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冬来不知寒,万象总是新。 第二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优质课观摩活动于12月5-6日在厦门举行,聚焦长课文难课文有效教学。</p> <p>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课堂。水东小学语文组抓住此次机会,全面统筹,组织语文教师们,通过“线上观摩+线下教学”的形式,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教师们由此受益匪浅。</p> <p>李桢老师的说课《动物王国开大会》,尊重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用好书中的插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了长文短教,难文浅教。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图文对照分角色朗读,较好地落实了课后练习。</p> <p>李晓思老师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的说课中指出,教学的关注点应着眼于设计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和找准学生的学习困难。</p> <p>《小英雄雨来(节选)》是一篇经典的长课文、难课文,但朱海龙老师在教学中循循善诱,抓住切入点,让学生轻松学会如何列小标题,达到教学目标。</p> <p>戴松堂老师在说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直接指出长课文教学的路径:</p><p>整体感知,一篇长文读成一两句。</p><p>局部精读,一篇长文瞄准两三点。</p><p>整体联结,一篇长文浓缩一幅图。</p> <p>汤乐老师和彭洁玲老师同课异构,对《好的故事》进行精彩说课,带领听者一起漫游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两株枣树”、“江南和朔方的雪”、“过客”、“驳诘的狗”、“风筝”……织成了一篇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的好的故事。</p> <p>盛晴老师的说课《红楼春趣》及汤佳绮老师的说课《骑鹅旅行记》,皆基于单元整体,关注学习难点,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实现长文短教、难文巧教的目的。</p> <p> 在一堂堂精彩的说课之后,温儒敏老师和陈先云老师分别为我们带来了《对长课文、难课文教学的思考》和《关于当前用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两点思考》两场发人深省的讲座。</p><p> 温儒敏老师更是在讲座中提出“为何很多老师一上课总是带一种朗诵味的腔调呢?这种现象在小学、初中更常见,可能认为这样上课,或者是追求领导风格,或者是模仿电视主播,或者是刻板的评论员。很多学生平时说话很生动有味的,但是到了公开场合说话全都变成了语文腔,这是个文风问题。应该变成老师平时讲课的语言,自然真切一点,套话少一点,除了特别的朗诵之外,比如有时候读诗、读散文需要有一定的腔调,但是平时的教学里面不要拿腔拿调,语文的功能之一就是思维训练,套话和语文腔意味着不过脑的。”值得老师们深思。</p> <p>厚积方能薄发。此次“难课文、长课文”教学观摩与研讨线上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受益匪浅。我们将脚踏实地,坚实地走在教育的芳香小径上,且行且思,勤耕不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