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心底吟唱的歌(1)

一叶小舟

<div>2020年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我完成了多年来的夙愿。<br></div>《峥嵘岁月》一曲心底吟唱的歌!<br> 1979年2月17号,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67医院,全院奔赴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当时我用海鸥120相机拍摄了一部分抢救、医治、护理、转运伤员、凯旋归来的场景。一晃40多年过去了,这些相片、摄影笔记、日记我格外珍惜,数次搬家,我都完好无损的保存着,因为这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当和平年代参战的老兵也在渐渐老去时,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促使我一定要用真情演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br>本画册特别邀请了摄影大师谢玉光老师编辑设计。在当前顶级的亚历山大影像公司制作。<br>在此选上几幅画册图片与关注我的亲朋好友分享。 封面 封底 参战战友刘坚院长为画册作序。 当年用过的相机,水壶和参战纪念品。 《峥嵘岁月》画册分十个章节。开赴前线、救治伤员、精心护理、转运伤员、军民情深、有力保障、祖国慰问、庆功凯旋、风华正茂战地寻踪。前八章均为本人海鸥120相机拍摄,当年不会摄影,记录了部分战地医院救治护理,转运伤员的情况,留下很多遗憾。今年5-8月分三次收集战友个人照片和集体照片,编辑在第九章和第十章。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我院304人全体出发,经过铁路机动摩托机动行程2500公里到达离越南边境39公里的地方田阳那坡驻扎,马上展开救治伤病员工作。参战主要任务,负责收治攻打高平方向的4条战线,以及德保那坡靖西一线医院的伤员收治和后送伤员任务。 不分昼夜抢救伤员。 为伤员做截肢手术,植皮手术。 最美姿势。简陋的病房,低矮的病床,打针换药的护理,几乎都是蹲着,跪着,趴着。 从水路转运伤员到后方医院。 军民鱼水情 伤在子弟兵身上,疼在老百姓心里。 为当地群众看病。 1979年3月5号中国政府宣布开始撤军。我军于3月16号全部撤回中国境内。中央派出慰问团陆续到达东西两线展开慰问。4月6号,中央慰问团第五分团率中央民族歌舞团来到田阳县那坡镇 团长刘景范(刘志丹烈士的胞弟,时任民政部副部长。)在我院张德胜院长陪同下到病房看望伤员。 副团长郝建秀(时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全国妇联副主任)细心查看伤员伤口。 青年歌唱家蒋大为到我院慰问,一连唱了十几首歌曲,深受伤员和战士们欢迎。 南疆小镇欢乐的海洋 由于参战行动保密,女兵张韵华在开赴前线的列车上竟然遇到前去参战的父母。(他们在另一所野战医院)家中只留下14岁的妹妹独立生活。 <div>1979年5月4号我院全体官兵通过武汉江岸车站凯旋门。班师河南焦作。<br><br><div><br></div></div> 当年参战人员50%的年龄都在16~26岁之间。全体官兵听从指挥,忠于职守。将生死置之度外!出征前写下遗书,上战场义无反顾。14对年轻的夫妻,把年幼的子女寄养在乡下或亲友家中,毅然双双奔赴前线。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群勇于献身的人。 风华正茂 英姿飒爽 参战归来,年复一年,战友们依然眷念着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广西田阳那坡镇。2012年5月18故地重游。 2018年3月3战地寻踪。 40年后再聚首 2019年4月我们举办了参战四十周年活动。 战事分享会打开了战友记忆的闸门,抢救伤员的情景历历在目。共和国卫士,我们没有缺席! 祭扫先烈<br>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br>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时光可以改变青春容貌,却改变不了军人本色。健康,乐观向上是我们生活的主色调。 血染的风采,不朽的功勋。<br>画册中记载了两位英雄,当年参战负伤在我院救治。<br><br>身残志坚 体育健将----田丰<br>田丰1978年入伍,是塔山英雄团一营三连战士。战斗中左腿被子弹击中,伤口在水田浸泡严重感染,转送我院时已经气性坏疽,必须进行高位截肢手术才能保住生命,当时他不满20岁。田丰退伍后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以坚强的毅力苦练残疾人的运动项目,在1984年7月全国第一届残运会上,夺得标枪和游泳两个项比赛的银牌。 战场是英雄 解甲当劳模——傅塘根<br><br>2019年4月我们战地行活动中在广西靖西奇遇当年在我院治伤的傅塘根战友,他对在我院粮仓病房治疗的情景记忆犹新。参战那年他22岁,排长职务,腿部受伤。伤愈归队后申请上了法卡山。 边关冷月戍边八年,出生入死,屡立战功,伤痕累累,战功赫赫。他先后2次荣立二等功、8次荣立三等功、荣获中央军委一级英模荣誉称号。<br>战争摧残了他们肉体,但是丝毫没有动摇军人的信念和意志,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建功立业,丰富了人生,壮美了人生。他们是我崇拜的英雄学习的楷模。深深地祝福他们:健康吉祥安度晚年。 完成这个任务如释重负。当时战友们准备为纪念建院五十周年和画册发放仪式聚会焦作。后因新冠病毒疫情反复而放弃。2020年9月18号我随七六七医院的几位老领导和战友、回到河南焦作原七六七医院。画册也开始寄往各地战友的手中。 七六七医院先后改为160医院,九一医院, 九八八医院。 院区夜景,欢迎标语很醒目。 九八八医院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 首长和战友们迫不及待翻阅画册。 当年的三所通讯员陈长福手捧画册兴高采烈的说:我上封面啦! 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的何军医,今天80多岁。他说自己先后参加过1959年3月至1962年2月的西藏平叛作战和1962年10月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三次参战只有留在自己脑海里的印记。只有这一次周航丽用相机记录下了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医院完成任务的全过程。真是没想到,太珍贵了。 送一本给160医院荣誉室。 当年年富力强的军医骨干,如今年长的已有86岁。 参观医院荣誉荣室。 再聚七六七,战友情谊深 看望85岁的张自立主任。 当年《解放军画报》报道,张自立主任和志愿军女战士的事迹 1980年我曾爬上这个水塔拍了一张医院病房初建全貌。 参战班师焦作,正在建设中的医院。 医院新貌。 再立新功。 参观医院 和郑州战友相聚。 <b>《峥嵘岁月》——心底吟唱的歌(2)</b> 不得不说的故事......<br>参战的底片转业时留在了部队,我手上只有当年翻拍成感光软片制成的幻灯片。近几年来我一直想还原成照片, 也试过扫描翻拍都不理想。最终我遇到了一位摄影界大师谢玉光老师。他才华横溢,摄影作品屡获大奖。他竟然也是当兵的,也曾当过放映员。他被我留了四十多年的参战照片所感动。他不仅接受了我的邀请。而且还无偿帮我修复底片,编辑画册。 (5月22)谢老师将感光软片还原成照片。 谢老师建议我画册以第一人称叙述,解说词以纪实为主,无需华丽的词藻装饰。同时他的修复的照片和排版简洁真实,保持战时影像情景,不滥用电脑技巧。 谢老师认真修复战友们个人照片和集体照片。反复排版编辑。 (7月9号)完成初稿,请刘院长审查并提出意见。 刘院长提出封面加上"红十字",谢老师马上策划,并到旧货市场找到120海鸥像机。7月14号,由我穿上战友孙丽莉火速寄来六五式军装,带上红十字袖章,手持相机,谢老师拍下我的背影...... 7月20号,第四稿时请来梁院长,刘坚院长审稿, 再一次进行修改。 8月22号画册制作小样,送到梁院长家中,请他最后审稿。<div><br></div> 广州的七八月烈日炎炎。谢老师带我先后寻找选择画册制作厂家和画册包装盒厂家。 画册材料选择。 最后定下: 由广州亚历山大影像制作有限公司采用中国航天集团乐凯专业银盐相纸,全球最顶级专业意大利进口数码宝丽设备输出。百年不变色不走形。 而公司的董事长刘慧昌也曾当过兵。在画册打样,制作期间,他给予极大的支持。 但是,选择这样的材料制作画册的成本比原来的铜版纸印刷成本高出几倍。厂家几个经理都说从没做过这样高档的老兵画册。劝我改做铜版纸降低成本。而我却要坚持用高档的材料。因为四十年前的历史资料非常珍贵 ,又请谢老师策划排版苦战几个月, 我们是参战的经历者,值得拥有。 董事长刘惠昌见我意愿坚决, 最后决定仅收材料费。并有他贴钱为画册换上皮封面。共筑铁血军魂,留下永恒记忆。 封面的对比。选择了手工皮面制作封面更显档次。 广州晋凯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海洋,广州荔城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方森总经理被画册内容所感动。主动提出免费制作画册包装盒。制作包装盒期间正逢厂家搬迁。但方总组织员工加班加点,终于按时交付。 谢老师也帮忙搬运包装盒。 看到他自己设计的包装盒与画册完美一体特别开心。<div>一组数据: <br>1、我离谢老师家有10km,开车25分钟,单程乘公交70分钟。编辑画册期间,我去他家34次。每天在电脑前几乎8个小时。<br>2、寻找制作厂家和包装盒厂家六次。距离画册制作厂家单程60km,看样、修改、制版、验收八次。行程大约1780公里。<br>3、每增加一张照片都要重新排版。画册反复修改近30次,<br>反复校对11次。<br>4、谢老师翻拍修复感光软片180张,最后选用122张。<br>修饰收集黑白照片80张最后选用73张。个人照片120张,最后选用108张。彩色照片88张。最后选用62张。<br>因受版面篇幅限制,有些照片在人数上做了剪裁,一些模糊不清的照片无法使用。希望能得到战友们的谅解。<br><br></div> 《峥嵘岁月》——心底吟唱的歌(3) 画册制作完毕,心中感慨万分......<div>这本画册从编辑到完成,源自自己内心那一份的承诺。虽然没有编委会没有编辑组,但我并不是孤军作战。我得到首长和战友们大力支持。审稿、作序、提供照片、提供资料。为减轻我个人成本负担,战友们主张付费订制。最终我坚持将画册赠送给参战去世战友的家属和家庭困难的战友。</div><div><br></div><div><br></div> 年过八旬的赵医生和刘护长双双参战,1978年底赵医生批准转业,可他仍然坚持上战场。这一次他要订两本画册。赵医生说儿子一本,女儿一本。让他们永远记得我们参战老兵经历。 制作画册期间我的眼睛两次充血。战友余医生为我送来老字号何济公为目天下喷雾剂,战友王艳姐忙着为我找医生。为统计订制数量邮寄地址,战友余医生、罗敬、张韵华组成服务小组热心为战友们服务。<div><br></div><div><br></div><div><br><div><br><br><br></div></div> 一本画册带来巨大反响。 原政治处干事杨九华读懂了这本画册。他写了一篇热情洋溢感言"那坡的故事"......<div>许多战友在群里或给我发来感言:摘录几段:<br></div>(崔晓红电影组战友):航丽姐 画册收到!迫切的心情展开品味欣赏,一直以来参战的印象就是抬伤员,出战报,放电影,制作欢迎慰问团的彩门,剪字,爬地上在标语上用大头针别字……都是一些细小的事情。画册用全景展示了767医院的整体,用真实的画面,祥实的数字构筑出了战地医院的战斗场景,电影组就象战车上的一个小部件,即微不足道,又不可或缺。正是你每天背着相机拍照片,才有了今天《峥嵘岁月》画册的诞生,非常感谢你为制作画册的辛勤付出!同时也非常感谢所有参加画册出版、统计、服务的战友们!军校毕业后到了别的医院,但相比之下767战友更有凝聚力,这可能就是战火洗礼的原故,战斗的青春真好!再次表示感谢!<div>(战友孙丽莉):《峥嵘岁月》这本画册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参战时的情景.再现了我们这一代军人的青春风彩.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能照出这么多真实清晰的照片.并保存几十年.确实不容易…这样.我们才有幸看到这本画册.制作者周航丽花费了很多心血。圆了战友们的心愿.也为七六七野战医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div><div>(教导员陈洪浩):妳!叫“画册”?好哇,真好! 正如我盼望的那样, 款款大方,真切朴实,妳在用妳那甜美的声音敍述着我们七六七人的那段不平凡的经历, 让我们永远怀念,怎能忘记!谢谢妳呀,——我们的“画册”, 让我这九旬老朽向妳致以深情的军礼! 陈洪浩于昨日收到画册后的心感 9月26日<br>.......</div><div>感谢刘松柏战友,他建议我将画册送给以下单位收藏。<br></div> 《峥嵘岁月》画册,国家图书馆已收藏。 军队最高学府国防大学图书馆收藏。 中共中央党校收藏。 <p class="ql-block">我一直有个心愿,要把767参战的影像资料送进军事博物馆,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在2022年八月一建军节,我收到了盼望已久的喜讯:《峥嵘岁月》画册经过军物馆品鉴会研究品鉴,其中的37幅影像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证书</p> <p class="ql-block">2023年六月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收藏。</p> 中国艺术大师著名剧作家书法家张庭芳先生给予《峥嵘岁月》画册极高的评价:<div>  一整个下午,我仔细看了影集中的每一幅照片,深受震撼!这是一部艺术珍品,无有功力难于拍摄;这是一项浩大工程,无有意志难于启动;这是一曲英雄赞歌,每幅照片感人肺腑;这是一段不可轻忘的历史,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令人刻骨铭心!你是有志者,你有强烈的责任心,你对医院、对战友、对祖國同时也对自己这段不凡而珍贵的亲身经历怀着深厚的情感。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从这些浩繁的照片中可见你一颗赤诚的心,亦可见到你的青春倩影。不只是照片,还有文字,还有女红般的精心编织,都可看到你为之而付出的诸多心血。这是一部艺术精品,亦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國对越反击战的英雄史料,如此史料,如此拍摄,如此装帧,如此厚重,无不尽善尽美。有幸一览,值得珍藏。谢谢航丽!</div> 著名书法家郭清晨老师 郭清晨老师赠我墨宝<br><br> 郭清晨老师:读《峥嵘岁月》有感:40年前血与火的洗礼,40年忆与情旳心结,终于成书,如释负重,以慰战友。<br>1979年,对越击自卫还击战中,一位二十出头旳女摄影战士,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心有灵犀,拍摄了几百张血染的风彩,难忘春春岁月的黑白照片。战地摄影,战地日记,相辅相成,救助伤员,军民情深,历历在目。40年后,一位己是花甲军人出一本沉甸甸的战地回忆,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种责任,是启迪后人不忘国难,不忘历史,振兴中华的责任。“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的英雄年代”一文,言简意赅,多一句则盈,少一句则亏,尽了功天燒练,方成一粒丹砂。文首为引,文中记实,文尾延伸……,读之另人动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br>通览全书,我题赠:军花才女,历久弥香。自觉恰到好处。<br>《峥嵘岁月》以像册成书,装帧设计精良,编排有序,不失一册收藏珍本。 擅长中国人物画,山水画,著名书法家王金石老师,独立完成重点作品百米历史长卷画《鄂东将军图卷》。他评价画册内容尤为充实,记载了个人、群体,军队、国家的那段历史非常有价值,一定要代代相传。 <p class="ql-block">《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作词者苏老师,在部队时曾是谢老师的上司。他祝贺谢老师设计排版这么精美的画册。</p> 感谢两位老师战友的鼓励。 谢玉光老师微信:<div>“9月27号,原总长黄永胜之子黄正(前排左二)</div><div>到我影视厅录节目,前排左一深圳传媒集团女总载(清王室格格),对这本画册大加赞,称是中国之最。”</div> 黄正的夫人65年兵,军医,看到画册很激动,谢老师送了一本。 曾在80年代采访过张自立主任,今年已78岁的《解放军画报》社李秋蔚记者手书。<div>原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张小嬿政委:</div><div>这本画册让我非常吃惊,黑白的照片一看就是使用的胶片,涵盖那段特殊的日子的方方面面,这一保存就是40多年,可见珍爱而珍藏。每一张照片我都感觉似曾相识,共同经历的同龄人才会有这样的共鸣。<br> 这本画册呈现的是40多年前的那场局部战争,记录的是767野战医院的战友们的工作、生活。工作照,几乎都是埋着头在抢救伤员,不看题图文字,恐怕照片中的主人也未必认得自己;那些不同场景的合影,一张张年轻的面庞,生动活泼,笑起来真好看;这本画册有一章是记录这场战争的另一个视角,那就是“红嫂”,我以前还真的没有看到过这样动人的画面。朴素的、乡土气的服饰,凝重的、消瘦的、善良的脸,关注的、母亲般的眼神,抓拍得精准,表现得真实,非常感人。<br> 这本画册的最后一章如愿进入彩色的世界,告诉我们时过境迁,战争已经远去,战友们已近老年。情谊更浓,鲜活还在,每一个名字后面的那张熟悉的脸,相互铭记,永远不忘!<br> 这本画册是航丽的承诺,为兑现这份承诺,翻动画册就掂量得出多么不容易,军人的情结、气质,是骨子里的,说了就要做,做就做最好。</div><div><br>原广州市物资集团的领导关书记:<br>我手不释卷地一口气看完了你的大作《峥嵘岁月》<br>掩卷而思:<br>这是一幅军人执行命令,火速行动,勇敢开赴前线,迎击来犯之敌的无私无畏画卷。<br>这是一幅救死扶伤,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抢救、护理、转运伤员的人道主义画卷。<br>这是一幅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群众支援部队,后方支持前方的水乳交融画卷。<br>这是一幅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后勤有力保障前线所需的供求整合画卷。<br>这是一幅祖国关怀,人民关心,党的温暖阳光照耀部队的和煦暖心画卷。<br>这是一幅镇敌南疆,胜利凯旋,用牺牲精神和生命代价捍卫和平,保卫祖国边陲安宁的正义战争画卷。<br>这是一幅青春在战争中闪光,精神在战斗中升华,本领在斗争中体现,衡量人生价值的豪情浪漫画卷。<br>这是一幅警钟长鸣,常备不懈,按实战要求,苦练杀敌本领,枕戈待旦的居安思危画卷。<br>党指挥抢,不忘初心,牢记宗旨,人民军队忠于党。这是我英勇的人民军队令敌人闻风丧胆,无往而不胜的秘诀。<br>这是画册给我的启示,给我的教育,我将继续从中汲取营养和精神食粮......<br> </div><div>原山西省物资厅领导郝瑞珍大姐:<br></div><div> 画册收到了,一口气看完了全部,做的非常好!一是铭记历史,传承后人。军人的历史更是家国情怀,可歌可泣;二是赤子之心,永载史册。走过四十年的风雨,失去的是年轮,留下的是真情;三是精湛技艺,流芳百世。你高超的摄影水平,当年的《中国物资报》时早有领教;四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为你的战友们有你这样的巾帼英才而骄傲。你的付出留下了他(她)们青春期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为你自豪、为你喝彩!</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战友和同事们的赞扬我都珍藏起来,以示鞭策和鼓励。</p><p class="ql-block">编辑这本画册初心缘起纪念抗战七十周年,《峥嵘岁月》画册完成于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之际,更加具有意义。我们无愧于这个时代,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国防事业!愿这本画册,将绚丽的青春永远定格在灿烂的年华里, 镌刻在子孙后代的记忆中,这就是记忆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愿我的战友、亲朋好友们,把余下的日子过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活出生命的质量和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