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蜗牛🐌去散步!——一顿早饭引发的“反思”

christy

<p>  今早挺生气,嘟宝吃饭不好,边吃边玩。除去他可能不太爱吃水饺馄饨这样的客观原因,最让我上火的,是他只玩不吃。作为妈妈,我当然第一反应是直接撵下餐桌,严厉的告诉他,今天哪里也不能去了!因为我们说过了,好好吃完饭才能出去玩!</p><p> 他委屈的眼泪接着就流下来了,趴在我的身上边蹭边哼哼唧唧。虽然我用极其平静的话跟他说,你不吃就不吃吧,你去玩吧!一边说,一边把他推向他的玩具堆,可是他明显感觉到了我的不快,所以一直不肯过去。</p><p> 我说我要去洗漱了,他赶忙跑过去说我也要一起,洗完了我就迅速地穿好衣服,说我要出去了!他跑过来不想让我去,我说,那好吧,我们都不出去了。又把衣服脱下来,前后把自己热的够呛!</p><p> 于是我就不再跟他多说什么了,拿起前两天刚刚买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起来。一方面,在遇到孩子教育问题时,我习惯于多读书,向书本取经;一方面,我也得给自己找点事情,玩手机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p><p><br></p> <p>  我看书看得入神,那边嘟宝也不耍赖也不哼唧了,开始“安排”起自己的事情……他先是玩托马斯小车、遥控挖掘机,然后开始玩城市轨道,一边玩一边编出了无数个小故事,有情节有对话。接着,他把“小蓝”打开,又听古诗又听故事又听唱歌的……平时百说不听的“穿鞋子玩”,也变成了自己主动穿鞋;我随手乱放的小剪刀,也被他送回了“家”(抽屉)里;我去拿洗衣机里洗好的衣服,他主动去给我帮忙,自己的衣服竟然自己也可以“洗”了(我放进去还没说啥,他就熟练的调整好了程序启动)。他去上厕所时,还跟我说一句“我要去上厕所了啊,你在这里等我”。我也不再板着脸,跟她轻声说“好的”,只是脸上一直没有笑脸。</p> <p>  没想到,自己想给这个家伙一个“教训”,“教训”的目的达到了50%,反而让我也得到了一些“教训”(反思)。</p><p> 1.嘟宝吃饭习惯不好,是长期不当喂养养成的,我有很大的责任。老人爱孩子无可厚非,但往往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发展,我自己不能做到随时照顾孩子,自然说话底气不足。如果在一开始发现问题时就去纠正,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去纠正他的错误习惯,就是在助长坏习惯的生长。</p><p> 2.习惯形成非一时兴起,所以想要改正也非一日之功。前几天因为这个吃饭问题,已经跟婆婆做了一些沟通,这几次我完全放手让他自己去吃饭,总体来说,吃的不多,但是也有进步,他能主动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哪怕是一个虾,一个蛋黄,不需要大人喂就是好现象。先解决了“厌食”,才能解决“挑食”。这个过程中,婆婆有变化,不再面对面喂了,吃饭时也不会你一言我一语跟他说话了,但是话里话外也会表现自己的焦虑,比如“今天吃了没大点儿”……今天早晨我虽然没有“狮子吼”,但是绝对也起到了“前功尽弃”的效果。对此,我深刻反思,对待孩子,找准方法,要有充足的耐心……</p><p> 3.要给孩子“犯错误权”,不要去要求孩子超乎这个年龄段的事情。孩子犯错误,在每一次错误中,他都能吸取教训,获得更好的生存经验。这个“教训”,绝对不是家长通过打骂、斥责强压给他的,而是他自主习得的,这是成长,不是长大。</p><p> 4.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我时常开玩笑说,自己24小时午休,全年无休,周一到周五全心工作,周末不是在陪娃,就是在陪娃的路上。我妈妈经常跟我说,周末赶紧好好休息,带着孩子去这里去哪里真是累死了。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教育在生活中,这没错,爸爸不经常在家,我的角色谁也替代不了,就得亲力亲为。但是偶尔给自己放放假,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彼此相处,各自安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今天上午,我看了书写了文章,嘟宝自己也做了很多事情。</p> <p>  我想起了那样一句话:带着“蜗牛”🐌去散步,真得好好体会!</p>