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五朝梁铸就的忠诚守护者致敬

孙子箋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朝梁铸就的忠诚守护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耀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五朝梁在哪里?</p><p> 很多武山人都不知道。</p><p> 但大于70后的武山人都知道火盆咀有个电视台。</p><p> 70年代未在一中、二中及令家川附近念书的学生大部分也都为建设它做过贡献——从山下背砖送到工地。从此火盆咀就与武山电视结缘了,后来这个地方被叫作武山县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是因为它建在名叫五朝梁的山梁上,这个名字当然要比火盆咀气派多了。</p><p> 我对电视的最早记忆,就是1976年去陇西与榆盘交接的直沟电视微波站,看当年毛主席逝逝时的电视节目。也因此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么神奇的东西。很快,当有人扛着发电机在四寺湾的山梁上架起了电视,有人影在那个玻璃罩子里晃动时,兴奋的接连几天晚上都跟着这些机器看稀奇。从此,武山人把火盆咀和电视联系在了一起。</p><p>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进入,这个名噪一时的名字也被时间湮没了。但武山的电视不管它发展到什么水平,有一个人不该忘记,他就是在此坚守了四十年的值机员王福德。</p><p> <b>王福德</b>,男,1955生,初中学历,现为武山县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值机员。一个人,一座塔,一辈子,寒来暑往,就这么驻守过来了。单调、寂寞、孤独、简单、平凡的生活岁月,把一个英俊潇洒帅哥打磨成了两鬓染霜的老头子。从1980年值守到了现在,而他的身份仍然是一个临时工。虽然说薪水从刚开始的50元/月,涨到了现在的1600元/月,但如果是您,能坚守住吗?特别是节假日等特殊时间节点,更是不能有一点马虎。四十年的每一个除夕,他都是一个人在机房度过的,他把这活没当成养家糊口的营生,和他说起这份工作,他能从技术、责任、担当、事业说的头头是道,简直就是个老干部的水平!</p><p> 2017年的初春,下了一场大雪,无意间我约了几个人去爬山,大雾中迷了路,马正德打了个电话,半小时后我们就听到了不远处老王的呼叫声,他扛着铁铣把我们接到了他的宿舍。他炉子上烤的洋芋好香啊。</p><p> 今年的夏天,我和令教授又去了一趟五朝梁,他说老王是他舅,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家人都不让他坚守了,但他却还要坚守,他说虽然如今看电视的方式变了,但这是国家的一个特殊设施,功能已不仅仅是广电转播,是涉及国家安全的一个基层重要设施,更要保护好。这是一个普通公民的爱国情怀啊。</p><p> 五朝梁电视转播台海拔2070米,距离县城10公里的山村土路,需要1个小时的车程,离最近的村子也有2公里的羊肠小道。在别人眼里,这里也许是个不错的世外桃源,但对于常年值守的人来说,就显得十分孤苦了。</p><p> 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始建于1979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县的广播电视节目就是从这里传输到千家万户的。如今,随着有线电视的发展,这里的部分功能已经消失,但是,部分群众收听收看的中央和省市广播电视节目以及武山广播电视台的节目都要经过这里转播出去,每天20小时的值机工作仍就必不可少。</p><p> 王福德就是五朝梁广播电转播台的守护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维护保养好设备,保证节目信号正常转播出去,让全县正常接收电视广播节目。30多年过去了,一个连收音机都没碰过的人成了广播电视转播工作的行家。不容易啊。“干了一辈子了,我不希望干得稀里糊涂的,让别人看不过眼。”王福德说。王福德在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一年一年地坚守下来。他说:“我的情感、生活习惯已经和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血脉相连了。只要攀上五朝梁,我就心情舒畅;只要看见设备正常运转,广播电视信号准时发出,就幸福高兴。”守护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成为王福德心中一道神圣的使命,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才是一个活得有滋有味的人。</p><p> 山若有情山易老,人间无悔是青春。我敬仰像他这样在平凡岗位默默坚守一辈子的普通劳动者。</p><p> 向所有无怨无悔的奉献者致敬!</p><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0.12.04</p><p><br></p> <p>王德福,一个守护武山县广播电视台40年的临时工。一年四季他就这样工作生活。</p> 看看这路,看看这山,看看这风景。 看看这棵沙棘树就是见证,在武山要找到这样大的沙刺还真不容易。 看看这菜种的怎样? 其实五朝梁的夜色也不错吧。 雪后的五朝梁也有景啊。但要上去不容易,要下来也不容易啊。 <p>生活艰苦,工作单调,待遇低下,但只要干就要尽心尽力。这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对生活、工作的态度。普通人的普通情怀,四十年的守护,你不敬佩吗?祝老人家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