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记忆

李斌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2011年12月6日,我们要乘车从悉尼前往堪培拉。那里有我的一个堂弟和一个堂妹,他们都在堪培拉经营一家建筑装修公司。</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堪培拉(Canberra),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都,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山脉区的开阔谷地上。在100多年前,这里还是澳大利亚科西阿斯科山麓的一片不毛之地,1820年被人发现,此后有移民来建牧场,到1840年发展成一个小镇。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以后,为定都问题,悉尼和墨尔本两大城市争执不下,一直争了八九年,直到1911年,联邦政府通过决议,在两个城市之间,选一个风调雨顺、有山有水的地方建立新首都,于是选了这块距悉尼三百多公里,距墨尔本六百多公里的空地。这就是堪培拉的雏形。这是正史上所说的。野史上说的是<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以前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首都,悉尼发展起来以后,就和墨尔本争首都地位,两个城市争执多年,各不相让,于是相处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在墨尔本和悉尼之间新建一个首都。具体位置有墨尔本派出一个代表,悉尼派出一个代表,一起向对方城市出发,两个代表相遇的地方,就是新首都的地点。实际执行的时候,墨尔本人老实,按正常速度走,悉尼人心眼多,就故意走得慢些,于是就出现了堪培拉离悉尼近,离墨尔本远的情况。当然这是墨尔本人讲述的有关传说。</span></p> <p>  从悉尼到堪培拉的车行是令人难忘的,奔驰在没有多少护栏的高速公路上,沿途众多的美景令人大饱眼福。这条路实际上就是澳大利亚闻名于世的“太平洋一号”高速公路,沿着它可以环绕澳洲大陆一周,全程两万多公里。从悉尼到堪培拉路段,处于澳洲东海岸的繁荣经济带,平均海拔三百多米,很多地方山野辽阔、丛林密布、牧场舒展,一望无际的森林、草坡和偶尔闪过的一群群硕大而健壮的牛羊……如同一幅幅流动油画,自然天成的艺术美伦美奂。</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汽车在桉树的丛林和绵延不断草原中穿行,沿途时常有袋鼠蹦跳着穿过公路,更有不幸者葬送车轮、横尸路边,引得车上喜爱小动物的孩子为此大为感伤、唏嘘不已。Australia的袋鼠不计其数,由于它喜欢灯光,夜晚公路上的车灯会吸引它们,如同飞蛾扑火,袋鼠与车相撞时有发生,清晨公路上会有清障车来为袋鼠收尸。袋鼠尽管是Australia的标志之一,但由于它极强的生育力,故而不算稀有。</span></p> <p>  伴随着汽车的驰骋,车窗外的风景一直在变换着。当我们的车子驶进堪培拉市区时,却全然没有进入一国首都的感觉,说实在的就连那种通常的店铺连着店铺的城镇感觉都没有,真可谓“身在城中不知城”</p> <p>  眼前的堪培拉,被完完全全地掩映在一片绿色的浓茵之中。这座现代化的都城,与我们所见的其他国家首都全然不同。城中绝大多数建筑物都不超过三层,许多房屋都是在林木花草簇拥中的漂亮平房。</p> <p>  据介绍,这座首都的设计理念非常超前。若从空中鸟瞰,各种弧形、圆形、三角形、四方形等几何图案的建筑规划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艺术图案,且城中花坛多、喷泉多,绿地则占全城总面积的60%,种有各种树木900多万颗,到处树繁花茂,绿草如茵,整个城市宁静而不失活力,素雅而凸现大气。</p> <p>  中午时分,我们抵达堪培拉车站。堂弟一家、堂妹一家早已在车站等候。他们开车把我们送到一家堪培拉最高档的中餐厅就餐。午餐后,又带我们先去游览格里芬湖。</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格里芬湖是以昔日首都建设总监伯利.格里芬命名的人工湖,湖岸周长35公里,面积704 公顷。环湖建有公路,路边遍植花木,湖</span>他利用堪培拉的地形,在首都山与安斯利山之间形成一条轴线,连接着新议会大厦和战争纪念馆这两座标志性建筑。湖岸周长35公里,面积704公顷,将堪培拉市一分为二。因城市中没有水,人工建造了格里芬湖,格里芬湖就象一条纽带一样把,使整个城市生动起来,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均绕湖而建,其中包括国立图书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最高法院、首都展览馆、国立大学、澳洲科学院等。<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中有为纪念库克船长而建的喷泉。</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在首都无水的情况下,规划&nbsp;</span><a href="https://gs.ctrip.com/html5/you/place/321.htm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10, 154, 222);">堪培拉</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的设计师格里芬大胆地设计出这个人工湖,给&nbsp;</span><a href="https://gs.ctrip.com/html5/you/place/321.htm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10, 154, 222);">堪培拉</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人民带来无尽的福祉。湖区辽阔,碧波荡漾,镜头不足以记下这优美的景色</span></p> <p>  湖南岸西侧是Stirling Park公园,从地图上看格里芬湖四周有六、七个大小不等的花园。</p> <p>   湖水在碧波荡漾,湖色在金灿的闪烁,湖面在宁静的仰卧,湖中的天鹅在嬉戏,湖上的雁子在飞翔,湖旁的绿树,水草和野花尽情地飘柔和绽放。</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几只野鸭在绿色的草地上悠闲的散步,你靠近它,它居然迈着高傲的步伐向你走来,在镜头前尽情地摆着POSS。令我们这群游客大喜过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格里芬湖将堪培拉市一分为二,湖上建有两座大桥。格里芬湖有35公里长的湖岸,是由人工挖掘出来的,并于1964年将摩罗河的水引入湖中。</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格里芬湖中心有一巨大的人工喷泉,水柱高达140米,站在全城区的任何地方</span>都可以看到高大的白色水柱直冲蓝天,水柱四周闪烁着一道道彩虹,极为壮观。</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该喷泉建于1970年,是为了纪念库克船长登陆200周年而建,并以澳洲大陆的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为“库克船长纪念喷泉(Captain Cook Memorial Jet)”。</span></p> <p>  格里芬湖旁有一座金属制成的空心地球仪,上面标有英国人首次到达澳大利亚的航海路线。</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湖心岛上建有钟塔,是1963年庆祝堪培拉建市50周年时英政府捐赠的,内有53只钟,从7公斤到6吨大小不等,钟定期演奏,钟声悦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澳大利亚的国会大厦坐落在国会山上,它是堪培拉的地标性建筑。为了纪念澳大利亚建国200周年时建成的新国会大厦,1988年5月9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为她主持揭幕启用仪式。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向公众开放国会大厦的国都之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这座占地32公顷,拥有4500多间房间,耗资11亿澳元的建筑是首都&nbsp;</span><a href="https://gs.ctrip.com/html5/you/place/321.htm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10, 154, 222);">堪培拉</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的地标性建筑。&nbsp;</span><a href="https://gs.ctrip.com/html5/you/sight/321/13521.htm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10, 154, 222);">国会大厦</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在山上,山是城市的制高点。大厦周围绿树环绕,到处是花坛、灌木和草地</span></p> <p>  国会大厦是由裘戈拉(Romaldo Giurgola)建筑设计公司的Mitchell、Giurgola和Thorp三位设计师共同设计的。整个建筑都与艺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所有设计元素都代表了澳大利亚不同阶段的特殊历史和多元文化,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大厦占地32公顷,它随首都山的起伏,雄踞于山中。山顶便是大厦的屋顶,上面覆盖有绿绿的青草,以此来保护这座小山丘的形状。</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42, 158);">  国会大厦顶端是不锈钢的支架建筑,上面悬挂着澳大利亚的国旗。支架</span>在太阳的照射下,银光锃亮,璀璨夺目。</p> <p>  大厦的台阶前有一个半月形喷泉水池,水池两侧是造型别致的阶梯式水渠,水从大厦门前的平台下流出,沿着斜缓的水渠逐阶下跌,顺梯流淌,发出叮叮咚咚的清响,好像在弹奏美妙动听的钢琴曲。</p> <p>  大厦两边是庭院和喷泉,周围绿树成荫、花团锦簇</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进入国会大厦,便是艺术氛围浓郁的门厅。门厅里有48根青灰色大理石柱子,琢磨光滑的柱体上均匀地分布着像柳叶桉似的竖条花纹,如果不是用手去触那一份如水的清凉,你还以为自己置身于茂密的树林。<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这是Michael Nelson Tjakamarra设计的,主题为聚会的场所。</span></p> <p>  大厦里有一个画廊,里面有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以来历届总理的画像。大厦内的一条长长的走廊,连接着西面的参议院和东面的众议院。大厦内的大部分区域是对游客开放的</p> <p>这是现任总理霍华德的画像</p> <p>  国会大厦收藏了一幅世界上最大的挂毯,宽21米,高9米,由三十多种颜色的羊毛编织而成。画的原作者是澳洲一位生前已负盛名的油画家。画面全是澳洲特有的桉树,澳洲将这幅羊毛织就的油画视为国宝,特意放在这新国会大厦的多功能大厅珍藏。</p> <p>  国会分参、众两院,众议院议员的座席是绿色的,共有130多名议员,按每8.1万人选出一名议员,中间是议长的席位,桌子两旁是执政党和反对党正,副领袖的座席,议员坐席也是按党派分坐。四周有老百姓旁听席和新闻记者席,非常民主和开放,而且每次开会都向全国进行电视直播,那个议员如果不卖力气,人民一清二楚,下次就不会选你 。众议院以澳大利亚盛产的桉树叶的绿色味主色调进行设计,突出了澳大利亚特色。</p> <p>  大厦内的参议院以澳大利亚北部和中部地区的赭红色主色调进行设计</p> <p> 参议院的格式与众院相同,但是是红色的。参议员共有76席,六个州各12名,两个领地各2名。六个州选出的72名参议员每届任期6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一半;而首都领地和北领地选出的4名参议员每届任期3年。参议员的选举实行比例代表制,每个州或领地按照各政党候选人获得票数的多少,在参加选举的各党中按比例分配议席。 比如工党、自由党和绿党三个政党参选,每个党各提6名候选人,争夺12个席位。假定工党获得了一半选票,他的6名候选人就都当选了。自由党和绿党各获得了四分之一的选票,他们就各有3名候选人当选。这种选举制度,使得组成政府的政党在参议院通常不占多数,因而更能够广泛代表各种政治观点。各小党和无党派议员在参议院占据优势,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平衡作用,</p> <p>  请注意上下两院的会议厅设置。两院都有一张高台座椅供主持官就坐。参议院主持官称“参议院主席”,众议院主持官称“议长”。执政党议员坐主持官右侧,反对党议员坐在左侧。主持官前面有一张大桌子,由执政党和反对党领袖、及高级文职官员在旁边就坐。高级文职官员负责会议记录和向议员提供议会程序咨询服务。</p> <p> 参议院和众议院会议也可以允许游客和公众入席旁听。当然,当地公民很少会光顾,只有我们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才是这里的常客。</p> <p>  按照国会大厦里的《游客手册:》游客可以坐在参议院、众议院的旁听席上参观两院会议厅;可以在国会开会期间,通过电话预定座位之后,在14:00后旁听质询众议院,或不经过预定座位,旁听质询参议院;可以在国会商店购买各种礼品和读物,可以在女王大凉台咖啡厅就餐,可以租用轮椅和婴儿小推车,可以在公共区域拍摄照片(入口安检处严禁拍照;正在开会的参、众两院会议厅内严禁拍照)。</p> <p>  走完了传统的参观路线,人已经盘旋上了屋顶。而离开时往往不乘电梯,游客可直接从草坪蹒跚面下。那随意、那平淡,也算得是一种澳洲人的独特情趣了 。 屋顶是绿茵茵的草坪,从屋顶草坪下来又有铺满芳草的斜坡相接,一直通向国会门前的大道上。</p> <p>  屋顶是绿茵茵的草坪,从屋顶草坪下来又有铺满芳草的斜坡相接,一直通向国会门前的大道上</p> <p>  站在国会大厦屋顶,可俯瞰堪培拉城,宽敞的大道,美丽的花园,气势磅礴的广场,色彩艳丽的树林,整个城市似乎都覆盖着芳香四溢的自然丛林味。</p> <p>  战争博物馆位于格里芬湖的北面,它是二战后为纪念澳大利亚阵亡的战士而修建的,纪念馆内有纪念大厅、追思堂、放映厅、一战、二战展室等。</p> <p>  博物馆建筑属于古希腊风格,而主楼前是长行的池水,两边是带有柱子的外廊设计,而主建筑是圆顶设计,多是石柱子与弯拱相连。阳光恰好从主建筑后洒落,神圣而又美丽。</p> <p>  战争博物馆所纪念的都不是发生在澳大利亚本土的战争,而是所有有澳大利亚人参加并有澳大利亚人牺牲的战争,不管这种战争的性质是什么,同时它所纪念的不仅是英雄还包括牺牲在各个战场上的普通人,并且以普通人为主。</p> <p>  首先看到的是追思堂,犹如一个长方形天井,其中央是沉思池,池中幽幽地燃着长明火</p> <p>  上十多级台阶,是无名英雄纪念碑门口。左右两条走廊墙壁的黑云石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在各次战争中阵亡的10.2万名将士的名字;阵亡名单是按照战争名称、军团番号、名字的字母顺序排列的,而不分军阶。因为他们认为,人死了,亡灵是平等的,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是一样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凡是为澳大利亚出国牺牲的士兵,在战争纪念馆墙壁上都能找到他的姓名</span></p> <p>  穹顶下方安有一个无名士兵墓,据介绍墓碑上刻有Lest We Forget的字样,大意为让我们不要忘记,常被西方用于纪念战争中逝去的人们。据传一战后,血流遍野的战场上开满了血红色的野罂粟花,因此英联邦国家在阵亡将士纪念日,佩戴野罂粟花以作纪念,这个习俗已有百年历史。</p> <p>  这是正厅中唯一的纪念碑。它很让我感动,它纪念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唯一不知姓名的士兵(其他知名的士兵,名字都刻在墙上),凸显这个国家对人的尊重。</p> <p>  烈士名单是按战争与年代顺序排列,照片的红色方框赫然显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澳大利亚军人“牺牲”的 6 人名单。明明是侵略中国,却说是为国捐躯。</p><p>曾经看过一期《晓松奇谈》,说到澳大利亚没有发动过战争,却参加了近代几乎所有的大型战争。</p> <p>  博物馆内除了大量从一战、二战一直到现代战争的军事兵器展览之外,更高有大量的一战/二战战场模型沙盘,配合声光电多媒体很好地渲染了当时战争的林场体验感</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我转过一个拐角的时候,猛然看见一个士兵的塑像,那是一个一身戎装的士兵,在一片废墟上低头艰难前行,虽然看不见他的面孔,可是掩不住一身的疲惫与哀伤。那一刻,我真的被震撼了。我想,这是一个厌恶战争,爱好和平的民族才可能作出的塑像。无论战争的胜负,无论战争的意义,无论战争的类型,战争带给人类的始终是灾难。澳洲人应该是厌恶战争的。他们在这里表现的,更多的是战争的无奈,战争的残忍,而不是军人们的英勇无畏,将军的英名神武,人民大众的奋起反抗。战争纪念馆,是这次堪培拉执行印象最深的一处地方,给我的堪培拉之行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span></p> <p>  战争纪念馆前宽阔平坦的大道,名称是澳纽军团大道,以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表达敬意。大道外侧是澳大利亚的高大桉树,中间是新西兰的常绿灌木。这条大道不长,约1.5公里,是城市中轴线的一部分,远端就是国会大厦。</p> <p>  这座铜塑矗立在战争纪念馆大门外右侧显眼的场地上。铜像中牵小毛驴的战士,名叫约翰•辛普森,是农民的儿子,生于英国。1910年,辛普森来到了澳大利亚,先是流浪,后来参军。1915年,年仅22岁的卫生员辛普森被编入了澳新军团,4月25日赴土耳其作战。辛普森受命寻找、救援受伤士兵,每天在枪林弹雨下,从死尸堆中寻找活着的伤员,24天内他牵着小毛驴把300多位伤员艰难地驮回自己的阵地,自己却不幸被流弹击中,身死异乡。从此,澳大利亚人永远记住了这个英勇向前、决不退缩、“牵着小毛驴的小战士”,他的形象也就永远屹立在国家战争纪念馆门前。</p> <p> 在参观战争博物馆之后,又驱车参观使馆区,在坎培拉有上百个国家的大使馆,最雄伟壮观的得数中国大使馆--园林式的中国式建筑,琉璃瓦的屋顶,牌楼样的大门,显得庄严气派,庭院花木郁郁葱葱,山石、清泉、亭榭、楼阁无不洋溢着东方文明的幽雅高尚、富丽堂皇,确是鹤立鸡群,高标韵逸,无愧泱泱大国的形象。</p> <p>  不过,五大洲各国的使领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都让人耳目一新。图为美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p> <p>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p> <p>图为荷兰王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p> <p>图为新加坡大使馆</p> <p>图为克罗地亚大使馆</p> <p>图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馆</p> <p>  徜徉堪培拉,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有一种置身于安静、宁静的乡村之感。这里没有密如蛛网的城市街道与车水马龙的嘈杂,没有悠久历史城市的沉重感,也没有经历本土战争与动乱的痕迹。这里有的是开阔的空地;这座城市虽然规模很小,但是美丽如画,到处是绿色,到处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不论是国会所在区域的市中心还是郊外,人类居住和使用的地方周围布满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域和国立公园。人类的生活的空间和野生动物,鸟类生活的空间和谐地交织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