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殿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座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是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其余五座分别是甘肃夏河的拉卜楞寺、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而塔尔寺最负盛名的原因是这里是格鲁派的创始人、达赖和班禅的祖师、被誉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师诞生地。</h3> <h3> 该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00余亩。</h3> <h3> 西山门</h3> <h3> 从西山门进入寺院,首先看到的是左右两边各有一排很长的转经筒,这叫嘛呢经筒,在藏传佛教寺庙里是最常见的,筒用木头或金属做成,中间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经书。筒的侧面雕有文字,均是梵文发音的“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咪(mēi)吽( hōng)”,即观世音菩萨的6字真言。</h3> <h3> 寺院的第一组建筑是广场上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着的8座白塔,叫做八宝如意塔。建于1776年,位于寺前广场,是塔尔寺著名标志。以赞颂佛祖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莲聚塔、菩提塔、四谛塔、神变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和涅槃塔。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h3> <h3> 自媒体录制中</h3> <h3> 1号殿堂为护法殿,因殿中供奉保护正法、驱除邪恶的护法神而得名,又称“小金瓦殿”。始建于公元1692年,原为琉璃瓦房顶,清嘉庆七年(1802年)改为鎏金铜瓦房顶。这个殿的看点在于内院2楼的动物标本,据说楼上的标本历史悠久。殿内的白马标本,传说九世班禅从西藏来青海时曾骑此马,一天内赶到塔尔寺。</h3> <h3> 小金瓦殿四面墙壁是塔尔寺藏艺三绝之一的壁画。主殿佛龛中供奉着“身、语、意、事业,功德”五位护法神塑像。</h3> <h3> 2号殿堂为祈寿殿。祈寿殿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为祝愿七世达赖喇嘛长寿而建,藏语称“夏登拉康”。祈寿殿院内有数株根连在一起的白旃檀树(即菩提树),每到盛夏,枝叶茂密,浓阴蔽日,花开时节,芳香四溢,故该殿有“花寺”之称。“花寺”白旃檀树下的花坛里,还有一块长梨状的石头,俗称“护法磐石” 或“憩石”。在此也祝福所有的老人健康长寿。</h3> <h3> 时轮塔又称太平塔,为一砖制塔,是因九世班禅大师于1935年在塔尔寺为僧俗大众讲授大灌顶法而缘起。</h3> <h3> 印经院,未对游人开放,从门外向内看去,院内有汽车和三轮等现代交通工具。</h3> <h3> 塔尔寺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h3> <h3> 敬老院,为台湾信徒捐资修建,僧人老了无人照顾就进敬老院。<br></h3> <h3> 漂亮的小辫。</h3> <h3> 沿着缓坡上行,来到整个塔尔寺看点最多的3号殿堂大经堂,是塔尔寺宗教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h3> <h3> 大经堂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也是举行重大佛事活动和僧众集体学习诵经的地方,据导游介绍说门前有两根柱子的地方就是学校。</h3> <h3> 大经堂对面建有一头金光闪闪的大象塑像,象是吉祥的象征,看起来是近年的作品,很新(不知对错)。</h3> <h3> 大经堂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院廊有不少外来的喇嘛和信徒在磕着长头,这是藏传佛教信徒们的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h3> <h3> 塔尔寺内各个殿的周围都有转经筒,信徒和僧众用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经筒,口中默念着6字真言,这样既念了经书,佛祖又会保佑自己,前来的游人有的也学着样转动经筒。几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们对生活的期许、家人的平安、夫妻的团圆、病痛的驱散等等都默默倾诉在这里,虔诚祈祷,祈福祝愿!</h3> <h3> 4号依怙殿,始建于1594年,此殿正中供奉了塔尔寺最大的铜质鎏金宗喀巴大师像,故现今又称“宗喀巴大师殿”。佛像制作精美,是塔尔寺的珍品。</h3> <h3> 5号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主殿,位于塔尔寺正中,是塔尔寺最主要最古老的建筑。建筑面积456平方米,殿最初建于公元1379年,琉璃瓦墙壁,鎏金钢瓦屋顶。殿内正中奉有以白旃檀树为塔芯的银壳大银塔,塔身镶嵌各种宝石,塔顶佛龛内供宗喀巴大师药泥像。上方高高地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梵教法幢”。大金瓦殿左侧为释迦牟尼殿,右侧为弥勒佛殿。</h3> <h3> 大金瓦殿香火最为旺盛,有不少信徒和僧众在磕长头,这里面大多数都是远道而来的藏族牧民。</h3> <h3> 磕长头是一种全面匍匐的磕头方式,赤脚立在原地,戴着护手板,双手合十,先高举过头,再移到额前,后贴在心端,然后掌心朝下,双膝跪下,额着地,唇着地,心着地,“五体投地”,他们大多要这样磕10万个头来表达对佛的虔诚参拜。</h3> <h3> 燃灯供佛(点灯祈福)——灯代表光明和智慧,意即提醒世人要追求智慧,以去除愚痴。以灯供佛,隐含着以灯破暗、象征以智能除惑的深义。</h3> <h3> 6号弥勒佛殿,弥勒佛像的风貌跟我们往常看到的有所不同,这尊弥勒佛像属于印度佛像造型风格,不是我们汉族地区常见那位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胖和尚,但他或许更属于“佛教正宗”的形象。</h3> <h3> 7号九间殿,又称“文殊菩萨殿”或“三世喇嘛佛殿”,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属汉式硬山顶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将四根柱子之间的范围称为一个开间。九间殿廊柱为藏式朱色八楞柱,整座大殿以三间为一单元,从横的方向算共为九个开间,所以叫九间殿。九间殿由三部分组成。北三间,中央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被称为狮子吼佛像,所谓“狮子吼”,是用来形容佛祖在宣讲佛法时声音宏亮,令众生猛醒。居中三间,正中莲台上供奉的是文殊菩萨像。这种排列方法在佛教寺庙中非常少见,因三位菩萨实际上地位相同。这是因为藏传佛教徒认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转世,所以在安排佛像时也将这位菩萨的地位提高了。南三间,正中供奉的是宗喀巴大师塑像,左右两厢的坐像分戴黄帽和戴红帽的两种,他们在藏传佛教的创立过程中曾起到很大的作用。 九间殿前还有一个规模颇大的院子,被称为“社火院”,这个院子除了平时被寺中喇嘛用作讲经、“辩经”场所之外,每逢塔尔寺的几个重要宗教节日,就在这里举办跳大型宗教舞蹈,如马首金刚舞、法王舞、怖畏金刚护法舞等等,意为消灾免祸,保佑平安。每逢这里举行活动,信徒和群众都纷纷赶来观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h3> <h3> 九间殿前面磕长头的男女信徒们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五体投地的爬下去,他们此刻心中只有神圣的佛祖,完全旁若无人。</h3> <h3> 稍作休息的藏族老阿妈。</h3> <h3><br></h3> <h3> 这也能点外卖?还是大厨房送的饭?</h3> <h3> 悠闲自得</h3> <h3> 酥油花馆,是塔尔寺最精彩的艺术品,不仅远近闻名,还曾拍成过纪录片。它与壁画、堆绣统称为塔尔寺的“藏族艺术绝”。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br></h3> <h3> 藏经楼,是一座高五层的木结构藏式金顶建筑,鞭麻墙镶嵌铜镜。始建于公元2003年,其中香港李嘉诚先生捐资500万元,时任塔尔寺管委会主任第廿七世西纳活佛和宗康活佛的主持下于2009年修葺竣工。规模宏大,造型精美,雕梁画栋、巍峨壮观,殿内主供高11米铜质文殊菩萨镏金像,两旁为3米高的八大菩萨像,周围高1尺的千尊镏金文殊菩萨像,二层和三层内珍藏着以《甘珠尔》和《丹珠尔》为主藏区各大寺院的各种版本经书和印藏两地众多学者文集。</h3> <h3> 塔尔寺的三大看点:一是建筑。塔尔寺的寺庙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二是文化。塔尔寺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三是塔尔寺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闻名于世,堪称“塔尔寺艺术三绝”。塔尔寺禁止拍摄殿内所有圣物,包括堆绣,壁画,酥油花,所以拍照多以殿外金顶红墙为主,还是亲自去看吧。</h3> <h3> </h3> <h3> 全神贯注</h3> <h3> 密宗经院,是塔尔寺四大经院之一,二层平顶经堂藏式建筑,屋顶装饰有鎏金宝顶、法幢、法轮、金鹿等外墙镶嵌鞭麻墙、藏窗、铜镜、大门两边两根经幡杆。该经院是西纳·勒巴嘉措于公元1649年遵照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的法旨创建,后几经重建和扩建始具规模,形成现在这个规模。密宗经院的学僧主修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等本尊,注重修行,对各方面殊胜者授予“欧然巴”密宗博士学位。</h3> <h3> 不怕人的猫。</h3> <h3> 晒太阳的藏族老人。</h3> <h3> 匆匆忙忙游览了两个小时,离开时回望寺庙群、如意白塔,还有那熙熙攘攘的人流,突然想到,众生就是佛,像那花草树木一般,生老病死,循还往复,永无休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