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写的散文《晋祠》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给名满天下的晋祠又加了一把柴,让它更火了。<br>梁衡先生在第二段里就写“成王姬诵剪桐封弟弟姬虞为唐国诸侯”的事。晋祠也是人们为了祀奉姬虞而修的,那棵有三千年之久的周柏见证了这里发生过的一切。位于晋祠北侧的唐叔虞祠,虽已不再是这里的主殿,但主殿让给自己的母亲邑姜他应该也是高兴的。<br>我去过晋祠几次,每次去之前都少不了要读几遍梁衡这篇文章。我也知道“剪桐封弟”这个故事在《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和《史记•晋世家》中都有记载,唐代柳宗元还专门写过一篇《剪桐封弟辨》。但还是对这件事始终抱着怀疑态度,毕竟在各大旅游景点这种为增加历史文化厚重感而牵强附会的事太多了。<br>近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看到了一件青铜器“□公簋”,体量并不大,口径18厘米、底径13.6厘米、高12厘米、两耳间宽21.6厘米。第一个字我此前从未见过,而且还在字库里没有,我权用一下“□”来代替一下,展签上有那个字的写法,“左右结构,左侧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爻,右侧是‘见’的繁体字”。看下面的展签才知道它叫“Yao Gong” Bronze Gui,北京大学历史系朱凤瀚教授,在2007年第三期《考古》杂志上撰文《□(尧)公簋与唐伯侯于晋》第一次介绍了它,朱教授把第一个字“□”解读为“尧”,尧公是属地在尧或以尧为氏的贵族。<br>在随后的日子里,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对这个字进行了解读,但从国博的展签来看,还是依从于朱教授的意见,虽没有在旁边写上“尧”字,但读音是“yao”。<br>在这21个字的铭文中,还有一句“王命昜(唐)伯侯于晋”,虽说专家们对“王”是成王还是康王有争论,但“命昜(唐)伯侯于晋”这件事没有异意。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晋祠的祀奉是对的,这里的文化深厚不是强拉进来的。青铜器被尊为国之重器,除了时代久远,造型优美外,最重要的还是它的铭文能一下子解决几代人为之努力研究的成果。<br>我们作为普通游客,需要了解这些信息,但不必为此而太伤神,因为即使我们拿出时间和精力也研究不出结果,不如静静地欣赏展品。<br>这个簋的口部微外侈,方沿平折;颈部纹饰带的正、背面中间均有对称的兽首,兽首两侧正、背面共有8个涡纹,涡纹与兽首之间饰对称的龙纹肢体变形纹,涡纹间夹以顾首龙纹。腹部较浅且稍外鼓,略显束颈,腹底可清晰地看到铭文字样,腹部外饰竖条棱纹。双兽首半环形耳的下部有圆角长方形小珥。圈足较高,直足壁微鼓,圈足纹饰带的正、背面中间有对称的低平的双“立刀形”突棱。<br>这件青铜簋就位于国博中国古代基本陈列“夏商西周时期”展出的第一件青铜器,喜欢它的朋友,再去时千万不要错过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