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行(四)十二省自驾行之蒙、京、冀

老马识途

<p>这次内蒙之行,我们计划目标主要是处于内蒙经济最发达的<b>包鄂城市中心圈</b>的东蒙地区<b>。鄂尔多斯</b>是我们在内蒙境内的第一座城市。坐落于G65高速成陵出口处不远的成吉思汗陵则是我们当天主要目的地。</p> <b>一.天骄之寝—成吉思汗陵</b><div>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的伊金霍洛旗草原上,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原为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总神祗"-八白宫,即八座白色的毡帐,这仅只是供奉祭祀、而不是埋葬金身之地。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从 蒙古 族民族心理来说,成吉思汗陵是圣地,是“全体 蒙古 的总神祗”。他已经根植于每一个 蒙古 人的内心深处,成为 蒙古 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缔造了现代意义上的 蒙古 民族,同时也为 蒙古族人民树立了极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然,坐落于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作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世界文化价值。</div> <b>东南五门大牌坊</b>是主陵区入口处<b>。</b>五门悬山顶单层金檐蓝琉璃瓦大牌坊上雕饰有云纹及蒙古民族图案,高大庄严、极具蒙古特色。于殿宫、广场、甬道组成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区。 <b>成吉思汗</b>是两千年来最具影响及的历史人物;远远超过了彼得大帝、恺撒大帝、拿破仑等人。他和他的子孙所建立的欧亚帝国,改写了世界版图,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的进程。他使得人类之间实现了“最广大而开放的一次握手”。 <div><b>孛儿只斤·铁木真:</b>(1162—1227), 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b><br></b></div><b>成吉思汗铜像广场</b>象征苍天大地恩赐于世间的博大的福禄。高大的成吉思汗出征铜像,再现成吉思汗西征时赞美鄂尔多斯是“梅花鹿儿栖身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的情景和崛起于马背上的一代天骄震撼山河的气度。铜像高6.6米,广场直径66米,寓意成吉思汗寿年。广场周围的松柏以伞形向外延伸,象征成吉思汗精神。 <b>陵宫</b>是祭祀成吉思汗的圣地,其建筑保留了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形状特点,成为蒙古民族代表性建筑。成吉思汗陵宫由正殿、后殿、东西殿、东西过厅组成。正殿高24.18米,东西殿高18米。陵宫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八白宫(室),并有巨幅壁画。陵宫屋檐正中悬挂着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牌匾。 于殿堂里工作人员交谈中得知这里的管理人员都是达尔扈特人。是蒙古族中专门司职为成吉思汗守陵的部落。在蒙古语中达尔扈特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的意思。从窝阔台汗开始至忽必烈汗,为了纪念成吉思汗先后下令制定了符合蒙古族特点的详细祭典法规。肩负神圣守陵职责的成吉思汗八位功臣后裔达尔扈特人世代守护着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已经忠诚地为成吉思汗守灵近八百年,完整地保留了十三世纪古老的祭祀文化”。“从其传承的文化层面而言,具有蒙古族最高贵的文化属性,既有蒙古族宫廷帝王文化,同时也有古代蒙古文化精典和秘籍的传承。通过诸多文化细节及内涵,都在这一群体中按惯例常年延续着,成为蒙古族文化的瑰宝。<br> <b>黄金家族</b>—铁木真与孛儿帖及其子女 <b>苏勒德祭坛</b>是供奉成吉思汗战神的地方。以主苏勒德和四柄陪苏勒德组成的“四斿哈日苏勒德”是成吉思汗所向无敌的战神,平安吉祥的保护神,是成吉思汗精神和力量的象征。苏勒德的缨子用九十九匹公马鬃制成。祭坛上还安放着大蒙古国的阿拉格苏勒德(花纛)。祭坛高15.4米,直径54米。旁边特地竖碑标注不允许妇女登上此祭坛。 <b>阿拉坦甘德尔敖包</b>,是古人为纪念成吉思汗掉马鞭而设立。成吉思汗率军路过鄂尔多斯,目睹这里水草丰美,是一块风水宝地,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人们为纪念此事,便设立了敖包。成吉思汗陵园建立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的查干苏鲁克大祭天仪式都在这里举行。 <b>气壮山河门景</b>是世界上唯一由成吉思汗跃马雕像组成的山字型门景。“山”字型的建筑,犹如巨大颠峰至顶劈开,像征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走进鄂尔多斯的穆纳山的通道,这一通道把辽阔的北方草原与富饶的中原连在了一起,成吉思汗跃马雕像矗立中央,英武神威,直入苍穹,门景前一条大道直通4公里以外的主陵区牌坊,。显示出了开天辟地、气壮山河的恢弘气势。<br><br> <b>伊金霍洛镇</b><br>出陵区不远的道路旁,出现一片色彩鲜艳的蒙古包似的建筑,由导游指示牌上看,原来此处正是著名的成吉思汗衣冠遗物保存和祭奠“白八宫”驻地伊金霍洛。在蒙语中伊金霍洛是“保存成吉思汗和皇后们遗骸,上贡祭品的地方”目前这里也是守陵的达尔扈特人居住的地方。 现在这里的达尔扈特人已非将守陵视之为唯一专业,据我们所见,几乎家家同时还在从事旅游餐饮,也许不是节假日的原因客人并不是很多,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传统观念也会随之改变,这是无法避免的。 <b>二.草原明珠—鄂尔多斯</b><div>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腹部,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自秦始皇时期就曾在这里设立郡、县;2001年4月30日,伊克昭盟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改名为鄂尔多斯市。</div>鄂尔多斯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具有浓郁的蒙古民族风情。境内有成吉思汗陵、九城宫、鄂尔多斯草原、大汗行宫等景点。由成陵至鄂尔多斯只有三十公里路程,区区半小时我们就已经驶在市府南路大街上。 <b>成吉思汗广场上的雕塑</b> 成吉思汗旁边的那位身着汉服的老人既是金末元初道士、“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因以74岁高龄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 鄂尔多斯羊毛衫总厂专卖店,当年曾风行一时的羊毛衫圣地 毛泽东全身塑像,在南方已不多,但北方城市里时有所见。 <div><br></div><div><b>鄂尔多斯新地标</b></div> <div><b>康巴什—繁华过后的回归</b><br></div>我们对鄂尔多斯最多的注意还是来自于03年东胜煤田的开发,当时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将鄂尔多斯推向了令人炫目的辉煌中。土地的征用导致郊区农牧民的一夜暴富,突如其来的财富令他们有点不知所措。而唯一的财富积累的最佳途径则是投资本地的房地产。人人都在做着躺着收钱的黄粱美梦。然而对于鄂尔多斯来说,并没有可以支撑房地产发展的过度膨胀的条件。经济的单一性,没有大量外来投资和人员的汇入,最终只是昙花一现的繁荣。纵观世界,没有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是资源型的。决定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来自于发展理念、开拓精神、经商环境、以及产业的多样性,更广的经营视野,所有这一切形成的了这座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底蕴,而这往往而非一蹴而就的。随着短暂的辉煌过后是热浪迅速地隐退,就像退潮过后的滩涂,一地泥泞,大量的房地产成了无人接盘的空楼。因而曾经被美国记者报道形容为“鬼城”。不过时至今日,当我们途径此处,虽仍还有点空旷的感觉,但周边环境随着绿化及地面等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据说入住率已大幅提高。虽没有大城市的熙熙攘攘,却也显得生机勃勃。也许这是疯狂过后理性的回归。行走其中,一片绿野红花包围中的楼宇、尤其是一些造型新颖的现代建筑既是与内地大城市里相比也不遑多让;其超前的现代城市规划令人印象深刻。衷心希望这颗明珠再次耀眼于世。 <b>鄂尔多斯体育场中心</b>建筑立面金色的外围斜柱在高度上具有韵律的变化,形成了马鞍形的屋顶曲线,完整的表达出“金马鞍”的意向,也诠释了马背民族奔放豪爽的性格特质。 <b>鄂尔多斯博物馆</b>是由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建筑设计如一块坚固的石头,象征着永恒,古铜色的金属外表记录着 鄂尔多斯 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着 鄂尔多斯 开创未来的创新精神;是鄂尔多斯最著名的地标筑之一。<br> <b>鄂尔多斯大剧院</b>是鄂尔多斯市标志性文化建筑,其设计理念来源于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妇女的头戴,共有2个圆形和一个飘带组成,其中大圆为建筑主体,主要模拟鄂尔多斯妇女头戴,小圆模拟蒙古族男士帽子,由男士帽子的飘带与大圆连接形成共享大厅,整体设计新颖,民族特点突出,是现代与民族的有效统一。<br> 鄂尔多斯大剧院在夜色灯光衬托下产生的奇异效果。 <b>三</b>.<b>兵工之城—包头</b><div>包头 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公元前306年筑九原城;历史上它一直处于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分界和交通要冲。作为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长期以来, 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重工业被誉称“草原钢城”、“稀土之都”。同时还以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轻稀土产业中心而闻名遐迩。除此之外,时代还赋予这座城市神秘的军工色彩,从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辆坦克和火炮,数十年至今仍然是我国重装甲兵器的主要生产基地;而探访这座兵工之城也是我们到此城的唯一目的。<br></div> 包头可以吸人眼球的地方不多,城市建设与目前大多数城市差不多,对于我们游者来说更倾心于“过去”,而非“现在”,未曾见过的,而非似曾相识的。 白杨树下 <b>中国兵器北重集团大门</b>。这里产生了共和国第一辆主战坦克、第一门高射炮、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燃料、第一艘核潜艇燃料的诞生地,也被称作为中国坦克工业的摇篮。历年来,每一次重大阅兵、每一次国防实力提升的背后,都能看到“包头造”武器装备的身影。而坦克制造,更是包头军工制造中王牌中的王牌,从某种意义上,可称是共和国装甲装备制造之魂。 <div><b>北方兵器城位于</b>北方重工集团大门对面,是一座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传播军工文化、体现休闲娱乐”为主题的特色公园,向人们展示中国先进的军事文化及北重集团几代人为国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中国华北地区第一家以军事为特色的旅游景区。一般内蒙公园都是免票,作为国家4A景区,这里则是一个例外,甚至免票年限定为七十岁。想到整个包头估计除此之外,也好像没有其它地方对我有什么吸引力,也只得乖乖买票入内了。<br></div> 国防科工委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b>北重之魂</b> 兵器城正门,是兵器城主广场区,由不锈钢雕塑、文化柱和喷泉组成。主题为“<b>飞</b>”的不锈钢雕塑寓意了北方重工“外圆内方”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以“和”为基石的企业文化。兵器陈列区位于主广场两侧,陈列各类代表性武器28门,其中有共和国研制的第一门、即在建国10周年经过毛泽东主席检阅的“共和国第一炮”;;有在西沙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双五七“功勋炮”;有建国50年大庆接受第三代领导人检阅的现代化装备——坦克的克星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等;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水平的武器装备。这也是有别于其它主题公园的特点之处,由于自小就对军事武器的兴趣,这对我来说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亚洲第一炮 <b>吴运铎</b>—新中国军工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的那本自传《把一切献给党》,给我们那辈子人的少年时代留下来深刻印象,曾是那个时期年轻人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 <b>“红旗—Ⅱ”地空导弹</b>曾在60年代多次击落美国U—2飞机。 <b>“69式坦克”</b><br>1974年,参照在珍宝岛战斗中缴获的T-62坦克研制定型的中国第一代中型坦克——“69式坦克”,是我国主战坦克制造的里程碑。1984年,随着第二代新型坦克研制成功,宣告中国坦克制造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后来的80系列、90系列、三代坦克相继下线,坦克族谱日益丰富。<br> <b>“陆战之王”99A坦克</b><div>作为一机集团研制的第三代坦克中的佼佼者,它奠定了我国第一代陆军装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显示与综合的基础,实现了战场态势共享、协同攻防、状态监测、系统重构等功能,而且软件、元器件全部自主可控,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首台信息化坦克。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将其列为中国最致命的五种新装备之首。德国《焦点》杂志评选出的世界最强十大坦克排名中,它位列德国“豹2”以及美国M1A2坦克之后,名列第三,超越同样著名的俄罗斯T-90和英国“挑战者2”。<b><br></b></div> 包头酒店里的早餐。 <b>四.青城—呼和浩特</b><div>这里是我们东蒙三地(呼、包、鄂中心城市)的最后一站。呼和浩特旧称归绥,早在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大窑文化”就拉开了呼和浩特地区历史文化的帷幕,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这里成为我国北方民族的生息、繁衍之地;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就在此设云中郡,筑长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呼和浩特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有北魏盛乐古城,有“胡汉和亲”的见证昭君墓、辽代的万部华严经塔,从内蒙黄教最早的“大召”寺到席力图召、五塔寺等著名的格鲁派寺庙。作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凡到内蒙者必游之地。</div> 成吉思汗大道与气象局路交汇处的<b>呼和浩特体育场</b> 我们在呼和浩特的首站是于市区以南11公里、209国道旁的那座“绝塞埋香骨,千秋不朽名“昭君墓。<div><b>昭君墓</b>,又称“青冢”,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明妃王昭君的墓地。汉代以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墓前有平台和阶梯相连,远望陵墓呈青黛色。据民间传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时,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昭君墓又称为“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br></div> 昭君墓封土堆,高达33米,占地1.3公顷。 <b>王昭君</b>,真名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选入后宫,为汉元帝待诏。公元前33年,作为汉朝属国的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入京朝觐天子并自请为婿 ,元帝遂将宫女王嫱赐之 。昭君来到匈奴后,使匈奴境内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同时确保了中原汉王朝与匈奴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交往,迎来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太平盛世,这不得不令后人更加敬佩。 <b>和亲铜像</b>高3.95米,重5吨。是一座昭君与呼韩邪单于披氅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 <div>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颇近。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内各立有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墓碑。登石阶至墓顶,伫立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div> <div><b>化劲戈为玉帛</b></div><b>匈奴历史博物馆</b>建筑风格以夯筑技术为主,建筑形制在仿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使其独具一格。整体建筑背依巍巍阴山,与广阔的大地融为一体,蔚为壮观。该馆自建后成为了内蒙古首府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内设有两大基本陈列《匈奴历史文化陈列》和《昭君出塞陈列》,该陈列展览是昭君博物院基本陈列中的主干。还设有《昭君民俗文化展》《马文化展》《蒙古族服饰展》等临时展览。<br> <b>单于大帐</b>作为文艺演播厅,整体建筑风格为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穹庐作为主要特征,以匈奴贵族墓葬出土的典型器物作为建筑装饰。大帐中重点出演大型实景剧《昭君情缘》。这部舞蹈剧将王昭君的生平事迹作为创作轨迹,重点展示了昭君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艺术魅力。 大召广场上的大牌坊。 <b>大召寺</b>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1579年主持创建的,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它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召庙建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遗憾的是由于疫情原因,几乎所有的庙宇都处于关闭状态,也只能看看外景了。 大昭寺成了这里拍婚照的热选地 <b>大召寺释迦八塔</b>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每一座皆有含义和名称:分别为:<b>莲聚塔</b>,建造在蓝毗尼园世尊降生处,为净饭王所修;<b>菩提塔</b>,影胜王在世尊成道之金刚座旁建造,亦名降魔塔;<b>吉祥门塔</b>,五比丘在世尊初转法轮之处-鹿野苑建造,也名转法轮塔;<b>神变塔</b>,勒扎波国王为纪念世尊于神变月时在舍卫城降伏六师外道而建;<b>天将塔</b>,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天报母恩而说法,后回到人间,降落之地名为散旦,人们为纪念这段因缘而在此建造之塔;<b>和好塔</b>,世尊在曼迦达地方和合僧众后,当地人建的塔;<b>尊胜塔</b>,当年世尊接近涅槃时,众多眷属祈求世尊住世,世尊嘱修此塔,并亲自加持开光,以此代表法身;<b>涅槃塔</b>,世尊示现涅槃处所修的塔。它们由各塔基、塔瓶、塔颈、塔叉、塔顶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代表土、水、火、风、空五方面,体现了藏传佛教文化特点。 <div><b>白石雕砌覆钵式喇嘛塔</b>是内蒙古地区此类型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它全用白石雕刻垒砌而成,通高约15米,石塔基座用石条砌成方坛,四面有阶梯可登。方坛上面为方形束腰座,束腰部分刻出火焰、金刚杵、狮等图案花纹,四角立圆柱,上呈阶梯状座身,分五级逐步内收,最下一级刻图案花纹,以上各级刻梵文六字真言。覆钵为宽肩型,周围饰以缨络,南面正中砌出火焰形佛龛。覆钵上面的塔刹,用石刻出十三相轮,再覆以铜制星月和宝盖。白色石料的塔身上,纹饰都用五彩,色调对比鲜明,是中国北方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和清代覆钵式塔的代表作。</div> <b>金刚座舍利宝塔</b>位于五塔寺内,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门上正中间镶嵌着蒙、藏、汉三种文字书写的"金刚舍利宝塔"石刻匾牌。门内没有梁殿,东南角有通往座上的阶梯,座上设5座小塔,塔后照壁嵌有蒙古天文图石刻,是研究蒙古族天文史的重要材料。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经文,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于首都北京大真觉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逊色。<br> 从这座成吉思汗坐像看,是将成吉思汗作为象征着理德、行德的普贤菩萨的转世化身。 <div><b>主殿门饰雕刻极其静美细致</b></div><b>清真大寺</b>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故此得名清真大寺。<br>据《清真寺南北讲堂碑记》记载:“自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重修。1923年又经募捐重修后方成现在规模。 <div>前面的高塔既是寺内宣礼塔,每逢斋月,每当教民登此楼望初月升起,既是封斋或开斋之时,故曰“<b>望月</b>楼”。</div> 塞上老街位于呼和浩特市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是条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街。原为建于明万历年间大召寺前西侧的一条横街,立有牌楼,名为塞上老街。而今的老街是市政府花两年时间在原先老街基础上重新修缮、体现历史文化名城亮点的一条街道,全长380米,全部建筑充分体现明清时期特点,被誉为老呼和浩特的旧影浓缩。 <br> <b>成吉思汗广场夜景</b>在内蒙一般稍大一点的城市都有以成吉思汗命名的广场,就如同内地以孙中山命名的街道、公园一样为纪念本民族的民族自豪感。<div><br></div><div><b>五.天上之路—张北草原</b></div><div>张北草原距呼和浩特东320多公里,以塞外草原风光闻名。这里曾是皇家狩猎、避暑、巡幸之地。也是张家口地区名声在外的自然风景区。由207国道下来不久就是天路景区的西起点—野狐岭。</div> <b>野狐岭草原音乐节纪念碑</b>是进入草原天路的地标。每年夏天都会燃爆草原的音乐节,已成为张北草原的另一大特色。 <div>迎接我们的是一片片五彩织锦般的花田,此时正逢秋花盛放之际。姹紫嫣红、缤纷炫目,煞是好看。</div> 不过花田都是由个人承包,必须买票方得入内,没有老人优惠,十块大洋,一分也不能少。 不管怎么说,里外拍照还是不同,也算是物有所值啦。 <b>草原天路</b>地处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边缘;西起野狐岭,东至桦皮岭,绵延百余公里;恰如一条青龙,盘亘于群山峻岭之颠,蜿蜒于绿野荒漠之间。与蓝天相接,与白云相融。沿途自然风光炫美,可谓是紫花金甸、风电巨叶.....展现出一幅绚丽的坝上风景油彩画;行走其上,犹如云端漫步,故而得名“天路”。被誉为是中国大陆十大最美丽的公路之一。有中国的“66号公路”之称。 <b>草原天路游客服务中心</b> 骆驼与马是此地农牧民主要的生财工具。 <b>天路驿站—黄花坪村</b>目前以游客住宿、餐饮补给为主营。 <div><b><br></b></div><div><b>六.初入张家口</b><br>张家口市,又称“张垣”。地处河北西北部,京、冀、晋、蒙四省市交界处,自古就是固守边塞的北方重镇、关内外商贾云集的地方;是张库古道(张家口至库伦,库伦即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起点,连接京津、沟通晋蒙的要衢。为沟通内地与边塞商贸、人员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初年,为了防止北元骑兵的骚扰,在东、西太平山筑关隘、修长城。而居住的附近人家中以姓张的人为多,久而久之,此地便被称为张家隘口,即现在的张家口。当年大量山西百姓由此进入漠北草原移民、拓荒,经商;俗称“走西口”即为此地。1945年后曾是晋察冀边区首府,为当时中共首座占据的大城市。张家口市还是现行长城最多的地区,素有“长城博物馆”的美称。</div> 清水河上的建设桥(连接市区东西) 沿河步道 大境门前广场气球彩坊 <b>大境门</b>建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位于张家口北地势险要的东、西太平山之间。300多年来,据长城之要隘,扼边关之锁钥,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是长城四大关隘之一;素有万里长城第一门之称。门额上的“大好河山”为察哈尔特别行政区都统高维岳所书。近代重要人物孙中山、蒋介石、朱德、聂荣臻等都曾经登临过大境门。1948年12月华北军区第三兵团于新保安消灭傅作义精锐35军后,至24日最后将国民党军孙兰峰部5万余人围歼在大境门外;再次占领张家口。此役基本清除了傅作义在华北的主要军事力量。 1927年察哈尔督统高维岳在大境门门楣上书写的“大好河山”四大颜体大字,苍劲有力,颇为壮观,更为大境门增添风韵。 当我们按图索骥驶过清水桥、寻找张家口堡入口时,却被导航带入桥西左手边一条狭窄的老巷里;待到发现情况不妙,被路人告知这是一条死胡同,此刻已深入有数百米之远了。最糟糕的是中间竟然没有岔道可以掉头。无奈中,非常窘迫地在一大批坐在家门口聊天的北方大妈众目睽睽之下一直倒出巷口才得以解脱。最后在桥东自由市场一片空地上找了一个车位,停妥车子后以步行前往。 <b>张家口堡</b>,俗称堡子里,是张家口市区的“原点”和“根”,600多年历史沧桑岁月,见证了这座城市逐步成长繁荣的历程。 张家口堡现存文物古迹达700余处,其中极具价值的重点院落93处,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堪称“明清建筑博物馆”。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组成部分的宣府镇(宣化)要塞,张家口堡在明朝三百年历次大小战争中从未失守过,保护了这方山水,庇佑了这方安宁。故以“武城”之誉而雄冠北疆。清代诗人陈逢衡曾赋诗赞之:“欲把舆图求胜概,张城第一塞垣冲”。 <div><b>小北门,为</b>明宣德四年(1429)年,万全右卫指挥张文所督建的张家口堡主要城门之一,也是现在游客进入景区的主要入口。城堡内建筑布局也不就同于一般城堡。小小的城堡内当时就以建有守备署、协标署、中营署三处屯兵营房及军用粮仓、草场等。而现存的玉皇阁、文昌阁及大批民居,均建于明中后期及清代,而且像玉皇阁等还有着明显防御功能。</div> <b>玉皇阁</b> <b>文昌阁</b>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间(1618年),距今已有近400余年的历史。在文昌阁下的“四门洞”辟了鼓楼东、西、南、北四条街。文昌阁内供奉文曲星,又称“文星”,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元朝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将梓潼帝君加封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称“文昌帝君”。文昌阁是现存明代重要标志性建筑。 <b>“四门洞”</b>,是中西合璧的文化融合物,位于堡子里的中心,顶部镂刻阴阳八卦图加莲花,外加无梁券顶和中式阁楼,也算是边贸文化的特色吧。 留在儿时印象里的街景,人们缓慢的生活节奏,让时光似乎停滞在半个世纪之前。 <b>清代大美玉商号</b>旧址位于鼓楼西街35号。是山西巨商常氏家族在张家口创办的著名字号,院落门头匾额的“安且吉”三字,出于《石芸轩法帖》。该法贴是山西榆次车辋常家庄园石芸轩书院正面廊中镶嵌的书法石刻遗世瑰宝。 <b>定将军府</b>。是建于清代末年的一座门庭煊赫的官邸,原主人定将军原名定安,为满清贵族,因战功升为一品顶戴,并赐产张家口。后安定在张家口堡选址修建了威武煊赫的“定将军府”。抗战初期这里曾是伪蒙疆银行旧址,48年以后成为察哈尔省政府驻地。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街道办事处。<br> <b>宣化古城</b>始建于唐,建城已历1260余年。现属张家口市,因古时为北京城西的第一座府城,因此又有“京西第一府”之称。宣化所处位置是当年通往张北关外的必经之路,其历史可追溯上溯6000年前。宣府镇城的规模从隋唐至今变化不大,让宣化入史册最古老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上谷郡”了。2004年开始了古城的修复工程,目前已完成了部分修缮工作,初步复原了古城“京师锁钥”的历史旧颜。<br>我们从市区开到这里花了半个多小时之久,想不到宣化区与张家口主城区相隔仅有30多公里之远,恐为全国中小城市之冠了。 宣化古城始建于唐,建城已历1260余年。2006年4月正式拉开了宏伟的宣化古城修复工程。经过两年5个月的紧张施工,完成了大新门城台、城门楼复建,两侧各43.8米的马道、西城墙中段、北段2175米、南城墙中段177米及城墙西北角角楼的修复工程,初步复原了古重镇“京师锁钥”的历史旧颜。 <b>清远楼</b>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地处古城宣化中心,与南面<b>镇朔楼</b>、<b>拱极楼</b>三楼一线,遥遥相望。全楼高25米,建在高7.5米的十字券洞上。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木结构;造型别致,气势轩伟。南与昌平门,北与广灵门,东与定安门,西与大新门四门通衢。楼内有明嘉靖十八年铸八卦铜钟一口,钟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钟声悠扬洪亮,可远传40余里,故清远楼也称钟楼;被人们誉为"第二黄鹤楼"。 <div>沿G6京藏高速向东南方向行驶约半个小时车程,一座高大、褶皱清晰的石山横亘在道路前方,据路牌指示,这里不远处既是目前全国现存最大、功能也最为完善的古驿站—鸡鸣驿。<br></div> 下了收费站不远即转入110国道,不远处高大的鸡鸣驿古城墙矗立在尘土飞扬的公路边,它将历史与现代相隔在咫尺之间。谁会想到,驿墙外这条不起眼的国道,其前身早在先秦时代就以“上谷干道”古驿路而闻名于世。走近鸡鸣驿城墙,一种厚重的沧桑感迎面袭来:几百年风雨侵蚀,在城墙的砖石上留下斑驳的印迹,古老的驿道诉说着昨天的往事、追忆着前朝的繁荣。 <b>七.鸡鸣古驿</b><div>始建于元代,因背靠鸡鸣山而得名。至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扩建为宣化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它是中国古代邮驿功能最全的驿站;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交通与邮驿的意义。现今,无论从旅游还是从文物角度上看,鸡鸣驿这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古城仍不失当年风采,有着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br></div> 远眺鸡鸣山,就如同一位安祥和泰的老人,端坐在驿城身后,护佑着这座历经时光阅炼的古城。城墙东门上的楼阁在蓝天映忖下沐浴在金色阳光之中;更显古城的雄伟壮观,岁月的悠远和沧桑。 <div><b>公馆院</b></div>这座看似残砖破瓦的房子原是明代负有主要公干的官员下榻的地方 <b>祈福树</b>,是当年城内居民聚会休憩的地方。 <b>西门</b>前的主街,经过几年修葺,多少改变了以往破败衰落的颓势,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与游客的增多,也给古城带来了一线生机。 坐落在前街正中的<b>指挥署</b>,称得上是鸡鸣驿众多古宅中最显赫的院落了。门前墀头上砖雕共6面6组,采用镂空和高浮雕,花纹繁复、精致是其地位的象征,这里曾经是明代指挥署的驻地。<br> 驿站里最有名的<b>“贺家大院”</b>曾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难留宿的“一夜行宫”。至今二进院的山墙上还留有刻砖"<b>鸿禧接福"</b>四个楷书大字,作为慈禧太后在此居住的记念。原来的五进连环院,已经变成各自独立的院落。 <b>贺家大院慈禧旧居</b><br> 俺也坐坐老佛爷当年睡过的龙炕。 <b>驿丞署</b>是驿城最高行政官员驿丞及其吏属办公之所、重要的行政机关,负责驿站所有日常事宜。驿丞品级虽未入流,在驿站内也算是说得上话、有头有脸的人物。两进院,前殿后宅,并建有后花园;为北方明清时期胡同院落建筑风格。 <b>泰山庙</b>建于清朝顺治8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殿内壁画仍旧清晰可见。泰山庙的泰山奶奶是送子菩萨,过去这里香火旺盛,村民常找泰山奶奶祈子。过去农历四月十三--十八,这里都举行隆重的鸡鸣山庙会,十五是最热闹的一天,常有京津、晋、蒙等地的善男信女专门到此逛庙敬香,祈求平安。 在这座古庙中保存了相当完好的壁画,这些画于明代的壁画将碧霞元君这尊泰山之神描绘成出生在山西境内某个国家的千花公主,受太白金星的点化,从山西出发经鸡鸣驿,走北京城,渡过黄河水,来到了泰山脚,途中所经过的十八寨、炒米店、两河口等地均为古代著名的驿站所在地。壁画采画面层次分明,线条清晰流畅。更叫人忍俊不禁的是画中的诙谐三句半,也算得上是壁画中的一绝。艺人将泰山娘娘经过地方的所见所闻都用三句半的形式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有趣。 <b>周家大院</b> 里面展厅展示了古驿站古今变迁的图文介绍 <b>古戏台</b> <b>文庙</b> 鸡鸣驿邮驿博物馆前的情景铜塑 <p class="ql-block">触景生情,让人想起《城南旧事》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种淡淡愁绪。这座历经8百年的古驿站,如今已风华尽逝,曾经的风流繁华,已是过往烟云。</p> <p class="ql-block">从城楼向下俯瞰,一条大道由东向西贯通全城、直至西门,成了城中交通的主干线。可以想像当年驿卒就是沿着这条驿道夜持炬火、飞马传驿;有多少驿车客马曾在这上面“车辚辚,马萧萧,行人腰上各带刀”地走过。两旁青瓦古舍鳞次栉比;路边停放的私家车将过去与现在混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空间与时间的反差。古树炊烟之下的驿城,散发着一种沧桑岁月遗留下来独特的古韵;对于喜欢怀旧的人们仍是一种不小的诱惑。</p> 从鸡鸣驿到我们下一站古北镇必经昌平、北六环。这里是数条外地进出北京的交通要道;京藏、京新、大广线都在此交汇,平常也经常发生拥堵现象。由于疫情,进京车辆都需登记检查,我们也因此一直当心在此会被卡口。由于只是过境,所以检查速度相对也快一些,就这样,我们与北京擦肩而过,由京藏转大广向东北方向继续我们的旅程。 当天夜宿距古北口仅几公里的G45大广高速太师屯服务区,这样明天下高速不远就到了古北镇了 <b>古北口</b>自古以雄险著称。《密云县志》称其“京师北控边塞,顺天所属以松亭、古北口、居庸三关为总要,而古北为尤冲”。康熙、乾隆皇帝多次赞颂,以“地扼襟喉趋溯漠,天留锁钥枕雄关”来称颂它地势的险峻与重要。<br> <b>八.古北水镇</b><div>水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坐落在司马台长城脚下。听其他旅行团导游在介绍景区说,景区总体规划布局是由乌镇旅游集团设计、参与建设的;怪不得进入小镇总有点似曾相识的南方水镇的感觉。古北水镇依托司马台遗留的历史文化,巧妙地将南方水乡廊街杆栏元素与北方明清及民国风格的山地合院建筑相融合:<b>既有北地之厚朴,兼有南乡之柔妩</b>;环山饶水,让人耳目一新。更以峻险雄伟的司马台长城为其背依,使之成为一个在中国独一无二的北方山乡水镇。就我个人而言,相对于北京周边的那些景点,这里还是值得推荐的。</div> <b>水街</b> <b>梦里依稀回故乡</b> <b>南天门</b> <b>司马缸</b> <b>永顺染坊</b>是在古北水镇里面的一个著名景点之一。望着晾架上如彩练垂泄下来的染布,好像重新回到了乌镇染坊时的场景;只不过将那里的靛青扎染移换成七彩印花而已,但不失两地异曲同工之处。<br> <b>圆通寺宝塔</b> <b>勤书月</b> <b>英华书院</b> <b>书式生活</b> <b>潮河第一营寨楼</b> <b>山水长大牌坊</b> <b>日月岛老戏台</b>是景区最大的主广场,周边有许多餐饮、游乐店铺。 <b>梨园客栈</b> <b>潮河川桥旁的桥头糕</b> <b>汤河古寨</b> <b>龙凤温泉广场</b>位于去司马台的途经之地,对于古北镇的游客是个绝佳的休憩之地;卵石地面的空地上,分置于荷池两边的温泉之中各竖立有龙、凤镂雕立体塑像;名曰龙凤池。路过此地的游客都纷纷脱鞋入池品味一下如此惬意的免费温泉脚浴,以解身体之乏。自然咱俩也不会错失此良机,往返司马台经由此地时都下去好好享受了一番,而效果确实出乎意外的好。 <p class="ql-block">震远镖局</p> 此处不知是何地,河巷乌蓬小桥头 <b>洗尘桥</b> <b>八旗会馆</b> <b>溪东街</b> <p>司马台早有所闻,介绍听起来确实蛮令人心动的;去了那么多长城,大多都是后期经过整修,而最想看的还是原生态的东西。不过水镇景区不含此项目,登长城还得另行买票。老年人缆车无优惠每人90元,水镇优惠门票80元,两人来此景点花了340块左右,也是此次旅行过程中最大的一笔开销了。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徒步登顶,不过来回大约得花4个多小时,对老人来说并不明智。</p> <p><b>司马台长城</b>与金山岭长城隔山相望,是中国唯一一处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整个长城城墙依险峻山势而筑,以奇、特、险著称于世,保存有完整的20座敌楼,尤其望京楼筑于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顶,景观绝佳,最远可遥望到北京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英国的泰晤士报2012年曾将司马台长城译为“全球不容错过的25处风景之首”。</p> <p class="ql-block">而只有当你登上布满沧桑的司马台峰燧突起的残垣断壁上,俯揽延绵于莽莽群峰之巅渐行远去的古长城,才能真正体会到那句“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则是中国长城之最”的含义了。</p> 雄据燕山峰峦之上、险峻伟岸的司马台长城段,最高处则是<b>望京楼烽火台。</b> <b>九.承德</b>是我们在河北境内最后一站,过了此地,我们将再入内蒙古了。1703年清康熙在此修建避暑山庄,成为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有塞外京都之称。当时清帝每年几乎有半年时间来此避暑和处理朝政,接见少数民族王公及外国使节。后雍正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赐字“皇承天德”释义先皇秉承天地化育万物的恩德; 设承德直隶州,始称“承德”。得幸与皇上恩典,承德开始进入繁荣期,渐而逐成大邑。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br>承德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承德一带早在远古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殷周时期,这里是山戎、东胡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是燕侯的势力范围。<br> <b>永佑寺舍利塔</b>又称六和塔,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北侧。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加固山庄之永佑寺塔,至二十九年才告竣,历时十年。现永佑寺建筑大部已毁,仅存石碑数通,其中乾隆二十九年碑一面刻《御制永佑寺舍利塔记》,一面镌《御制避暑山庄百韵诗并序》,为研究兴建避暑山庄的重要史料。 来承德首当其冲自然是大名鼎鼎的<b>避暑山庄</b>。不过大多数人只是处于对前朝皇帝的好奇,而非其景点有何特色,现在只要和皇城根沾上一点关系的东西都被起底拿出来卖座了。也许来了太多次,总会审美疲劳。地方太大,到是有点空散的感觉。整个游览过程只是一个赶路,并没有觉得有何特别出彩之处,山水园林风景在南方也许不为少见,但关键人家是皇帝的甚爱之地,自然就另当别论了。这次只是有碍于咱夫人未曾来过(而且老人免票),也就是再打一次卡而已。我有时觉得地域的不同还表现在对事物看法的差异;抛开对山水花鸟的看法,北方骨子里有种对皇上的敬畏意识,而于我们来说更多的则是好奇。也许咱们文化根基浅薄、底蕴不够,无法真正体会到那份潜在的自豪感,实在有失公允,过有谬误了。 <b>“澹泊敬诚”殿</b>是避暑山庄的核心主殿。<br> 老皇上的御座好像不舒适。 <b>  西暖阁</b>,是皇帝的寝宫。所谓暖阁,通俗讲也即和咱北方的土炕为同类。只不过制式和用材高大上而已。关键是康熙、乾隆、嘉庆、 咸丰 等皇帝都曾在这里居住过。而咸丰 皇帝又病殁在这张床上,那自然也是物以人为贵了。<br>不过更为扎心的是在这里曾发生过两个重大政治事件:一是 咸丰 在西暖阁的病榻上批准了丧权辱国的《中英 北京 条约》、《中法 北京 条约》、《中俄 北京 条约》,并追认《中俄瑗珲条约》有效,使我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二是, 咸丰 在命载西暖阁临死时,口授遗诏把象征皇权的“御赏”、 “同道堂”两方大印赐与慈安、慈禧两太后,致使 中国 历史上有名的“辛酉政变”,也叫“ 北京 政变”在这里酝酿并实施,导致慈禧“垂帘听政”,统治 中国 近半个世纪。也为中国最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大清皇朝的灭亡做了最后的铺垫。 <b>珐琅馆内部分展品</b> <b>“云山胜地”楼</b>。登临此楼,可以观赏避暑山庄整个苑景区。西看层峦叠嶂,北望草场辽阔,东观湖光水色。因晨夕景色各异。常有“朝岚夕霭,萦绕期间”;故此康熙称之为“云山胜地”。为康熙36、第8景 园子内这类供人拍照留影的标志有好几处。 <b>水心榭</b>为园内风景较为经典之处;东则荷莲幽香;西则倒影连漪;北则绿水含烟;南为亭台楼宇。乾隆常以康熙咏 杭州 西湖《湖心亭》名句比之:“ 水上 起楼台,湖面平如静;春风吹柳条,远与山光映”。 仿嘉兴同名之楼而建。 <b>如意玉带桥</b>虽在景区导游图中没有特别标注,但我觉得这里景色意境更佳。 <b>金山</b>位于如意洲以东、隔澄湖相对。为康熙帝南巡,因欣赏江苏镇江金山景物,于山庄内按此景仿造的;筑亭台楼阁于怪石之间,由山石堆砌,三面临湖,由康熙三十六景第十景的“天宇咸畅”和第十二景的“镜水云岑”两组建筑。<br> 走了大半个小时才找到以收藏《四库全书》号称为<b>中国四大书阁之一的</b>文津阁,,结果大失所望;不说其建筑规模、园林规划与杭州文澜阁相比如何,而是里面正在进行翻工程,到处是手脚架,连个摆谱拍照的地儿都没有,来回花了大约一个多小时,说也难怪,谁让咱猪鼻子插大蒜,冒充个文化人呢。 <div>之前忘了提醒一句,尽管对避暑山庄印象也就尔尔,但园内北部小长城却是拍摄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b>普陀宗乘之庙全景</b>的最佳之处。<br></div><div><b>外八庙</b>是指清朝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依照西藏、新疆、蒙古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的十二座喇嘛教寺庙群。由于当年有八座寺庙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以供边疆少数民族的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又都在山庄之外,故统称“外八庙”(即口外八庙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庙”便成为这十二座寺庙的代称。在承德,如果说避暑山庄有点差强人意的话,那么外八庙或许还是值得一逛;毕竟这些建筑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的精华,依山而建,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div> <b>须弥福寿之庙</b>,又称“班禅行宫”,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乾隆帝下旨在热河建须弥福寿之庙;在北京香山静宜园(今香山公园)建宗镜大昭之庙,作为班禅夏季驻锡地,将北京西黄寺作为班禅冬季驻锡地。 位于山门正北的<b>碑亭</b>四面有拱门,内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立的《须弥福寿之庙碑》。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纹样;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下部基石刻有波涛纹样,四角还有鱼、虾、蟹、龟等动物装饰。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全部装饰中,此碑的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br> <b>琉璃牌楼</b>为汉式三间、四柱、七楼的形制,翼角飞翘,斗拱层叠。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题刻的乾隆御题匾额“总持佛境”高挂琉璃牌坊上,它是寺庙整体建筑风格转换的标志和等级的界限。<br> <div><b>大红台</b>位于琉璃牌坊北面。为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顶部平坦,平铺有方砖;四角各有一座庑殿顶小殿,内供奉金刚佛像。大红台的内部四周为裙楼,上下共有三层。第一层东有四大天王坐像、十八罗汉像、等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像。第二层东南角有八角形三层转塔,。第三层东有7座金漆雕刻的坛城。</div> 高庄严殿<br>妙高庄严殿位于大红台裙楼围合而成的天井中心。高三层,面阔七间,是六世班禅讲经之所。三层上下贯通,重檐攒尖顶,覆铜制鎏金鱼鳞瓦,四条屋脊各饰一上一下铜质鎏金行龙两条,共八条龙,每条重约1吨。据说殿顶共用赤金1.15万多两。第一层殿内正中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塑像,稍北供奉释迦牟尼像,东侧是六世班禅讲经时用的宝座。第二层供奉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以及十八罗汉像。第三层是乾隆帝祈求长寿的转塔。此殿是我再此寺在所见最为精美殿宇。 吉祥法喜殿<br>吉祥法喜殿位于大红台的西北方向。此殿为方形殿宇,分上下两层,面阔5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镏金龟鳞铜瓦。上层额曰“吉祥法喜”,原为佛堂,下层额曰“芬陀普涌”,是六世班禅的居所 <p>琉璃万寿塔</p><p>琉璃万寿塔位于须弥福寿之庙的最高点。建于方形白台之上,下部是白台雕砌,塔身为八角形,高七层,底层有广阔的大廊,顶覆黄琉璃瓦。塔身上雕刻有精美的佛像。此塔与北京香山昭庙后的琉璃塔为同一时期所建,也同样是为六世班禅朝见乾隆皇帝而建。作为须弥福寿之庙的一个重要部分,万寿塔起到了信仰与崇拜的作用。佛教认为“塔即是佛、佛即是塔”,建塔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而表达的信仰与崇拜。琉璃万寿塔的建立增加了寺庙建筑的佛教意义,增加了人们的信仰崇拜。清朝皇帝借助宗教,“因俗利导”,“因俗习为治“,达到使蒙、藏人民倾心向化、心向中央政权的目的。</p> <p>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佛教庙宇,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p> <p>普陀宗乘之庙山门是一座清式与藏式结合的建筑,藏式三券门白台之上,有清式城楼;“单檐庑殿歇山顶,琉璃黄瓦绿剪边”。台周围以雉碟,造型精雅别致。</p><p><br></p> <p>进入入山门首入眼睑的建筑既是<b>碑亭</b>。砖拱结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四出踏道。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碑亭正面券门左右各安有金色转轮。碑亭内立有三通石碑:中央为乾隆三十六年御制《普陀宗乘之庙碑记》龙纹边石碑,记述普陀宗乘之庙乃为庆祝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寿而建,庙制仿西藏而非仿南海普陀寺,文后附乾隆帝《吾闻瞻部洲,古德有道场》御制诗一首;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及清廷对该部的抚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是乾隆帝御笔。</p><p><br></p> <div><b>五塔门</b>是藏传佛塔过街塔的一种形式。因上置五座彩色藏式佛塔而谓之“五塔门”。正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帝题额“广圆妙觉”。<br><div><br></div></div> <b>琉璃牌楼</b><br> <br><br> <b>大红台</b>是普陀宗乘之庙的最高处,置于17米高的白台基座之上;因巧妙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叠加成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显其高大宏伟。南面正中垂直镶嵌六座黄绿相间的琉璃佛龛,让巨大的红墙富有变化、更加协调。尤其是白台宽大的顶端平台上,四座巨大石砌基座上那高大的幡杆上面迎风飘舞、猎猎作响的经幡,在一种神秘的空灵中让人不由多了一份敬畏。<br> <b>慈航普渡亭</b>位于大红台群楼顶部平台西北角,碉楼以北。是一座重檐六角形亭,顶覆鎏金鱼鳞铜瓦,与权衡三界亭高低错落,远远望去,朱楼金阁,颇为精致壮观。<br><br> <b>权衡三界亭</b><br>从洛伽胜境殿可达东北角的权衡三界亭。该亭为重檐八角形亭,顶覆鎏金鱼鳞铜瓦。亭内原有的吉祥天母像,已迁移到西罡子殿展出 <b>万法归一殿</b>为整个寺庙的主殿。通过东红台御座楼登踏道向上,为第三个平面——万法归一殿。万法归一殿在大红台群楼空井正中,是一座正方形七进间大殿;重檐四角攒尖顶,上覆鎏金鱼鳞铜瓦,四条屋脊饰有波状鎏金瓦,藏式法铃宝顶,殿顶使用头等金叶14000多两。该殿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数民族领袖礼拜之所。<div>站在楼顶平台放眼望去,眼前金碧辉煌的万法归一殿鎏金屋顶熠熠生辉,令人炫目;远处山峦叠翠,磬锤峰奇石兀起,须弥寺青云隐立,更入佳境;实为该寺最佳观景之地。</div> 磬锤峰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棒槌仰天耸立。作为承德地标性景观,在市区大部分地方都可看到。虽曾多次来承德而从未登临此峰,不能不是个遗憾了。 普宁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一座汉藏结合寺庙。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整座寺院雄伟壮观。<br> <b>大乘之阁</b>是普宁寺的中心建筑,四角有四座不同颜色的喇嘛塔。大乘之阁通高36.75米,外观正面6层重檐。阁内置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高22.28米,用松、榆、杉、椴等坚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重约110吨<br> 我们与下午四点赶到寺前广场时,该庙已近关门。所以只是匆匆略览一下后即以离开返回酒店。北方由于太阳下山较南方为早,景点一般在下午三点多就准备打烊歇业了。像我们这样上午十点多才开始动身的“懒人”,每天的“有效活动期”也就不会超过4、5个小时,加上行车赶路,跑上一、两个点已算不错了。 下午告别承德,沿G45高速北行200公里,抵达我们重新入内蒙的第一座城市—<b>赤峰</b> <b>十·当晚宿赤峰</b>,酒店倒是不错,向本地人询问此地还有可玩之地?但回答大都是“不太清楚”。 介于赤峰至齐齐哈尔之间、内蒙与黑龙江省交界处的G4512双嫩高速太平川服务区,是座新修建的花园式高速服务区。在全国其他地区以很少见到如此干净、整洁,设施完善的服务区了。 <b>十一.齐齐哈尔</b><div>虽然位居黑龙江第三大城市,也是首次路经此地,但并无在这里逗留的打算,今天已是十月国庆后,我们得尽快赶到漠河,否则十月过后气温下降导致下雪,就不好玩了。</div> 早上原准备直接上路前往400多公里以外的呼伦贝尔,但总觉得至少有点这座城市的映象也好,于是乎查看了一下酒店周围,也就这座公园有点名气。<b>龙沙公园号称是</b>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国家旅游风景区AAAA级景区。原名“仓西公园”或“西花园”,始建于1907年,是一座百年古园。<br> <b>望江楼</b>始建于1908年,位于龙沙公园劳动湖东畔的假山上。黑龙江巡抚周树模“思泛舟江湖,以谋临流之胜”,两次邀请张朝墉设计改建仓西公园(今龙沙公园)。1930年将草亭改建为砖木结构亭。楼高25米。<br> <p>公园舞龙人</p> <b>关帝庙</b> <b>寿山将军像</b><div>寿山(1860~1900年),字眉峰,黑龙江爱珲人。1897年,寿山调任镇边军左路统领,驻黑龙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奉命署理黑龙江将军;在清代8个王朝、坐镇齐齐哈尔的76位黑龙江将军中,寿山将军的名字尤为响亮,1900年庚子之变,沙俄强敌压境,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时任将军的寿山,乃守“军覆则死”之义,从容殉节。<br></div> <b>嫩江秋叶黄(安建桥畔)</b><div><div>此地恰逢秋意正浓,渐黄的树冠倒映在息波如镜的嫩江上,一抹微风吹皱湖面泛起阵阵涟漪,秋景如画人亦醉;也算是这座城市给我们留下的最美的印象了。</div></div> <b>齐齐哈尔政务中心广场</b>正好位于和平广场旁边,还是一个很好的免费停车场。 <b>和平广场</b><br>齐齐哈尔和平广场是在2005年8月15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修建的,规划面积达4.14万平方米的和平广场位于嫩江江畔。广场主体由抗战纪念墙、胜利纪念碑、江桥抗战纪念雕塑组成。<br> 胜利纪念碑、 江桥抗战纪念雕塑是为纪念马占山将军打响中华民族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壮举而竖。1931年11月4日马占山将军激民族之义愤,怀满腔之热血,在嫩江桥边打响了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以一旅之众,首赴国难”。<div>匆匆结束了在齐齐哈尔短暂的逗留,随即转上G10绥满高速,今天下午我们将到达400公里以外的草原明珠——<b>呼伦贝尔城</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