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可以说:古往没有过,今后不再有。<br>优秀的传统品质和艰苦的时代背景,让他们格外能吃苦耐劳,格外能勤奋工作,也格外地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成为了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br>我们今天采访的是一位去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王叔叔。<br>王叔叔今年70岁了,回想起来50多年的青葱岁月,依旧历历在目……<br>1969年的冬天,王叔叔刚刚18岁,是第一批到陕西延安插队的知青。 当年王叔叔和他的同学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广阔天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奉献,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记忆。<br>按照北京知青赴延插队办公室的分配,王叔叔被分配到陕西延安宜君县高楼坬公社刘家河大队。<br>同时分配到这里的一共有8个女同学、5个男同学。大家分别来自北京崇文区的五六个中学。<br>去之前同学们满怀激情,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到那里一下车,大伙儿就傻眼了。<br>前往知青点的火车只能到铜川市,下了火车坐70多公里路的汽车,还要再走4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刘家河大队。<br>在一望无垠的冰天雪地里,眼前是苍茫茫的深山。王叔叔和同学们一行从早上一直走到天黑,将近晚上八点才到达生产队。<br>有的女同学年纪尚小,没有出过远门,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忍不住哭出声来。<br>男同学们反而对新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br>到了知青点,当地淳朴热情的贫下中农为同学们熬上了一大锅苞米糁粥,大家就着咸菜,吃到了第一顿贫下中农做给北京知青的饭。<br>那段岁月,既艰苦又难忘。<br>男生住在仓库里,屋里冒着嗖嗖的冷风,夜里穿着棉衣睡觉,还能看到房顶上的缝隙,女生住在窑洞里。<br>白天男生被贫下中农带着上山砍柴,女生扒玉米,同学们分别向贫下中农学习;晚上就一起背诵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br>转眼到了春节,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在外地过年,被分配到附近村儿里的知青为了找同学叙旧,走了80里山路来“串门”凑热闹过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时候很多同学都想起了远在北京的父母家人。但他们的身上已经没有钱了,只好从大山里跑出去,冒险扒火车回家。<br>开春后,知青们在贫下中农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各种农活,体验农活的艰辛。<br>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王叔叔和两位贫下中农去几十里外的粮站。赶着牛车拉着粮食,回来时,从一个陡坡下来车突然翻了,王叔叔的腿被压在下面,意外负伤。<br>那个年代的人医疗知识单薄,更不要说山村里的农民,当时大家都没有太在意,甚至用了最简单的土办法来解决——用白酒在受伤的地方来回搓揉。<br>就这么躺了十多天后,王叔叔的伤势越发严重,腿已经发黑发紫。幸好在一起的知青电报通知了王叔叔的父亲,老人家急忙从北京赶到陕西。王叔叔是这些知青里第一个受伤的知识青年,王叔叔父亲的到来,才惊动了领导。<br>根据县里的安排,贫下中农用驴车把王叔叔拉到了县医院,拍了片子,结果是粉碎性骨折。然后,送到了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检查之后,医生建议做截肢手术。<br>听到这个消息,夜里,王叔叔从医院的三楼拖着受伤的腿,爬到了一楼。因为年轻,他不想截肢,还没爬出医院,就被医生发现了,又送回了病房。<br>主治医师经过再三的考虑,和各方面的意见,把截肢手术改成了骨牵引手术。<br>就这样,王叔叔在病床上躺了八个月。<br>王叔叔都想着要尽快好起来,一方面觉得大小伙子整天躺在床上丢人,一方面是因为国家为王叔叔免费治疗,还给他安排了每天两块钱的饭费。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很高的待遇了。<br>出院后,王叔叔回北京养了两个月,又重新回到了插队的地方。<br>因为受了公伤,县革委会决定把王叔叔安排到南塔煤矿工作。<br>来到煤矿后,王叔叔受到了出身于老革命的领导们的照顾,分配到了政保股。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包括领导和所有的人都住在荆芭棚里。<br>来年春末,王叔叔参与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巨型标语,在山上的镶嵌工作。(是很多同志手提肩扛上万公斤的白石灰送上山)码上石头块撒上白灰,一笔一划完成的这八个巨型大字。<br>多少年来,每当从对面的山上看到这八个大字时,所有参与的人在心底,都会产生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br>由于王叔叔的文笔和普通话都很好,被领导调到了广播站,每天都负责全矿的广播工作。<br>一年后,矿上来了新人,王叔叔也想学门技术,所以主动申请调到了机修车间。到了机修车间后,王叔叔被分到车间当文书,直到一年后才开始学习修理汽车和其他机械。 转眼间,几年匆匆而过。<br>1974年国庆前夕,王叔叔和十几位同学参加国庆演出。文艺演出结束后,在场的北京同学觉得难得一聚,大家伙决定凑在一起好好庆祝一下,喝酒。<br>当时生活条件特别艰苦,没有什么好菜。50斤的白酒倒入盆中,一副猪头和猪下水,几根大白萝卜一锅炖,就着盐和辣椒面……十几位同学们,坐在舞台的地毯上,大家一起畅饮。<br>兴奋之余,白酒喝净,又有同学找来工业酒精兑着水畅饮。结果同学们都喝醉在舞台上,万幸发现及时,同学们都被送到了铜川和矿务局的各个医院。<br>住院的时候,王叔叔被检查工作的一位老领导看中,这位领导非常喜欢王叔叔。<br>10月5日,这位老领导带着王叔叔去铜川市区里的一家理发店,紧接着又被带到旁边的一个饭店,去吃了当地著名的美食——羊肉泡馍。王叔叔第一次吃到了这么香的陕西风味。<br>就在这年的春节,王叔叔遇到了他的夫人。<br>1976年4月5日,年仅49岁的丈母娘因脑干出血过世,百天之后,在老岳父的要求下,王叔叔和夫人交往的第三年,结婚了。<br>1976年9月9号,这一天王叔叔永远铭记。上午王叔叔和家人刚招待完亲朋好友。下午就听到了哀乐响起,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br>冬去春回,转眼又过了几年,1980年王叔叔回到了家乡北京,结束了十三年的知青生涯。<br>王叔叔告诉我们:<br>“延安是圣地,井冈山是摇篮。“<br>”我上山下乡是人生必须的经历和磨练,锻炼了我们“共和国这一代”。没有这个经历就没有完整的人生。”<br>“回首往事,可以说我的知青生活丰富多彩、波澜起伏;艰难困苦、玉成于琢;得失兼具、无怨无悔。”<br>如今,贫穷和苦难已成为了过去,陕北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王叔叔已步入古稀之年,他无限怀念曾经奋斗过的岁月和那激情的年代,想念曾经的战友们。<br><br>再回首,一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起艰苦奋斗,锻炼自己的那些真实画面还历历在目。<br>知青生活虽有磨难,但王叔叔记得每一个帮助他的人,记得每一个感动的故事。<br>岁月,让许许多多像王叔叔一样的普通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从下乡当知青,到回到自己家乡北京,有了工作,有了家庭,直到退休。每一段人生经历,对王叔叔来说都是一笔宝贵财富,更是一个时代的馈赠与磨练。 知青,是中国近代史上光辉的一笔。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参与了各种活动,他们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也被那个年代所改变。<br>共和国的那一代,将他们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也成为他们的儿女和所有的青春后代们学习和缅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