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但在我看来,它们只是教师发展中的“基础性构件”或“基础素养”,虽然“必备”,但却属于“家常饭菜”,或“日用食粮”。只有“家常”和“日常”是不够的,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无数教师普遍遇到的高端发展难题:价值观有了,仁爱有了,知识有了,技能也有了,方法同样不缺,但却走不动了,在前行的道路上,开始停滞不前,徘徊往复,无法再上新台阶,再攀新高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长期以来,在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过程中,特别需要回答但却被普遍忽视的问题:</span></p><p><b style="font-size: 15px;">当教师拥有了价值观、仁爱之心、知识、技能和方法之后,接下来怎么办?然后该给教师什么,教师应当做些什么?</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少老师走到这一步之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如果将教师发展之路,比喻为“一生中的100里路”,那么教师的价值观、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属于“前50里路”,已有的大多数教师教育、教师培训和教师研修的课程体系,都拥挤在这50里之中,也确实取得了不凡成绩。然而,“后50里路”却相对寂寥,甚少有人行走其上。</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教师发展的“后50里路”在哪里?&nbsp;</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123, 12, 0); font-size: 15px;">一是勇气之路。</b></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首先,是“坚持的勇气”。</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它直指当下的疑难困惑:合理的价值观,教师已然拥有,知道“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教学”,“什么是好教师”,更知道“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显然不是教育的真谛,也违背教育的规律,不仅知道,还能在言谈中说,在文章中写,但在具体的实践行为上却往往背道而驰,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狂飙突进,何以如此?在于缺少“勇气”:没有坚持、坚定和坚守的勇气,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span></p><p><b style="font-size: 15px;">其次,是“改变的勇气”,</b><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不是改变他人,而是“改变自我的勇气”:勇于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打破对改变可能带来的“迷惘”和“失败”的畏惧;</span></p><p><b style="font-size: 15px;">再次,是“挑战的勇气”,</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因为不愿改变自我,所以没有挑战自我,特别是“挑战旧我,走向新我”的勇气,没有挑战成见、惯习和权威的勇气,因而没有挑战教育新高峰、教学新境界的勇气。</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123, 12, 0); font-size: 15px;">二是思维品质之路。</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已有对“思维”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学生身上,聚焦于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审辨式思维等,但较少反观教师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这其实是对一种常识的违背:</span><b style="font-size: 15px;">没有好思维的教师,如何培养出好思维的学生?</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就教师发展的通常轨迹而言,当一个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后,他的思维品质的高低,尤其是思维品质的清晰度、提炼度、合理度、精细度、创新度、融通度、生长度等,既影响了他如何凝练和表达自己的经验,更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高度和深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思维品质跟不上日益增长的经验,撑不起往上提升的台阶,是很多教师遭遇的成长瓶颈之一。在相当程度上,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强大的思维能力,就没有教师的持续生长,更没有教师的高端生长。</span></p><p><br></p><p><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r6zxWONhu8lhkvbYHianuSF61aB5GDpvSLP7yM0neoXxtdOyUPt47U6Yo9L9kDdl2iciaSPWcofX0Jyjib2DPIaCA/640?wx_fmt=jpeg&amp;tp=webp&amp;wxfrom=5&amp;wx_lazy=1&amp;wx_co=1"></p><p><br></p><p><b style="color: rgb(123, 12, 0); font-size: 15px;">三是想象力之路。</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核心指向于“教学想象力”。无论是作为科学的教学,还是作为艺术的教学,“想象力”都必不可少。教学想象力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也提升了教学的魅力。所谓“名师”或“明师”,以及“优秀教师”或“卓越教师”,与普通教师、平庸教师的区别,通常就在于有没有教学想象力,以及想象力的高低强弱的差异。</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优秀教师必定有充沛丰富的教学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弥漫在解读教材、研究学生、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表现于灵活多变、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时常发出的对名师课堂的赞叹和惊叹,实质是对名师“教学想象力”的赞美。</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123, 12, 0); font-size: 15px;">最后,是教师的好奇心之路。</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最容易被忽略,同时也是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好奇心为什么重要?首要的原因,依然与“学生”这一教育对象有关。多年前,我曾经参与过某省“特级教师后备班”的培训,培训策划者和组织者对我抱怨不已:已经走到“特级教师”门前的这群教师,既不认真听讲,也不好好读书:上课看手机,改作业,课后打麻将,比酒量……她最后的总结式“吐槽”让我浑身一震:怎么就看不到这些老师有“好奇心”呢?由此产生的疑虑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好奇心?症结不是因为接受的培训太多,听的报告太多,书读的太多,产生了“审美疲劳”,以致“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出现了“培训疲劳综合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根子上,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好奇心”。类似陈寅恪、钱钟书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人,即使“读书早已破万卷”,但依然每天沉迷于书本之中,因为“好奇心”始终与他们的生命同在,他们拥有持续终身的“好奇心”。从这个角度看,</span><b style="font-size: 15px;">“终身学习”就是“终身好奇”,终身好奇是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教师既是“读书人”,也是“教书人”,如果教师没有了“好奇心”,学生怎么办?教师是呵护和激发孩子好奇心的最重要的他人,如同我们无法期待“不爱读书的教师去激励学生爱读书”一样,我们也不能指望“自身都没有好奇心的教师去呵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就教师本身而言,一方面,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知不觉失去了好奇心,是教师陷入职业倦怠的主要源头或根源之一,当我们认定某位教师产生了“倦怠”,实际上等同于他失去了“好奇心”。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在于“好奇心”是教师创造和教学智慧的源头活水,更是教师精神生活和精神宇宙成长、扩展的动力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爱因斯坦曾言:</span><b style="font-size: 15px;">“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即使“好奇”不是“天赋”的一部分,也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生成只有通过好奇才能生成的学习冲动、探究冲动和创造冲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我看来,虽然“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好奇心比想象力更重要”,原因是好奇心更接近普遍的人性:人天生就有好奇心,而且它是人的“内动力”、“内生力”最重要的一部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所谓“倦怠”,不就是没有了内生力和内动力了吗?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教师的教学创造力=价值观+知识+技能ⅹ好奇心和想象力。在这一链条里,好奇心就是教师创造力的一部分,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研究教师的创造力,倘若忽视了“好奇心”,将难以形成对教师创造力的完整理解与认识。遗憾的是,不仅部分教师“极度缺乏好奇心”,而且在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里,也极度缺乏对教师好奇心的关注和研究。</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123, 12, 0); font-size: 15px;">什么是教师的好奇心?</b></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首先,表现为“对学生的好奇心”。</b><span style="font-size: 15px;">“爱生”的前提与实质,是对学生的生命及其成长充满了好奇,那些有关学生的点点滴滴的日记、日志等各种充满真情的珍贵记录,不就是教师对学生充满了好奇的明显标志吗?因为有了这样的好奇心,教师才会产生对学生的“一瞬间的凝视”,才会把学生装进心理,进而自觉关注和研究学生,——真正对学生的研究自觉,根源之处其实是对学生的好奇,是一种出于好奇的不由自主、身不由己,因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冲动。从这个角度看,“好奇心”比“责任感”更重要,后者更多是出于职业身份和角色的外在要求而形成的自觉,前者则是发自内心的冲动,它植根于教师的灵魂深处。</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其次,表现在对育人、成人的好奇心。</b><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能够亲眼目睹、亲身推动这些原先稚嫩的生命,在自己的教室里、自己的手中一步步成长蜕变,用自身教育的力量,带动着、引领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成人,这是一件多么有趣且巧妙的事情,甚至是一种奇迹!如果教师能够如此念想:谁就充满了好奇心。与此相应,是对“教学的好奇心”:好奇于教学生活、教学方式或方法如此丰富、如此具有无限可能,如此充满偶然与不确定性,好奇于教学何以是“即席创作”,一想到作为创作者的自己,每一堂课都是在和学生共同创作一个天地间独一无二的课堂作品,就为之激动不已……因而他对每天即将进行的教学创作充满了期待,对属于自己的教学作品或惊喜、或沮丧……这样的教师,教学就如同他的恋爱对象,他的一生,就是在和课堂教学展开一场绵绵不绝的恋爱之旅。</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再次,体现于对新知的渴望,对确定新目标,迎接新挑战,打开新世界的渴求。</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样的教师,总是对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充满了惊异,对未知领域、未知教育世界的强烈关注……这是一群充满了“未来感”的教师,他们主动面向未来、探究未来,并竭尽所能在打开自己、改变自己中走向未来。</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最高境界或者理想境界的教师好奇心,是对教育之真、善、美的好奇心</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内心深处充斥、洋溢着“追求教育真理的热情”、“探寻教育之善的渴盼”和“发现教育之美的憧憬”,说到底,教师的好奇,无非是对教育之真的好奇、对教育之善的好奇,以及,对于教育之美的好奇。这些好奇转化为一个个问号、问题,变成他们的教学主题和研究课题。</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如上林林总总的教师好奇心,显现出三个层次,也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第一个层次,是对学生生命及其特性的好奇,这是教师好奇心的前提起点;</b></p><p><b style="font-size: 15px;">第二个层次,是对育人过程及其方式的好奇,这是教师好奇心的核心根本;</b></p><p><b style="font-size: 15px;">第三个层次,是对教育本身及其追求的好奇,这是教师好奇心的理想境界。</b></p><p><br></p>

教师

好奇心

教学

好奇

教育

想象力

学生

思维

勇气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