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班课程故事“我”与小麦有个约会

jqj

课程背景 <p>我园地处鱼米之乡,一年四季都是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结合幼儿进餐的问题,我们就“粮食哪里来”这一话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生成班本课程《“我”与小麦有个约会》。旨在引导幼儿了解身边的乡土资源,在了解农村文化的同时感受农民的勤劳智慧,产生身为家乡人的自豪感;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使幼儿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p> 缘起 <p>新《纲要》指出:让孩子“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但我们发现:目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倾向逐渐加剧,人们的生活逐渐远离了自然。有的幼儿虽长在农村附近也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而远离自然的趋势并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p><p>因此在创设自然角前,我们在班级群里与家长共同商议这个季节种什么好,同时结合本班幼儿挑食的毛病,孩子们虽然吃着白米饭却并不知道粮食是从哪儿来的,自然也不懂得劳动的艰辛及节俭,最终大家一致同意带领幼儿体验收稻谷、种麦子。</p> 种植篇 <p>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们回老家体验收稻谷、种麦子,并且把照片分享在班级群,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这种去农村直接体验的机会,等孩子们来园的时候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丰富这方面的经验。</p> <p>孩子们刚看到图片的时候分不清稻子和麦子,于是我们开展了一次语言活动《稻子和麦子》让孩子们通过欣赏故事来区分稻子和麦子,故事的大致内容如下:</p><p>原先稻谷和麦子住在一起,他们很调皮,天天打打闹闹。一天,稻谷一头撞在麦子的肚皮上。哎呀!不好了,麦子的肚皮裂了一条缝,稻谷呢,脱下衣服一看,米粒头上碰了一个缺口。&nbsp;</p><p>泥土妈妈很生气,让他们分开住。从此,稻子种在水田里,麦子种在旱田里,他们再也见不上面,就开始想念过去在一起的日子。</p> <p>教师给孩子讲解小麦是从哪里来的呢?种子—秧苗—拔节—分蘖—抽穗—结出果实—留下种子(磨成面粉)。</p> <p>最终我们让幼儿直接参与自然角的创设,亲自种一种麦子,于是又一场大讨论开始了,怎么种、用什么工具种🤔</p><p>小朋友们“脑洞大开”,有的说可以用剪刀✂️,有的说可以用铲子,还有的说直接用手👋。老师让小朋友们带觉得合适的工具,现场试一试。</p><p>在这种热火朝天的氛围中,每个幼儿都有了自己种植粮食的一亩三分地了。</p> <p>因为是孩子们自己参与种植,因此兴趣格外浓烈,每天都会想着给粮食种子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及时地为种子施肥捉虫,照顾粮食的生长。</p> <p>小麦在孩子们的静心照料下一天天成长着、变化着......</p> <p>通过连续长期的照顾,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它们的样子,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良好品质,使他们懂得“粒粒皆辛苦”。</p> 美食篇 <p>让孩子们加深对小麦的印象!说一说小麦可以做成什么!</p><p>孩子们大胆的回答说:小麦可以磨成面粉后可以可以做、大馒头、面条、面包🍞、包子……😊😊😊</p> <p>周末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包饺子🥟、做蛋糕🍰、面条🍜等一些食物,自己做的美食味道就是不一样👍!</p> 环保篇 <p>麦秆焚烧造成雾霾天气,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与其他生物健康形成威胁。国家已启动相关人员巡查,禁烧麦秆,保护环境!</p><p><br></p> <p>👧:那这么多的麦秆怎么办呢?</p><p>👩‍🏫:可以做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杆画、烧烫画等,其工艺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历史已有千年,后经历代传播,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形式。</p><p>👩‍🏫:还可用来编各种用品,如:草帽、扇子、凉席子、各种类型的挂饰、草包等。</p> <p>👩‍🏫:麦秆还可以发酵,二次利用做成麦秆牙刷、餐具🍴呢!</p><p>👧:太棒了👏</p> <p>👩‍🏫:麦杆可用来造纸(白纸、黄纸、卫生纸、抽纸)等。</p><p>👦:哇塞!麦秆的本领可真大呀!😄</p> <p>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等,幼儿对小麦有了很深的认识,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了要珍惜粮食的深刻含义。相信我们中三班的宝宝们一定会将珍惜粮食的优良传统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也会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p>

幼儿

孩子

麦秆

麦子

小麦

粮食

稻子

稻谷

体验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